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一封来自两千多年前的“石头信”。
河北平山县三汲乡。暴雨把村民刘西梅家的田埂冲了个缺口。
“叮”的一声。打算在旁边的荒地里取土填埂的刘西梅一锹下去。
却挖出了一块个头挺大的鹅卵石。
鹅卵石常见。带字的可没见过。
可是问谁谁也不认识上面的字!
稀罕劲儿一过。村民们就渐渐地忘了这事。
三十多年一晃而过。
1974年的冬天。趁着农闲。
村民们打算平整一下自家的土地。
不然地力跟不上。就会出现大小年的情况。
总要取些新土翻到自家田地里。
一来二去的。大家就都瞄上了村外的那几个大土墩子。
土挺好。就是土里老是有些大瓦片子挺招人烦。
正在村民们对这些大瓦片不胜其烦的时候。
这些瓦片却引起了当地文物管理部门的注意。
因为这些在村民们眼中的大土墩子。很有可能是古墓的封土堆。
再放任村民们取土。很有可能对古墓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刘来成研究员到达现场之后。
真的是又高兴又着急。
凭着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
他很快判断。这些大瓦片都是战国时期宫殿才能用的瓦。
基于这种判断。这些大土墩子真的可能就是战国时王侯级古墓的封土。
因为这些瓦片。很可能就是封土之上“享堂”等祭祀建筑的瓦片残存。
所以。有必要对这些疑似王侯墓的封土堆进行抢救性发掘!
很快。发掘计划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同意。
随着发掘计划的展开。有村民想起了那块几十年前的大鹅卵石!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陈应祺研究员闻讯赶紧找到了刘西梅老人。
看到了那块带字的大鹅卵石。考古人员顿时大喜过望。
考古这件事跟查案子差不多。都是根据细小的线索。一步一步抽丝剥茧。揭开古物的面纱。
“文”不仅能“载道”。还是确定文物时间的重要证据。
比如1901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就是根据尼雅绿洲的两块带字迹的木条。
找到了消失已久的精绝古城。也就是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提到的尼壤。
也就是班固《汉书》中提到的精绝国。
也就是《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中提到的精绝古城!
而这一切的发端。就是斯坦因认出了木板上的字是公元前四世纪就消失的一种古印度文字:佉卢文!
所以。我们的考古人员非常重视这封石头信。
将鹅卵石上的文字描下来之后。寄给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古文字专家李学勤先生。
李学勤教授很快来了回信。他首先肯定。石头是战国时期的。
但是他却并没有第一时间辨别文字。
而是问了陈应祺研究员三个问题:
第一。出土鹅卵石的附近。有没有大的土丘?
第二。有没有河流水泊。
第三。附近有没有高山?
平山县三汲乡这三个条件全部符合!
三汲乡就在太行山东麓的丘陵地带。附近流淌的就是滹沱河。
有山有水。是个好地方。
从那些土丘上发现的大瓦片更是印证了从五十年代以来。
文物学者们认定的几个疑似王侯陵墓。
李学勤教授获悉这个好消息。立刻动手开始翻译鹅卵石上的文字。
很快。文字就被翻译了出来。
其中的“有”字通“囿”。连起来分析的话。应该是“监罟囿”是守陵的将领或官吏的名称。
守陵的这两位一位叫公乘得。一位叫丌臼將。
当然。也有另一种解释。因为“罟”是渔网的意思。
那么也可以解释为。这两位曾经给王侯干的是看守园囿。捕鱼的活计。
后来又担任“守丘”。也就是看守陵墓的工作。
咱们都知道看守陵墓的活。没别的。就是一个寂寞。
可能这两位官吏。心中孤苦。出头无望。就在鹅卵石上刻下了这几行字。告诉后世的诸位君子贤达。有他们这两个人曾经在这里忠于职守。
这封石头信。告诉我们。这附近一定存在一个战国时代的王侯墓地群!
瓦片。土丘。文字。太行山。附近的灵寿县。几个线索一碰。
这可能是古中山国的遗址所在地!
中山国号称除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雄!
这个中山国。可不是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那个中山国。
这个中山国。是战国时候的一个诸侯国。
说起来。这个中山国比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国还要传奇。
本来是北方白狄人的鲜虞部落。在今陕北绥德一带活动。
后来又迁徙到太行山区。
最终在公元前的506年。定都中人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唐县附近。
这一下。就从此变成了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心腹之患。
无他。一是地理位置。二就是国力堪可一战。
看看古中山国处的位置。就可见一斑。
由图可见。无论是在三家分晋之前还是之后。尤其是三家分晋之后。
古中山国可以说得上是一股不容轻视的力量。
更难能可贵的是。
中山国。先后被魏国和赵国灭国。
而在被魏国灭国之后。中山国王退居大山深处。
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再次振兴中山国。
仍旧定都灵寿。
其坚韧之处。算得上是战国独一份了。
而由于其国由北方白狄人部落发展而来。又定都中原腹地。
所以。之后文物专家们在古墓中发掘出的文物。
带有明显的北方游牧民族大胆的想象力和中原华夏文化厚重的底蕴互相交流而产生的“化学反应”。
一层享堂。两层回廊。“中”字形墓结构。中山国王陵墓呼之欲出。
配合着中山王城遗址的发掘。
专家们对命名为一号墓的勘探也随之紧锣密鼓地展开。
虽经两千多年风吹日晒雨淋风化。
封土堆仍旧有15米之高。
东西长92米。南北长11米。
顶部成方形。能够发现柱础遗迹。以及大量的大瓦片。
而这种瓦片。在战国时代应该是王一级的享堂才有的规制。
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封土堆又非常的显眼。
这一座中山王陵的墓葬群被大量的盗掘。
幸运的是。其中有一个陪葬墓用了白沙作为防盗措施。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其中有黑陶质地的随葬专用器皿。也有很明显是墓主人生前把玩的玉质“小把件儿”。
还有让我们称羡的宠物狗所戴的黄金质地的项圈。
上图为殉葬坑中的两只狗骨架的其中之一。之下的图为出土时仍然熠熠生辉的纯金狗项圈。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
在北方王侯墓葬群中非常罕见的葬船坑:
可以想见。墓主人希望自己能够在死后。
仍然可以荡舟河上。继续过着奢靡的生活。
为此。不惜在葬船坑的正前方挖了很长一段沟渠。代表生前所乘船悠游的滹沱河。
陪葬坑和殉葬坑出土的文物这么丰富。规格这么高。
再加之周围发现的土城墙夯土遗址所围成的城池规制。及被围在城内的一座小山。
这一切都和历史典籍中记载的中山国因为城中有山才得名中山国都能碰的起来。
那么一号陵墓一定是中山国的王陵可以确定无疑了。
但是。正因为如此。文物工作者更加的慎重了。
他们把目光移向了比一号墓葬规制小一些的六号墓葬。
1975年秋。文物工作者开始发掘六号墓葬。
那么六号墓葬会以什么样的风姿跨越千年展现在世人面前呢。
一脚踩塌了一个宝库。
很可惜。六号墓葬早已被盗掘一空。
主墓室甚至已经坍塌。
考古工作者没有放弃。反而更细致地进行发掘。
有一天。一位帮助勘探的村民忽然一脚踩空。
一个墓洞出现在众人面前。
这个墓洞正是中山国王墓葬群所独有的“藏宝库”。位于主墓室两侧。如下图:
这种特殊的墓葬形式。很幸运得不为两千多年来的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所知。
中山王墓葬的国宝随之要跨越千年。展现在二十世纪的人们面前。
其中。最有中山国特色的便是这个高143厘米。重五十多千克的山字形青铜器:
这种青铜器。本次一共出土了六件。
关键是。在这之前发掘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还从来没出现过这种形制的青铜器。
结合它的器型。似乎更加印证了中山国人对山的崇拜。
是作为一种青铜礼器存在的。
另外有时代特色的是九个铁足铜鼎。
这本就是周天子才能有的东西。
但随着周王室暗弱。
诸侯强国随之纷纷“问鼎”称霸。
甚至。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找借口到周都城亲自问鼎。从而不幸身亡。
中山国铸造九个代表古九州的铁足铜鼎。说明中山国也深受中原文化影响。有了一争天下的雄心。
另一表明中山国各方面已经汉化的明证。
是出土文物中的银首人俑铜灯:
其中的人俑。宽袖。右衽。已经是标准的中原汉人服饰。
而非古代少数民族的窄袖左衽。也就是前襟向左掩。
激动人心的一号墓以及战国末期的盗洞
一号墓的规模要比六号墓大。
但是。当考古人员经过两年多的准备打开一号墓之后。
除了几个用来吊装棺椁的铜环之外。整个墓室空空如也。
墓室一侧的盗洞说明了一切。
这个盗洞。经勘测。竟然是战国末期的盗洞。
更让考古人员痛心的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
盗墓贼在把主墓室洗劫一空之后。一把火烧了整个墓室。
幸运的是。一号墓和六号墓一样。都在主墓室之外有专门存放随葬品的“藏宝库”。
更幸运的是。一号墓比六号墓还要多一个“藏宝库”。达到了三个之多。
而且。就在空空如也的墓室边的乱石下。有一个幸存的宝物。正静静等着考古人员发现他。
随着对那三个“藏宝库”的发掘。更多精美动人的文物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
有在发掘过程中刮破考古人员手的双翼神兽:
这对错银双翼神兽的形象。如今作为守护神立于河北省博物院门口。
威风凛凛中又透着神秘和浪漫。是中国神话中风神“蜚廉”的形象。
也就是传说中能够“呼风唤雨”的“风伯”。
难能可贵的是。墓葬中不止出土了很多礼器。还出土了更多的生活用品。
很多生活用品极尽巧思。生动展现了中山国工匠高超的技艺和铸造水品。
比如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
这个器具就是古人席地而坐时。身前的那个案几。
出土时。由于年代久远。案座上的那个漆板已经朽作尘埃。
但是青铜底座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而且工艺高超精美。整个底座竟然有40个铸点和60个焊点。
这样一个日常用具。却结合了铸造。焊接。镶嵌等多种工艺。工艺繁复却紊而不乱。让人叹为观止。
在2002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是河北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
错金银虎食鹿。这样一件精美的青铜器。竟然只是屏风的底座而已。
还有这件充满生活气息的十五连盏铜灯:
仔细看的话。底座是三只猛虎。
整个铜灯像一棵大树一样。树上既有夔龙和小鸟。也有活泼可爱形态各异的猴群。
凝神望去。仿佛能听到猴群在玩耍时发出“吱吱”的叫声。
以上简单介绍的几件文物。都分别刻有制造工匠的名字。监工的名字。让我们不由想起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也有类似的做法。
虽然在出土的器皿上也有说明铸造的年代。但。考古专家们心心念念的是。能不能有一件器皿上。明确有“中山”这两个字。那就可以毫无疑问地确定这就是中山王陵了。
继东库。东北库以及西库的发掘之后。已经清理出一万九千多件文物。
仍然没有一件器具的铭文上带有明确的中山国字样。
考古人员的心收得越来越紧。
真的要留下这样一个巨大的遗憾吗?
终于。考古人员在发掘完西库的文物之后。发现一件青铜方壶上。
似乎。字迹不少?
考古人员的心一热。赶紧用刷子和竹签一点一点清理方壶上的土锈和铜锈。
人的注意力非常有趣。当你越关注什么。似乎到处都是你关注的那个东西的身影。
很快。在满是字迹的铜壶上。“中山王”这三个字。越来越清晰了!
四百六十多个字的铭文。终于明确告诉考古人员。
这里埋葬着中山国一位君王:“厝”
方壶上的铭文记载了这件器皿是在公元前314年。征伐燕国胜利之后。
用缴获的战利品铸造而成。是中山王厝用来“夸功”的。
这件礼器及另外的两件带有铭文的礼器。正好弥补了史籍上对中山国记录的缺失。
是研究中山国历史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考古人员庆幸能发现铭文之际。又一个惊人的发现在整个工作扫尾时出现了。
就是前文咱们所说的在一堆乱石之下。有一个已经在盗墓贼的大火之下烧的变了形的错金银线铜板。
考古人员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经仔细地辨认。竟然是稀有的王侯墓的地上部分的设计图样!
根据这幅平面设计图。规模宏大精美的中山王厝立体想象图被绘制出来。
中间是中山王厝的享堂。而两边则是王后的享堂。
可惜的是。根据铭文记载。中山王厝是中山国的第五代君王。
也是中山国极盛之时。
但是。他有一个更为强大的邻居。赵国。
而赵国此时正在赵武灵王的主持之下。施行“胡服骑射”。赵国也进入强盛时期。
中山国的“千乘之国”。在赵国面前。就有些不够看了。
正如中山王厝在铭文中告诫子孙的:
公元前313年。在征伐燕国取得胜利之后的第二年。中山王厝崩。
而他的继任者却没能听从他的警告。
整个中山国陷入文恬武嬉的状态。被赵武灵王侦知。
公元前295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
中山国王陵出土的文物。既印证了《史记》中对中山国“多美物”的记载。又弥补了史籍中对中山国凌乱而散碎的记载。让我们对“神秘”的中山国有了清晰的认识。非常的难能可贵。
其他观点:
【文藏来答】战国中山国。是战国时期活跃在今河北省境内的一个国家。在列强争雄的战国时代。中山国是当时兵车超过一千辆的12个“千乘之国”之一。
狩猎宴乐图铜盖豆
狩猎纹铜鉴纹饰局部
凭借其勇猛善战的雄风和纵横捭阖的策略。中山国曾经称雄一时。在列国争强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但由于中山国统治者非周王室宗亲。国家命运又几经起伏。所以一直没有引起史学家的足够重视。我国古代史书中关于战国中山国的记载非常简略零散。其文物、遗迹又长期湮没于地下。所以两千多年来战国中山国成为鲜为人知的“神秘王国”。
中山王厝墓殉葬坑出土的狗骨架
金银狗项圈
在已发掘的五座战国中山国王族墓葬都曾经遭到严重盗掘和焚烧。但仍出土玉器数千件。如此众多数量的玉器在战国时期考古发现中极为罕见。
尤为独特的是。中山王厝墓还出土了一批带有墨书文字的玉器。是十分罕见的文物珍品。战国中山国王族墓出土的玉器。玉质优良。造型生动。工艺细腻。代表了战国时期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是研究战国时期玉器的珍贵资料。
龙耳谷纹黄玉系璧
外长径9、外短径3.4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黄玉质。栗黄色。玉质较细。不透明。整体弧曲。中间为长圆形璧。璧上装饰谷纹。璧的两侧各有一蟠龙耳。龙身凸起。身上有孔。周缘有棱。
谷纹青玉环
外径11.5厘米。中山王厝墓陪葬墓出土。青玉制。灰绿色。半透明。有光泽。局部沁蚀处泛灰色。边有棱。两面雕谷纹。
双夔耳青玉环
长径7.5、短径3.8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青玉制。浅翠绿色。半透明。玉质细腻。纯净无暇。一面光素无纹。一面有谷纹。环的内外周缘起棱。肉的上部中间有一孔。环两侧各饰一夔龙耳。龙背向内。长角。枣核眼。嘴内勾。下有两肢。尾部内卷。
龙凤白玉佩
长6.8、宽3.8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佩为白玉制。因经火焚而白中闪灰。造型为双龙双凤的组合。由对称的二龙二凤和一卷云状环构成。龙独首双身。龙头居于中心。身体向两侧对称伸出。双尾向下勾卷成长冠斜立、嘴如尖勾的凤头。龙身各有一长足。爪尖相接形成系孔。器物中下部有一椭圆形卷云状环。环的周围龙环凤绕。成为器物的核心。如将玉佩颠倒。则是两只飞凤。凤头为龙尾。凤翅为龙身。凤足为龙足。构思十分巧妙。用浮雕和阴刻线在不同部位雕有丝束纹、斜格纹、长毛纹、勾云纹等多种花纹。层次分明。细腻精致。
透雕夔龙黄玉佩
直径6.4厘米。中山王厝陪葬墓出土。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山王族墓共出土龙形佩204件。数量之大。式样之多。前所未见。这件玉佩为黄玉制。用圆形玉片透雕而成。中心是一只圆环。环上刻扭丝纹。环边有棱。环的外廓透雕三条形态相同的夔龙。夔龙曲颈回首。口微张。吻上翘。身刻鳞纹。拱背翘尾。体态矫健。充满张力。
拱背回首龙形黄玉佩
长23.6厘米。中山王厝墓陪葬墓出土。这件是中山国墓葬中出土最大的玉佩。黄玉制。半透明。通体雕琢谷纹。龙头较小。短角前曲。枣核形眼。上吻圆而长。躯干粗壮。腹背隆起。尾巴上翘。昂首回头作云中腾飞状。
龙形青玉佩
长8.7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青玉制。半透明。玉质较松。龙细尖耳。枣核形眼。丝束纹龙吻上卷。身体蟠卷回绕。尖尾向外卷成环状。胸部、后体、尾部各有一弯尖状爪。中上部有一系孔。体表浮雕谷纹。边框有棱。体态灵动。富有韵律。
龙形墨玉佩
长9.2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墨玉制。沁处呈灰色。昂首。体下部往复折曲。头上长角前勾。上吻残缺。下唇外卷。边有二足。尾尖缺。中部有一系孔。身雕谷纹。周有边棱。
虎形黄玉佩
长10.9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黄玉制。虎头。尖耳。耳后有卷毛。椭圆形眼。宽鼻大口。下唇内勾。背部弓曲。腹部垂圆。尾部上前折。前后各有一足。脊部和面部各有一系孔。造型奇特。线条繁复。浅雕阳纹和阴线。边缘主要饰一条丝束纹或扭丝纹。上半身为似虎皮斑条纹的节片纹。头及腹部为似云纹的蚕纹。
蛙形小玉兽
长1.9-2.1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共17件。均为墨玉雕制。小兽头部较扁。鼻和眉横竖相接。鼻子较宽。眼睛细长。身体象蛙。但有尾。上曲的尾巴紧贴臀部。按形状可分为两种。一种有8件。玉色较匀净。雕琢较精细。形体挺拔。头颈稍长。四肢着地。另一种有9件。玉色黑白相杂。体形较肥。下垂的腹部与足部相平。小兽昂首蹲伏。憨态可掬。十分生动。
小玉人
女性形象6件:高3.2-4厘米。男童1件:高2.5厘米,中山王族3号墓出土。为随葬人俑。呈片状。有白玉、墨玉、黄玉和青玉等多种质地。分为儿童、青年女性及中年妇女几种形象。女俑头梳牛角双髻。身着圆领窄袖对襟衫。身穿方格长筒裙。圈手而立。男童头顶梳单髻。身穿窄袖方格纹袍。袖手而立。方格纹衣裙和牛角状发髻。是战国时期鲜虞人特有的服饰和发型。
蜻蜓眼琉璃珠
径2.2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圆形。中间有孔。有玻璃光。半透明。蓝色玻璃体饰蓝点纹珠。即所谓蜻蜓眼。蓝点有白边。是嵌入器表的装饰。嵌入后加高温。使之与器胎结为一体。
墨书双龙青玉佩
长6.6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中山王厝喜爱收藏美玉。墓中出土的许多玉器上有墨书文字。有人名、玉器名及“集玉”、“集它玉”等字样。为研究古玉的定名和用途提供了可靠材料。也记录了器物的流传经历。这件玉佩双龙体表遍饰虺纹。身型修长。体似弯弓。斜向相交。构成优美的弧线。在两只龙尾间还夹有两条相背的小龙。别致精巧。形态可爱。上有墨书文字“它玉珩”。为研究古玉的定名和用途提供了可靠资料。
中山王族墓出土的玉器。造型多样。线条流畅。工艺精湛。显示出娴熟的技艺。是战国时期玉器的代表作。战国中山国的前身是白狄族鲜虞部。因此中山国的玉器既典型反映了战国时期玉器的时代风貌和审美特征。又带有浓郁的游牧民族艺术色彩。一件件精美的中山国玉器。线条和纹饰都挺劲流畅、充满活力。表现出刚健挺拔的气势。充满强烈的动感和勃勃生机。充分表现了战国时代狂澜激荡、欣欣勃发的时代精神。也显示出战国中山国奋发图强、意欲争霸的强劲气概。这些玉器因凝聚了昂扬不羁的战国气韵、中山雄风。而成为时代风神的生动写照。成为千古绝唱的艺术典范。
原文作者:刘卫华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5年12月刊《战国中山国出土的玉石》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
其他观点:
会玩的中山国!
中山国都城灵寿格局独特。别国都是“国字脸”。人家却是“网红脸”
首都。是一个国家的窗口。那么我们就先从中山国鼎盛期的首都灵寿故城说起。
战国七雄各大诸侯国。都城一般都建在平原上。而且主城多是方形。齐国临淄、赵国邯郸、秦国咸阳、燕国蓟。莫不如此。这些城池。在别的诸侯那里。遵照《周礼》规制。方正而且规矩。可是人家中山国偏偏不这样。
人家的都城——灵寿城。平面轮廓是个“心形”(相关考古报告称为“桃形”)。
▲平山县三汲乡中山国都城灵寿故城遗址遥感图 制图 @ 大地理馆 王岩
▲灵寿故城考古遗址航拍 供图 @ 黄军虎
中山国曾被郭沫若称为“艺术王国”。中山国吸引了包括他在内的诸多学者苦苦寻觅。上世纪70 年代中后期。扑朔迷离的中山王陵和都城灵寿古城。绚丽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前。灵寿故城城址。位于东灵山、西灵山以南。滹沱河北岸。有两条天然河沟为护城河。中山桓公。中山国第三任君主。完成了最后以一次复国大业。并定都灵寿。
在手绘的三维图上。“心形城”的轮廓会更一目了然。
▲中山国灵寿城遗址鸟瞰手绘图 绘图 @ 付大伟
灵寿故城。坐落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的农田阡陌间。面对农田和荒草间规模宏大的建筑台基遗存。我们不能不感叹这样的遗存是伟大的奇迹:这是一片位于太行山东麓平原、滹沱河中上游。千百年来被人们反复开发而显得支离破碎的“熟地”。幸好。都城夹在滹沱河的两大水库—— 黄壁庄水库和岗南水库之间。所以没被水库淹没。也正因为处于水库涵养区。古城与城外的多处陵墓的地标建筑。没有被喧嚣侵扰。
跟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方城相比。这种“心形城”少了死板。多了灵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和特别的美学视觉。这种形状的美。无须理论来证明:因为。你看看现在女孩子梦寐以求要追求的“心形脸”。也就是俗称的锥子脸。或许就知道了古代中山国人。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美学天赋。
心形脸或锥子脸。成了网红脸。不少人对非天然锥子脸反感。但是无法否认:如果这种形状不好看。大家干嘛又要动刀子呢?答案:不言自明。这种形状。时髦!好看!从艺术上说。比国字脸更流畅。
没错。在两千多年前。中山国都城的设计师。把自家的国都设计成了一张“网红脸”。你说神奇不神奇。
▲“心形”网红脸演示示意图
▲我感觉:两千多年前那位牛逼设计师在偷笑
Ⅱ
国徽篇
这个爱山民族设计了
一款“山”主题的LOGO
堪称中山国的——国徽
“心”形的王城之中。还要有山——城东北有座叫“黄山”的小山头。这不是巧合。而是体现了这个诸侯国的“崇山”风俗。水经注对中山国第一个都城“中人城”(中山城)一带有过描述。
《水经注•滱水》:“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城内有小山。在城西。侧而锐上。若委粟焉”。“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谓之中山城。”“言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西晋张曜《中山记》说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从前期都城中人城到后期都城灵寿城。“城中有山”的传统一直在传承。
中山的字面意思。就是“山中之国”。其他诸侯国。包括强大的秦国、楚国、齐国。到如今都没有发现象征国号的标志出土。而中山国却出土了象征王权与国家的LOGO——青铜山形器。
这组尺寸巨大的礼器。露出真容之后。让考古专家赞叹:这组器物堪称国徽啊!因为。它的上部如“山”、下部如“中”——两侧各有一回纹凤鸟。造型奇巧。真应了《史记·货殖列传》“作巧奸冶”的说法:中山国工匠。手巧活好。特别是金属冶炼。
这是一种仪仗礼器。中山成公、王cuo(第一个称王的中山国君四声。此字打不出。见上图)墓出土了一套6 件。每件高达143 厘米;中山王墓中出土了一套5 件。每件通高119 厘米。
▲战国中山国山字形青铜礼器 供图 @ 张慧
▲河北博物院展厅内的“山字”礼器阵
器物下部中间有安插木柱的圆筒状銎。出土时銎内还残留朽木。
▲“山字”礼器出土时的情形 供图 @ 张慧
山字形器插在木柱上竖立排列。气势雄伟。这种礼器为中山国所特有。造型庄重。立于木柱之上排列在帐前。象征着中山国王高高在上的权威。
▲中山王帐山形器复原想象图 供图 @ 张慧
除了“国徽”。体现“山”崇拜的风俗还有很多。如这套“人俑拜山陶器”。有六件方形陶锥体和一件人形俑。出土时。方形锥体每三个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山”字形。陶人俑发现于冶铜炉作业坑边的上坎。双手作圈手拱拜状。
▲“人俑拜山陶器”一组
陪葬时。人俑和山字形器均用净土掩埋。形象地反映了中山国崇拜山神的风俗。
Ⅲ 门户篇
给首都把门的两座山
原来是一对萌宠神兽
灵寿故城的城垣内部是有起伏的。就自然地势夯筑而成。北高南底。地上部分多荡然无存。夯土城基尚在。
战国时期。是中国城市走向成熟的第一次高峰。居住区、商业区、政治区功能分区已经十分成体系。中山国灵寿城。位于太行山区与华北平原枢纽位置。又位于该国疆域中心。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
这座城分东、西城。东城北部为中山王陵墓区。南部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住区。西城北部为中山王陵墓区。南部为商业区。居住区。如今。一条运煤铁路将中山王城与王墓隔开。我们看灵寿城的遥感地图。一定会发现一处特别的景观——中山王衅墓西北有山头两座。分别为西灵山、东灵山——它们从平原上拔地而起。犹如两扇护陵的大门。神奇的是它们不是人工建筑。而是天然景观。
接下来。就看看这两座把门的小山。有何绝妙。
▲中山国灵寿城夯土城垣遗址供图 @ 张慧
这两座山体量规模并不大。但是在三维地形图上。能够非常清晰地突兀在那里:
▲东灵山、西灵山与灵寿故城位置关系 制图 @ 大地理馆
从侧面俯瞰。这两座山。似乎也只是两座平平无奇的山。两山把守的位置向右下。是灵寿故城的北城墙。北城墙西部有中山国成公的墓葬。
▲东灵山、西灵山与灵寿故城局部鸟瞰 供图 @ 黄军虎
借助遥感图。我们垂直来看下。这两座山与故城的轮廓:从空中看起来。西灵山、东灵山的轮廓。分明是两头憨态可掬的动物嘛。它们正好守着城西北角。
▲东灵山、西灵山与灵寿故城遥感图
底图 @ GE 制图 @ 大地理馆
我们继续放大。东灵山的神兽。真容是这样滴:
我感脚。这身形像一头虎。有鼻子有眼。有腿又有腰。昂着头。伸着前腿儿。
▲“四灵神兽”中的白虎
西灵山的神兽真容是这样滴:
看这发型。比较像一头狮子。鬃毛抖动。前腿朝上。跳舞。正在嘚瑟。似乎还在傻笑。
▲古代麒麟形象(主体据说来自狮子)
中山国那时候当然没有飞机。自然也无法垂直俯瞰地形。这两只神兽不太可能是人工雕琢。我们只能说——天赐两头活灵活现的神兽。来守护中山国的都城。而在中山国王墓里。还真就出土了两队作为陈设用的瑞兽。
▲错银铜双翼神兽
这对家伙正式名称叫:错银铜双翼神兽。中山王墓出土。为中山国王家的镇席之器。它们神兽怒目圆睁。长舌直伸。獠牙外露。圆颈挺立。昂首向左。仿佛在大声咆哮。口、眼、耳、鼻、羽毛等处均错有银线纹。身上的错银卷云纹千变万化。背部蜷曲于云中的错银鸟纹。
打开中山国王公贵族们的地宫。还有更多的大菜来袭。来来来。让我们通过出土文物。来看看这里的国王与国民。有多么“城会玩”。
Ⅳ 衣篇
金带钩
中山国土豪标配
高调奢华有内涵
这是一个经过两千四百多年仍然金光晃眼的器物。它尺寸不大。却很重要——是战国汉代挂腰带的专用的。叫“带钩”。虽然是实用器。但有权势的人。往往会用名贵的材质如金银、玉石来打造。
这是一件从中山王墓中出土的琵琶形银质镶金带钩。造型是蟠龙。“龙头”上还有眼睛。镶嵌雕刻纹路是凤和猛兽。端庄文静的凤凰。与凶猛的兽纠结在一起。工艺水平。绝非一般工匠能够达到的。
▲中山王墓出土的镶金凤银带钩
说起这带钩。有一则著名的故事。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记载:“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佯)死……”一个叫小白的公子逃往鲁国。管仲率兵一箭射中小白的带钩。而小白安然无恙。但就势装死。后来返回齐国即位。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一枚小带钩。救了大霸主。
春秋战国时候。腰间就已经使用皮带了。
▲古画中的玉带钩
带钩是如何使用的呢? 请看插图分解:
▲战国时期出土铜器中的人俑。腰间带钩
▲战国时期出土铜器中的人俑。腰间带钩
中山国王的遗体墓室。已经被盗。这个金银带钩。幸运躲过了盗墓者。从这一个小小的饰物。我们能够想象中山国权贵阶层的穿戴之奢华。
Ⅴ 食篇
九鼎吃肉、大壶喝酒2400多年的酒还能飘香。爱酒如命的国度创造了“千日醉传说”
从古到今。吃。是永恒不变的刚需话题。
中山国王如何吃?“钟鸣鼎食”形容贵族家的场面。这 主要用具当然就是鼎了。鼎。不仅是“王的餐具”。更是身份的象征。西周时期。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包括中山国在内的这些诸侯。应该用七鼎。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僭越”礼制的约束。九鼎。中山国的国家元首——成公墓以及他的儿子——中山王
的墓。都出土了成套的九件铜升鼎。 平时的宴会。遗迹祭祀时。这些升鼎内要盛放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
除了食器。一些重要的鼎。往往还有更深层次的功能——记录重大事件。比如著名的毛公鼎。刻录了铭文近五百字。考古发掘之前。中山国缺少系统的文献记载。尤其是。连王族谱系都不全。幸运的是。王的墓里出现了两件重器。一件是“九鼎”中的头鼎。与一般鼎不同的是。它是铁足铜身。
▲中山王铭文铁足铜鼎
这尊重达60公斤的大鼎。外壁刻有铭文77行。有469字。目前发现的铭文最长的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记述并表彰了将军司马赒(zhou)率军队攻伐燕国、开疆扩土的史实。记述他国历史的文献曾侧面讲述。中山国先后跟两大邻居——燕赵作战。均取得过大捷。这个鼎的文字。跟历史记载吻合。
鼎上的铭文。印证了《战国策·齐策》所述:“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北胜,此用兵之上节也。”
千辆战车级别的中山。硬抗燕赵等万辆战车级别的大国。不落下风。足以说明其战斗力的强悍。
跟这件大鼎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件同样铭文众多的器物。这是一件高63cm的盛酒的工具——它同时也是一件礼器。450个铭文。也大大炫耀了中山国的胜利成绩。这件铜酒壶棱角分明。壶盖上有四个镂空云形钮。腹部各有一个兽面衔环铺首。壶身四角各铸有一条神采飞扬的矫龙。
最最最重要的是。它赘述了中山国的创业史。并提到了自己的祖辈庙号“皇祖文武。桓祖成考”——中山国的家谱世系。至此完成了补缺!
▲中山王铭文铜方壶
▲中山王铜方壶铭文拓片
既然说到了酒壶。那就不难看出:中山国是个爱酒的国度。
没错!《周礼·天官·酒正》中提到:“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曰清酒”。东汉郑玄注:“清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看到了吧。也即是说。周天子需要的最高级别的清酒。就是中山国人酿造的。那个写“慈母手中线”的孟郊。曾竟感慨:欲慰一时心。莫如千日酒。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在当时名“中山府”的定州担任知府。当时酿出的“中山松醪酒” 让诸多文人墨客迷恋。
中山酒的鼻祖。就是战国中山国的酿酒师。而这国王的墓葬里。竟然还发现了2400多年前的美酒!
当这尊扁铜酒壶被打开时。居然还可以闻到酒香。通过现代仪器分析。这种酒是古老的粮食酿造酒。当时创造了一个纪录:经过酿酒权威机构测验认定。这是发现最早的古代酒的实物。因为岁月太过久远。酒精度已经微乎其微。因为溶解了铜元素。酒液已经碧绿如翡翠般。
▲中山国青铜扁酒壶与青铜三犼足筒
这中山国的王爷。得有多爱酒。连死后都不忘把这佳酿带入长眠的墓室。
犼。是古书上说的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俗称为望天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常立于华表和房顶。它们专门注视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游不归。它们就呼唤皇帝速回。料理政事。这里中山国的犼。出现在投签筒之下。也许是在守望着酷爱纵酒娱乐的国王来驾临吧。
关于中山酒。《战国策·魏二》也有提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远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这里借大禹的口吻。提出了预言:后世肯定有因为纵酒而亡国的!比如。商末代的纣王就曾“以酒为池”。而中山国的灭亡。也跟其君王纵酒狂欢作乐有很大关系。
Ⅵ 住篇
生:王宫的朝堂里
用着禽兽撑起的豪华屏风
死:最早建筑平面图
设计了一个豪华的地下宫殿
公元前4世纪的一天。经过长时间的规划、营建。中山王陵地面建筑群——飨堂正式落成。中山国的全体贵族们在中山王率领下。一起出席了当天举行的祭祀大典。根据《兆域图》描绘。结合相关历史记载。插画师完成了这张历史场景复原图。它描绘了中山王陵飨堂前举行的宏大祭祀场面。
▲中山王陵飨堂祭祀场面复原想象
绘图 @ 刘璠
这幅插图。复原了中山王陵飨堂前举行的宏大祭祀场面。我们是根据中山国灵寿故城遗址出土的《兆域图》的描述完成的。《兆域图》是一幅王陵的平面规划图:按照该图比例尺换算。整座王陵规模极其宏大。地面建筑是用于祭祀先王陵寝的飨堂。两侧并排着两个王后堂。整个墓区还分内宫、外宫。
古代。好的陵墓建筑是在国王生前就开始规划、设计、建设完成的。《兆域图》刻在一张铜板上。长94 厘米、宽48厘米、厚约1厘米。用金银镶错绘出了一幅陵园的平面图。对陵园建筑的各个部分和相互距离标注了尺寸——
▲中山国王陵出土《兆域图》铜板 供图 @ 张慧
▲《兆域图》铜板上的文字标注
就是它。被建筑学家称为“最早的建筑规划平面图”。被地理学家视为“目前发现最早的地图”。这块铜板的出土。让今天的人第一次看到古代建筑图纸的实物。这个图还告诉我们:过去认为是汉代出现的斗拱技术。其做法在中山国已经出现了;唐宋以来木结构上惯用的主要连接榫卯之一的“螳螂头”此时也在使用了。这些都大大地
超出了我们已往对战国建筑的认识。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代表性技术。目前能这种应用案例的最早实物。还是出现在中山国。
这件器物叫“四龙四风错金银案座”。是连接两扇屏风的插座。案。在古代指的是小桌。此案的案面已朽。只存案座。方案的底盘为圆形。由两雄两雌的四只梅花鹿承托。底盘之上昂首挺立四条双翼双尾的神龙。龙的双尾向两侧环绕。反勾住头上的双角;龙的双翼在中央聚合成半球形。龙尾连接四只展翅的凤鸟。案座整体造型动静结合、疏密得当、新颖奇特。方案上的错金银纹饰精巧而繁复。线条流畅斑斓。
注意!四条龙的龙头处——分别托起一件一斗二升式的斗拱。斗拱托起案框。斗拱的形式按照当时木构建筑的挑檐结构制成。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战国斗拱应用实例。
▲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
这件“四龙四风错金银案座”。其错金银技术在战国时期属于超一流的。这是中山国最牛的代表性手工艺绝活之一。错。就是嵌。将金银片或块。嵌入青铜器中。形成各种美妙的图案。我们看下这细节。
方案的底盘为圆形。由两雄两雌的四只梅花鹿承托。底盘之上昂首挺立四条双翼双尾的神龙。龙的双尾向两侧环绕,反勾住头上的双角;龙的双翼在中央聚合成半球形。龙尾连接四只展翅的凤鸟。这样天马行空的造型。得需要多么出色的想象力!如此绝伦奇巧的手法。得需要多么出色的创作天赋!
可以说:乱世中的中山工匠制造出了充满想象力的青铜器。较其他各诸侯国手工艺品。有过之而无不及。错金银工艺更是一绝。
中原地区:商周至战国。是中国青铜器最辉煌的时期。从那时起。以中原为代表的青铜器造型、图案。形成了庄严、规矩的风格。装饰图案走的是写意的路子。
▲商周至战国中原地区典型青铜器
南方楚国:在中原基础上。纹饰更加繁复。开辟了另一种青铜器艺术风格。尤其器物上的装饰云纹等。反复缠绕。跟楚国文字中的“鸟虫篆”。有异曲同工之美。把“大繁”之魅发挥得淋漓尽致。
▲淅川战国楚墓所出的楚王子午鼎
▲八棱体龙凤铜座 来源 @ 嘉德国际拍卖中国嘉德 2009秋季拍卖会
这件器物跟中山国那件案座。有异曲同工之美:不过。这件楚地青铜器。其龙凤采用了圆雕方式。周围八面分别有羽状纹、旋转几何纹、变形兽体纹等。在八棱体铜座斜面部分的四边。铸有圆雕的四条飞龙。回首张嘴吐舌。双角。身上有翼。纹饰繁复而略带诡异。它比规矩的中原器物。多了几分浪漫气息。但总体上仍是“写意”。而中山国的动物造型。则是质的突破:它们在造型奇异的基础上。更追求写实。
简单地说三种青铜器的特征:中原。简约端庄、风格写意;楚国。繁复瑰丽、风格写意;中山国。天马行空、风格写实。这并非绝对说。某地的所有器物都如此。而是从三者的代表性器型中做出的总结。从动静来说。中原喜表现静、楚国半静半动、中山喜表现动。
北方各诸侯国中。中山国器具的艺术性和浪漫气息最为突出。与同时期奇幻诡异的楚国器物相比。也毫不逊色。二者一南一北。为两朵奇葩。各有千秋。在造型艺术上。中山之器少了些中规中矩的沉稳。却多了几分游牧民族天马行空的想象。出现了大量圆雕作品。使其愈见豪放与鲜活;在器物装饰上。中山国器物不似楚国器物纹饰那般繁复精准。但错金银及镶嵌工艺的普遍使用。是当时任何诸侯国所不能及的。——河北博物院副院长 李建丽
就让我们尽情欣赏下中山国工匠为留下的这些至少2300年前的“萌宠”。
▲虎吃鹿造型屏风铜座
无论中原。还是楚地。表现写意、对称、态静之美的器物居多。而这件中山国的屏风座。居然做成了“老虎吞鹿”的造型:老虎将小鹿送入巨口之中的瞬间。老虎敏捷的动作、凶猛的眼神与小鹿的柔弱无助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个雕塑。定格的是吞噬动作的瞬间。
老虎吞鹿与一对错金银牛。形成了屏风座“天团”。它们都是屏风构件的一部分。
▲中山王墓出土的动物造型屏风座
动物局部特写:错金银图案。表现了动物身上的毛与纹路:
木构的屏风早已腐朽。但那些构件完整保存了起来。它们跟这些动物造型的屏风座。一起撑起了“王的大厅”。
▲中山王帐屏风复原图 供图 @ 河北博物院
根据出土遗物。我们可以这样复原中山王生前所居的大厅:
▲中山朝堂或宴会厅复原图 供图 @ 黄子爵
生前奢华。死后也要继续享乐。这是中山王死后居住的飨堂:
▲中山《兆域图》飨堂复原图 供图 @ 黄子爵
这是王的城——中山国灵寿故城:
▲灵寿故城商业区复原图 供图 @ 黄子爵
▲灵寿故城商业区复原图 供图 @ 黄子爵
灵寿故城。那时的滹沱河宽阔多水。可以通过水路。在华北平原与太行山区之间。运输物资和商品。这就引出了下一个话题:行。中山国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
Ⅶ 行篇
先秦豪华的马车
鎏金构件亮瞎眼
红漆轮子太拉风
堪称战国时的法拉利
中山国是一个半山地、半平原的诸侯国。除了滹沱河水路的船只。当时主要靠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了。
中山国历代国君墓都有陪葬的车马坑。车马坑里的马车大多已破碎不堪。但有不少金属配件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使我们对当时车辆的形制结构有了细致入微的了解。车马坑刚出土时。还残存着红色、黑色等各色漆痕。有的车上有丝织物朽迹。可能是车上华丽的帷幔。
▲中山国战国马车复原图 绘图 @ 付大伟
中山王墓的车马坑、杂殉坑共葬10 辆车。其中王车的形体最大、装饰最华美。中山国马车的形状与中原所出基本相同。但形体较小。车轮直径仅有80 厘米左右。可能同中山国丘陵山地为主的地形有关。而小车便于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驶。根据考古发掘实物和相关信息。我的朋友——出色的插图师付大伟先生。绘制了这张中山国战国马车复原图。
这就是中山国王出行的“宝马香车”。它们的配件。无不雕金、错银、镶宝。
▲马车金轭角饰品 供图 @ 河北博物院
▲马车龙头形金衡帽 供图 @ 河北博物院
轭角、衡帽。具体在马车结构中的什么位置呢?
西汉文学家刘向在《说苑·辨物》中纵览了天下各地的地理与风物。他对中山国故地是这样评价的:“中山。大风飘谷。桑麻遍野。牛马杂牧。农畜并茂。”中山国在众多诸侯中。疆域狭小。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让它变成了一个农、商、牧皆发达的区域。清代学者郭嵩焘在《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序言中说:“战国所盛衰。中山若隐为之枢辖。”那时候的中山国。水路和陆路都很发达。交通工具让中山的商品。通向了四面八方。而中山国王的座驾——简直就是战国马车界玛莎拉蒂、法拉利。
▲河北博物院展厅中的中山王马车复原 供图 @ 河北博物院
Ⅷ 玩篇
玩乐器、玩玉石 、玩宠物
这国王堪称把玩界鼻祖
金子狗带亮瞎眼
还给狗儿取昵称
除了衣、食、住、行。剩下的部分我们归结为一个字——玩。
具有政治投资眼光的大商人吕不韦先生。当然不会放过对中山国的考察。他在《吕氏春秋》中说:“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康乐歌谣好怨。其主弗知。此亡国之风也。”
巅峰时期的中山国富足。从上到下形养成了爱玩的作风。而且常常通宵玩。男男女女常常聚众歌舞。竟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吕不韦断言:“这是亡国之风。”
东方的齐国以富足而闻名。“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不过。人家是大国。而且市井社会繁荣。也没有如中山国这般不分昼夜的狂欢。
享乐主义盛行的中山国。留下了太多亮瞎眼的玩物。这些奇技淫巧的玩意儿。在其他诸侯国哪里。几乎难以见到。
⒈玩音乐
音乐歌舞让官员沉湎其中。也使寻常百姓误以为天下太平。歌舞庆贺。也正以为这种土壤。中山国为各地培养了很多演员(如前文引用古文。男常为倡优。女为歌舞伎)。
▲中山国王室乐舞演奏复原供图 @ 黄子爵
吃喝排场豪华。称为“鼎食”;演奏阵势强大。称为“钟鸣”。周礼规制的载体之一。编钟是当时周天子及诸侯家的标配乐器。一开始。它是严格执行周礼“乐悬”的演奏工具。随着“礼崩乐坏”。它们漫漫地变成了王公贵族享受歌舞娱乐的器具。
▲中山国铸造的甬钟 供图 @ 河北博物院
▲中山国铸造的钮钟 供图 @ 河北博物院
▲中山王墓出土编钟一组 供图 @ 河北博物院
⒉玩狗
跟齐国类似。中山国也玩“走狗”。而且这里流行一项时髦活动——带着自己的宠物爱犬野游。享受独特山野风光带来的特有惬意。中山国产一种北犬。远近闻名的。六国贵族争索北犬。这种狗。通体黝黑。鬃毛茂密。常作为礼品犬赠与他国高层。出土物证。真真切切证明了中山国玩狗的风气。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期的齐国跟中山。是一对盟友。这俩诸侯亡国国前夕——战斗力几乎是一盘散沙。跟享乐风气不无关系。
▲中山王墓出土狗骨架及金银项圈 供图 @ 河北博物院
中山王墓出土了两具狗骨架。颈项上都戴着金银制成的项圈。这两副项圈用长方形金片卷成扁管状。管的外面正中有一条凹沟将扁管平分为两部分。管的内面中间有合缝。管的四角有细孔用来联缀。最后把金银两种扁管相间穿在革带上制成项圈。在项圈的外侧中间部位。缀有一个铜环。用来结带。
人家玩的这狗带上。背后还有字儿呢。看着像是“犀”。“犀”被用来形容凤毛麟角的稀罕物。这狗主人给狗穿金戴银还嫌不够爱。是不是就给它取了个昵称叫“犀”呢?阿犀阿犀。我爱你——狗带之上。名字写一遍还不够。所以就。每一节上都写了一个。
此段完全属于个人臆想。但似乎有点合理。
▲金狗带背后的刻字铭文 供图 @ 河北博物院
也许是。看到主人如此宠溺猎狗。这对室内摆件的孔雀感到羡慕嫉妒恨。两鸟面面相觑。竟然互看不顺眼起来。
▲中山国孔雀型青铜器摆件(也有推测为车上配件)
它们看到了什么?原来是主人的另一种宠物⑼
⒊玩玉
▲中山国蛙形墨玉雕
中山王墓出土玉器多达3000 多件。在中国玉器考古史上十分罕见。玉器的器形有玉环、玉璧、玉璜、玉佩、玉带钩、玉饰、玉片等。游牧民族崇尚黄金。农耕民族热爱白玉。这组玉石。是中山国由游牧向中原农耕文明靠拢的象征。
首先走过来的是上图的墨玉小蛙方阵。这蛙跟平常所见的蛙。不太一样。它们有尾巴。上翘紧贴臀部。它们昂着头、蹲伏着列队。憨态可掬。战汉时期。多有“宜子孙”玉器出土。寓意农耕民族繁衍人口的愿望。蛙。谐音娃。也常常成为人口生育的象征。只是不知。这里的小蛙。是否也是这样的寓意?这是一组把玩之物。中国文玩圈。流行“把玩”。要说这中山国王。也堪称把玩的鼻祖之一了。
接下来走过来的是小金虎六人组。这是一组嵌松石虎形金饰片。为镶嵌在衣物上的饰件。具有浓郁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小虎低头垂尾。四肢弯曲作行走状。形象稚拙可爱。金黄的虎身上嵌有翠绿的松石。色彩明丽。富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中山王墓出土嵌松石虎形金饰片
这组宝贝的亮点。不是金子。而是里边嵌的绿松石。绿松石。为我国传统四大名玉之一。这六只小虎低头垂尾。四肢弯曲作行走状。形象稚拙可爱。
现在隆重登场的是水晶玛瑙玉石手串天团。
它周长20.3厘米。在灵寿县岗北村战国中期墓出土。由1件长条形墨绿色玉石、14粒珠形红玛瑙串珠、8颗扁圆形水晶串珠和4颗扁圆形冰石珠串相间串成。搭配协调。色彩丰富。这样的DIY的串珠搭配。放在现在的文玩柜台。也应该丝毫木有违和感。
▲玉石珠宝串饰品
灵寿县岗北村战国中期墓出土
接下来走过来的是“六个小矮人”组合:
这是一组中山王族3 号墓出土的小玉人为随葬人俑。有的是妇女。有的是儿童。女俑头梳牛角形或圆形发髻。身着圆领窄袖束腰长袍。袍上饰有花格纹。是战国时期中山国建立者——鲜虞人特有的发型和服饰。
▲小玉石陪葬俑
战国中山王族3 号墓出土
最后压轴出场的是王家贵族龙凤战队:
它们是证明“王族基因”的代表性玉器。工匠采取了透雕、浮雕、阴刻的激发。刀法随花纹不同而变化。其毫不雷同的艺术造型和图案纹样。鲜明地反映出中山国玉工鬼斧神工的琢玉技巧。龙形玉佩占中山国所有出土玉器的1/4。出场的透雕夔龙黄玉佩、夔龙饰青玉环是中山国玉器中佼佼者。
荣耀属于王者。它们就是“王者荣耀”的象征。
▲中山国王族墓出土龙纹玉器系列 供图 @ 张慧
最后这件东东。不算是玩意儿。是宫廷灯具。但从它的装饰看。绝对是一件艺术品。不知道。赵本山老师看到这件东西。是不是会感到“他乡遇知音”?
▲十五连盏铜灯
中山王
墓出土
这灯的整体造型仿佛一棵大树。枝头有十五只灯盘。高低有序、错落有致。灯体可拆分为八节。每节的榫头形状各异。便于安装。树干上蟠绕着三条蜷曲的螭龙。树枝间小鸟引颈鸣叫、群猴嬉戏玩耍。灯的圆形底座由三只独首双身的猛虎托起。底座上站着两个男俑。正在高兴地抛食戏猴。
这就是会玩的中山国人。会制造玩物的中山国工匠。
进食的猛虎、静卧的小鹿、负重的犀牛、憨实的小蛙、活泼的小猴。神游的龙、飞舞的凤、身插双翼的神兽、单足卷尾的夔龙等。这形形色色的动物——勾勒出了一个惊艳、奇诡的中山国。1981年。战国中山国文物在日本展出。著名的美术家、作家东山魁夷曾赞叹:“中山国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了今天日本的水平!”(注:我觉得。是秒杀)
▲河北定州的“古中山国”门楼
资料来源 @ 甘博的中国摄影集
中山国虽然湮灭。但作为行政区域的中山。从汉一直延续到到明初。但地名与地域文化并没有消亡。甘博 (Sidney D.Gamble)是一位社会经济学家、摄影家。终生致力于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从1908年到1932年。他先后四次访华。积累了一整套价值无比的影像档案。含5000幅黑白照片。几百幅手工上色的玻璃幻灯片等。展现并保存了二十世纪初中国丰富的民族志信息。其中一组1931-1932年摄于河北定县(今定州)的老照片中。有一张带“古中山国”信息。
繁荣一时过后。中山国被敌国占领。繁华的灵寿城也被夷为平地。后来的中山故地的中心和治所转移到今河北定州。灵寿城内外的多个王族墓地。多被盗劫一空——《史记》曾描述有中山国人喜欢干盗墓的勾当。没想到的是。自家的墓地也遭受了后世盗墓贼的洗劫。
我们今天看到的文物。是浩劫中的幸存者。它们或许只是露出了中山国的局部侧影。不过。这足以让我们重新认知并发现这朵在战国天空里开出的奇葩。一种不同于河北其他区域的面孔。
中山国。主要分布在今天什么区域呢?
保定以南、衡水以北、邢台以西。太行山以东——基本上是今石家庄所辖区域。这块区域的核心文化。既不是河北北部的燕。也不是河北南部的赵——所以。它堪称河北的第三张面孔。而中山国这种“天马行空”、“娱乐会玩”的做派。也似乎跟今天的河北性格。大相径庭。但是。它实实在在就是河北的一部分。
官方、学界、民间已经习惯于将“燕赵”视为河北的代称。将燕赵文化视为河北的代表。不过。燕、赵两国。并不能完全覆盖河北。即使公元前296年赵国将中山国灭亡。但这个覆盖中山的赵国。也只维持了不足60年。到了汉代。中山故地。又成为诸侯王的封土。战国中山、汉代中山。以及后来的中山府。证明:中山的传统和基因。一直在这块大地上延续着。燕国除了河北。还覆盖北京天津辽宁;赵国除了河北。还覆盖河南山西。而中山国。百分之九十的疆域。在河北——可以说。恰恰是中山。在河北的中枢位置。
就连今天常说的“慷慨悲歌”。都有可能不是出自燕赵。而是中山的专利:河北学者程雪莉考证称。其实“悲歌慷慨”出自中山国。《吕氏春秋》曾记载中山的音乐“康乐歌谣好悲”;《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中山风俗:丈夫“好气任侠。相聚游戏。悲歌慷慨”。
中山国。是燕、赵之外。河北的第三种面孔。可以被暂时隐藏。却无法永久埋没。
▲中山国先祖迁徙路线及战国中山国区域图
绘图 @ 孟凡萌
中山国的族源问题。多数学者倾向“白狄鲜虞”说。而出土的众多游牧色彩的器物。似乎也印证了一点。这张地图就是在认同这一观点的前提下绘制的。
▲中山国历代君王谱系及大事记(请点开查看大图)
中山国灭之后。其末代王流亡齐国。王族被迁徙到今陕西榆林一带。其他遗民到了秦国。迁入太原。后逐渐由太原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南方的中山国后人多改姓为“易”——而“易”姓的一支。据说为中山国王族的直系后代。
易中天老师的生花妙笔。是否也是受到了古中山人“天马行空”艺术天赋的影响呢?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295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山国,中山,灵寿,的是,河北,战国,灵山,玉器,器物,铭文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山国王陵中出土过哪些国宝级的文物?有何价值?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一封来自两千多年前的“石头信”。河北平山县三汲乡。暴雨把村民刘西梅家的田埂冲了个缺口。“叮”的一声。打算在旁边的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