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嫌疑人:赵光义受害人:赵匡胤案情简要: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凌晨。大宋皇室对外宣布自己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去世。这年赵匡胤50岁。以戎马一生赵匡胤的身体状况来说。似乎不应该这么突然暴卒。
同样在案发的前一夜。也就是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死者赵匡胤曾召自己弟弟晋王及身兼开封府尹数职的赵光义入宫饮酒议事。
案发期间。嫌疑人赵光义整夜留宿宫中。并有坊间传言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嫌疑人赵光义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死者赵匡胤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
赵匡胤暴毙后。赵光义宣布继承皇位。成为大宋帝国第二任皇帝。
双方进入开庭阶段。互相交换证据。
原告方面证据:
一、前任皇帝赵匡胤武将出身。虽然年已50岁。然而身体健康状况依然良好。不应该这么快死亡。
二、死者赵匡胤在去世之前。已经有两位成年的儿子。即次子赵徳昭、四子赵德芳。即使继承皇位也不应该是兄弟赵光义。
三、死者赵匡胤在去世前一夜曾召犯罪嫌疑人赵光义入宫。并且留宿宫中。并有人曾看见席间双方发生了争斗。
四、死者赵匡胤的两个成年儿子。在嫌疑人赵光义继承皇位仅六年内相继英年离世。其中。次子赵徳昭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因受嫌疑人赵光义训斥。自杀而死。年仅29岁;四子赵德芳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对外宣布因病医治无效而逝。时年23岁。
被告方面证据:
一、死者赵匡胤曾在母亲杜太后病重之际在旁服侍。就当着临终母亲的面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约定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赵光义。当初曾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因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二、死者赵匡胤在世之时。赵光义就已经是“开封尹+晋王”。完全是五代以来皇储的标配;而赵匡胤的两位成年儿子赵德昭(26岁)和赵德芳(18岁)却只是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不仅没有实权。而且从未参与过国家政务。
三、对于原告指控的死者前夕召见赵光义。期间双方发生争执一事。纯属子虚乌有。请原告出示目击证人。
四、对于宰相赵普曾经反对赵光义继承皇位一事。也输虚构诬陷。另外再赵光义在位期间。赵普先后两次出任宰相。此事完全可以让赵普出来作证。
五、对于两位侄子赵徳昭、赵德芳的去世。纯属巧合。其中。赵徳昭系思想上想不开而自杀。赵德芳因病医治无效死亡。并且作为皇帝赵光义对于两位侄子的去世也非常伤心。
现在双方证据交代完毕。请各位陪审团成员做出被告是否有罪的认定。
其他观点: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于万岁殿。其弟赵光义继位。也留下了“斧声烛影”这一大宋朝头号迷案。后世评论赵光义有弑兄夺位。篡逆之嫌。他的继位疑点重重。
史载赵匡胤母亲杜太后病重临终时。曾召赵匡胤和大臣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她说赵匡胤得天下是因为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柴宗训年少继位。主少国疑。才让赵匡胤有机会取而代之。她劝说赵匡胤为了大宋长治久安。要他死后传位于其弟赵光义。再传位给三弟赵廷美。随后再传位给赵匡胤子赵德昭。以保江山永固。并将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这也成为了赵光义继位的合法依据。
从时间节点来看。杜太后临终时。赵匡胤正当壮年。根本没有急于立继承人的顾虑。况且杜太后又如何可以预算出赵匡胤百年时他的儿子们年少不堪大任呢?再者。赵光义最终没有传位给赵廷美。也没有立侄子赵德昭为储君。而是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为什么皇位到了赵光义手里就是父死子继。而不再是兄终弟及了呢?
金匮之盟是在赵光义继位后6年才公布的。为什么不在登基时就昭告天下呢?而是要等了6年之久。金匮之盟是否真的存在。抑或是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得位之正。为了堵天下悠悠之口而杜撰出来的呢?
疑点二:宋太祖暴毙
赵匡胤的死。很突然。宋史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对于皇帝驾崩这样的大事件。写得如此简单。谁在场。是否有遗诏。传位给谁。都没有记载。这是否在掩饰什么?
斧声烛影最早的记载出自一个叫文莹的和尚所写的《续湘山野录》。“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帝已崩矣”。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特地“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似乎是要证明太祖是正常死亡。而赵匡胤的遗体却是“玉色温莹如出汤沐”。有被毒杀的可能。恰恰是这位赵光义。有用毒的前科。后蜀末帝孟昶的暴病身亡。南唐末帝李煜的离奇逝世。吴越末代国君钱俶的突然辞世。都有着赵光义用毒的影子。
赵匡胤驾崩当晚。赵光义恰巧留宿禁内。第二天便灵柩前继位。凡此种种。让人浮想联翩。后世也常常诟病赵光义有弑兄篡位的嫌疑。
疑点三:宋太祖之子离奇英年早逝
赵匡胤有四子:长子德秀。次子德昭。三子德林。四子德芳。其中长子和三子早夭。赵匡胤驾崩时。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18岁。都已成年。若是继位。根本不存在主少国疑一说。但是继位的却是他们的二叔——宋太宗赵光义。
赵德昭跟随赵光义攻打幽州。军中有一次夜里惊乱。众臣不知道赵光义身在何处。有人谋议立赵德昭为帝。赵光义得知此事后很不高兴。回到京师后。很长时间没有给北伐的功臣行赏。赵德昭跟赵光义论说此事。赵光义大怒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赵德昭退朝后自刎而死。时年29岁。
赵德芳是民间演义中“八贤王”的原型。他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其父宋太祖赵匡胤的信任。甚至有传言太祖属意于他要立为太子。可惜二叔赵光义继位后。他一直不受重用。作为皇帝的儿子。他甚至没有被封王。直到23岁早逝后才被追封为楚王。
为什么两位侄子都早早过世。是他们知道什么内幕吗?还是赵光义忌惮他们羽翼丰满后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疑点四:宋高宗传位于宋孝宗
靖康之变后。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为避敌锋芒。逃到扬州。面对金兵奔袭。他狼狈渡江。经镇江府到杭州。但总算是站稳了脚跟。保住了半壁江山。复兴了大宋。但是他的独子赵旉因宫女保姆疏忽。受惊吓而死。年仅2岁。自己也因为在南逃途中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竟失去了生育能力。
按理说。他应该在近室宗亲中选一位侄子或者堂侄立为储君。然而出人预料的是。他居然在民间寻访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眘立为太子。把皇位还给了太祖赵匡胤一脉。虽说赵眘也是皇室后裔。但已是远支宗室。从血统来讲。两人的关系已远到如同路人。
据说。宋高宗赵构做了一个梦。梦见赵匡胤前来斥骂。说宋朝如今的局面都是当初赵光义谋夺皇位的结果。赵构醒后。便想要将皇位还给赵匡胤一系。还有一种说法。说画像上金世宗的容貌与太祖赵匡胤相似。大家认为。这是太祖前来夺回属于他的东西。因此才有了金军的步步逼近和宋朝的节节败退。
当然这只是传言。不足为信。那么是否有可能宋高宗赵构知道什么皇家秘密。了解真相的他在经历了重大变故后悟透了什么。才决定把皇位还给太祖一系?
斧声烛影到底真相如何。也许永远是一个谜。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皇权之争。告诉我们。对于皇权的欲望。即便是亲兄弟甚至是父子。也往往会有一番你死我活的争斗。此时的亲情已经不值一文。怪不得南朝宋孝武帝刘俊之子刘子鸾临死前。悲呼“愿来世不复生于帝王家!”
其他观点:
《斧声烛影》与李煜
段金训
月光下的解忧桥
晚风抚慰着岸边垂柳
小桥倒影斜
游云遮住了一轮明月
月儿出漫水中
是谁静夜箫声咽(ye)
曲悠长情亦切
这首小诗写的很艰难。还有没达之意没抒之情。才调如此。南唐后主李煜如能穿越过来就好了。看到静晚的云龙湖上明晃晃的月亮、如弓小桥水中的倒影及岸边幽幽的树。一定能写出凄美忧伤的诗篇来。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彭城人。公元961年。在南京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公元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公元978年七夕是他42岁生日。作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凄美忧伤的怀念故囯。遭宋太宗忌恨。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没有运回徐州云龙湖边安葬。
李煜皇帝做的不怎么样。词写的很好。千古一词帝;留下的词作。篇篇是精典。
宋太宗赵光义把他哥哥宋太祖赵匡胤杀了就杀了。兄弟阋于墙。赵家家里的事。外人不必说三道四。只是作为君主。赵家老二心眼太小。对只会写诗画画。还有吃饭不让人喂。干那事亲力亲为。其他的什么事都不懂。什么事都不会做的李后主下了毒手。总有点说不过去。他杀的可是一代词帝呀。徐州人到现在都恨恨不平。
42岁年龄。正是写诗的年龄。
有人说《斧光烛影》成为宋朝最大的疑案。我说有什么可疑的。《蓬皮杜传》(法囯前总统)一书说:“权力是最了不起催欲剂”。为了权力。帝王家里。什么丑事做不出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859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赵匡胤,太祖,皇位,烛影,死者,皇帝,两位,太宗,侄子,南唐
没想到大家都对北宋最大的疑案《斧声烛影》,以今人的视角,当如何解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嫌疑人:赵光义受害人:赵匡胤案情简要: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凌晨。大宋皇室对外宣布自己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