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什么级别的武官称的上是将军,相当于现在军队的什么级别?
原创

古代什么级别的武官称的上是将军,相当于现在军队的什么级别?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古代武官体系是比较复杂的。但将军这一称呼并不复杂。因为它并非是严格的职位划分。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尊称。就好比现在我们去某机关办事儿。如果不清楚某个领导的职位。称呼“某主任”绝对不会错。如果非要严格定义“将军”的概念。一般可以认为是高级军事将领的统称。但不同朝代都有不同表现。或是高级武官、或是军政要职、或是爵号。

按照《墨子·非攻中》“昔者晋有六将军”的记载。六将军“即六卿为军将者也”。也就是春秋时期的军将通称为将军。而春秋的战争都是贵族之间的“火拼”。所以能成为军中将领的也都是贵族阶层。这就注定了“将军”的尊称内涵。

这里体现最明显的就是项羽。这个很看重贵族身份的西楚霸王。在鸿门宴上。刘邦投其所好的解释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以王公贵族和士卿的阶层差距来博得项羽的宽恕。这里也体现了将军的尊称之意。

除了尊称。其实在战国时期也出现了实实在在的将军官名。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记载的四方将军(前后左右)。但这只是将“上卿统兵”具体化。可以理解成给带兵将领的一个名分。真正创立将军官职的是秦汉时期。是有具体任职的。比如西汉的前将军官职。赵信、李广、韩增、萧望之、何武都曾受任过。

秦汉时期的将军称呼

说到汉代武官官职。很多人并不陌生。一部《三国演义》让诸多将军家喻户晓。汉末乱局的始作俑者被广泛认为是大将军何进。这个大将军其实就是汉代最高军事职位。但不常设。只有战争需要时才设置。如果不设大将军。那么就是三公之一的“太尉”(东汉时常称大司马)视为最高军事长官。如若设置了大将军一职。太尉一般就给与朝堂元老加做虚衔。二者都是月俸三百五十斛。

在此之下分别是骠骑将军(某些时期性质等同于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方将军。这些将军是正经八百的将军称号。当然。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在西汉前期属于因人设岗(卫青、霍去病)。当时是最高军事统帅的象征。并不能视为太尉之下。

这些将军封号有可能空置。有可能也是虚衔。统兵与否还要看实际任职。比如曹操表刘备为左将军。实际也没有给他军队。但这个虚衔带来的实际意义并不是将军尊称那么肤浅。这个封号代表着刘备可以开府。从而招揽幕僚、请命将军府属官、募集规定数量的兵员。

将军府的重要属官主要有军师、长史(首席文官)、司马(首席武官)、从事中郎(参谋)、参军(参谋)、主簿(秘书)、各曹掾属(各部门主管。如粮食、军备等)。

按照汉初的规格。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上卿。只有这些将军具备开府的资格。将军级别理论上可统属五部。每部校尉一人(与将军府军师。军师祭酒。长史。司马等级别相当)。军司马一人(分部二把手)。军假司马一人(军司马副手。可设可不设)。比如三国时代的乐进。史载“遣还本郡募兵。得千余人。还为军假司马、陷陈都尉。”

说到乐进。就以曹魏军队编制为例讲讲。曹操在《步战令》中规定每部校尉统兵800。这个只是下限。战争时期能募集更多的兵员也不会打乱整编。所以校尉统兵基本上在800-1200左右。相当于今天的团长。

三国里经常见到“部曲”这个名词。这就是校尉统部。部下设曲的意思。曲是部的下属编制单位。曲设军候一人。相当于营长;曲的下属单位是屯。有屯长一人。相当于连长;屯下是队。有队率一人。相当于排长;队下是什伍。有什长、伍长。相当于班长、组长。

特殊职位

除了上述常规配置外。还有些特殊部队编制。比如汉武帝时期于京畿郊区扩编的北军。下属八部。由八校尉统领。即著名的北军八校尉:中垒。虎贲。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胡骑(不常置)。此八校尉规格要比普通校尉高。相当于太守级别。放在今天可以等同于首都卫戍部队的旅长。

到东汉时期北军整编成五校尉。一直沿用至两晋。而在汉末更为出名的是西园八校尉。即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蹇硕负责统一指挥。与北军不同。西园八校尉都是一种“兼职”状态。为首的蹇硕乃是小黄门(宦官之首)。袁绍乃是虎贲中郎将。鲍鸿还是北军的屯骑校尉。

在两汉时期。校尉级别几乎没有被称为将军的。而且区分明显。比如《三国志》记载衣带诏时提到过“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校尉就是校尉。将军就是将军。即便是特殊身份的北军八校尉之一也只能称校尉。

再看另一些特殊职位。例如别部司马。这个就是一个军或部没有统领时。它的临时指挥官就叫别部司马。级别根据军队规模可大可小。小规模等同于普通校尉。大规模则会加授杂号将军。这种部队的性质有点类似特种兵、独立团。尤其是战争时期以精锐临时组建比较常见。所以名将常常都有别部司马的经历。如关羽、曹仁、孙坚等。

别部司马看似级别不低。但也不能称将军。例如孙坚。他是讨伐黄巾时募集了千人规模的军队才被表请为别部司马。张温代理车骑将军时开府讨逆。这才正式将孙坚招募为属官参军。然后累积军功被拜乌程候。此时即使要对其尊称。也是称其侯爵。侯爵才是他的最高荣誉。孙坚真正能被称呼将军的是袁术为其表请的破虏将军、兼豫州刺史。孙破虏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在汉朝官职中。若要表达尊敬。并非只有将军称呼。比如军师将军和军师祭酒。前者无非就是加个将军称号。连杂号将军都算不上。而《汉书》中注解“礼。饮酒必祭。示有先也。故称祭酒。尊之也。”祭酒就是首席幕僚的意思。也是表达尊敬之意。与之相仿的军师中郎将亦是如此。

由于汉末各割据势力并不能达到某种官阶高度。所以诸侯为了笼络下属。招揽幕僚。只能因人设岗。在诸多官职后边加上尊敬或重视的后缀。军师中郎将就是刘备首创。于赤壁之战后授予诸葛亮的“杂号将军”。因为此时刘备最高身份也只是左将军。他能请表的也只是左将军府军师一职。后缀中郎将无非就是表达尊崇。

汉代武官确实是以中郎将为分水岭。至少升迁顺序大致是由军司马、军假司马、都尉升至校尉;校尉要么干一辈子。要么升迁中郎将;中郎将以虎贲、羽林为首。仅次于将军称号。但由于起源于皇帝近卫军。所以尊称将军无可厚非。

一般来说能做到虎贲、羽林。这就离拜将出征不远了。因为这是一个将军成长的台阶。也是最容易得到出征机会的职位。一旦出征。则会拜杂号将军。根据出征目的拜为四镇、四平、四安将军(平乱基本拜讨虏)。不过也有人认为中郎将要尊于杂号将军。因为杂号多是虚衔。中郎将则有实际兵权。跨过中郎将和杂号将军之后就是正经八百的将军称号。即前文说的那些。

汉代还有些高级武官。虽然没有将军之称。但级别也绝对称得上是将军行列。比如卫尉。属于九卿之一。掌管皇宫各门守卫。官位高于各路中郎将。与四方将军地位不相上下。再比如执金吾。地位与卫尉也差不多。这种一般会加将军称号。但若未加。同僚也可以将军称呼。比如李广担任过未央卫尉。《汉书》记载:“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另外到了汉末三国时代。各势力根据汉代官制进行调整。创立或修改了一些武官。如曹魏的五支精锐中央军:武卫(虎豹骑)。中垒。中坚。骁骑。游击。都由一名将军统领。以虎豹骑为例。曹纯统领时。还未有武卫设置。所以曹纯只担任过虎豹骑督。这个官职也就是校尉级别。称不上将军。

但在武卫设立后。曹魏先设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时期改为武卫将军。名将许褚就分别任过这两个职位。这便不是杂号将军。而是名分很重的将军。其余四个同理。如中垒将军司马炎;中坚将军张辽、曹真;骁骑将军曹仁、曹彰;游击将军夏侯兰、乐进、陈泰。另外曹魏中军统帅设置中领军、中护军。这两个职位都是心腹才能担任。前者夏侯渊长期居之。后者曹真、曹休都担任过。

总体上。汉代的将军称号不是很随意。除了正牌将军封号。一般是实职武官中郎将以上可称将军。特殊职位。尤其是禁军高级将领也可以将军尊称。到了三国时期。因人设岗造就了一批将军称号。还有私募军队的头领也常被手下称呼将军。这也要看募集所得的军队规模。

隋唐以后的将军称呼

由于三国乱世因人设岗带来的影响。将军“门槛”在两晋开始逐渐降低。但规律还是一样的。分为虚衔、实权、尊称三个方向。到了隋唐时期勋官制度产生以后。以上三个方向就被统一规定于一个界限。能不能称将军看看级别就知道了。

勋官制度曾在《木兰辞》里有所体现。即“策勋十二转”。按照勋官制度的规则。花木兰是被晋封上柱国了。以从五品骑都尉往上。称呼将军几乎都是合理的。后来朝代基本上也都是按照从五品作为一个分水岭。在其之上都能称将军。所以“勋”可以视为今天的军衔。

比如宋朝。骑都尉作为从五品勋。在从五品级别的武职官和散官都视为将军。如职官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即使是官制改革。也不与勋制冲突。如宋徽宗时期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十一阶为亲卫大夫。这对应的也还是从五品勋爵。所以抗金名将岳飞真正意义上能被称为将军的。是他从武功大夫提拔至亲卫大夫。

明朝也可按照上述规律辨别。但清朝将十二转勋官制度废除后。就不能以此区分清朝的将军了。清朝将将军作为爵号纳入宗爵体系。实际上的军事将领除了特别任命外也都去除将军名称。而且清朝军队体系有八旗和绿营之分。八旗驻守各地的设有将军。绿营只有提督;满人授将军称呼。汉人没有(年羹尧这样的比较特殊)。所以清朝是不能尊称某高级武官为将军的。除非他真有将军授予。否则还是职称后缀大人较为妥善。

综上。古代将军称呼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汉代作为封建官制的奠基者。在称呼上比较严格。但随着勋官制度的诞生。武官晋升的途径更加清晰明了。为了营造军人杀敌立功的气氛。从朝堂到军营都逐渐放宽将军称呼的界定。再结合职官名称、勋爵名称。大致就产生了从五品的将军分水岭。当然。如果按照今天的军衔来定义。少将以上才称呼将军的话。那么分水岭估计就只能是从三品往上了。

其他观点:

将军。在中国古代是很复杂的称呼。

先秦不说。

汉代将军属于高级军官。不常设。同时也属政治职务。比如大将军通常是外戚担任。

汉代将军分类多。大将军相当于总参谋长。车骑将军相当于陆军总司令。骠骑将军相当于骑兵总司令。卫将军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前后左右四方将军相当于战略方向总司令。东南西北四征将军相当于方面军司令。东南西北四镇将军相当于大军区司令。伏波将军相当于水军总司令。横江、楼船将军副之。

此下。偏将军、裨将军、牙门将(不是牙门将军)属于基础级高层领兵军官。再下。中郎将校尉则都是中级军职。

所以汉代将军地位很高。比如黄埔嵩等镇压黄巾的统帅才是中郎将。因此。校尉以上的高级军官都可以尊称将军。

当然。后面将军称号泛滥。不值钱了。

唐代之后。大将军也不值钱了。

府兵制下有八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普通大将军不过四品。

到了清代。官制改变。军官级别很高。但实际管辖军队数量很少。

地方绿营体系中。从一品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正二品总兵(省内片区警备司令+师长)。从二品副将都实际只直辖一标(团级编制)。之下则再分设有参将(正三品)、游击(从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备(从四品或正五品)等管军层。

绿营在各省重点城市设镇。总兵负责。相当于师。镇下设协。副将领导。相当于旅。协下设营。每营的具体编制不同。但均相当于团的级别。如守备领兵四五百。参将领兵一二千。而参将实际管不了守备。因为参将游击都司守备都是营的主官。

所以。清代守备以上可尊称将军。

此外。明清没有臣爵予将军制度。爵位中的镇国将军等均为宗室爵。

其他观点: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题主问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我就细细回答。将军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含义。我国古代的将军。可以是高级武官的职位。也可以是高级军政官员的称谓。有的时期还被作为是军政官员的名誉职衔。甚至作为爵号使用。但是。贯穿中国两千多年的将军体系。对于将军有一点是相通的。也就是在官方的称呼中。将军都是代表高级武官的称谓。也就是各个朝代只有在军队中有一定的地位的人才会被称作将军。那么古代什么级别的武官才能称的上是将军呢?古代的将军又相当于现代军队的什么级别呢?笔者根据历史资料。来详细梳理一下。

从将军体系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可以把将军体系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先秦时期。将军出现之初。将军体系很小。只有固定的极少数人可以称为将军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16:33

    将军,校尉,司马,武官,都是,中郎将,官制,大将军,汉代,级别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16:33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什么级别的武官称的上是将军,相当于现在军队的什么级别?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16:33

    古代武官体系是比较复杂的。但将军这一称呼并不复杂。因为它并非是严格的职位划分。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尊称。就好比现在我们去某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