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有大校军衔,而国外没有?
原创

为什么中国有大校军衔,而国外没有?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其实问题出在早年苏式军衔体系的设置上。苏军经过不断的调整。最终在苏联元帅和军兵种元帅(可以理解为大将)之间。还有一个特殊的“军兵种主帅”军衔。也就是说。在高级将领的军衔体系中。即便不计入苏联大元帅衔。他们也存在有苏联元帅、军兵种主帅、军兵种元帅、上将、中将和少将共两档六级。却又没有西式的准将衔。

(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大校)

我军当年肯定是仿苏的。所以1952年我军在军衔体系最初的设计时。高级军官也拟设置为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两档七级。但是经过慎重考虑以及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在1953年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中对前述方案作了修改。最终放弃了兵种主帅这一级别。只有元帅、大将(类同于兵种元帅)、上将、中将和少将两档五级。

结果就是比苏式军衔正好少了一级。虽然简化了级别体系。但同样也带来了新问题。那就是大批正师职军官的军衔不好安排了。如果全部授少将衔。则将军的群体过于庞大。将官泛滥肯定是不严肃的;如果都授予上校军衔呢?又明显偏低了。因为在世界主流军衔体系中。上校是团级军事军官的普遍军衔。

于是在1953年发布的条例中。特别在少将与上校之间。增设了“大校”这一档军衔。以正师职军官为基准对象。也包括了一些资历较浅的副军职、准军职干部和资历较深的副师职干部。属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解决的措施。首批授衔的大校共1266名(包括1955年授予的712名大校、以及后来志愿军的补授)。1961年—1964年期间又晋升554名(其中1961年晋升218名。1962年晋升12名。63年晋升3名。64年晋升321名)。

苏联军衔是当时东方式军衔的代表。而作为西式军衔的代表。美军的高级军衔虽然没有元帅。却有等同于元帅的“五星上将”。并且增加了“准将”军衔。所以也达到了五级。那一定有人问。既然美军五级军衔能够满足需求。为什么我们五级就不够呢?你别忘记了。中苏军队同时存在着“军政双主官制度”。有师长就有师政委、副政委。甚至一些师政治部主任也达到了副师级。所以数量大大超过美军。

(戴旭空军大校)

注意55年授衔文件的标准措辞:“正、副、准军级多数可评为少将。 正师级多数可评为大校。副师、准师级多数可评为上校”。这里面都采用“多数”而非全部的用语。也就是说。副军级、准军级、副师级、准师级甚至个别正军级干部。都有评为大校的可能。这个过渡性军衔的设置。就解决了相当数量的干部问题。避免出现将官数量太多的情况。

同时在55年授衔前。总政还听取了苏联顾问的建议。即大部分中高级军官。在首次授衔应压低一到两级。这样也好为以后晋升留出余地。这个建议也要求迈入将军的门槛要高一些、数量要少一些(只不过因为历史原因。没有出现大规模晋升情况。1965年还取消了军衔制)。1955年正式授衔时。共授予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55位上将、175位中将、802名少将。共计1052名开国将帅。如果不设大校衔。那就将官总数会达到了2000名以上。不合适了。

(房兵大校)

并且大校军衔的授予也是严格把关的。根据当时的规定。授予大校军衔者多数为1952年在“军队级别”评定中被评为正师级的干部。也有少数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的准军级和个别副军级干部。还有少部分红军时期入伍的副师级干部。因此。全军首次被授予大校的人数只占准尉以上军官人数的0.2%。仅为少将人数的1.6倍。可见大校的授衔条件也很苛刻。

再比如当时设置的“大尉”军衔。也主要是为了解决副营级干部的军衔等级问题。所以我军55式军衔既有仿苏的一面。也保持着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照搬。而到了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为贯彻和平时期体系从简的原则。从55式军衔的军官四等14级调整为三等11级。即取消了大元帅、元帅。大将和大尉军衔。最终因为“一级上将”也未实际授予。等于变成了三等10级。而大校军衔更有理由保留了下来。

(武警部队大校)

根据1988年授衔时的文件规定。三个军种以及武警部队的大校军衔。为正师职军官的主要军衔。同时还是副军职和副师职(正旅职)军官的辅助军衔。注意区分这里面“主要军衔”和“辅助军衔”的区别。所以军衔的衔级对应不是100%的。而是其中大多数的标准。大校军衔在如今已经是军队高级干部。尽管中校升上校、上校升大校的时间都为四年。但大校以上军衔晋级为选升。须以军官所任职务、德才表现和对国防建设的贡献为依据。

最后要说明的是。认为大校军衔是我军独有也是不正确的。尽管苏军没有设置大校衔。但是同属东方式军衔的朝鲜军队、越南军队。也都有大校军衔的设置。这是必须要弄清楚的。

(开国大校的照片)

其他观点:

大校。这个军衔。可以说具备中国军衔特色。1955年9月27日。我军历史上首次正式授衔时。包括1988年9月27日。我军恢复军衔制以来。仍然保有大校军衔。

1955年9月27日。所设置的军衔中。军官共有4等14级。包括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1988年9月27日。所设置的军衔中。军官共有3等11级。包括将官: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1955和1988年的军衔比对。后者要比前者简洁了许多。主要的就是取消了元帅;此外。取消了将官中的大将军衔。以及取消了尉官中的大尉军衔。但两者都出乎意料地都设置大校军衔。

其实。1988年9月27日。提“实行新的军衔制”。而不再提“恢复军衔制”。借鉴参考了1955年的军衔制。但却不是照搬照套。毕竟取消了元帅、大将和大尉。

实行新的军衔制。却设置了“一级上将”。其实。只是纸面上存在而已。实际上却从未存在。1994年人大修订军衔条例。取消了一级上将衔。因此。现阶段我军的最高军衔。是以上将“封顶”了。

唯独两次实施军衔制。都拥有大校军衔。都是针对军中师级军政干部专门设置的。目的非常明确。军委就是为了减少或者说控制军队中。拥有将军军衔的人数。

1955年授衔时。正、副、准师级军政干部。其基准军衔就是大校;相应地正、副、准军级军政干部。就被授予少将军衔。只有极少数资深的正军级军政干部。才被授予中将军衔。

大校。在我军队中低于少将。却是校官中最高军衔。高于上校军衔;大校军衔在国际军事交流中的地位非常尴尬。往往将我军大校军官。同他们的上校军官对等。国外大多数军队中。上校团长以上就是准将或是少将师长。

在对外军事交流中。我军大校军官通常在名称上。被翻译为“资深的上校”或干脆称为“老上校”。确实给对外军事交流带来不便。毕竟在国外大多数国家军队中。上校团长以上不是准将就是少将师长。

相对于国外师长军衔是少将。军长军衔是中将。我军的两次授衔。在军政干部中。大校师长(政委)、少将军长(政委)。其军衔普遍比国外军官要低一级。

目前。在国外。大校军衔是不多见的。只有越南、朝鲜、摩洛哥军队中。拥有大校军衔;苏联军队军衔中。有大将和大尉军衔。却没有大校军衔;俄罗斯军队军衔中。设置有大将军衔。也没有大校军衔。此外。还取消了大尉军衔。

其他观点:

大校军衔的设置是为了控制将官人数以及军官级别合理化管理。国外没有大校军衔的原因是他们通过设置准将军衔来达到这个目的。

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军官等级普遍分为三级。即尉官、校官、将官;少数国家分为四级。即增加元帅级别;个别奇葩国家还搞了一个“大元帅”级别。这类非主流国家不在我们的重点讨论范围。

虽说将官也是军官。但是对于校尉级别的军官而言。晋升至将官级别相当于“鲤鱼跳龙门”。成为将军了。

既然能用“鲤鱼跳龙门”来形容。那么从校尉晋升至将军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在战争年代尚且需要“万骨”来成全一个将官。想在和平时期晋升到将官级别就更难了。

从常理上来讲。只要条件符合要求的军官都有资格当上将军。可是我军和外军均无一例外为军官晋升将官设置了一道“大校”或者“准将”门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下图为中国大校衔军官与美国准将衔军官的合影。我军大校军衔为两杠四星。美军准将为一颗星(美军的军衔制度中只有将官才使用五角星)。尽管这个级别的军衔叫法不同。但是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即下一级是上校。上一级是少将。图中两位军官的年龄看似已经接近退休。估计两位都无望晋升至少将了。

军队是一个等级森严的高效组织。军人的等级就体现在军衔上。比如说军官等级中最低的级别是少尉。所以少尉军官只担任排级部队的指挥官。

中尉军官级别高于少尉。却低于上尉。因此这个级别只能担任副连级职务。正连级则由上尉军官担任。

营级部队中的指挥官由校级军官担任。少校军官级别高于上尉军官。可担任副营级指挥官。正营级由中校军官担任。

团级部队的指挥官也由校级军官担任。通常是上校军官担任指挥官。中校军官担任副职。

团级以上就是师级或者旅级。而校尉级别军官中最高等级就是上校了。可是上校军官已经担任团级指挥官。倘若更高一级的部队指挥官也由上校军官来担任。那么“上级”的意义就体现不出来了。

所以只能用级别更高的将官来担任师级、旅级部队的指挥官。一般由将官等级中最低级别的少将来担任。

如此一来比师级部队级别更高的军级就得用中将。大军区司令员、集团军司令官就得用到上将。而上将已经是大多数国家军队的最高军衔了。

问题就由此产生了——最高军衔的上将都去担任了军队指挥官。那么指挥全军的最高统帅部里的统帅们又该用什么方式来体现“上级”的意义呢?

▼下图为著名的苏联元帅朱可夫。由于在大规模战争中苏军的最大编制为方面军。该编制由数个集团军组成。如果集团军的指挥官由上将衔军官来担任。那么方面军就必须由元帅来担任。如果没有大校这级军衔。那么元帅就该去指挥集团军了。解放战争期间的国军就是因为没有大校衔和准将衔。结果区区师长就得用少将来担任。军长用中将。造成的后果就是少将中将遍地是。而集团军司令官是上将。兵团司令官是上将。就连国防部长也是上将。既然官一样大。结果就是谁也指挥不了谁。

在过去。通常采用“元帅”军衔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前苏联军队的大军区、集团军司令官就由上将担任。而在统帅部运筹帷幄的那些人则一律是元帅军官。

美国军队虽然从未设立过“元帅军衔”。但是却有“五星上将”衔。虽然叫法不同。但是发挥的作用仍然与元帅军官完全一样。

可是元帅级别的军官权利过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在战时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军事领导工作得以高度统一。军事部署效率非常高。

但是这种作用在非战时就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了。权利过大的危害从古至今屡见不鲜。比如说咱们的林总和美帝的迈总。结局令人唏嘘不已。所以世界上的军事强国在和平时期无一例外地取消了元帅基本的军衔。

而为了解决上下级关系的问题。只能在将官等级和校尉等级之间设置一道以供过渡的军衔来解决。这就有了“大校”衔和“准将”衔。

大校衔和准将衔可以使用到师级部队。这样一来正师级军官就由原来的少将衔降低为大校衔或者准将衔。军级则降低为少将衔。大军区、集团军司令官由中将衔担任。而做为军衔制度中的最高等级上将。自然也就可以到国家最高军事指挥单位担任统帅了。

▼下图为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五星上将军衔相当于元帅。正是因为麦克阿瑟的权利过大才导致了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狂妄自大。造成了“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对手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假设麦克阿瑟的军衔只是上将。那么鉴于权利的限制。朝鲜战争是不会达到鸭绿江边惹怒我们的。可见军衔设置太高并不是好事。

大校衔和准将衔往往是大多数军官的晋升天花板。到达这个级别的人物已经是正师级指挥官或者副军级指挥官。年龄已经接近半百。这就意味着如果再得不到晋升就离退休不远了。因此大校衔和准将衔又起到了控制将官人数的作用。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军用“大校衔”来发挥这些作用。而不是像外军那样用“准将衔”呢?

现代军队军衔制度由西方人发明。因此西方语言对军衔的表达准确程度是高于汉语的。就先拿“准将”一词来说吧。美军是“brigadier general”。英军为“commodore”;少将为“major general”;中将为“Lieutenant general”;上将为“admiral”。

可以说英语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不同级别军官的军衔。而汉语就不行了。在表达正常军衔级别时尚可用汉语“上”、“中”“下”来勉强套用。但是遇到不太正常的“brigadier general”时就瞎了。

如果死搬硬套翻译过来。那就是“准将”。可问题在于英语中的“brigadier general”表达的是“旅长”或者“即将成为将军的军官”。而汉语里“准将”里带了一个“将”字。大多数人的理解就是将军了。很明显这与事实不符。

为了体现等级的森严。既然还不是将军。那么官阶里就不能带上令人感觉模棱两可的字眼。所以索性叫“大校”。这样大家就都知道这个级别必然是一个高于上校衔、低于少将衔的军衔了。

▼下图为美军“国宝”级的军事高科技专家。她的军衔为准尉。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我们理解中的“准尉”军衔是尚未成为尉官的实习军官。然而在西方国家中“准尉”军衔却是级别非常高的荣誉军衔。只授予那些对军队科技工作做出特殊贡献的军人(资历章级别明显高于少将)。正因如此我军才把将校之间的过渡军衔称之为“大校”。而不是“准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47:49

    军衔,大校,军官,元帅,准将,将官,上将,少将,上校,级别

  • 郎不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47:49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中国有大校军衔,而国外没有?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47:49

    其实问题出在早年苏式军衔体系的设置上。苏军经过不断的调整。最终在苏联元帅和军兵种元帅(可以理解为大将)之间。还有一个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