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东北野战军前指到达锦州外围后。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亲登帽儿山观察敌情。着重查看地形和范汉杰的城防部署。今天俯瞰下去。从北平到沈阳的“北宁线”从锦州市区穿过。铁路线以北被泛称为“铁北”。其为丘陵地带。普遍地势较高。甚至要超过原市区的平均海拔。
而这片丘陵地带的两个制高点。一是自然形成的山头“大疙瘩”。一是人口修建的“配水池”。范汉杰不是草包。他充分利用了这两个战术制高点。部署了最能打的部队和最强的火力。也就是说。东北野战军攻城部队若想接近城垣。就必须拔掉这两颗钉子。否则必遭敌人居高临下的火力杀伤。是绕不过去的据点。
为了详细说明配水池的重要性和坚固程度。笔者今天特地跑了趟“辽沈战役配水池战斗遗址”纪念馆。它位于今天锦州的松坡路上。占地面积很大。可惜新旧两馆都在修缮。不给进里面观看。据称要到9月份才能开放。想了想。原来是辽沈战役打响72周年的时间。所以只能拍点外景给大家看。
配水池确实不大。它是伪满时期的建筑。顾名思义。就是给锦州城区供水之用。所以建在高处是有原因的。它大概有五间房子大小。钢筋混凝土结构。敌人把水放干挖出枪眼就成为了良好的碉堡。然后以配水池为中心。在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区。又修建了多个永备碉堡。各堡之间再以交通壕联接。所以“配水池”从广义上来说。是指这一片要塞化的防御阵地。
守敌为滇军第93军暂编第22师的一个加强连(也不可能放进太多的人)。番号为该师一团二连。兵力约150人。另附一个重机枪连和一个战防炮排。所以这个加强连的兵力接近300人。注意啊。这只是战前的常备兵力。战斗打响后。暂22师进行了多次增援。累计进入阵地的敌人超过一个加强营。
既然是绕不过去的战术直撑点。那就只能拔掉它。为此东野三纵派出了第7师第20团担任主攻任务。该团前后动用了三营和一营1共1000余人的兵力。可不是简单的600之数。那只是东野一个步兵营的满编兵力。经过猛烈的炮火准备后。攻击配水池阵地的战斗于1948年10月12日黎明的6点40分打响。第20团首先派出三营发起冲锋。
而第7师师长邓岳。也把指挥所前移到距离前沿300米的位置。用望远镜观察战况和指挥战斗。战斗异常惨烈。滇军的这个加强连是特别抽调全师八年以上军龄的老兵组成的:“个不高。挺能打”。再加上配水池钢筋混凝土结构比较防炮。所以东野的火力准备效果不大。必须用步兵炮跟随突击部队抵近射击才有效果。因此在敌人猛烈的火力扫射下。冲锋的战士纷纷倒下。
从黎明杀到下午。期间敌人至少实施了30次反突击。暂22师一团长王援威上校亲自组织反击。并且当场阵亡。而我三营也因伤亡严重失去攻击能力。邓岳随即投入了一营加强攻击。该营营长、战斗英雄赵兴元在组织最后一次进攻时。全营能够投入战斗的仅余26人。可见牺牲之惨烈。
战至12日下午6时。经过整整一个白天的厮杀。三纵7师20团终于攻克配水池。而负责攻击“大疙瘩”的24团仍然没有进展。到夜里三个营全部打残。邓岳开始骂娘。韩先楚也开始骂娘。因为次日就是原定对城垣的总攻时间。后来经过认真观察终于发现。“大疙瘩”阵地后面有暗沟通往锦州城垣。敌人可以源源不断增兵和补充弹药。
第7师随即以火力封锁暗沟。继续组织攻击。至13日清晨。终于再克大疙瘩。锦州城北的两颗大顶子至此完全拔除。《大决战辽沈战役》对此特别进行了刻画。一营炊事员按全营份额做的猪肉炖粉条。结果战斗结束后抬上阵地。才发现能够吃饭的已经没有几个人了。
欢迎来红色的锦州。参观有纪念意义的辽沈战役纪念馆、配水池战斗遗址、东北野战军牤牛屯前指纪念地、英雄烈士纪念碑、和纪念战斗英雄的“云飞街”、“士英街”等等。必有所得。
其他观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707条回答。
因为这个据点往往就是决定战局的关键。
比如著名的徐蚌会战中。黄佰韬和粟裕争夺曹八集的战斗就是一个例子。
徐蚌会战表面上是国军80万。对解放军60万。
实际上国军存在严重的兵员不满编。以及吃空饷情况。加上一些部队开战就倒戈投降过去了。
国军实际兵力是55万人。
而解放军最初确实是60万。然而随后的几次补充兵力高达10多万人。总兵力提高到70多万。
所以。说来说去徐蚌会战是70多万对55万。解放军占很大优势。胜券在握。
而初期围歼黄佰韬时。有一个很关键的战役就是曹八集战斗。
当时粟裕是这么说:不惜一切代价。占领曹八集。对。不惜一切代价。如果谁失职。军法从事(杀头)!
而黄佰韬说:我们现在的生路就是占领曹八集以后。退到徐州去。就算人死绝了。也要守住曹八集。
为什么曹八集如此重要?
曹八集(今邳州市八义集镇)只是一个小镇。却是徐州外部的交通重镇。也是徐州连接目前黄佰韬兵团驻扎在碾庄的必经之路。
曹八集距离碾庄只有12公里。当时有44师残部3000多人驻守。
44师本来有8000多人。现在只剩下一个团和师部3000多人。
虽然此刻很潦倒。但44师却不是弱旅。
44师来自于著名的荣誉二师。编组于1943年春。
当时第5军团菌总司令。在四川组建了荣誉二师。
荣誉二师之所以厉害。在于他的兵员骨干全部是参加过抗战负伤归队后的老兵。
这些人有的曾经负伤三四次。甚至更多。
军队中有个俗语。负伤一次是铜。负伤两次是银。负伤三次就是宝贝。
这些老兵作战经验极为丰富。而且抗日意识顽强。
不过。第44师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于1947年在鲁南战役被解放军歼灭殆尽。师长蒋志仁战死。
第44师老兵和残余部队在1947年3月重建了部队。归属中央军主力100军指挥。
徐蚌会战开始以后。第44师连遭打击。
在完成会战部署时。黄百韬开始指挥部队向徐州靠拢。
为此。让100军作为后卫部队。其中44师又是最后。
在11月8日。第44师和100军军部到达陇海路的运河铁桥东岸。当时国军主力都已经经过大桥撤退。只剩下第44师。
而解放军早已追击而来。该师130团在八家杨村同解放军激战。混战一夜不分胜负。
这样坚守到9日下午。第44师才接到命令。可以放弃掩护任务。经过铁路桥撤退。
于是。师长刘声鹤率第132团两个营过了桥。100军军长周志道也跟着过去了。
然而。后续的师山炮营继续用炮火掩护第131团准备上桥。此刻解放军一部却突然杀到附近。迫击炮击毁桥附近一辆弹药车。
当时负责守桥的是第25军一个团。他们的命令是一旦解放军靠近就必须炸桥。
于是。他们将铁路桥炸断。导致已经靠近铁路桥的第131团没有能够通过。至于第130团还在和解放军激战。尚且距离桥还有距离。
彻底桥炸断了以后。这2个团无路可退。随后被解放军歼灭。
从窑湾渡河的63军。全军1万3千余人被全歼。军长陈章阵亡。
此时黄百韬第7兵团正在距离桥不远的碾庄地区修正。命令损失三分之二兵力的44师先行撤退回到徐州。
44师师长刘声鹤率领3000多人。10日下午到达曹八集附近时。这里还有李弥兵团第9军3师8团一部。
曹八集本来应该是安全的后撤道路。但刘声鹤却遭到解放军的猛烈打击。
当时他的部队距离曹八集还有几里距离。刘声鹤果断下令丢弃笨重辎重。全军轻装急行军进入曹八集。
结果。44师残部行动快速。遭遇解放军进入的曹八集。
曹八集因为地理位置重要。国军在这里修建了一些防御工事。可以借此进行防御作战。
而附近友军李弥兵团第9军3师8团。不会随机应变。仍然按照命令向徐州前进。结果被解放军迅速包围歼灭。
当时已经是下午。刘声鹤却觉得情况不妙。因为对面解放军炮火猛烈。绝对不是偏师或者骚扰部队。而是主力。
他急忙向100军军长周志道汇报。后者上报黄佰韬后。让他不惜代价守到第二天天亮。还有援军赶来。
刘声鹤无奈下。只能率部死守。
44师虽此刻已经是残兵败将。但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当晚。解放军华野13纵114团。如潮水一般进攻。44师连续击退解放军7次攻势。
13纵114团凭借兵力优势。两次攻入曹八集内。
刘声鹤指挥部队果断拼刺刀巷战。两次将解放军攻入的部队歼灭。
这样苦战到第二天天亮。援军并没有赶到。反而解放军13纵主力陆续赶来了
华野13纵是军的编制。兵力有二三万人。44师区区3000人当然不可能是对手。
13纵在中午赶到以后。立即开始全面强攻。
而44师本来是撤退到徐州修整。并没有携带很多弹药。经过连续激战弹药已经严重不足。几乎无以为继。
到了下午1点。13纵发动全面攻势。炮弹如雨点一般打入曹八集。刘声鹤的师指挥所屋顶上都中弹爆炸。
当时弹药已经基本用完。解放军再次攻入曹八集。
刘声鹤指挥部队拼刺。但实在顶不住。眼见解放军已经攻到距离自己指挥部几百米外。
早在抗战的1942年。刘声鹤就担任五大主力第18军11师33团团长。也是九死一生的将军。
此时。刘声鹤知道大势已去。用力将自己的手表和金笔在地上砸碎(避免被缴获)。随后高喊:“弟兄们。你们快各自逃命吧。这是命令”。随后。刘声鹤用手枪自杀身亡。
没多久。44师全军覆没。只有少量官兵突围逃出。曹八集丢失。
曹八集的丢失。对于战局的影响较大。
当时黄佰韬兵团损失较重。仅剩7万人。此时退路又被解放军切断。
蒋介石认为。黄佰韬此刻继续向徐州撤退。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被运动中被歼灭。
于是。蒋介石命令黄佰韬在碾庄固守代援。
而黄佰韬则认为。其他国军都聚集在徐州地区。自保尚且困难。他一个人孤零零的留在碾庄。必遭解放军数倍主力围攻歼灭。应该不惜代价向徐州靠拢。
然而。曹八集的丢失。也让黄佰韬失去了靠拢的信心。
当时13纵主力在这里防御。黄佰韬在数日之内很难占领曹八集。导致兵力分散。而此时解放军机会合围上来。黄佰韬还不如将主力收拢在碾庄附近防御。
于是。碾庄战役就这么爆发了。
其他观点:
23名苏联红军坚守一座四层大楼。面对绝对优势的德军坚守了58天。这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楼守卫战。
战后。苏军将领崔克夫开玩笑的说:“试图攻占巴甫洛夫大楼而阵亡的德军人数比攻占巴黎时阵亡的德军人数还要多\"。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一个连接到一个任务。让占领”列宁广场”上的一座4层大楼。因为这个大楼视野俱佳。可以为炮、步兵提供绝佳视角。此时苏军和德军陷入激烈的巷战中。夺取这个大楼意义重大。
1942年9月26日。苏联红军巴甫洛夫中士带领几个红军战士来到大楼。德军防备松懈楼内只有几个德国士兵。巴甫洛夫战斗小组迅速解决了楼内德军。占领了大楼。
周围的德军发现大楼被苏军占领。于是抽出部分兵力进攻大楼。双方展开激战。
大楼地下室有30多名苏联居民。他们主动担负起了修筑工事、埋藏地雷等军事任务。其中十几个青壮年居民还拿起了武器。
这30多个苏联市民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否则以巴甫洛夫一开始带去的几个人是很难守住大楼的。
德军一开始低估了楼内苏军的战斗力。派去的兵力不足百人。结果发现遇见了硬骨头。随后德军加大了进攻力量。动用了坦克、甚至调用了俯冲轰炸机。
但是德军的松懈和轻敌让他们失去了先机。苏军的三批援军也先后进入的大楼,他们是:阿法纳西耶夫中尉等7人(携带1挺重机枪)。索布加伊达上士等6人(携带3挺反坦克枪)。切尔努申科少尉等4人(携带带2门50毫米迫击炮)。
三批援军共17人。加上之前巴甫洛夫中士等6人。楼内苏军共23人。这就是著名的“巴甫洛夫23勇士”。
我们可以看出苏军的装备还算不错的。有重机枪、反坦克枪、迫击炮。这些武器对德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
楼内苏军的防守非常的机动灵活。他们和楼内民众用铁丝网将大楼包裹。并在楼外埋设大量地雷。楼板也被凿开。上下均已打通。
从巴甫洛夫等6人第一次攻入大楼。到德军最终无功而返。苏军在大楼中坚守了58天。战斗一直很激烈。有一次一辆德军坦克甚至冲入了大楼内部。但是被反坦克枪击毁。
在楼内的58天。苏军并非只是战斗。实际上他们还有娱乐。在大楼的地下室里。楼内苏军和民众们还布置了了一个列宁室。里面有跳棋、骨牌和各类书籍。
战后。苏军守卫的这座大楼被命名为“巴甫洛夫”大楼。2015年3月15日。守卫巴甫洛夫大楼据点的23名红军战士中的最后一位健在老兵。乌兹别克人图尔德耶夫逝世于乌兹别克斯坦的纳曼干州。享年93岁。
不得不承认。苏联的大楼修筑的真是够坚固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9235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巴甫洛夫,解放军,大楼,德军,兵力,徐州,锦州,水池,部队,战役
没想到大家都对战争中,为何双方会付出惨重伤亡去争夺一个小据点?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东北野战军前指到达锦州外围后。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亲登帽儿山观察敌情。着重查看地形和范汉杰的城防部署。今天俯瞰下去。从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