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虽然我很喜欢《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曾经“饥渴”地一口气把这部纪录片13集全部看完。因为第一次看的过程中。的确是觉得看得很过瘾。但是对于题主认为这是中国最好的纪录片。这个观点。却不敢认同。之所以这么说。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观看时间与评价时间的“时间差”
我们在看一部作品的过程中。容易被作品本身的剧情/内容。配乐。台词/解说....等一系列的因素影响。观看的过程。以及观看后。短时间内我们的大脑。心情。情绪等基本上被该作品所影响。甚至被主导。
此时。我们去做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感受。正所谓一叶障目、盲人摸象。这时候的评价往往很难客观。虽然我们大多数时候都认为。自己的评价很客观。但偏颇总是难免。
这有点点类似于。当我们跟某个人吵架。打架时。在当时。我们几乎会认为那个人。就是我们最讨厌。最仇恨的一个人。很可能还伴有很极端的想法。
但多少年后再回想时。也许还会庆幸自己当时没有走极端。否则自己的下半生可能就在监狱里度过了。
这跟《最后的棒棒》中的主角之一“老杭”的经历类似。年轻时对于那个“夺妻之恨”的仇人。在自己60岁生日。在自己准备给自己打造寿木时。一切都放下了。自己对那个仇人的评价。对自己的评价。已然跟当初的“仇恨冲动”相去甚远。
评价一部作品也类似。其实无需着急下结论。当你完后。等个十天半个月。甚至一年两年后。再来评价这部作品时。如果你仍旧认为这是你认为的中国最好的纪录片。那么就基本是你“看过”的最好纪录片了。
之所以对“看过”这两个字加引号。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世间上好的东西的确很多。虽然我们常常认为没有那么多好东西。只是我们没看到过。没发现过。
还有很多优秀的片子。我们没看过。甚至那些片子可能暂时没机会被看到。
二、同类可比。异类往往难比
比如。赛马。我们应该去比较这匹马。跑得比那匹马快/慢。但是如果我们用汽车。跟马去比较。谁跑得快。或者说汽车跟高铁、飞机去比较。
这样去比较时。就没有可比性。或者说就失去了比较的意义了。
《最后的棒棒》在纪录片领域不算是太火。毕竟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也没看过。但是对于看过的人来说。会觉得这类的题材。这类的群体。这类的拍摄手法。实在是在我们之前看过的纪录片里好像没出现过。觉得视角太独特。
观看的过程有种耳目一新。刷新了我们对生活的这个熟悉国度。熟悉人生的新认识。如果真要去比较。那我们只能去找同类的现实题材去比较。
如果拿《最后的棒棒》与《舌尖上的中国》去比较。一个是民生题材。一个是美食题材。我们可能会怎么评价?我们一般会这么评价——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一部民生题材的纪录片了;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一部美食纪录片了。诸如这样的评价。
就比如。电视剧的评价。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很喜欢《神雕侠侣》。但是前提是并不是所有版本的《神雕侠侣》我都喜欢。我只喜欢古天乐/李若彤版本的《神雕侠侣》。对于其他版本的。既没兴趣。也不愿意。甚至很反感去看。
一部电视剧的同类版本去比较。属于同类比较。就会有很多可比较、探讨的点。
说说《最后的棒棒》
时间真的过的很快。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们还清楚的记着。纪录片开始的时候。何苦背着行囊。走在重庆繁华的解放碑。准备去见黄师傅。
从冬天的寒风。破陋露天阳台洗澡。后面的倒春寒何苦着凉。接着是春天的油菜花。夏天自力巷53号的老鼠和蚊子。最后一年拍摄时间。何苦提到马年春节。
不仅我们观看的过程中。在感受时间的变化和流逝。在纪录片之外。现在已经是2018年。离何苦拍摄时的2014年。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今天的重庆。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纪录片只纪录下了人物、故事。以及发生的背景和时间。但是纪录片拍摄结束。生活仍要继续。片中的几位主要。我们已经很难知晓他们的相关动态。在网上也只能查找到零星的消息。
最近一次的动态。我有看到纪录片中的老杭。曾经被人骗了1000多块钱。在片中。老实而又缺钱的老杭。在人群中盼着那个骗子出现。甚至幻想那个骗子不是骗子。可是事与愿违。骗子就是骗子。
但是从最近的新闻了解到。当初骗老杭1000多块钱的那个骗子。好像在机缘巧合下。可能看了《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
“良心发现”之后。骗子把钱偷偷的还给了老杭。还写了一封诚意满满。字迹东倒西歪的手写信给老杭。不过。骗子由于没那么多钱还。好像暂时只还了600左右。剩下的500等有钱了再还老杭。
这样的故事。似乎太有戏剧性了。可这又却是真实发生的事。
信的内容我没怎么注意看。也看不太清。我只清晰地记得新闻报道中的那张配图:何苦与老杭的合照。何苦没太大变化。只是老杭似乎老了很多。
不免让我回想起《最后的棒棒》最后一集。老杭抽着烟。开心的与给自己打造寿木的2个老木工聊着天。那时的老杭。感觉还挺精神。现在的老杭。感觉真的老了挺多。
不知道片中其他几位主角。他们最近都怎样?
其他观点:
《最后的棒棒》。是一场使人潸然泪下的生命展示。我们的“华北首席影评人”史航公公。如此卖力推荐他。我可不相信他老人家是收了钱的。成千上万的观众。“看10分钟就决定打五星了”。它是有这份魅力的。
文景之治卖儿女。贞观之治有野人。开元盛世住草屋。大宋百姓吃草根。永乐盛世人造反。康乾盛世吃红薯。这部纪录片。也一再提醒我们。无论怎样的太平盛世。都不是只有兰博基尼。不是只有抢购LV。依然还有无数底层小人物。是在艰难挣扎的。“老黄”、“河南”。可以是重庆解放碑下的苦力。也可以是你和我。
这部纪录片。有着奇迹的意味。它是最低成本的制作。简陋到难以想象。这是导演何苦。2014年1月从部队转业之后。“卧底”重庆市渝中区51路自力巷53号。“斥资”1300元。自导自演自剪辑自唱主题曲的这么一部纪录片。但他也是是我闲逛豆瓣多年。所见影像中的最高评分。足足9.7分。比你我谈电影言必及的《教父》、《霸王别姬》、《肖申克的救赎》还超出不少。他们花一分钱宣传。靠的是口碑。
这部纪录片。所有的装备。无非一台低端摄像机、一个转业军人的突发奇想、一个被鼓捣来临时学摄影的21岁小年轻。当然还有一份善心。一种悲悯。就靠这点菲薄的资本。重庆渝中区解放碑街头的苦力棒棒们。这些“这个时代即将消失的一群人”。得以被重新讲述他们的人生。
《最后的棒棒》。虽然摄制简陋到不堪。但它内里是蕴藏着极大的深刻性的。如果有一天。有人评选中国最优秀纪录片。我会力挺这一部。
片中棒棒们的人生。那些在大城市中专门给人挑重物赚取菲薄饭钱的人们。那种五味交缠的“麻辣烫”生活。对于绝大部分观众而言。只怕是全然陌生的世界——即便是同在“底层”。可“底层”也跟电影《饥饿站台》里所隐喻的。也分几十几百个不同层次的呀!
如果装逼升华一番。我是觉得。《最后的棒棒》最核心的人文意义。在于它是生存艰难的“另类表述”。更是“民间精神”最本质的格物致知之理。这个社会的最底层。不管是三和大神。还是横店“牛鬼蛇神”。亦或是重庆棒棒。确实是淤塞到难以见底的。太多真实而棘手的社会问题、人生困惑。得以真实呈现。光是活下去就得拼尽全力的蝼蚁。在那绝境中的人性依然是有光芒的。
那里面。充斥着荒蛮瘴疠。有太多的不平不解不义不公令人难以咽下。让看客为之动容不已。但那底下。同时又很奇怪的。有着“人性本善”与“坚强御之”的东西在蠕动。因此有了一股特别温暖的、晴朗的。柳暗花明的。悲悯睿智的色调。让人倍感熟悉亲切。更觉久违。
100斤的货物。挑两公里才挣10块钱;老黄为了赚20块。很高兴地“接私货”。徒手在厕所下水道里帮人捞铁勺;老杭拖曳着疼痛的腿。踹着粗气一步步扛着棒棒。半辈子好不容易攒下1100元。尽管如此。他们从不会觉得自己低贱。“拿棒子要饭的人是乞丐。我们不是。我们拿棒子挣钱养家”。这真是一场皮开肉绽的、残酷荒芜的生活真相。只是。有人看到绝望。有人却看到微光。
物有迁异。缘有异时。而情感一旦相应则可如新。《最后的棒棒》也因此让无数人感同身受。老黄他们是重庆解放牌上的棒棒。而你我又何尝不是人世艰辛旅程上的棒棒?大家只是走的路道不同而已。精神之艰难并无二致。
《最后的棒棒》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俯视的。而是同理的。有所悲悯。也如同可怜我们自己。
和太多貌似“平等”的纪录片不同。《最后的棒棒》明显不曾有消费弱者、称颂苦难的意思。它讲述生存本身。压根无意讲“励志”。却成为最好的励志指南。他的励志。不是打鸡血。是对谋生之艰有很多话说;对阳光。对美好。对劫难。对污浊。对痛楚。能平视而不落空。
弱者。道之用。能征服。是坚强;能顺从。也是坚强。《最后的棒棒》中。所有生命。这些当代中国最底层人物群体。似乎就剩下生存这么件事情。但它没有人性的污浊。连煽情的克制的很。拆迁房废墟下的钞票、理疗店中的杀招与暖意、一张假钞的奇异结局、荒诞的夺妻之恨与买凶杀人的。竟都被一种种善良所化解。令人感慨万千。
生存。真是另一种形式的“人间排队”。所有人都争抢地站在前面。但单单努力又是远远不够的。太多不平。早就先天设定。这趟列车。是形象化的现实世界缩影。站票、硬座、软座、硬卧、软卧。普快、动车、高铁。秩序井然。层级分明。铁门一锁。持啥票就坐啥级别的位置。只许安分。逾越不了。除非加钱。才能换得更高阶层的门票。棒棒无能为力的。我们这些表面境况稍好者。又何尝侥幸过?罗素说。现实世界中。只剩死亡这件事才是真的平等的。
片中。某个深夜。老棒棒老黄。因疼痛忍不过。又没钱去医院。终于倒在飘雨的重庆繁丽街头。镜头中的他。这位其实早到了退休年纪的苦力。终于丢掉“体面”哭诉、控诉。他说。自己老实一辈子。从不亏欠别人。从没对不住过别人。为啥好人没有好报?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我们看到了这样可悲的生命现场。如此最真实的生存图像。如何不会潸然泪下?
我妈一直有个原则。就是菜市场买菜不讲价。过去不太理解。后来则慢慢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对社会、对底层之人。对那些勤劳的人们。要有尊重。这种尊重。其实就是尊重同为底层的我们自己。
作为一部无比优秀的现实主义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实有它的启示录意义。不夸张地说。它为当代中国历史留下一份伟大记录。
它一点都不精致。剪辑和旁白都很主旋律。所直戳的也是世俗大众的口味。但是。这批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棒棒们的命运。那些直面现实与人性的展现。既是很私人的生活体验。又是很普适的人生百态。为之感动是分不清彼此贵贱的。
正如一位网友反馈的观后感。“这一年心情浮躁焦灼。看完后突然觉得自己好幸福”。看这样的纪录片。看他人生命的剥落流失。实能增强我们内心的宽厚、体己和谦卑之意。这大概就已经看一部电影所能获取的最大胜利了。 重庆这座城。还真欠他们一座“解放碑”。
是的。看待苦难。最急切的是伸出援溺之手。这无需讨论。但是它更为重要的意义。难道不是促使我们。每隔一段时日都回头反省找寻。那些可以经过再认识、再发现、再思索得以重获的更大的世界吗。难道不是得以捡拾回那些日渐麻木、冰冷、没咋使用就弃使蒙尘的东西。比如宽厚、体己与谦卑的心吗?
这些。固然都属于空话。可文明的自觉、人生的修行、人性的砥砺。还有人心的重建。不如此只怕永远都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去修补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现代人心的断裂与崩塌之状。这个社会。有太多的生命。犹如一本残破的书籍。总在特定的关键处被撕走几页。令人揪心不已。
《最后的棒棒》的导演何苦。以及老黄、老杭、老石这些棒棒们。还有更多看不见的人们。都是在默默从事修补之人。世界是否还会更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们是否真的被生活祝福。被爱意眷顾。
其他观点:
也是今年大概三月份的时候在今日头条看了些许<<最后的棒棒>>的推送片段。然后去找到完整版的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了可所谓是经历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也些许影响到我对社会某些特殊群体亦或是某些职业的看法。也让我从某种程度上感同身受吧!下面让我们共同看看这部写实的纪录片!首先豆瓣评分9.7,很少有该类型的纪录片拿到如此高的高分。在中国国产纪录片中就更少见了。爱奇艺等几大主流视频网站都是付费才能观看。可见此纪录片深得人心。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转业的团级军官。为了拍摄山城的棒棒大军。拜老黄(纪录片主人公之一)为师。以自立巷53号的几个访客—老甘。老金。河南等几人的生活事为核心展开。老黄一个单身男人。带着前夫的女儿生活。老婆后面跟别的男人跑了。女儿长大成人在镇上买房。老黄还要为他们的房贷操心费力。后期老黄生病已无法继续棒棒生涯。他内心极其煎熬。自责加内疚。不舍得看病吃药。总是偏方对凑一下。老黄是一个不爱占便宜也不允许别人占他便宜的人。很耿直。自立巷53号危房拆除因没来得及及时转移。老黄的钱和一些私人物品没转移出来。就连吃饭工具棒棒都没拿出来。从此老黄和何苦(导演)露宿街头。屋漏偏逢连夜雨。老黄因积劳成病。大病一场而身上身分文。老黄生病咬牙坚持不去医院的场景至今让我心情难以平静!
再说说单身宅男—老甘。年龄接近花甲。却一直单身至今。从小暗恋村长家的女儿。也许如今儿孙满堂。只有老甘孤苦伶仃。游走四方。记得篇中老甘为攒够自己六十大寿的操办费用而精打细算。也为老甘为打发时间将白娘子的光盘都看花了的囧事捧腹大笑。也为他和老金的塑料友谊纠结。老甘还是没有攒够过生日的钱。低调回村。人间事事事难料!
河南。也是篇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给我的影响饭量大。遇事了冷静。整天不想做事。想通过赌博来赚钱。口头禅是没子弹了。欠着大石家的房租半年之久。大石夫妻上门催收房租。河南的躲闪的眼神让我也感觉如临其境。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在温饱还没解决清楚之前居然订阅报纸关心国家大事。河南同时也是一个诚信的人。他的那句不还钱让他们不能舒服的那句话很是让人感动。还完何苦导演的钱河南的脸上的笑容更加自然了。
老金在纪录片中是一个流浪者出现的。以捡饮料瓶为生。老金曾经为为老甘索要拖欠的工资而奔走。老甘收留了老金。冬天饮料市场淡季老金在一家大排档捡别人剩下的饭菜吃。记得有次他面对镜头说他捡来的饭菜别人没怎么动过。此时心头发酸。人的尊严永远都与金钱社会地位挂钩。我们所在乎的尊严在生存的面前一文不值。当然老金为了使每个月的话费套餐的280分钟免费通话分钟数不浪费。面对面的给老甘打电话来耗尽。每次打完再追加一次10086来查询剩余分钟数逗乐无数观众。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底层的生活现状。
片中还有很多感人的场景。大石房东对河南的包容。一美女为老杭偷换假币的事情不再追究。何苦导演带领棒棒另谋出路。都让人为之感动。该片对人内心深处的剖析和挖掘无比痛彻。很值得大家去看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726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纪录片,棒棒,老黄,这部,重庆,评价,河南,这是,骗子,片中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评价《最后的棒棒》?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虽然我很喜欢《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曾经“饥渴”地一口气把这部纪录片13集全部看完。因为第一次看的过程中。的确是觉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