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在我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一套对应的军衔制度。到了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也制定了一套军衔制度。共分为六等。分别是将、校、尉、准尉、军士和士兵。未设立元帅军衔。
当时的将官共分为五级。分别是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和少将。这套军衔制度也与美国的军衔制度颇为相似。特级上将对应美国五星上将。一级上将对应美国四星上将。以此类推。
(国民政府的军衔制度)
尽管这套军衔制度看起来十分完备。但在抗战中。有不少将军却是“中将加上将”这样的奇葩军衔。这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中将加上将”。是中华民国陆军的一阶军衔。其全称是“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简单来说。就是让中将拥有上将的职权。但并不予以授星。薪俸也是按照中将的最高标准来给。
那么。既然让中将得到了上将的权力。为什么不直接授予上将衔。反而还那么麻烦地搞出一个不伦不类的“中将加上将衔”呢?
实际上。国民政府在1935年就颁布了铨叙条例。该条例特别规定。陆军上将的名额有限。不管出现何种情况。都不能再扩编。从铨叙条例的安排来看。陆军特级上将有1人。一级上将8人。二级上将12人。共计22个名额。
当时的具体分配情况是这样的:
特级上将:蒋中正。一级上将:冯玉祥、何应钦、张学良、陈绍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阎锡山。二级上将则是包括了白崇禧、刘湘、顾祝同等在内共12人。
(一级上将何应钦)
对于军人来说。想要晋升就必须得积累战功。一步步向上爬。虽然在抗战中有不少二级上将都拥有了足够晋升的战功。但由于国民政府限定死了名额。因此这些人只能老老实实待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一级上将之中有人去世。才能够取得晋升的机会。
比如白崇禧。就是在一级上将朱培德病故之后。才补位晋升成功。
但对于国民政府来说。由于当时的国内环境并不平静。再加上占据东北的日本人也渐渐表现出了入侵的态势。上将名额开始显得有些不太够。而且国军部队中不少将领都已经有了晋升资格。却苦于名额限定。迟迟不能得到晋升。因此在多重压力下。国民政府于1936年补充了《陆军中将加衔暂行条例》。创造出了“中将加上将”这一特殊军衔。
在条例出台之后。国民政府就立即拟定了一批获得“中将加上将”的将军名单。他们包括:陈诚、张治中、卫立煌、薛岳、钱大钧、张发奎等人。
(一级上将白崇禧)
而国民政府之所以向他们授衔。实际上是在向他们传达一个信息:你们几位的战功、资历实际上早就已经够得上上将了。但由于政策原因。只能暂时授予你们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军衔。一旦上将位置出现空缺。你们就是优先替补的将军。
国民政府在逃往台湾之前。共将该军衔授予了55名将军。到了台湾之后才停止了授衔。虽然听起来是类似于“准上将”这么一个意思。但不少人始终觉得是拿着中将工资。操着上将的心。并不愿佩带这个特殊军衔。
值得一提的是。刘湘在1938年死后也被追授为陆军一级上将。虽然国民政府的上将名单有着名义上的人数限制。但死去的将军被追授为上将衔。却是不受到影响的。
(参考资料:《中华民国史》)
其他观点:
知识点。为了防止将星泛滥和凸显陆军上将之威誉。根据国民政府1935年颁布的铨叙条例。陆军上将的名额是受限制的。规定特级上将1人(名字不用说了)、一级上将9人、二级上将12人。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正式铨叙的三个等级陆军上将的名单上限为22人。
(何应钦是首批九名一级上将)
特级上将其它人就甭想了。因此从二级上将晋升一级上将。或从陆军中将晋升二级上将。都得排队按顺序补缺。前面没有位置空出来就得等着。比如一级上将张学良1937年被审判褫夺军衔。军委会总参谋长湘军元老程潜补缺。同年滇军元老一级上将朱培德病故。军委会副总参谋长桂系白崇禧补缺。
说明:对高级将领军衔的“追授”不受此限制。活人不能跟死者相提并论。比如“四川王”刘湘在1938年病死后立即追晋陆军一级上将。
(此时陈诚是中将加上将衔)
如果二级上将的位置出缺了。现役陆军中将们再按顺序晋升。这个数字在和平时期是基本够的。比如人民军队现在一般就维持在20几个上将的规模。但是在战争时期显然不敷分配了。战功、军职和特任都要求有更多的上将名额。但是规定又不好破坏。于是1936年补充了《陆军中将加衔暂行条例》。就此出现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这一军阶。
说白了。你老兄的职务、资历、军功、停年都已经够条件晋升上将了。但是前面二级上将包厢的座位满员。你就暂挂着上将军衔先干活。但是铨叙军衔仍然是中将。也拿着中将的工资。但有优先递补权。可以理解为“准上将”军衔。
(铨叙军衔任命书)
什么时候前面空出位置来了。再按顺序顶上。此时军委会铨叙厅才正式行文记档。算你真的上将了。拣几个答友们比较熟悉的说明一下:
1936年第一批获得“中将加上将衔”、开始排队晋上将的有:张发奎、余汉谋、张治中、钱大钧、陈诚、卫立煌、薛岳、孙连仲等。也就是说。早年的“五虎上将”里只有刘峙、蒋鼎文和顾祝同是正牌子陆军二级上将。陈诚和卫立煌是准上将。
张自忠将军1939年授“中将加上将衔”。1940年战死后直接追晋陆军二级上将。大家应该发现张将军后来很少佩带军衔。个人感觉应该是对这个特殊军衔的尴尬。
胡宗南1945年获授此衔。黄埔生第一名。汤恩伯、罗卓英1946年获授此衔。终兵败大陆期间此衔共颁授55名。逃台后停止。
(职务军衔任命书)
需要注意的是。国民党军队的军衔是有两套体系的。即“铨叙军衔”和“职务军衔”。前者是军人根据学历、资历、停年等逐步晋升的正式军衔(永久军衔)。只要不是退役或被褫夺。就永远存在。有国民政府的正式文书;后者是根据军人担任的职位临时适配的军衔。只需军事委员会的任命书即可。一旦职务被撤销仍然恢复铨叙军衔。这才是临时军衔。
比如廖耀湘担任新六军军长时。职务军衔是中将。但铨叙军衔才到“骑兵上校”。这个之前有专答。
而“中将加上将衔”与职务并不挂勾。属于正式军衔。这就是不能称之为“临时上将”的原因。因为这有悖于正式军衔和临时军衔的区分标准。容易引起混淆。
在1946年换装美式军服前。除特级上将有明显区别外。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加上将衔”没有区别。全部挂三颗星领章。1946年以后。特级五星、一级四星、其它为三星。
(1946年以后的肩章)
其他观点:
国民党的将官军衔分为5个等级: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和少将。
特级上将。只有老蒋一人。唯我独尊。
北洋政府时期。上将是很稀缺的。但是后来袁世凯为了拉拢人心。便开始大肆授军衔。不但将军人数一下多了起来。而且还是虚高。比如上校。给个虚衔就成少将了。以此类推。
到了民国时期。虽然授军衔沿用了北洋政府时期的设计。但能够授衔的部门却有三个。国民政府。总司令部和军事委员会。
而他们三者之间又没有工作上的协调统一。各行其是。所以授衔非常混乱。
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军衔高的将领很多。但军队的战斗力并没有提升。而且军衔的含金量也没了。毕竟遍地是将军。这可不行。
上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对军衔制度进行了改革。
首先将军衔分为了职务军衔和正式军衔两种。职务军衔是临时性的。在其位授其衔。离开其位。军衔随之取消。正式军衔是终身制的。
在此情况下便出现了中将加上将的军衔。也就是说它属于准上将。等上将有空缺才能转正。
这也就是国军将领中为什么中将多的原因。著名的张自忠将军。就是中将加上将。
除此之外。还有追封的上将。比如36集团军司令官李家钰。42军军长冯安邦都是战死沙场。殉国后追封的上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018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上将,军衔,中将,国民政府,将军,名额,职务,正式,制度,战功
没想到大家都对民国时期的“中将加上将”是个什么样的军衔?你怎么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在我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一套对应的军衔制度。到了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也制定了一套军衔制度。共分为六等。分别是将、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