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为何古代还出现刺青文化?
原创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为何古代还出现刺青文化?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此语出自中国古代儒家《孝经》。它字面的意思是人的躯干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其实它表达的是人的生命来自父母。不要做有损自己健康的事。否则就是不孝。所以孝道和刺青文化并不冲突。仅通过表面的文字去曲解。是不对的。

刺青也叫着文身。指的是用不同颜色的墨水通过针刺入皮肤而在皮肤上制造一些图案或字眼。表达吉祥、崇拜的思想。文身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延续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文身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也比较复杂。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同时作为一种习俗。它有一个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最早出现是在原始人类时期。那时的人就开始会用白色泥土涂在身上、脸上甚至模仿动物的形状画出纹络。它的作用一是美化自己。二是吓唬敌人。到了先秦时代。中国江浙地区的吴越族群也开始产生\"断发文身\"的习俗。这些在《说苑》、《墨子》、《韩非子》、《礼记》等史料中都有详细的记载。此时的文身更多的是一种族群的标志。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身上。到了宋代。文身则演变成一种勇气的表现。武力的象征。文身更能得到同侪的认同。因此文身也成了某些帮派的入会考验之一。文身开始有了与黑道中人挂钩的印象。例如在《水浒传》中。就出现了至少三个身满刺青的角色: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与浪子燕青(燕青)。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风气的开放。以及身体展现的文化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文身。也出现了一些俱乐部。会定期举行展览会而文身图案也开始成为社会艺术品。更多的人开始以流行的角度来研究这种带有暴力色彩的文化。误乐圈中不少艺人也会用文身来突出自己的个人风格。例如王菲与谢霆锋的“情侣装”文身;体坛巨星贝克汉姆的中文汉字文身等等。

结束语:现在文身不仅代表一个人的个性和信仰、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喜好。它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有一点请谨记。文身之前一定要好好考虑是否对自己未来生活有影响?文了以后是否会后悔!

其他观点:

古人常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讲要爱惜身体不要让它受伤害。延伸至子女尽其孝。否则老人见了会伤心。

但有好奇宝宝问为什么古人又要流行\"刺青”\"刺字\"之类呢?


但另一种则认为刺青被用来防止罪犯逃跑。如宋江武松等犯重罪还会面颊刺字以示惩罚。而那些犯事者为加掩饰。便将刺字图案加以美化。形成大面积的刺青。使得刺青者给人不好的印象。

而尚武的江湖人士。比如《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史进一类好勇斗狠。刺上九条龙为的是显示战斗力非凡。燕青一类风流爱臭美的主为撩妹。自然不怕流血疼痛。纹上一背漂亮的刺青。连徽宗的女人李师师都动心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句话才更加被强调。努力增加留发量。成为反满抗清的一种民间斗争方向。得寸进尺。到清末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实际留发面积增加了N倍。


其他观点:

刺青文化的起源要比《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句子要早得多。可能是和服饰。装饰文化同时兴起的。甚至更早。

不过在远古时期。刺青和服饰与化妆一样。很早就介入了祭祀、自然崇拜、神灵崇拜领域。从而带有神秘色彩。超越了自我装饰的范畴。这也就形成了文身的功能分野。一种是表达崇拜。一种仅仅为了装饰。崇拜与装饰的功用也可以并存。

表达崇拜

由于刺青是以自己的身体做画。要忍受明显区别于着装、化妆的疼痛。所以这种表达崇拜、信仰的方式要比一般的仪式更加深刻、郑重。毕竟“切肤之痛”。人类靠这种疼痛的感觉来提醒自己。同时彰显给其他人来表明自己的忠诚和专注。

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的小年轻在爱得死去活来的时候。要在身上刺上对方的名字的缘故。爱得深。愿意为对方流血。引申为愿意为对方牺牲。这是一种爱的表达。

同样。岳飞在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是带有座右铭般的自我激励以及借以言志的意义。如果纯粹是用毛笔写上这几个大字。虽然不是一场闹剧。但这种行为的意义和感动就要减色很多了。

而刺青除了崇拜、信仰方面的意义。古时在时尚方面也不遑多让。

时尚美妆

用刺青来表达个人情趣和志向。体现个人品味。这种纯个人化的行为在宋朝尤为流行。这和宋人无论男女都喜欢发髻插花的社会心理是一致的。都是基于对美的表达。也有着更强的装饰性和宣示意味。

刺青作为美的展示倾向。从来都是主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并没有身份标志的意味。普通人和黑社会都一样可以选择刺青来装饰自己。

随着《孝经》里面这句话的社会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而好勇斗狠的黑社会作为社会的异类分子。将刺青作为自己的身份标志。刺青就渐渐带有帮派特色。形象开始变得不好。

加之南宋与明代的理学发展。这种装饰就渐渐地被主流社会所排斥。

这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对中国的刺青文化是有抑制作用的。只是相对刺青文化的产生。秦汉时期出现的《孝经》只能算是一个晚来的观点。虽然在社会指导思想上占据了主要地位。分化、减弱了刺青文化的发展。但是却也无法消灭这种个人情绪的时尚表达。

这种摧毁在近代达到高潮。但虽着自由开放。刺青文化开始回潮。特别是从日本引进新的刺青文化。又带上了异域特色和神秘感。时尚感更加浓厚。所以现在刺青重新流行起来。不过碍于整个社会的主流认知和生存规则(很多岗位、职业不要带刺青的人)。刺青文化还是一直在地下流行。小年轻们。特别是女孩子。就算是实在喜欢。也一般选择平时不暴露的地方装饰。

无伤大雅

同时我们注意《孝经》是指导社会和儒生的精神文件。也不是大众人人都要强行遵守的。除了罪犯的脸上刺青“黥刑”。官府和朝廷并没有对刺青这种文化进行约束和禁止。只是在社会主流认识上加以排斥。

但社会从来是多样的。并非主流思想独统。

而且《孝经》中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虽然不毁伤身体是孝之始。但是只要能达到孝之终。孝之始在哪儿并不那么重要。

《警世通言》又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到了要为君主尽忠的时候。孝就得放到后面去了。儒家学说也是在随着社会需要做出调整的。

岳飞为了家国在背上刺上字。你总不会说他不孝吧?主流思想还得大大称赞他。

这说明刺青这种仅仅伤害自身的小事情。跟社会利害以及国家大事比起来。不值一提。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24:50

    刺青,孝经,身体发肤,社会,文化,自己的,的人,父母,崇拜,都是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24:50

    没想到大家都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为何古代还出现刺青文化?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24:50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此语出自中国古代儒家《孝经》。它字面的意思是人的躯干四肢、毛发皮肤。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