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是唐代诗人李商隐《马嵬》诗歌中的第三联诗句。其意思是: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网络图片)
单纯从这第三联诗句。看不出什么故事来。更不知道这是在说什么?说的是什么故事?因此。读诗要知道作者做这首诗的背景。这首诗每一联的意思。然后。连贯起来才能读懂这首诗。或“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一联的意思。
根据有关资料得知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是讽刺嘲笑与揭露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风流韵事。由于唐玄宗荒淫无度。在七夕日对杨贵妃信誓旦旦。世代为妻。结果。他在“六军不发”。不听指挥而无奈的情况下。下诏书赐死杨贵妃。自己揭露了自己虚伪自私的丑恶嘴脸。
现在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诗人要用“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一句联了。妙就妙在这句开头用了“此日”。这个“此日”指的是杨贵妃的死日。就在这一天“六军同驻马”。(这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一个意思。紧接着是“宛转蛾眉马前死”)不听唐玄宗指挥了。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见状不妙。下了赐死杨贵妃诏书。
作者写到这里。笔锋突转。接下句开头“当时”。这个“当时”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风流韵事。唐玄宗曾信誓旦旦地对杨贵妃表白。多么的爱他。欲娶她成为白头偕老的妻子。这是作者有意追叙的这段故事。是回忆。用“当时”与“此日”对照与补充。这样不仅意思读者明白。而且笔意深邃。蕴含丰富。这是在讽刺嘲笑唐玄宗“七夕笑牵牛”荒唐的“当时”。一位堂堂的一国之君。竟然还不“不及卢家有莫愁”。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着莫愁。
现在。我们读懂这首诗了。原来唐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呢?两相映衬。杨贵妃被赐死的结局。就足以说明问题。唐玄宗的虚伪、自私精神之丑恶嘴脸此刻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更是对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因此。我们说“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两句就是二段故事。是两段必然的因果关系的故事。
这就是“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两句的妙哉之处!
其他观点:
“此日六句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两句诗。出自李商隐的诗《马嵬二首》(其二)。这首诗是写唐玄宗跟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唐玄宗跟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唐代有很多诗人都写诗歌咏过。盛唐有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中唐有白居易的《长恨歌》。晚唐则有李商隐的《马嵬二首》。
马嵬二首(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一、全诗解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这一联反用白居易《长恨歌》中“忽闻海外有仙山”之意。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听说海外有仙山。便派方士作法去寻。方士在海外仙山找到杨贵妃。杨贵妃告诉方士。玄宗与她曾有生生世世为夫妻的誓言。
李商隐用“徒闻”二字加以否定。并说”他生“再为夫妇之事。渺茫难卜。而今生却生死异路。言外之意。今生尚不能同生共死。他生之事。无非空言。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虎旅:指跟随玄宗入蜀的禁军。宵柝(tuò):又名金柝。夜间报更的刁斗。
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筹:计时的用具。
这一联以夜中报时的“宵柝”与“鸡人”对比。从一个极小的视角。写出了唐玄宗马嵬之变时的狼狈。虎旅禁军。本是护卫皇帝之军。前缀”空闻“二字。便以透露中宵柝中有不祥之音。下承“六军驻马”的兵变之事。鸡人报晓。是原本皇宫中报时。今无复闻。象征着唐玄宗曾经富贵安宁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此日”句:叙述马嵬坡事变。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七夕笑牵牛: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七夕感叹牛郎织女之事。并发下生生世世为夫妇的誓言。
此联上句写马嵬兵变。六军不发。下句写七夕夜月。共立誓言。两相对比。讽刺玄宗沉迷女色。荒废朝政。才导致了今天这样不可挽回的局面。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四纪。古代一纪为十二年。玄宗在位四十四年。取其成数为四纪。
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
尾联说唐玄宗当了四十几年的天子。却守护不住一个杨贵妃。尚不如普通百姓夫妻那样能白头偕老。
二、第三联妙在哪里?
1)对仗精巧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一联。首先在对仗上异常巧妙。
《瀛奎律髓》中评:“六军”、“七夕”、“驻马”、“牵牛”。巧甚。善能斗凑。“昆体”也。
“六军”与“七夕”。一言军队。一言时节。本不能对仗。然有数字相对;”驻马“与“牵牛”。“驻马”是动词加名词结构。“牵牛”纯是人名。两者更不对仗。但是从字面上看。“驻”与“牵”都是动词。“马”跟“牛”都是动物名词。两者不但相对。而且对得很好。
这一联完全是写不同时间的两件事。李商隐却能凑出如此精妙的对仗来。不得不令人叹服。
2)句法高妙
这一联的另一妙处。便是用了逆挽句法。
清人朱庭珍说:“此二联皆用逆挽句法。倍觉生动。故为名句。所谓逆挽者。倒扑本题。先入正位。叙现在事。写当下景。而后转溯从前。追述已往。以反衬相形。因不用平笔顺拖。而用逆笔倒挽。故名。且施于五六一联。此系律诗筯节关键处。……二诗能于此一联。提笔振起。逆而不顺。遂倍精采有力。通篇为之添色。
简单来说。上句写马嵬兵变。但却只写到六军驻马。没继续写陈玄礼逼唐玄宗杀杨贵妃。也没写唐玄宗无奈赐死杨贵妃。而是突然逆入当初两人在七夕之夜盟誓之情景。是为逆挽。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人们对马嵬兵变的故事已经很熟悉了。直写下去诗也就没有什么可读性了。是以诗人不再叙写人们已经知道的事实。而以玄宗贵妃七夕盟誓之情景逆挽。映衬今日六军不发请诛贵妃之情景。其中悲剧之感不言而喻。
综上。“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一联。对仗精巧。句法高妙。是以妙绝千古。
其他观点:
你好。我是容千寻。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妙在哪里?
我认为这一句妙在运用了对比。暗含了讽刺。
这句话是说当时在马嵬坡上大军不发。纷纷逼迫唐玄宗处死杨玉环。而最终唐玄宗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皇权富贵处死了杨贵妃。“此日六军同驻马”是李商隐对于“马嵬坡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当时七夕笑牵牛”是诗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从前感情的描写。从前两人情意甚笃。好到有可能会在七夕的时候看着满天星河。嘲笑着牛郎织女不如他们幸福快乐。
过去与现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曾经再坚贞的感情也抵不过此刻命在旦夕的现实。要么唐明皇杀掉杨玉环以慰军心。要么六军一同反了唐明皇。两个人的下场也可想而知。
虽然满心不舍。但唐明皇还是选择了保全自己。这在当时的情景下或许是一个理智的选择。毕竟一个人死总比两个人死好一些。但是唐明皇却是背弃了曾经的承诺。爱情的光辉消失了。人性的卑劣占据了上风。曾经“你侬我侬”。如今大难临头各自飞。也不可谓不讽刺了。
以上只是个人浅见。欢迎讨论。指正。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9635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贵妃,牵牛,玄宗,六军,这一,长恨歌,不发,马嵬,句法,这首诗
没想到大家都对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妙在哪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是唐代诗人李商隐《马嵬》诗歌中的第三联诗句。其意思是: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