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弘曕是雍正最小的儿子。他比哥哥乾隆还有弘昼小了20多岁。他可不像是电视剧中演绎的那样是雍正十七弟果亲王胤礼的私生子。在胤礼在世时他与胤礼就是叔侄关系。胤礼去世后他被哥哥乾隆过继给胤礼为子。因此胤礼去世后弘曕承袭了胤礼的爵位。他与胤礼就形成了承继的父子关系。
雍正十一年(1733年)。已经54岁的雍正还是老当益壮让比自己儿子乾隆还小三岁的刘贵人在这一年生下了第六子弘曕。这也是雍正此生所生育的最后一个孩子。而刘贵人也在生育弘曕后不久被晋封为谦嫔。所以弘曕算是雍正的老来子。
雍正一生有10个儿子。但序齿的只有6个儿子。其实雍正的儿子大多数都夭折了。真正长大成人的只有四个儿子。即老三弘时、老四乾隆、老五弘昼、老六弘曕。
弘时年纪最长。但因为脾气秉性与雍正完全不合。所以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弘时为此对父亲雍正抱怨极深。后来在雍正迫害政敌弟弟胤禩时。站出来为胤禩说话触怒了雍正。被雍正削除宗籍。过继给了胤禩为子。与胤禩一同被雍正圈禁起来。圈禁之后的弘时很快就抑郁而亡。
在弘曕出生时雍正只有二子也就是乾隆和弘昼。弘曕比上面的两位哥哥老四乾隆和老五弘昼小了22岁(乾隆和弘昼是同年生人。弘昼生日比乾隆小了几个月故此为弟)。而雍正也在他出生之后不久就去世了。雍正去世时弘曕年仅3岁多点。所以作为哥哥的乾隆自然就承担起了抚育幼弟的责任。
乾隆即位时其实他对两位弟弟都很满意。弘昼虽然年纪比较大。但为人性格乖张。行为荒唐糊涂。当然弘昼的荒唐糊涂有可能是装出来的。毕竟他与乾隆年纪相仿。很容易引起乾隆猜忌。所以他才故意装作荒唐糊涂打消乾隆疑虑。而弘曕则是年纪幼小。根本就对乾隆的皇位不构成威胁。因此两人都对乾隆的皇位不构成威胁。所以乾隆对他们俩都是非常的放心。非常的喜爱。
弘昼在雍正时期就被册封为和亲王。到了乾隆即位后。乾隆把后来被雍正改为行宫的雍和宫也就是原潜邸雍亲王府变成了喇嘛寺庙。因此雍和宫也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乾隆将雍和宫的一切事务交给弘昼管理。并将其中金银财宝全部赐给了弘昼。所以弘昼这一生算是在乾隆的安排下富贵无忧。足够几辈人生活享受下去了。
安排完弘昼一生富贵以及子孙后人都富贵无忧。那乾隆也得对最小的弟弟弘曕有个安排啊。因此乾隆就把主意打到了十七叔果亲王胤礼身上。
胤礼不是一般的亲王。雍正向来以对待兄弟残酷著称。他喜爱和重用的弟弟非常少。雍正喜爱和重用的弟弟只有老十三胤祥、老十七胤礼以及老十六庄亲王胤禄。
胤礼在雍正时期深得雍正喜爱和重用。雍正给予胤礼的权力地位仅次于他最喜爱的弟弟胤祥。雍正当初每次赏赐胤祥金银财宝时都会带上胤礼的一份。可见胤礼有多受雍正喜爱。
雍正驾崩时将乾隆托付给了胤礼、胤禄以及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四人在乾隆继位后也成为了总理事务王大臣。这其中以胤礼权力最大。雍正去世时还一再叮嘱乾隆要善待胤礼。因为胤礼身体文弱。但他事业心和责任心极强。对待工作非常认真。经常不顾身体拼命工作。所以雍正怕胤礼重担太多累坏了身体。
所以乾隆即位后也遵照父亲雍正的叮嘱。对胤礼很不错。他特意给予胤礼御前免跪和御前赐座以及双王俸禄的待遇。再加上胤礼此前在雍正朝经常得到雍正的赏赐。因此胤礼的家产非常丰厚。远比一般亲王要好得多。
胤礼为人品行还比较不错。与嫡妻钮钴禄氏恩爱有加。但钮钴禄氏身体不能生育。胤礼也一直没有纳妾。直到后来在钮钴禄氏和雍正的催促下。胤礼采纳了一房小妾孟氏。胤礼一生只有一妻一妾。这在清朝王爷中是十分罕见的事情。
胤礼的的小妾孟氏曾经给他生育过一儿一女。但很可惜都夭折了。因此胤礼一直到乾隆三年(1738年)去世时膝下也无儿无女。胤礼家产如此丰厚。还无儿无女。因此乾隆就把主意打到了胤礼身上。
胤礼病重时乾隆多次探望。并向胤礼提出了想将幼弟弘曕过继给他为继子。胤礼为人通透。自然知道乾隆有“扶弟魔”的私心。况且胤礼为人本来就是豁达洒脱。自己确实无儿无女。金银财宝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既然乾隆开口了。那自己就做个顺水人情把家产都留给侄子吧。于是胤礼也答应了乾隆让弘曕过继的提议。
因此胤礼去世后。在乾隆授意下。主管宗人府事务的胤禄就操办了将弘曕过继给胤礼的事情。乾隆特意让弘曕和自己的长子永璜为胤礼披麻戴孝扮演孝子贤孙的角色。胤礼下葬之后。年仅6岁的弘曕就承袭了果亲王爵位。
乾隆对弘曕教育很重视。给他聘请了当时很多有名望的名士来教导他。弘曕在这种情况下也确实没有辜负乾隆的期望。他成年之后非常喜好文学。在文学和诗词方面造诣非常高。在当时文坛和诗坛颇有才名。被当时的文人誉为“诗宗归于正音。不为凡响”。
除了文学造诣弘曕还非常喜好藏书。他曾经专门为了藏书修筑了自得园来藏书。不过他藏书有些他哥哥乾隆的风范。乾隆喜好收藏书法名画然后在其中上面盖签自己的印章。同样弘曕在自己的藏书中也非常喜欢盖签印章。据统计弘曕曾在藏书中盖签过至少六样印章。什么“果亲王亲定”、“果亲王府读本”、“自得居士”等等各式印章。
别看弘曕在文坛和诗坛颇有才名且还喜好藏书。看似是一位文人雅士。实际上他却是一个极为苛刻吝啬且轻浮傲慢之人。
这主要在于乾隆对弘曕过度的溺爱。他怜悯弟弟自幼失去了父亲。没有父亲陪伴。他以兄长的身份承担起了父亲的责任。但是对于弘曕却有些溺爱过度了。据《清史稿》记载。弘曕幼年时期就非常不懂礼数。经常做错事情。但乾隆却从来不追究弟弟弘曕的错误。他只惩罚弘曕身边的服务人员。认为是弘曕身边的人没把他教好。这像不像有些父母溺爱子女。从来不认为子女会做错。只是别人把他带坏了。
因此在乾隆这般溺爱下。弘曕长大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吝啬苛刻且浮躁傲慢的人。当然这也跟弘曕自幼地位尊贵有关系。弘曕自幼年轻位尊。且还颇有才名。年纪轻轻取得了普通人几十年努力奋斗才有的成绩。这样的孩子在没有大人妥善引导的情况下。很容易沉迷于自大自傲之中。很明显弘曕就是这样形成了这样不好的性格。
弘曕自幼就对金钱有着一种特殊的执念。他自幼继承果亲王爵位。按道理说理应是一辈子富贵无忧。但弘曕似乎总怕自己的钱花完了。即便胤礼留给他的是巨额家产足够数代人花的了。可他还是极为吝啬。非常不舍得花钱。平日生活十分简朴。
清朝一般王府的王爷都不会亲自过问每月王府花销账目。可能一年甚至几年才会查看一下账目。毕竟清朝的王爷收入都很高。都比较富贵。所以他们也懒得去关注这些账目。因此也造成了王府管账的管家有可能会出现贪墨现象。当然小小的贪一笔。王爷即使知道也不会深究。
但这种现象在弘曕的果亲王府上是从来没发生过。弘曕每个月都要详细的核对账目。所以别的王府可能会出现管家贪墨现象。在弘曕的王府上绝对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有时候夸人生活简朴是一种良好的美德。但是这话到弘曕这就不是如此了。弘曕对金钱真的是非常执念。他母亲谦嫔刘氏在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皇考谦妃。刘氏从嫔晋封为妃她的每月例钱也涨了不少。不过这些钱相比于弘曕的亲王俸禄还是少了很多。
但是弘曕可不嫌母亲谦妃的收入少。每月谦妃收到例钱之后。弘曕都会准时入宫以探望母亲的名义将她手中的俸银例钱拿走多一半。
一个连母亲都压榨的人。那自然为了敛财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了。弘曕仰仗乾隆的溺爱在民间肆意敛财。欺占民产。放高利贷等事情他都做过。后来弘曕还开始插手政治。收受官员贿赂。想进行卖官鬻爵。
弘曕收了别人的钱去找军机大臣阿里衮。他拿出了一小部分给阿里衮。让阿里衮安排买官的人职位调动。结果遭到了阿里衮严词拒绝。事后阿里衮还将此事上报乾隆。
此前乾隆就已经知道弘曕贪婪敛财的事情。但是出于对弟弟的溺爱。乾隆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只是对弘曕进行了训斥。可让乾隆万万没想到的是现在弘曕居然如此胆大包天敢插手人事任免的事情。于是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他彻底爆发了。
乾隆对弘曕进行了最严厉的惩处。他罢免了弘曕一切职务。并且褫夺了他果亲王爵位将他直接从亲王降爵成贝勒。且还要罚银两万两白银。要知道贝勒的俸银每年要比亲王少7000多两白银。这就意味着弘曕每年将至少少收入7000多两白银。再加上被罚的两万两白银。这对吝啬成性的弘曕来说不啻于是杀了他。因此弘曕开始对哥哥乾隆极为愤慨不满。
此后弘曕就极少入宫去向哥哥乾隆请安。到了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这一年弘曕的母亲谦妃要过五十大寿。而乾隆的生母崇庆太后也比较宠爱弘曕。于是崇庆太后召弘曕入宫。她让弘曕给母亲准备一份贵重的贺寿礼物聊表孝心。
弘曕哪舍得花钱给母亲过大寿。他开始向崇庆太后哭穷。声称自己犯错误乾隆将其处罚。所以他现在也没钱给母亲过寿了。再说了自己的母亲谦妃也是乾隆的庶母。乾隆也会给母亲贺礼和祝寿。人家是皇帝。财大气粗的。自己准备的贺礼再好也不如皇帝的东西。所以如果自己买贺礼反而是与皇帝斗富。因此不如不买。弘曕坚持不给母亲买贺礼和国寿。崇庆太后也拿他没有办法。只能随他意了。再说乾隆这头。他对弘曕插手政治卖官鬻爵十分不满。因此他这回就打算故意晾着弘曕和谦妃母子。故意忘记了谦妃五十大寿。即没上贺礼也没给谦妃国寿。弘曕这头一直在母亲谦妃这等着乾隆来送贺礼给母亲过大寿。到时候等他走后。自己好把贺礼拿走。
结果乾隆将弘曕与谦妃母子晾在一边。弘曕没搜刮到母亲的钱财。这下弘曕就来气了。于是他亲自去找乾隆。当面讽刺乾隆不孝顺庶母。乾隆则直接回怼讥讽弟弟常年高官厚禄还总想着搜刮母亲。从母亲手中拿取财物。
这件事过去之后不久。又发生了圆明园九州清晏殿着火事件。当时皇室成员都住到了圆明园。乾隆住在九州清晏殿。这一天九州清晏殿突发火灾。弘曕住处宫殿本来距离乾隆最近。但一直到火势扑灭。弘曕才慢慢悠悠与众皇子走了进来。
弘曕对乾隆如此漠不关心让乾隆伤透了心。从此乾隆不再宠爱弘曕。后来又有一次弘曕给崇庆太后请安时又坐了乾隆的位置。乾隆当场发飙。又罚了弘曕一万两白银。并让他回家闭门思过。
从此之后弘曕也终于明白哥哥乾隆不再宠爱自己。因此弘曕终日郁郁寡欢。结果弘曕因此一病不起。最后甚至病危。乾隆在听闻弘曕病危之后才又担心起弟弟来。他亲自到弘曕的府上探望。
弘曕看到哥哥乾隆来了之后。他强挺病体在床上给乾隆跪下磕头认错。乾隆帝被手足之情所感动。呜咽失声。拉着弘曕的手说:“我因你年少。故而稍加处分。以改变你的脾气。想不到你会因此得这样重的病。”
乾隆后来十分后悔对弘曕惩罚太过。于是下旨晋封弘曕为郡王爵位。并把之前的罚款全都给弘曕退了回去。不过为时已晚。乾隆三十年(1765年)弘曕还是病重去世。享年仅33岁。
乾隆在弘曕去世后既悲痛又懊悔。他亲自为弘曕撰写碑文。给弘曕上谥号为“恭”。后来乾隆还写了很多首诗来纪念弘曕。
所以说历史上弘曕与胤礼是继父子关系。他的结局还算不错。只是哥哥乾隆对他的溺爱把他给毁了。最终导致了他英年早逝的下场。
不过弘曕在皇子中也算是结局不错了。毕竟哥哥乾隆对他比较溺爱。这也导致了他后来的脾气秉性实在过分。英年早逝也是自己咎由自取。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其他观点:
果郡王胤礼是康熙的第十七子。雍正登基的时候。胤礼27岁。
弘瞻则是雍正最小的儿子。雍正十一年出生。乾隆登基时。他才3岁。
这两个人本来是没有什么交集的。可是由于《甄嬛传》的热播。使得胤礼和弘瞻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把果郡王胤礼。变成了弘瞻的生父。
这是什么情况?其实这也怪不得编剧。因为弘瞻的确可以喊胤礼一声爸爸。原因很简单。因为乾隆把弘瞻过继给了胤礼。
一、胤礼深受康熙、雍正的赏识。
康熙朝九龙夺嫡的时候。胤礼年纪还小。所以压根就没参与。老父亲自然总是喜欢小儿子。所以年幼的胤礼常常可以陪伴在康熙身边。
由于跟雍正没有争斗。所以到了雍正登基的时候。27岁的胤礼就被封为了果郡王。负责理藩院的事务。也就是民族事务部长兼任外交部长。
胤礼干活还是很认真的。而且特别有才华。所以雍正对他的提拔其实非常多。跟其他兄弟完全不同。在雍正六年。胤礼成为了果亲王。
此后胤礼又相继成为了住建部部长、财政部长等高级官吏。能把户部的财权交给胤礼。可见雍正对这个兄弟。十分信任。
所以说。在雍正十三年。雍正快不行了的时候。便让40岁的果亲王胤礼负责辅政。所以说胤礼在雍正朝的地位。几乎是无人可及的。
二、胤礼无子。所以乾隆把弘瞻过继给了他。
胤礼之所以受到雍正重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没有儿子。倒不是说刻意为之。只能说胤礼没有子嗣。就更加让雍正放心了。
乾隆继位以后。胤礼的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压根起不到辅政的作用。毕竟乾隆是个实权皇帝。压根不需要有人掣肘他的皇权。
虽然乾隆也很重视胤礼。可惜胤礼在乾隆三年就早早去世了。这身体实在是不行啊!估计甄嬛还真的看不上他。
既然康雍乾三朝都很赏识胤礼。那乾隆肯定要做点什么回馈胤礼。因此乾隆把自己最小的弟弟弘瞻过继给了胤礼做嗣子。
当时弘瞻才不过6岁。就被哥哥过继给了果亲王胤礼做嗣子。所以才有了《甄嬛传》里的那一幕。弘瞻成了果亲王的儿子。一点毛病都没有。
三、胤礼下场好。不代表弘瞻下场也好。
果亲王胤礼。算是下场比较好的了。相比较他的那几个哥哥。他实在是太幸运了。完美躲过九龙夺嫡不说。还深受哥哥雍正的信任。
那么作为胤礼的嗣子。雍正最小的儿子弘瞻。又是什么下场呢?说实话。还真的比不上胤礼。
弘瞻早在6岁就过继给了胤礼。不久便袭爵成为了果亲王。亲王是清朝王爵里的最高级别。所以就算你是皇子。其实也很难得到这个爵位。
比如说胤礼。在康熙朝连个郡王都没能得到。还是雍正给封了郡王。后来由于胤礼功劳不小。所以雍正才再次将他提拔为亲王。
因此弘瞻年仅六七岁。就成了果亲王。自然要比其他宗室小孩儿嚣张许多。由于胤礼家里不缺钱。所以弘瞻也就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毛病。
1、敛财手段卑劣。
既然要花钱。那么就得挣钱。因此弘瞻将胤礼的遗产挥霍一空以后。便开始各种敛财了。为了敛财。他曾经强行霸占了老百姓的产业。开设了煤窑给自己捞钱。
这个比自己小了二十多岁的弟弟。如此顽劣不堪。乾隆也是很头疼。所以常常臭骂弘瞻。但是弘瞻仗着自己是亲王兼御弟。依旧为所欲为。
尤其是弘瞻曾经仗着自己的身份。以很低的价格倒卖蟒袍、朝服、古玩。以此获取私利。这事儿把乾隆差点没气岔气了。堂堂皇子。又是亲王。又是御弟。咋能干得出这种事情呢?
2、啃老啃出了习惯。
事情还没完。弘瞻的老妈谦妃刘氏过生日。乾隆没有祝贺。弘瞻这家伙脑子就不好了。居然跑乾隆跟前说了一堆讽刺的话。乾隆也不是好惹的。直接表示:你小子捞了这么多钱。却不知道孝敬自己的老娘。反而常常啃老。什么玩意儿!
其实弘瞻倒不是因为乾隆没有给刘氏贺寿而生气。主要是生气乾隆没有把礼物送到位。一年一度的捞钱大会。没钱可捞。那哪成呢?
3、毫无宗族观念。
圆明园失火的时候。大家都跑去救火。弘瞻距离失火之地最近。可是他却最后一个来救火。甚至来的路上还在跟其他兄弟们嘻哈笑闹。丝毫没有一点关切之情。
由此可见弘瞻只对自己的财产感兴趣。对其他人的死活根本就不挂念。更加不会去关心宗族内部的事情了。
4、坐错了位置。
弘瞻和哥哥弘昼一起去给皇太后请安。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坐座位的时候。弘瞻却坐在了乾隆常常坐的地方。
这事儿可大可小。要是换做乾隆喜欢的弟弟。那什么事儿都没有。可是乾隆对弘瞻已经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了。因此弘瞻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
总结:弘瞻其实也挺可怜的。
乾隆将弘瞻降为了贝勒。罢免了所有官职。从此以后弘瞻就闭门不出了。由于捞不到钱了。所以心情郁闷。不久就病死了。年仅33岁。
可以说弘瞻是被乾隆给活活气死的。但是这也是他咎由自取。回过头来看看弘瞻。其实挺可怜。3岁丧父。6岁过继给果亲王。同时又丧了一次父。
乾隆又特别忙。没工夫教育弘瞻。所以弘瞻打小就没有受到什么良好的教育。在身边那帮小人的引诱之下。挥霍无度。自然会对钱财倍加上心。从而走上这条不归路也很正常。
参考资料:《清史稿》
其他观点:
看过《甄嬛传》的朋友。想必对于其中的果亲王胤礼以及他与甄嬛的“私生子”弘曕不会陌生。当然。他们之间如此的“父子”关系也仅仅是影视作品的演绎而已。历史上却并非如此。弘曕就是雍正的“亲儿子”。而他与胤礼从血缘上来说也只有叔侄关系而已。
只不过。弘曕在乾隆皇帝的安排下。被过继给了已经故去的胤礼。同时还袭承了胤礼“和硕果亲王”的爵位。可谓是幸运至极。
然而。受到命运如此垂涎的弘曕。却没有选择好好珍惜。他那荒诞的行为以及脆弱的内心。最终使得他也只得以非常惨淡的结局收场。
果亲王胤礼。深得雍正信任和器重的“兄弟大臣”。
一提到与雍正关系密切的康熙皇子。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十三阿哥胤祥。没错。胤祥自“九子夺嫡”开始。就坚定地站在了雍正一边。并且在雍正登基之后。长期担任大清王朝“二把手”的角色。成为了雍正最为倚重和信赖的人。而他与雍正之间也就此书写了一段“千古君臣兄弟”的佳话。
然而。除了胤祥之外。还有两位康熙皇子得到了雍正的器重。一位是十六阿哥胤禄。另外一位。便是十七阿哥胤礼了。
胤礼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生母是汉族大臣陈希阂之女、纯裕勤妃陈氏。由于其出身较为卑贱。再加上年龄尚小。因而没有参与到康熙朝晚年的那场“九子夺嫡”之中。
当然。对于这样一类没有与自己争夺过皇位的康熙皇子。雍正一律采取了“优待”政策。在雍正元年(1723年)的时候。就将其晋封为“果郡王”。同时命其管理理藩院事务。之后雍正又安排胤礼兼领正黄旗蒙古都统以及镶蓝旗汉军都统的职务。可谓是对胤礼信任有加。
当然。胤礼的表现也没有让雍正失望。并且赢得了雍正“实心报国。操守清廉”的评价。于是在雍正六年(1728年)的时候。雍正正式将胤礼晋封为“和硕果亲王”。并先后委以其管理工部以及户部三库的事务。伴随着雍正八年(1730年)怡亲王胤祥的离世。胤礼愈发受到雍正的重视和关照。不断被委以重任。成为了朝堂之上最为炙手可热的重要人物。
当然。胤礼人生中最为“高光”的时刻。还是他在雍正去世时。被委以了“顾命大臣”的重托。全力辅佐年轻的乾隆皇帝。
“戊子。世宗疾大渐。召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丰盛额、讷亲。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入受顾命。”
与此同时。雍正在其留下的“遗诏”中。还特别交代乾隆皇帝。不仅要对胤礼继续委以重用。还要关心胤礼的身体状况。足可见雍正与胤礼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
“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时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其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登基之后的乾隆皇帝谨记了雍正的嘱托。对于胤礼给予了极度的尊崇。并且还“永赐亲王双俸”。更是准许他可以“御前免跪”。
只可惜天不假命。胤礼在乾隆三年(1738年)的时候便去世了。终年只有不到四十二岁。
乾隆皇帝将幼弟弘曕过继给胤礼。并让其袭承了胤礼的亲王爵位。
雍正的幼子弘曕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于其是在圆明园之中降生。因而其也被人称为“圆明园阿哥”。
由于此时的雍正已经五十五岁了。弘曕对于雍正来说绝对算得上是“老来得子”。再加上此时距离雍正上一位皇子福沛的出生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雍正对于自己的这位“小儿子”可谓是极度宠爱。两年之后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继承皇位的乾隆皇帝对于这位比自己小了二十多岁的幼弟也是给予了极大的关照。对其是呵护有加。
乾隆三年(1738年)。胤礼去世。乾隆皇帝对此非常的伤痛。亲自为其治丧。还为其上谥号为“毅”。
不仅如此。在乾隆皇帝的主持安排下。弘曕被过继给了胤礼为嗣。并正式袭承了胤礼“和硕果亲王”的爵位。
当然。乾隆皇帝之所以要将自己的幼弟弘曕过继给胤礼。这其中也是有着两个方面的原因和目的的。
一来。这是乾隆皇帝推行“怀柔政策”。以拉拢、安抚宗室成员的重要举动。
胤礼深得雍正、乾隆两代帝王的信任与器重。在其去世后。乾隆皇帝不仅以极高规格的礼仪将其安葬。更是将雍正的皇子弘曕过继给了胤礼。从而让胤礼的“果亲王”爵位以及他此前的功劳和事迹得以继续流传下去。也算是给了胤礼极高的身后殊荣。这对于皇室宗亲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鼓舞。这也会让宗室成员们更加拥护、支持乾隆皇帝。
二来。这也是乾隆皇帝收归权力、稳定政局的一种方式。
在此之前。康熙皇帝就曾让十六阿哥胤禄过继给了博果铎。并袭承了庄亲王的爵位。如今。乾隆皇帝又让自己的幼弟、雍正的皇子弘曕袭承了胤礼的果亲王爵位。实际上都是一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为的就是将爵位世系尽可能地留在自己的直系家族成员之中。从而进一步集中权力。降低其他家族对于皇权的“威胁”。以维系政局的稳定。
然而。或许是过早的步入“人生巅峰”让弘曕就此忘乎所以起来。亦或许是雍正的溺爱以及乾隆的照顾让弘曕愈发的自以为是。弘曕在成年后的表现实在是不尽如人意。而这也为他极为惨淡的人生结局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行为上的嚣张与性格上的缺陷。最终导致了弘曕的英年早逝。
乾隆皇帝对于弘曕的照顾可谓是无微不至。并且成年之后弘曕也被乾隆皇帝委以了重任。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先后安排弘曕管理武英殿、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御书处、药事房等事务。到了乾隆十九年(1752年)。弘曕又被安排负责管理造办处事务。
可以说。为了培养自己的这位幼弟。乾隆皇帝已经做到了“极致”。可弘曕回报给乾隆皇帝的却是无尽的失望。
首先。弘曕待人非常刻薄。尤其是对于自己的府上的下人。
据说弘曕每日起床后。就要在府上进行巡视。用近乎于“挑刺儿”的眼光。不断向府上的下人发难。轻则对其进行了训斥。重则直接施以廷杖之刑。如此一来。不仅弘曕府内上下是人心惶惶。就连外人对于弘曕也是指责不断。
其次。弘赡是视财如命。并且贪得无厌。想尽办法进行敛财。
弘曕曾经在民间私开煤矿。与百姓争利。更是直接用暴力手段压榨百姓。与此同时。他还与朝中的官员进行勾结。私下与地方富商进行贸易。以牟取暴利。
更为过分的是。在随同乾隆皇帝南巡期间。他又以其“御弟”的身份。故意盘剥、压榨地方官员与商贾。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大量的蟒袍、朝衣、刺绣、古玩以及优怜。
再次。弘曕目无礼法。缺乏孝心。
弘曕自己敛财无数。却对自己的生母谦妃刘氏非常的吝啬。甚至在其母生日之际没有进行任何表示。却要求乾隆赏赐其生母。而他自己却坐等从中谋利。并且。弘曕还有过多次与乾隆皇帝抢夺座位的事情。
也正是由于弘曕荒诞的举动。引得了朝堂上绝大多数官员的不满。于是他们纷纷向乾隆皇帝弹劾起了弘曕。起初的时候。乾隆皇帝还是予以了包容和宽纵。可随着弘曕的行为越来越过分。乾隆皇帝也最终下定决心。要好好处置一下自己的这个弟弟。从而让其有所警醒。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皇帝下旨。革去弘曕的亲王爵位。降为贝勒。同时又罢免了其所有的职务。之后又将其罚俸三年。
然而。令乾隆皇帝没有想到的是。弘曕的内心竟是如此的脆弱。
至此开始。弘曕终日闭门不出。郁郁寡欢。随后便是一病不起了。
弘曕的如此状态着实“吓”到了乾隆皇帝。他一面对弘曕大加安抚。一面重新恢复了其郡王爵位。可怎奈弘曕还是在不久之后去世。终年三十二岁。
对于弘曕的英年早逝。乾隆皇帝是懊悔不已。亲自为其撰写诗文。以纪念自己的这位幼弟。
历史上。一直将弘曕之死的责任归咎于乾隆皇帝。认为正是他“吓死”了自己的这位幼弟。然而。如果真的这样想就太冤枉乾隆了。
乾隆皇帝在此之前已经给予了弘曕莫大的宽容。只不过弘曕非但不知悔改。反而是愈演愈烈。使得乾隆皇帝在背负着巨大舆论压力的情况下。不得不处置了弘曕。可弘曕毕竟是从“顺境”中成长起来了。没有经历过任何的“挫折”。而这也使得他的内心成长极不健全。而这也最终导致了他无法接受事实。就此英年早逝。郁郁而终了。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746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乾隆,雍正,亲王,自己的,乾隆皇帝,爵位,给了,皇子,母亲,弟弟
没想到大家都对雍正最小的儿子弘曕与胤礼是什么关系?他的下场又如何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弘曕是雍正最小的儿子。他比哥哥乾隆还有弘昼小了20多岁。他可不像是电视剧中演绎的那样是雍正十七弟果亲王胤礼的私生子。在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