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闹饥荒时,为何少有灾民捕食河里的鱼虾的传言,而大多传言说是去啃树皮草根呢?
原创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少有灾民捕食河里的鱼虾的传言,而大多传言说是去啃树皮草根呢?

好文

热门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613条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捕鱼补虾没这么容易。

很多人为捕鱼虾很容易。其实没那么简单。

你偶尔出于兴趣爱好去钓鱼捉虾。同以此为生是两回事。

有钓鱼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钓鱼这东西只能用于平时加个菜。如果要以钓鱼为生。那就需要钓鱼者具有很高的技术。绝非普通爱好者能够搞定的。

另外。即便是技术好。钓鱼这种东西也要碰运气。可能一天吊到好几条。也可能一天一条都钓不到。

如果你只为加菜。钓不到也没什么。以此为生也就是一天没东西吃。心理压力会很大。

其实说来说去。不是专业渔民。普通人根本不可能通过平时娱乐性钓鱼。保持全家长期生存。

大家记得韩信以垂钓为生。最后饿晕在河边。被一个老太太所救的事情了吗?

韩信难道不够聪明。学什么学不会。他都不行。大家认为自己能行吗?

第二。捕鱼也需要体力。

很多人认为。钓鱼就是坐着不动。应该不用什么体力。

但你要知道。拉杆是需要体力的。而且在户外长时间挨冻吹风。也会消耗身体大量热量。

更重要的是。这些热量消耗以后。你很可能一无所获。

既然如此。你还真不如去挖点树皮草根。至少树和草到处都是。也不会跑吧。比捕鱼简单靠谱多了。

第三。鱼肉热量太低。

鱼肉100克热量是100多大卡。猪肉则是400大卡。挂面也有350大卡。

相比起来。鱼肉的热量太低。

而人一天生存最低需要1400大卡。也就是要吃1400克鱼肉。也就是要差不多3斤鱼肉。

如果是一家3口就要10斤鱼肉。大家注意这还是鱼肉。

由此计算。你一天最起码要捕鱼20斤以上。这哪里是容易的事情。

第四。大部分地方是不容易捕鱼的。

虽然有水就有鱼。但普通水塘里面鱼的数量量并不多。同今天人工饲养的鱼塘是有巨大不同的。

有时候不小的一个水塘。将水放干以后。其实没几条大鱼。都是一些手指长的小鱼。

普通乡下的小鱼塘。是捉不到什么鱼的。

只有大江大湖大河才有这个条件。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住在这些水域附近。

即便你就住在大江边。但距离江有一段距离。对于饥荒中的人就难以去捕鱼。

因为人陷入饥饿中。体力会严重下降。平时一口气走10里路也没事。现在未必能够走上1里。

长距离行走去捕鱼。有可能直接死在路上。

其他观点:

问:古代闹饥荒时。为何少有灾民捕食河里的鱼虾的传言。而大多传言说是去啃树皮草根呢?

古代的大远。我们都没经历过。一九六零年到一九六二年这三年的自然灾害就近了。六十五到八十多岁的人都经历了。亲自经历的历史就不是题主所说的\"传言″。而是亲历了。

六零年到六二年这三年就是闹饥荒的年代。那时浮夸风刚刮过。赶上自然灾害。苏修又趁机要帐。全国人民勒紧裤带还他们帐。就是个挨饿的年代。

六零六一年人们确实是吃糠咽菜。吃草根啃树皮的。我六岁但我记些事了。大人们每天去镢地深翻。我们小孩就在托儿所里。小孩每天可以给两个棒子面窝头吃。不饱就是喝稀汤。可大人们每天就给一个菜窝头吃。再就是吃玉米棒芯粉细碎拌糖精打的糕干。其实就是吃柴禾。

我们小孩想吃但不给。小孩的肠胃弱。吃那东西会大便燥结能憋死的。

等大人们干活都走了。我偷了一个吃。开始嚼特甜。后来嚼着嚼着就不甜了。可就是咽不下去。最后都吐掉了。

挨饿的时候人们就吃这个东西。但没看到弄到鱼虾来吃的。

到七十年代。我长大了。有时也拿网去河沟里去捞鱼。可在齐腰深几里长的水渠里。四五个小时也捞不到十几条小鱼的。

现在的人们出去钓鱼。一小时能钓十几条大鱼。那是养殖的。你到人口密集地区的自然环境里去捞鱼。看你捞得到捞不到。管保你放空而回。

过去的鱼虾都是鲜生状态。繁殖和生长都很慢。没有养殖的鱼虾。人口密集地区想吃鱼虾不是很容易。如果像现在这样有饲料养鱼。那人们还吃什么草根啃什么树皮。饲料比草根树皮可好消化多了。

人都吃草根啃树皮。那鱼虾只能去喝水啃泥了。鱼虾都饿死了。人到河沟里逮得来鱼吗?

看这题问能让人联想起晋惠帝\"何不食肉糜″的故事。

晋惠帝时民间闹饥荒。人们就是吃草根啃树皮。饿死很多人。晋惠帝听到后说。\"老百姓没米吃。为什么不吃肉粥″?

其他观点:

这一要看周边有无江河湖泊等水域(旱灾例外)。二要视捕钓渔具的种类及技术水平的高低而定。三还得考虑家中食用油及调料的多寡之情。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并不是人人都能轻易就能将其捕捉到。也并非每个灾民都事先经受过野外生存的训练。都具这些基本功。

只要水资源充沛。就肯定有鱼虾等。

过去的人绝大部分都不会织网。钓具质量也差。像钓竿和抄网都非常笨重。

过去。我们在岷江下游的府河九里堤钓鱼(藏羌地区的木材多由水路\"无甚成本″地冲至这里上岸)。在无大人骑车带有抄网的情形下。鱼钩常被拉直成缝衣针样或提折断、或断线。就是仅上斤重的鱼也很易呈现此类无奈之情。那竹制竿就是4一5米长。稍握久点也受不了。在木料和大石上更难摆插。

就是在6o年代一8o年代初。很多渔具均主要靠自做。渔具店(摊)颇为罕见。可以说99%以上的人均无法自制工具。或无钱无处去购买。有不少人捕鱼、虾还在用极其简陋的。装拉圾的竹编撮箕。甚至还有用纱窗布及口罩做小搬罾(网)的。这些工具也只宜在小河溪及沟中搞些小白条、小麻鱼、小鲫、小虾之类。

这些小家伙们。在作料匮乏的年代。那腥味是更难让多数人下口的。

古时的材质与捕技应该还逊于现代。油脂及调味料估计更为缺乏。其情就不言而喻了。

小说中常称古人某些刀剑\"削铁如泥″。也肯定是艺术上的夸大之辞。有这么好的材质技术。估计日、韩等国的钓钩都没有什么市场了!

(图片来自网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曾温暖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15:49

    鱼虾,树皮,鱼肉,草根,都是,热量,东西,渔具,体力,小孩

  • 曾温暖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15:49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闹饥荒时,为何少有灾民捕食河里的鱼虾的传言,而大多传言说是去啃树皮草根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15:49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萨沙第8613条回答。原因如下:第一。捕鱼补虾没这么容易。很多人为捕鱼虾很容易。其实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