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年一次科举,777位状元却未见盛世之作,难道这些人的才华都被埋没了吗?
原创

古代三年一次科举,777位状元却未见盛世之作,难道这些人的才华都被埋没了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恕我直言。题主这个问题错漏百出。甚至有点反智主义倾向。容我驳斥一下。以正视听。

首先不知道题主所谓“盛世之作”指的是什么。如果你说的是学子在考试之中写下什么千古文章。那不可能。毕竟高考作文就算写的再好。也不可能流传千古。所以我默认题主指的是状元们写的优秀的文章诗词。那简直太多了!

就算题主别的状元都没听过。至少文天祥应该知道吧?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这样的作品。谁能说不著名?

当然了。南宋末年。确实算不上什么盛世。那就撇开文天祥。看看别的状元们有什么惊世骇俗的杰作。

唐朝是科举制度的开端。考试分不同科。与后世乡试、院试、殿试三级考核有很大不同。虽然严格意义上讲还没有形成状元这个概念。我们还是习惯性把进士科第一名称之为状元。其中就有唐玄宗时期的名相。也是著名诗人张九龄。他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传唱千古。这算不算盛世之作?

除了张九龄。玄宗时还有为著名的状元。诗佛王维!这位更不用说了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朗朗上口。妇孺皆知。这难道不是盛世之作?

如果还要抬杠。说唐朝那些不算状元。那好。看明朝的。央视版《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其实就是明朝正德年间状元杨慎所作的《临江仙》。你不仅能背。还能唱呢!

我知道题主想说什么。不就是想说状元死读书不成才吗?这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个段子。有人列了两个名单

第一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玩、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坑、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第一个名单是清朝的部分状元。全都没听过;而第二个则都是落第秀才。个个鼎鼎大名。由此。有人就得出了状元不成才的结论。甚至引申出读书无用论。其实。大错特错了!

这两个名单。本身就很偷换概念。确实。那些落第秀才很出名。可这就说明落第秀才比状元厉害吗?不是!因为总数不对!从唐朝到清朝总共只有700多个状元。清朝200多年一共只有114个状元!而200多年的落第秀才少说几百万!用一百多个对几百万。哪个成才的多不言而喻啊。这不是因为状元不行。而是状元总数少而已。就说清朝状元吧。同治国丈崇绮和光绪帝师翁同龢至少还是很有名的。所以这名单本身也是有意选的。

其实。即使是明清僵化的八股取士。依然人才辈出。状元作为其中拔尖的人。也有不少优秀学子。只不过。状元们基本都做官了。也就比较少会写一些民间流传的小说戏曲。知名度不高本也正常。所以。千万不要狭隘地觉得读书无用。

其他观点:

#原创#

一.格式化套路化的考试

熟读四书五经

必须信心拈来

烂熟于心

学习时发挥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奋精神

两耳不闻窗外事

闭门苦读圣贤书

全身心的投入于故纸堆中

与实际严重脱离

考试时

遁规蹈矩

照着内心熟透的模板

行云流水

一气呵成

金句警句不断

高低潮融恰适当

字体工整透着秀气

若再有考官照应

运气加才气正到火候

则夺魁

二.朝庭科举重在选仕

笔露锋芒者

特立独行者

思想尖锐者

形象不佳者

均不入考官法眼

最后皇上殿试时

占不到优势

故。状元者

有才不假

奇才少见

旷世之才更罕见

#上海常青教育凌远长著#

其他观点:

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大家。少有状元。只有个别成就较大者。如唐朝的元稹、张九龄、王维、崔颢。宋朝的吕蒙正、宋祁、张孝祥、文天祥。明朝的康海、杨慎等。[赞][祈祷][玫瑰]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0:55:28

    状元,千古,明朝,秀才,清朝,唐朝,盛世,都是,之作,殿试

  • 郎不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0:55:28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三年一次科举,777位状元却未见盛世之作,难道这些人的才华都被埋没了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0:55:28

    恕我直言。题主这个问题错漏百出。甚至有点反智主义倾向。容我驳斥一下。以正视听。首先不知道题主所谓“盛世之作”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