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台湾收复的历史背景:
台湾收复的政治意义:
台湾收复的其他意义:
台湾的收复不仅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还有着他的军事意义。台湾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收复台湾。使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而随后对于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清政府对台湾的有效管辖。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清政府的海防得到了巩固。内地的先进文化得以在台湾广泛传播。台湾与内地的差距逐步缩小。同时清政府对于台湾的二百一十二年的统治加强了台湾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认同感。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康熙皇帝力排众议的收复台湾。
有一种观点认为康熙帝收复台湾的目的仅仅是征服明朝的残余而已。于民族大义来说没有正义性。但是。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一直遵南明的皇帝朱由榔为正统。进行抗清斗争。可见。他没有自立为帝。并且多次推辞了南明政权的封王。可见他一直忠心于汉政权。没有任何独立的意思。但是。后来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自金门发动军事政变。自称延平王。打败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之弟郑世袭。在台即位。然后改东都明京为东宁;他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历帝正朔。昔日作为抗击外敌抵御侵略的民族英雄郑氏集团已经蜕变成了民族分裂势力。台湾郑氏集团变成一独立于海外的王国。因此。康熙帝出兵金门。收复台湾。确实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主完整。因此也是正义的战争。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其他观点:
康熙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入主中原的顺治帝去世后。康熙帝继位。他亲政后即智擒鳌拜。巩固了皇权统治。接着。康熙帝平定“三藩”。击败了吴三桂等藩王的割据势力。使清王朝的统治地位得到了空前稳固。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也得到了大大加强。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对于康熙来说。收复台湾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当时。朝中也有不同意见。有的大臣认为台湾远隔台湾海峡。又是一个岛屿。而且。台湾郑军水师作战经验丰富。而清军主力八旗军不熟水性。要收复台湾难度很大。而且有不值得。但是。康熙帝玄烨对收复台湾很热心。也很有信心和决心。随后。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做好收复台湾的准备。
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廷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任命湖南岳州水师总兵官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到当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已组成了出具规模的水师。收复台湾的条件逐渐成熟。
第一。郑氏集团一直是侵扰清朝的军事力量。但在“三藩之乱”后期。清廷也已为收复台湾采取了一些措施。
清朝入关之初。八旗军队因忙于打击农民起义军和清剿明朝的残余军事力量。而且。入关不久。对明朝降清的汉将还不敢放手重用。所以。还无暇顾及收复台湾之事。而康熙继位之后。清朝内地的反抗力量逐渐被平息。清廷的政局逐渐趋于稳固。但是。在当时。明朝的逃亡力量联络了在台湾的郑氏集团。想反清复明。因而。台湾军事力量也经常对清朝采取军事干扰。郑成功甚至还率兵想攻打南京。可是。郑成功在收取台湾之后。于次年便病逝了。由他的儿子郑经继位。郑经利用康熙初年“三藩之乱”的机会。曾率军渡海攻击福建、广东沿海等地。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发起的叛乱。为了保住他在福建的统治。与郑经协作。提供战船给郑经。以换取郑经出兵支援福建。在郑经强大水师的威慑下。泉州、漳州、潮州等陆续投靠郑经。
康熙十五年(1676年)。广东尚之信遭受郑军的打击。战事失利。尚之信便加入了吴三桂的反清联盟。并且将惠州割让给郑经。到了“三藩之乱”后期。清军逐渐占据优势。郑氏在闽粤沿海的势力逐渐被驱逐出去。
郑氏集团虽然在闽粤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但是。仍对清朝有严重干扰和一定的威胁。其一。郑氏不断对东南沿海的侵袭影响到清朝东南赋税之地的稳定。而且对南方民心的稳定有很不利的影响。不利于与民心归顺清廷;其二。台湾的郑氏集团的存在。被认为是明朝正统势力的留存。成为反清复明的最后基地。明朝残余势力便是以台湾为希望。继续进行反清活动;其三。台湾继续孤悬于海峡对面。不利多民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和统一。所有这些状况。使康熙皇帝感到。收取台湾势在必行。
早在康熙初年。清廷就与台湾郑氏集团有了一定的交流。在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病逝不久。清廷就派使者前往厦门。表示要招抚郑经。但是。当时郑氏集团正发生内斗。郑经与其叔父郑世袭矛盾激烈。郑经担心清廷趁机出兵攻台。造成内外受困。因而。郑经采取了模棱两可的应对策略。他表面接受招抚。但实际上却不落实在行动上。虚以应付。第二年。郑经击败了他的叔父。便向清廷提出“请如琉球、朝鲜例。不登岸。不剔发易衣冠” (魏源:《圣武记》卷8《康熙勘定台湾记》)。而清廷要求的是郑经必须登岸、剃发、易服。因而双方形成对峙。
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和清朝的战争失利。全面放弃厦门、金门。退往台湾。当时。福建总督姚启圣主张趁势进攻台湾。但遭到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加上一些大臣支持万正色的看法。而康熙帝当时仍在指挥清军对付西南的吴世璠。因而便赞同暂缓进攻台湾。
第二。郑经去世。清廷趁台湾政局不稳。抓住机会收复台湾。
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找到了一位非常合适率领清军水师的重要将领。这就是施琅。施琅原是郑氏集团中的人。是深谙海上作战。非常厉害的水师将领。施琅因与郑成功有矛盾。后来降清。曾率领清军经历过一些战事。经朝廷重臣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的推荐。康熙帝授福建提督水师总兵官施琅为靖海将军。令其统帅水师。率水师征剿郑经。
施琅率曾水师先后三次渡海。想攻下台湾。可是。皆因中途出现台风。征战未能获得成功。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又派福建招抚总兵官孔元章先后两次渡海至台湾招抚郑经。但郑经仍顽固地坚持要依“朝鲜例”而不登岸、不剃发、不易装。因而。招抚仍没有能成功。康熙七年(1668年)初。清廷令施琅到京师。仔细商议进兵征讨台湾的整体策略。施琅到京师后。向康熙帝及朝中大臣详细报告了他关于武力统一台湾的整体设想。但是。当时康熙帝刚逮捕鳌拜。“三藩”尚未平定。南方割据力量尚未完全清除。沿海人心不稳。所以。清廷还没有精力和兵力能武力统一台湾。因而。施琅的设想没能被康熙帝采纳。更没有可能付诸实施。不过。康熙帝已经意识到武力统一台湾将是他不仅将实施的军事行动。于是。康熙帝命施琅为内大臣。留在京师。以备收复台湾时能重用。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突然中风而死。郑氏集团又再次发生内斗。这一次。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为延平王。可是。当时郑克塽根本掌控不了局面。郑氏集团的大权实际上被冯锡范、刘国轩所掌握。而郑氏集团中的官员出现了向心力动摇的状况。在这非常时期。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感到郑氏集团前景堪忧。于是。他想当清廷的内应。准备与清朝水师暗中合作。此时。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是进攻台湾的极好时机。主张向台湾进军。可是。当时的水师提督万正色却反对立即出兵。觉得时机未到。而姚启圣对施琅非常了解。知道施琅与郑氏集团有大仇。必能帮助他出兵击败郑军。于是。姚启圣便向康熙帝推荐施琅。请求让施琅到东南前线来率领水师。当时。康熙帝对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出兵征讨台湾的态度很不满意。于是。康熙帝便接纳了姚启圣的建议。派施琅到福建。担任水师提督。并将万正色调任为陆师提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农历六月十四日二十二日早七时。施琅率领清军水师。发动了对台澎的总攻击。施琅将舰队分成左、中、右三路。左路军共50艘船。由总兵董义等从澎湖港口西侧内堑攻入牛心湾。此路军意在让郑军误判清军要在此处登陆;中路军共有56艘船。分成8队。每队有7艘船。由施琅亲自指挥。作为进攻娘妈宫的主力;右路军共有50艘船。由总兵陈蠎等率队。从澎湖港口东侧东莳攻入鸡笼屿、四角屿。会同中路军从侧面夹攻郑军。此外。施琅还留下约80艘作为后备队。以备应急之用。
第三。清军收复台湾后。施琅力主设府管理。将台湾纳入大清版图。清廷统一台湾意义重大。
首先。清政府统一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虽然说清廷是从郑氏集团手里收取了台湾。但是。若是从抵御外敌的角度来看。其实。施琅等是继承了郑成功的事业。台湾归属于清政府。荷兰殖民者等不不再敢卷土重来。沿海诸省也没有外敌入侵的危患。收复台湾。使台湾和东南沿海数省从此得到了将近二百年的安宁。
其次。清政府统一台湾。加紧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沿海数省和台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发展。清政府为了割断郑成功和沿海数省的联系。曾实行海禁。造成沿海地区土地荒芜。民众十分困难。甚至流离失所。而统一台湾之后。解除海禁。招民垦荒。沿海一带的经济又开始繁荣起来。此外。台湾民众不少家族的根就在东南沿海。比如。郑成功当时把福建沿海的一些民众带到了台湾。台湾的风俗。很多与福建沿海地区是一样的。说闽南话。保持着闽南风俗。生活习惯是一样的。而台湾统一使这些同根、同缘、同习俗的传统得以保留和传承下来。台湾不仅在政治管辖权上。在地理版图上是中国的台湾。而且。台湾在文化和习俗上也是中国的台湾。
现在。美国想通过在台海挑起军事事端。通过唆使、诱惑台湾的“台独”势力搞独立。这是痴心妄想。台湾属于中国。绝不允许独立。更不允许成了外部势力的附庸。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不容任何势力侵犯。
其他观点:
前明残余势力大多逃往台湾。如果不拿下台湾满清将长期面对前明势力威胁。另外虽然当时台湾是人烟稀少的弹丸之地但它距离大陆比较近。如果大清不控制台湾必将被他国利用成为隐患。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9228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台湾,水师,清廷,福建,康熙,施琅,郑氏,郑经,康熙帝,收复台湾
没想到大家都对清朝时,为什么一定要收台湾,那时候有什么意义?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台湾收复的历史背景:台湾收复的政治意义:台湾收复的其他意义:台湾的收复不仅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还有着他的军事意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