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唐贞元年间。江州刺史李渤隐居这里读书。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南唐昇元四年(940)。南唐政权在渤隐居之处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是一所与金陵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后书院历经沦桑。屡兴屡废。北宋初年。江州乡贤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由此而起。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任南康军。兴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并亲自在此聚众讲学。筹置学田。制订学规。收集图书。使白鹿洞书院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以后800余年办学的楷模。元、明、清三代办学不断。直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江西省高等林业学堂。
白鹿洞书院离高速公路很近。导航很方便去。书院坐北朝南。为几进几出的大四合院建筑。布局相当考究;从建筑材质结构看。书院建筑多为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礼圣殿、朱子祠、御书阁、明伦堂坐落在楼阁庭院。书院内环境优雅。风景优美。
优待政策
1.免票人群::儿童身高1.2米(不含)以下免费;70岁(含)以上的老人、现役军人、伤残军人等都可以凭证在窗口免费兑换;记者凭国家颁发的记者证可以在窗口免费兑换。
2.优惠人群:儿童身高1.2(含)—1.4米(含)、学生(凭在校学生证)购景区优惠票。(以上优惠政策。需到景区自行购买)。
其他观点:
白鹿洞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其它三个书院分别为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 。由于白鹿洞书院历史悠久和深远的文化影响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
白鹿洞书院自宋代以来。几经波折。有兴盛。也有衰落。明初百余年亦沉寂。正德年间。因书院兴复活动剧起。江西提学副使蔡清、李梦阳相继修葺。所以这所著名且历史悠久的书院又焕发生机。王守仁在正德十三年(1518年)。以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曾派其门人主持白鹿洞书院。并派人将其《大学古本》《中庸古本》等手书送往白鹿洞书院。刻于石碑之。上。以“求正于”朱熹对古本《大学》、《中庸》的章句注疏。
白鹿洞书院是理学教育的书院模范。王守仁著意用其“知行合一”说来改造这所书院。所以很注意它的内在文化教育传统的改革。根据《白鹿书院志》和《王阳明年谱》记载,正德十三年至十五年间。主持白鹿洞书院的是王守仁的得意门人蔡宗兖。他曾任兴化府儒学教授。是徐爱同时及门的阳明学信徒。
白鹿洞书院为宋以后的理学建设重地。正德十六年。王守仁在明武宗死后至世宗即位的政治更替之际。立即召集门人集会于白鹿洞。以“共明此学”。当时蔡宗兖、夏良胜、舒芬、万潮、陈九川等在白鹿洞。王守仁遗书门人邹守益等“宜急图之。不当徐徐而来也”。王守仁在《紫阳书院集序》一文中指出:“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然予闻之。德有本而学有要。不于其本。而泛焉以从事。高之而虚无。卑之而支离。终亦流荡失宗。劳而无得矣。是故君子之学惟求得其心。虽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工文成公全书》)可见王阳明以“心学”来改造理学。
继王守仁之后。湛若水亦于嘉靖十年(1531年)。将其所著《心性图说》、《四勿总箴说》让人刻于白鹿洞书院。由此遂成为书院的重要教材之一。嘉靖十七年。王门后学徐阶。以江西提学副使身份邀请九江教授薛应旅兼任白鹿洞书院山长。薛应族的孙子薛敫教是顾宪成、顾允成的老师。史称东林之学源于薛。可见白鹿洞书院对后来的东林书院有学术影响。
明朝中期。白鹿洞书院由阳明学派和甘泉学派的学者易主洞事。王阳明弟子除蔡宗兖外。还有邹守益、张元冲、魏良器、王宗沐等在书院讲过学。王畿亦曾撰写了《重修白鹿洞书院记》。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王守仁在该书院宗儒祠获得了与周敦颐、朱熹、陆九渊并祀的神位。直到明末清初。白鹿洞书院的规模仍占有学田达千亩以上。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643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书院,白鹿洞,正德,白鹿,门人,古本,南唐,朱熹,庐山,理学
没想到大家都对九江的白鹿洞书院有什么历史?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唐贞元年间。江州刺史李渤隐居这里读书。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南唐昇元四年(940)。南唐政权在渤隐居之处建立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