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什么时期开始汉族官僚崛起?
原创

清朝什么时期开始汉族官僚崛起?

好文

热门回答:

和珅跌倒。不是嘉庆吃饱。而是满人本位主义破产。从这个时候开始。汉族官僚就在酝酿崛起了。

当然。满人本位主义不会彻底破产。

因为大清皇帝的支柱力量就是八旗子弟。也就是满人。满人和八旗子弟能撑得住场面。大清皇帝也才能稳坐钓鱼台。

但是。鸦片战争以后。赶上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但逢变局。就一定要唯“才”是举。而不会建制派当道。这时候。大清以及大清皇帝也只能唯“才”是举。而不能在体制设计上偏袒满人或搞满汉平衡了。

所谓唯“才”是举。简单说就是谁有本事、谁上台。没有本事的。即便上了台。也没用。因为根本站不住。

所以。回答汉族官僚是什么时候崛起的问题。首先需要溯因大清官场的建制化特色;其次溯因到乾隆和嘉庆朝的政策转向。

乾隆朝的顶级权臣。非和珅莫属。但和珅的出身和起步并不高。他不是满清宗室。也不属于上三旗。甚至还差点儿被赶出家门。既然是这样。那么和珅是怎么成功的?是因为和珅能力强吗?

公元1769年。和珅参加科举考试。但名落孙山。

这就说明在大清朝官场的建制赛道上。和珅连上场比赛的资格都没有。宦海沉浮是一部连续剧。但和珅在第一集就死了。

考试不行。不代表能力不行。

但是。任凭社会如何多元、任凭资源如何丰富。排位一定是稀缺的。排位稀缺就要互相竞争;互相竞争就要规制赛道。

而科举恰恰就是传统中国最具共识性的赛道。

所以。能力行也好、不行也好。首先都要在科举这条赛道上站得住。站住了。才有资格竞争排位。

在纯建制的科举赛道上。和珅不行。

因为他连上场竞争的资格都拿不到。但和珅只是一个缩影。非但和珅不行。整个满族官僚群体也不行。

这个道理。容易理解。

科举是一只拣选精英的漏斗。谁是精英、谁不是精英。要用科举这个漏斗筛一遍。筛出来的。才算精英。而精英才能做官。也才能在官场上竞争排位。

但是。汉人有多少、满人才有多少。这两伙人的基数。没有可比性。所以。时间长了。满人一定集体走下坡路。

但是。清朝是满人建立的王朝。

所以。它一定不会按照单一科举建制的方式拣选精英。更不能按照完全官场建制的方式来管理干部和使用干部。

所谓建制。就是规划内部排位的成文或不成文规矩。

身处体制内的满汉官员们。必须按照这些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去竞争排位。科举取士。是一种规矩;论资排辈。也是一种规矩;计功考核。还是一种规矩。

霍去病18岁便封冠军侯。而李广到死也没能封侯。这两个人差在了哪里?

不是差在能力。而是差在了赛道。

霍去病走得是皇帝高兴就好的外戚赛道。而李广走得是首虏封侯的建制赛道。李广穷其一生。都在走建制路线。而霍去病纯属反建制。反建制。就是不讲规矩、不讲道理。

但最不讲理的。还不是霍去病。而是卫青的三个儿子。一出生就封侯。这时候。我们也就能体会到李广的无奈了:官场太黑暗。你们都不按规矩出牌。

组织运行的时间长了。就一定要建制化。

建制才能稳定。稳定才能克服不确定性。一惊一乍地日子。没法过。但。所谓的建制并非一成不变。

你说计功封侯是建制、外戚封侯是反建制。但是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外戚封侯也能算建制。

比如东汉。大将军就得是皇帝娘家人。外戚封侯都不行。必须当大将军、必须领导政府。这就是东汉的建制。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多了。也变成了路”。不管是好是坏。只要大家都认了。就算有了共识;然后规矩也就立起来了。而时间长了。自然建制化。

所以。满人主导的大清帝国。也一定要有自己的建制。而和珅的成功。恰恰是建制博弈的产物。

和珅获得成功的途径。肯定不是科举赛道。但也肯定不是外戚赛道。

古代中国发展到清朝。已经积累的了足够的智慧和经验。宗室和外戚。一定是防范的对象。所以。对于这些人。可以给钱、给富贵。但死活也不能给权力。即便后来成功了。往往也不是依靠纯外戚的身份。

有时候。个人成功。跟个人努力、个人能力。可以毫无关系。

因为很多赛道就不是纯业务表现能决定的。即便是业务表现能决定。但业务表现有时候根本无法测量。

但成功一定跟社会网络评价有关系。通俗而又世故地说。就是组织需要。

组织需要你排位上升。那你就必须上升。即:不行也行;组织不需要你排位上升。那你就必须不能上升。即:行也不行。

而和珅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就是因为满人集团的组织需要。

在当时。满人的当然领袖。是乾隆皇帝。同时。乾隆皇帝还是大清帝国的领袖。自明清之后。因为不设丞相和宰相。所以乾隆皇帝还是整个官僚集团的领袖。

因此。建制化的方向、速度和模式。统统取决于乾隆皇帝。而乾隆皇帝主导的大清建制化。就是彻底的满人本位主义。

满清所有的皇帝。都坚持满人本位主义。因为大清的国策就是“首崇满洲”。但为了团结汉人官僚。满清皇帝必须拿捏分寸。甚至还要做出适当的让步。以争取汉人官僚的支持。

顺治宣称自己对待官员“不分满汉”。康熙还扩充过江南的科举名额。这都是在争取汉人精英和汉人官僚的支持。

而雍正比较奇葩。因为他要走极端。

走极端的皇帝。往往得不到保守派的支持。而既得利益的满人。天然是保守派。“(李)卫、文镜受上眷最厚”。为啥这两个汉人最受器重?因为这俩人能跟皇帝一起走极端、干大事。

乾隆之前。满汉之分的问题。不算严重。甚至可能都被忽略掉了。但乾隆之时。满汉之分的问题。就严重了。而且上升为皇帝必须关注的问题。

但问题的实质。不是满汉之分。而是满人汉化。

在“首崇满洲”的国策下。清朝统治者刻意将满人从汉人中区分出来。最好一眼就能看出谁是满人、谁是汉人。所以。在语言、骑马射箭以及民族服饰上。统治者强调满人要保持满人的传统。甚至还广建满城。八旗军队单独驻防。以保持战斗力。

但是。乾隆朝却出问题了。因为越来越多的满人汉化了。

别说骑马射箭。就是满人说满语都做不到。大清科举专设翻译科。满人只要能够在满语和汉语之间进行翻译。那就能考上。但是。到了乾隆二十二年。因为招不到人。所以只能把这科取消掉。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区分满汉而“首崇满洲”。未必能巩固统治;满人汉化而满汉一家。也未必就瓦解统治。

但。问题本身往往不重要。而怎么看问题才重要。

雍正时期的李卫、田文镜。比满人还支持雍正。所以。你不能说汉人官员多了就会动摇大清国本。但是。大清皇帝未必这么看。他能看到的是:汉人官僚多了。那满人咋办?

同时。满人群体也不这么看。

排位总是稀缺。稀缺就要选择。选择必有标准。而标准是现成的:到底是汉人官僚多晋升一些。还是满人官僚多晋升一些。选择了汉人。则歧视了满人;选择满人。则歧视了汉人。

所以。大清朝的视角。就决定了它一定会关注满汉之分的问题。

于是。乾隆出手了。他的做法就是彻底的满人本位主义。不余遗力地抬高满人在官场上的优势地位。而最直接的举措就是在官员选拔上。加大对满人的政策倾斜。

满清贵族。可以跳开一切的建制化程序。凭爵位便能获得官职。

乾隆朝的首席军机大臣讷亲。就是凭一等功的爵位直接当上了从二品的高官。别人还在学李广计功求官。而满人却可以凭爵拜相。这就不讲理了。

但排位稀缺。所以。这么玩的人。只能是满清的顶级贵族。

然而。一般出身的满人。也不用担心。因为机会有得是。满族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当侍卫和当翻译的方式获得晋身跳板。然后踩着这个跳板直上青云。而且。这条路升迁更快。

如乾隆的小舅子傅恒就是从侍卫起步。24岁任军机处行走、26岁任户部尚书、27岁拜保和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这就是火箭提拔的速度。跟傅恒比。汉人官僚一定能体验到李广的憋屈。

傅恒虽然不讲理。但人家有外戚加持。而和珅不讲理。才是真不讲理。他不靠外戚加持。因为本就没有。而是纯靠组织需要和皇帝提拔。

公元1773年。和珅26岁。乾隆62岁;和珅是侍卫。乾隆是皇帝。然后。君臣二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和珅正式得到组织重视。并随即得到组织栽培。

然后。和珅这个官。就不是一年升一级的问题了。而是一年升好几级(当然要包括加官)。

公元1776年。正月。和珅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三月。和珅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四月。被任命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八月。和珅调任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十一月。和珅任国史馆副总裁。赏一品朝冠;十二月。和珅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同时。这一年。和珅一族抬入满洲正黄旗。

公元1776年。堪称和珅奇迹年。

公元1776年。乾隆皇帝65岁。而和珅呢?26岁。26岁的和珅已经被赏一品朝冠。已经当了军机大臣、已经当了内务府大臣。但前一年。也就是公元1775年。和珅仅是一个御前侍卫。

乾隆这个老皇帝是不是傻了?你可以栽培后生。但也不能这么栽培吧?

组织运行时间长了。一定要建制化。大清的建制。就是满人本位主义的官僚制。但是。乾隆的操作。则只有满人本位主义。而没有官僚制。更没有建制。简单说。就是任命官员完全不讲规矩、不讲理。纯属反建制。

那么。乾隆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一个原因是满人本位主义。而且乾隆做得极端过分。是彻底的满人本位主义。

第二个原因是满人卡住位子。满人本位主义是原则。满人卡住位子是具体手段。

晚年的乾隆。或许感到时日不多(但时日还很多。后来又干了20多年)。所以需要抓紧时间。赶紧培养一批满洲后生。以卡住排位。

军机大臣就那么几个、大学士就那么几个。满人官僚卡住了。自然不会有汉人官僚什么事。这就是乾隆的算计。

但是。满人本位主义和满人卡住位子。能解释大清特色建制的方向。却解释不了速度。和珅升迁的这个速度也太快了。除去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和珅一年升五级。大清发展到了乾隆朝。时间已经足够久了。所以。它一定是求稳。而不是求快。

所以。第三个原因最可怕。那就是满人已经无人可用。

摆在皇帝面前的。只有和珅。或者说和珅就是最好的。然后。以乾隆为核心的满人官僚集团。只能倾全力培养和珅、提拔和珅。让和珅去卡住位子。

所以。到了嘉庆朝。这个问题不仅会暴露出来。而且会被彻底掀了桌子。

公元1795年。乾隆传位给嘉庆。但是又当了三年太上皇。这一年。嘉庆35岁、和珅45岁、乾隆84岁。就这个年龄分布。你就能知道和珅跟嘉庆的关系肯定没法好。

乾隆晚年。和珅已经彻底掌握了大清的权力核心军机处。官员任命、案件审判。甚至奏折呈递。都要经过和珅。

上有太上皇、死活不放权。下有和珅、全面揽住权。嘉庆皇帝会是什么滋味。也就可想而知了。

乾隆晚年已经越来越糊涂。凡事都要由人传话。才能操纵整个帝国。而这个传话人。恰恰又是和珅。所以。在当时。和珅就是大清的二皇帝。

公元1799年。老皇帝乾隆终于闭上了眼睛。随即。嘉庆皇帝马上派人控制和珅。乾隆死后15天。嘉庆就送给和珅三尺白绫。让和珅上吊自杀。

老皇帝不放权、大权臣当帮凶。所以小皇帝很生气。于是。等老皇帝死了。小皇帝急不可耐地杀了大权臣。连半个月都不让大权臣活。

如果仅是这么认识。那就把政治当成了宫廷斗争和关系攻略。

宫廷斗争和关系攻略的解释。不是不可以。但是。它们统统解释不了和珅是怎么官场成功的。更解释不了嘉庆朝的政策转向。

问题本身不重要。而怎么看问题才重要。

和珅跌倒的问题。一定要提升到满洲本位主义的层面。因为只有在这个层面才能解释和珅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落败。和珅跌倒相当于满洲本位主义的破产。而满洲本位主义一旦破产。那么汉人官僚就一定要崛起。

所以。溯因推理地看历史。我们需要关注和珅跌倒后的趋势影响:

首先是削弱了满洲本位主义的公信力。意味着国家不能这么玩。

朝廷器重、提拔神速、年富力强的满洲精英和珅。竟然是个大贪官。而且。还把贪污数字公布了出来。仅白银就八亿两。所有财产相当于国家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所以。廷议认为和珅必须凌迟。后来嘉庆法外施刑。才赐自尽。但是。这已经是对满洲本位主义的啪啪打脸了。

其次是汉族官僚在嘉庆朝及以后逐渐崛起。掀了满洲本位主义的桌子。

和珅不仅贪了钱。而且揽了权。对于这件事。乾隆皇帝要负责。但乾隆死了。而且也没人敢追老皇帝的责任。所以。接下来。就是满人精英要负责。因此。嘉庆朝的政策调整。就从和珅跌倒开始。一大批汉人精英得到了晋升的机会。像董诰、曹振镛这些人。长期担任军机处首席大臣。而从朝廷到地方。汉人官僚的发言权越来越重。甚至主导了整个大清的政策走向。

但是。大清朝是满人的大清朝。难道满人就没有再次崛起的可能吗?满人本位主义就一定会破产吗?

大概率没有这个可能。因为接下来全是趋势的问题。

一是乾隆朝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即满人汉化。正是因为满人汉化。所以乾隆才搞彻底的满人本位主义。一眼望下去。分不清谁是满人、谁是汉人。满清皇帝找不到自己的同盟了。这才可怕。但满人汉化而满汉一家。是趋势。这个趋势。没法变。甚至。到了后来。有修养的满人。能比汉人还汉人。

二是满人官僚已经人才凋零。这也是乾隆搞满人本位主义的第三个原因。只要建制化了。汉人用基数就能碾压满人。这在鸦片战争以后。最为显著。英法联军进北京的八里桥之战。撑场面的是僧格林沁和蒙古马队。而不是大清八旗。天平天国起义。扛住冲击的是曾国藩和李鸿章把持的地方武装。也不是大清八旗。再往后。领导大清洋务运动的。几乎清一色全是汉人官僚。

三是赶上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变局就是东西方必须交流。大清再也不能做老大帝国的春秋大梦。而这时候。能竞争排位的。只能是在干事创业中捶打出来的汉人精英。满人精英被乾隆惯坏了。即便是嘉庆朝也没扭转过来。所以。一群废人已经只能在变局中废掉了。李鸿章死后。摆在慈禧和大清面前的。只有袁世凯。而北洋大臣必须由他来当。这时候。为啥不让满人来当北洋大臣。李鸿章死了。满人也没人接手李鸿章的政治遗产。

所以。成也乾隆、 败也乾隆。乾隆奉行的满人本位主义。区分出了谁是汉人、谁是满人。巩固了满人的优势地位和自信心。但物极必反。和珅跌倒后。嘉庆朝必须做出政策调整。汉人官僚就是在这个时候酝酿崛起的。

而赶上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汉人官僚更要乘势而上。这时候。不管是“首崇满洲”的建制化。还是科举官僚制的建制化。已经统统不管用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与曹操的唯才是举。说的都是一回事。这不是英雄的呼唤。而是时代的需要。但是。大清这艘大船太大。转向不行、加速不行、降速更不行。最后沦落到了改朝换代。

其他观点:

汉族官僚真正的崛起实际上是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在这之前的汉族官员都不成气候。甚至需要依附于满清贵族才能保证自己的地位。

虽然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这些皇帝都标榜自己重视满汉一体。并且大力提拔汉族官员。但是除了雍正真正地重用了汉人。其他皇帝只是将汉族官员当做政治上的一件工具。在太平天国之前。虽然六部尚书满汉都各有一位。但是能够最终拍板的永远是满族官员。如果要联名上奏。那满族官员的名字也必定排列在汉人官员之前。

就拿纪晓岚来说吧。别看这位看着风光。但当他为尹壮图说情时。乾隆直接对着纪晓岚就开骂了。并且还骂得很难听。原话是:“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全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意思就是:我只是看你学问好一点。所以才让管《四库全书》这摊子事。实际上是拿你当戏子一样养着。你算个什么东西啊?竟然还敢谈国事?!滚一边去!

千万别怀疑啊。乾隆就是这么毫不客气地骂了纪晓岚。而纪晓岚从此也开始纵情声色。我们经常说纪晓岚可以一夜御三女。可这荒唐的背后实际上是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妥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满清的皇帝从来没有把汉人当成自己的心腹看。哪怕这人是汉军旗出身也不行。像年羹尧、岳钟琪这些人。但凡有了功劳、权利。那皇帝立刻会无情的打压。甚至是直接弄死这些汉臣。根本原因就是满清的皇帝只信任满人。

一直在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汉族官员才真正崛起。因为八旗、绿营等全部被满清养废了。满清不得不让各地的士绅、督抚开始自行征兵、筹集军饷。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湘军、淮军纷纷崛起。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汉族官僚掌握了地方实权。从此汉人官僚才成为了满清朝堂上一个极度重要的力量。

其实这事从各地督抚人员的数量上也能看出来。在太平天国之前。各地的督抚以满人为主。哪怕有几个汉人。那也大多是汉军旗或者包衣出身。纯粹的普通汉人寥寥无几。而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全国各地的督抚则以汉人为主。特别是南方的督抚几乎都是湘军出身的汉人为主。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汉族官员开始崛起。涌现出了以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汉族重臣。但是满清的最高权利依然牢牢地掌握在满人手上。李鸿章之流顶多就是重要的裱糊匠而已。

其他观点:

清朝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首先起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力量其实很弱。但屡屡攻城掠地。暴露了八旗子弟己完全丧失了满清成立初期的蓬勃战力。绿营兵更是只会领饷的乌合之众。满人不得不依赖汉族官僚集团组织军队来镇压太平天国。于是以曾国藩。左宗棠为首的湘军。和李鸿章为首的淮军迅速崛起。依靠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成为强大的军事集团。足以跟满人抗衡。地方政权和军权逐渐落入汉人之手。后来的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事件。更加速满人政权的衰落。辛亥革命才能一举成功。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明天的阳光美吗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2:40:46

    满人,乾隆,汉人,本位主义,官僚,嘉庆,满洲,太平天国,皇帝,汉族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2:40:46

    没想到大家都对清朝什么时期开始汉族官僚崛起?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2:40:46

    和珅跌倒。不是嘉庆吃饱。而是满人本位主义破产。从这个时候开始。汉族官僚就在酝酿崛起了。当然。满人本位主义不会彻底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