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到底是忠心为国,还是一心为己?他是不是贪生怕死?他到底爱不爱国?
原创

李鸿章到底是忠心为国,还是一心为己?他是不是贪生怕死?他到底爱不爱国?

好文

热门回答:

李鸿章历来是个受争议的人物。他把对中国的忠心和对慈禧的忠心放在了一起。慈禧代表的是满清贵族利益。她已经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相违背了。所以。李鸿章的忠心必然导致人格的分裂。

先看李鸿章的对中华民族的忠心。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人们发现中国落后了。于是有识之士在恭亲王奕訢的带领下搞起了洋务运动。李鸿章就是洋务运动重要的一员。他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舰队——北洋水师。可见他是有救国之心的。

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太后逃到西安。她急于回鸾北京。西方列强只要不要她的命。不夺她的权。其它条件她都会答应。李鸿章独自与联军谈判。努力争取。最终没有割地而平息了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被派往日本谈判。日本要求中国割让台湾和东北。李鸿章在出发前拜访了俄国、法国和英国领事。做他们的工作。让他们阻止中国割让东北给日本。最终日本想占领中国东北的愿望没有实现。弱国无外交。结果东北落到了俄国手里。但李鸿章的心是中国心。李鸿章在日本谈判时受到枪击。他以日本保护措施不利为由。为中国争取利益。

再看李鸿章对慈禧的忠心。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目的都是推翻清朝统治。李鸿章为了维护慈禧的统治。他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来李鸿章又镇压捻军起义。

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西逃。在西安。慈禧给李鸿章打电报让他与列强谈判。谈判最终必然要签订卖国条约。遭国人唾骂。李鸿章没有犹豫。为了维护慈禧的权力他去了。

甲午战败。慈禧又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谈判。不管他多么卖力为国家争取利益。最终还是要被骂。他没犹豫。又去了。

打了败仗去谈判必然要签卖国条约。谁去都一样是挨骂。李鸿章去了。他成了慈禧的背锅侠。在慈禧看来。李鸿章对她算是忠心耿耿。

国家民族利益和慈禧的利益是拧巴的。李鸿章既要忠于国家民族。又要忠于慈禧。所以李鸿章的心也是拧巴的。因此他即是爱国的又是卖国的。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讨论!

其他观点:

我是五色土聊历史。我来回答:

其实历史学界对李鸿章的看法早就经历了转折。真正的历史学家和有头脑的人对于李鸿章大都是崇敬和叹息。

其一。李鸿章是有大格局的人。他对国家现状和前途有更清醒、更开放、更切实的认识。在晚清内忧外患、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积贫积弱的时代背景下。李鸿章主张“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表示:在某种意义上讲。大清国已经没有绝对封闭的国防。西方势力不但在文化上侵蚀着中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侵占中国的野心。其手段是“一国生事。多国构煽”。列强的“友好”和“野心”从来都是搀杂在一起的。大清国对此必须保持警惕。

世界发展至今日。一国已不可能关闭国门而安然生存。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整个地球便可“胥聚于中国”。在当时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中国。李鸿章是凤毛麟角的明眼人。他的话可以说是振聋发聩。

其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每个人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李鸿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忠君爱国是他一生所致力追求的。李鸿章身为清末北洋大臣。身居要位。当时清政府已经垂垂老矣。百病缠身。李鸿章以他无限的智慧和热情努力为这个垂暮老人延寿。

李鸿章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和领袖之一。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第一条电报电缆线。李鸿章为大清国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其三。当国家危亡之际。李鸿章有独立于众人的见解和甚至大逆不道的勇敢行为。保护了中国的根本利益。如他当甲午海战前。朝野皆谓日本国小不足畏。故全国主战。唯独李鸿章深知其强盛。而中国海军费用支绌。都被慈禧太后挪用修颐和园。自1889年以来。海军未添新舰。未置新炮。连弹药也多是过期、不合格、不配套的产品。设备也多不完全。“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诟言和。

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结果甲午一战。自称世界第六的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浩浩大清国败于一个弹丸小国。令自认为是“天朝中心”的国人举国愕然。虽然李鸿章的个人意见即使被采纳。并不能消解日本的狼子野心。但起码不会招致如此大的损失。

 其四。李鸿章多次在国家出现存亡危机时。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思想境界。出面收拾残局。与外国列强谈判。忍辱负重。利用他个人的智慧和才能。为中国争得了在当时条件下的最大利益。 甲午战败。李鸿章去日本议和。李鸿章在日本马关被一名刺客击中。子弹卡在他左眼下的骨头缝里。没有医生敢在这个位置下手术刀。李鸿章给朝廷的电报只有六个字:“伤处疼。弹难出。”

面对日本人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款军费3亿两白银的“要价”。在朝廷模棱两可的“着鸿章酌量办理”的态度下。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唇枪舌剑。并以自己的被刺逼迫日本宣布停战。削减战争赔款1亿两。最后两害取其轻。毅然签署了《马关条约》。

1895年4月。带着《马关条约》草约和脸上的绷带回国的李鸿章。发现他成了举国的“公敌”: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官员说他丧权辱国。民间暗示他拿了日本人的银子。更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他因此被割去实职。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朝廷仓惶西逃。无奈又请李鸿章从广东回京与侵略者谈判。李鸿章不顾家人劝阻。以老病垂死之身与列强周旋。折冲尊俎。力排众议。在保全国家体制的前提下。与列强签署了《辛丑条约》。不久之后。他便吐血去世了。

总之。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大清的腐朽。是历代皇帝和群臣”努力奋斗”的结果。李鸿章在污泥浊水中还能看清形势和未来。实属难得。李鸿章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生不逢时。木秀于林。锋芒毕露。谤如形影。且主暗而奢靡!!!

我是五色土聊历史。欢迎大家关注!!!

其他观点:

李鸿章去世前曾留下这样的遗诗:“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李鸿章去世后。当时有人用“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来形容他。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他的评价是:“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他虽然已去世一百余年。但仍是百年沉浮。盖棺不能论定。而对他的评价争议最大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内战争中镇压农民起义。用鲜血染红自己的顶戴花翎。这当然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像李鸿章这样的封建统治者都抹煞不掉的污点。值得探讨的是。在内战烽火中发迹起来的这部分地主阶级经世派官僚。在面对强敌环伺、外侮日亟的形势下。从军事近代化做起。开始了“自强应变”的洋务运动。这是时代潮流的使然。借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革命的镇压者变成了它的遗嘱执行人。二是如何看待李鸿章在主持洋务活动中的“卖国”。洋务又分经济建设和外交活动两大类。随着近年来海内外研究的进展。学术界对他在洋务———近代化建设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基本予以肯定;而对于外交活动、尤其是代表清政府对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则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其中疑点最大的。是他在签订《中俄密约》和中东铁路交涉时。是否收受过俄方的贿赂问题。前不久。长期研究张荫桓的学者马忠文先生。经过旁搜博证。写出《旅大交涉中李鸿章、张荫桓“受贿”的疑点》。予以廓清。认为李张二人不可能接受贿赂。此事尚待进一步求证。再比如马关签约。“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李鸿章从此背上卖国的骂名。可是目前的研究显示。李鸿章在谈判中无论大事小事。都用电报向国内最高当局请示。所谓“商让土地”即割地之权。也是早经授予的;至于赔款数额。根据甲午战争史权威戚其章先生研究。由于我方密电码早在战前就被日方破译。因而二万万两赔款的底线早被日方掌握。李鸿章无论如何在谈判桌上辩争也无济于事。这只是科技不如人。落后必然挨打的铁证。

我觉得。“权倾一时。谤满天下”这八个字的评价很形象。因为李鸿章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权力。而中国又是一个弱国。常言弱国无外交。在外交上他无论如何绞尽脑汁。总逃不脱受制于列强的命运。当然李鸿章本人在如何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讲裙带关系。任人唯亲。不敢越封建体制的雷池一步。归根结底。因为他毕竟只是封建王朝的一名忠臣。但不管怎么说。李鸿章总是他那个时代处于朝野内外各种矛盾和旋涡中心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所做的那些事情的重要性。和它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都十分明显地摆在那里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13:27

    中国,日本,慈禧,列强,北洋,洋务运动,国家,忠心,朝廷,利益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13:27

    没想到大家都对李鸿章到底是忠心为国,还是一心为己?他是不是贪生怕死?他到底爱不爱国?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13:27

    李鸿章历来是个受争议的人物。他把对中国的忠心和对慈禧的忠心放在了一起。慈禧代表的是满清贵族利益。她已经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