曹操为什么攻下邺城后,把大本营从许都迁到邺城呢?
原创

曹操为什么攻下邺城后,把大本营从许都迁到邺城呢?

好文

热门回答:

要清楚为何曹操对邺城特别钟情。青眼有加。就需要了解一下邺城的历史。

邺城是历史名都。经济、军事、地理位置都极为重要。是成就霸业理想的根据地。

01

邺城是历史名城。源远流长。

”邺“之名称开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今河北临漳县邺镇一带。邺。是业之居住地之意)。距今4000多年。

在唐尧、虞舜及夏朝时隶属冀州。商朝属京畿内名相。西周属卫。春秋属晋。

邺城与安阳一河之隔。以漳河为界。南为安阳。北为邺城。相比之下。商朝时期的安阳要比邺城名气大得多。安阳商业繁荣。是经济中心。但邺城地位也很重要。经济同样发达。

春秋时期。相传齐桓公开始在邺筑城。战国时期归属魏国。魏文侯以邺城作为陪都。

魏文侯任命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水利家西门豹为邺令。治理邺城。立下了赫赫功勋。

西门豹利用为河伯娶亲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颁布律令。禁止巫风。开凿漳河。修渠十二条。改良了大量农田。

02

三国时期的经济、军事重镇。

汉高祖时设置邺县。治所一直在邺城。两汉三国时期。邺县地域包括今天临漳县南部和安阳县北部。

袁绍鸠占鹊巢。赶走冀州牧韩馥之后。一直把邺城作为冀州治所所在地。

袁绍平定河北。占据了冀、青、并、幽四州。兵士五六十万。兵精粮足。成为北方最大的诸侯势力。令曹操垂涎三尺。

冀州不仅是富庶之地而且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袁绍在讨伐董卓的时候。就盘算着一旦失利。就去冀州发展。以此作为根据地。南争天下。

在得到冀州(治所在邺城)以后。袁绍才开始了争霸的征程。

对于冀州。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更清楚其意义所在。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开始营建邺都。本来。张绣、贾诩归降曹操后。曹操拜贾诩为冀州牧。等到战败袁绍后。曹操就自领冀州牧。不想再让贾诩染指冀州。

03

曹操经营邺城。其目的就是为了将来的曹魏建国。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战胜袁绍。204年攻占邺城。从此之后。曹操开始大规模建设邺城。并以此作为自己直接控制的核心根据地。

曹操此举。有几方面的打算:

第一。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奉迎献帝到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尽管是掌控了朝政。但朝廷群臣并没有完全归顺曹操。特别是建安五年(200年)。车骑将军、献帝国舅董承谋划的“衣带诏事件”。令曹操心有余悸。建立自己的政治、军事中心成为必然的需要。

第二。奉迎天子到许都之后。曹操已经不能再建立清一色的政治、军事势力。必然会受到献帝一些旧臣的牵制。比如孔融。号称当时的大儒。就对曹操很不感冒。时不时地搞点名堂出来。让曹操难堪一下。

第三。曹操占据了北方。但故都洛阳、长安破旧不堪。经过董卓之乱后。京城人口稀少。世家豪族全部流失。已经不能再成为政治经济的中心。

而此时的冀州。经过袁绍多年的经营。已经富甲天下。成为北方经济中心之一。

曹操把大本营从许都迁移到邺城。也就势在必行。

邺城被曹操攻破后。曹操就在当年把自己的据点北迁冀州邺城。政令军令从此之后都从这里发出。而在许都只留下少许的官吏。

建安十九年(214年)。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食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之上。以天子礼制郊祭天地。出行一如汉制。名为汉臣。实际上已经是皇帝。

当时的大臣。除了个别的官吏。几乎都是魏臣。大多是汉魏两面同时兼任。像夏侯惇这样的汉室重臣。曹操并没有勉强他为魏臣。但夏侯惇自己却强烈请求为魏臣。

曹操平定汉中张鲁后。也是把大量的人口、财富集聚到邺城。以此充实邺城的实力。

由此看来。曹操把邺城作为大本营。是时势的需要。本来许都是曹操的大本营。但献帝到来之后。毕竟名义上曹操还得尊献帝为主。受到很多的限制。同时。自己的生命安全也受到很大的威胁。这种情况下。曹操选择另立新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其他观点:

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曹操到洛阳将落难的大汉天子汉献帝迎接到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将许都作为汉献帝的都城。一直到汉献帝禅位于曹丕前。这里都是名义上的大汉都城。

许昌属于豫州下辖的颍川郡。当时的曹操还只是个兖州牧。一年前曹操将入侵兖州的吕布赶走。同时控制了豫州及司隶部分地区。其中就有颍川郡的许昌。至于曹操为什么选择许昌作为汉献帝的都城。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与一番讨论。

在建安元年前后。曹操的势力范围有青州、兖州、豫州及司隶的东部地区。从整个范围来看。许昌在整个势力范围的正中心位置。

曹操集团的班底主要是两部分组成:一部是以谯沛为主的武人集团。一部是以颍川、汝南为主的文官集团。荀彧本人就是颍川郡许昌人。或许曹操定都许昌的原因。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建安九年。也就是公元204年。曹操击败袁绍的儿子袁尚。攻破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后。自封为冀州牧。将自已的大本营从许昌迁到邺城。政令皆由邺城发出。而汉献帝及一班汉臣仍留在许都。

曹操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安排?

先说一下当时的大环境。

建安九年(204年)时。曹操已经击败了北方的袁绍集团。但还并没有拿下整个北方四州。当时曹操的战略目标。首先是统一河北四州。也就是整个北方。肃清袁氏的力量。这个时候的曹操主要是对北方用兵。

这主要是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另外还有政治方面的考虑。

公元200年前后。发生衣带诏事件。无论衣带诏是否真的是汉献帝本人的意见。还是董承自已编造的。无可否认的是。在许昌的朝廷中。仍然有人反对曹操的专权。曹操作为当时朝廷唯一的权臣。无论是政务还是兵权。都是曹操自已掌控的。虽然曹操是实际的掌权人。但汉献帝毕竟是皇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可以。但天天与皇帝在一起。难免会产生冲突。无论是政见上。还是仪式上。曹操都得避嫌。毕竟汉献帝还是皇帝。而且还有一帮支持汉室的大臣。如荀彧。荀彧是最早支持曹操的文臣。但同时又是朝廷的尚书令。在名义上。与曹操同为汉官。不存在从属关系。

在这一系列的错杂复杂的关系中。与其苦苦思索如何面对。不如退而求次。反而只要控制皇帝就行。

因此曹操之所以要将大本营从许昌迁到邺城。有以下原因:

1、军事原因 。

首先为了更好的对北方用兵。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整个北方。邺城在许昌的北方。两地大概相距250公里。邺城离北方四州更近。更方便朝廷军事作战及部署安排。

其次邺城是当时北方乃至整个黄河流域最大、最繁荣的城池。邺城所在冀州人口近百万。是北方大州。无论是从发展角度。还是控制北方四州的角度来看。邺城都比许昌要好的多。而且北方四州的富庶程度都要比曹操现有的地盘青州、兖州、豫州及司隶要强的多。

最后。曹操在为将来作准备。曹操已经自封了冀州牧。将来拿下北方四州后。包括原来的地盘。从地图上看。邺城就又成了曹操控制范围的中心。

2、政治原因。

首先避免与汉献帝产生冲突。皇帝虽然是被控制的。当时的许昌所有武装力量全是曹操的亲信。但并不意味着曹操可以为所欲为。曹操不是董卓。至于表面上对汉献帝是尊重的。而且这个时候的汉献帝仍有很大的用途。挟天子以令诸候并不是一定要在皇帝身边控制。曹操在控制皇帝的同时。又不能过早的表露出野心。

其次避免政治斗争。政治斗争是很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当年衣带诏的时候。曹操要是大意。恐怕就没有曹操了。当然也不排除会有下一个董承或下一个衣带诏。远离政治中心。同时又控制政治中心。不失为一种很高明的政治手法。

最后培植自已的政治势力。曹操在当时的官职是司空。三公之一。可以开府治事。有自已的一套政治势力。曹操这个时候难免意气风发。虽然在名义上还尊汉献帝。恐怕实际上已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将大本营迁到邺城。远离皇帝。培养自已的政治势力。以方便日后封公称王。取而代之。

其他观点:

我们来看一看史书当中有关于曹操迁移办公地到邺城的记载。《三国志》记载:九月。令曰:“阿党比周。先圣所疾也。闻冀州俗。父子异部。更相毁誉。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王凤擅权。谷永比之申伯。王商忠议。张匡谓之左道: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吾欲整齐风俗。四者不除。吾以为羞。”冬十月。公还邺。

从这段历史记载当中可以看出。曹操当时击败袁绍以后并未回师许昌。而是在新攻占的邺城进行驻扎。而许昌只留下了汉献帝和一群的汉朝老臣。我认为曹操这样子做有以下几个目的。

首先就是避开与汉献帝以及汉臣的斗争。专心于平定北方。

众所周知袁家四世三公。相对于同为世家子的曹操。家世和实力之强不弱。在官渡之战之前。曹操位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这个地方虽然相对于南方交州。北地幽州来说属于富庶之地。

但是曹操当时来看就是被孙坚。袁绍袁术等几个势力给夹在中间了。而在这其中袁绍和孙坚显然最为强大。也给曹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所以曹操必然会进行北上或者南下的战争。于是曹操选择北上与袁绍交战。借机打破其尴尬的境地。

而在此之前他已经赢来了汉献帝。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汉献帝以及以国舅董承等人为代表的外戚集团仍旧有着一定的势力基础。曹操选择北上的同时。将汉献帝留在许昌。因为许昌是曹操最初控制的地区之一。有着较为良好的民众基础。

他这样做也有着对于汉献帝的防备和猜疑。但是从曹操对许昌本地的经营来看。汉献帝脱离曹魏势力显然是不理智的。而且就算是脱离也只是为外戚集团所把控。并没有本质差别。

李傕、郭汜等追败乘舆于曹阳。帝乃潜夜度河走。六宫皆步行出营。后手持缣数匹。董承使符节令孙徽以刃胁夺之。杀傍侍者。血溅后衣。

由此可以看出以董承为代表的旧臣子也并非是忠心于汉献帝的。也就能推测出汉献帝为什么不借助他们的力量了。毕竟这些人也只是借助汉献帝的名头罢了。

其次决定曹操搬迁办公地的第二原因。毫无疑问就是孙策和其他诸侯的威胁了。

当时在官渡之战以后。北方的袁绍势力已经被消灭。曹操面对的最大威胁毫无疑问就是南方孙权势力威胁。

而且当时曹军刚刚和袁绍在官渡大战完。整体军事实力较为空虚。而此时位于南方的孙策势力兵强马壮。虎视眈眈。如果此刻孙策选择顺势北伐。曹操无法在黄河以南进行抵抗。因为当时曹军主力军队已经到了黄河以北消灭袁绍。可以说是一支疲军。他们面对孙策的军队胜算并不算高。

等吴国内部稳定下来。曹操已经占领了北方。完成了对于袁绍原有地区的消化。吴国北伐最好的机会就此失去了。但是在当时看来。处于北方的邺城更适合作为魏国势力的政治中心。相对比于处于中原强敌环伺的许昌。邺城毫无疑问是更加安全的去处。

再次还有一个曹操选择前往邺城办公的原因。毫无疑问就是颍川本地的世家大族了。

众所周知。曹操的谋士团在三国历史上来说可以说是非常的豪华。像是天生鬼才郭奉孝。王佐之才荀彧。还有戏志才。荀攸等人。但是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出自于颍川本地。就读于颍川书院。

用现在的话说他们都是大学校友。而颍川书院是颍川本地的世家大族资助的。说白了那些谋士都是颍川的豪强和世家大族的子弟。如果颍川反水。后果不堪设想。

因为颍川毫无疑问就在许昌的附近。这些谋士同样的出身很显然引起了曹操的忌讳。虽然他们深得曹操的信任。但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曹操对于颍川大族对于许昌的影响仍旧是存在有很大的顾虑的。

毕竟这些谋士并非和曹洪等人一样是曹操的同族兄弟。难免对曹操有着不臣之心。忠心于汉室。与汉献帝往一块走。这种情况曹操不得不防一手。于是他就把整体的政务机关往北走。迁移到邺城。尽可能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最后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建安九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冀州牧。

按照这个汉朝的规矩。州牧的办公地点应该是位于本州的首府里面。而冀州的首府正是邺城这座城市。从此来看曹操将自己的政务中心转移到邺城。既是一种来自汉朝对于州牧本身的要求。也是有着其他的政治思考的。

那么关于曹操迁移政治中心到邺城这件事情你怎么看呢?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几度无言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20:11:39

    冀州,许昌,建安,汉献帝,袁绍,势力,都是,政治,颍川,魏国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20:11:39

    没想到大家都对曹操为什么攻下邺城后,把大本营从许都迁到邺城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20:11:39

    要清楚为何曹操对邺城特别钟情。青眼有加。就需要了解一下邺城的历史。邺城是历史名都。经济、军事、地理位置都极为重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