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在强大的唐朝海军面前。日军根本不值一提。别说才4倍兵力。即使是10倍兵力。唐军也一样让他们有来无回。
白江口之战是中日海军在历史上的第一次交锋。此战之后。日本彻底开启了舔狗模式。彻底成为了大唐王朝忠实的小弟。
唐高宗时期。发生了一场波及整个朝鲜半岛的大战。而白江口之战。就发生在这场大战的后期。想了解此事的前因后果。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一切的开端。只因一封信
公元660年。在唐高宗李治的治理下。大唐王朝的国势蒸蒸日上。
此时。大唐朝廷却收到一封急报。新罗国危在旦夕。新罗国王金春秋向唐朝求援。
这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上。当时朝鲜半岛处于三国鼎立的状态。同时存在着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
其中。高句丽最强大。
按理说。百济和新罗应该联合起来。一起对抗高句丽才对。但是不知道百济国王怎么想的。竟然和高句丽结盟。一起攻打新罗。
这新罗是唐朝的铁杆小弟。面对高句丽和百济的两面夹击。新罗无力抵抗。只得向自己的大哥唐朝求救。
听到高句丽三个字。唐高宗就气不打一处来。对于唐朝来说。高句丽就一个弹丸小国。然而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三代皇帝都在它身上吃了亏。
尤其是唐高宗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此生最大的遗憾便是没能攻下高句丽。
唐高宗收到消息。二话不说就开始点起大军。准备出征。这一次。他下定决心要完成父皇未了的心愿。
经过商议。唐朝决定水陆并进。先消灭高句丽的帮手百济。替新罗解围。然后再全力攻打高句丽。
水路由老将苏定方率领。共计10万大军。而陆路则由新罗国王金春秋率领本国兵马出击。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唐朝的海军。
当初唐太宗攻打高句丽未果。让他意识到想从陆路消灭高句丽。太难了。因为补给跟不上。因此他投入大笔经费发展海军。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此时唐朝已经拥有一支世界一流的海军。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无敌舰队”。
也正是这支海军。成功葬送了兵力是自己四倍的日本军队。
第一阶段。得而复失的百济
同年八月。苏定方率领的唐军便到达了。位于朝鲜半岛南端的熊津江口。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严阵以待的百济大军。
这百济真的没见过世面。竟然妄图在野战中击败唐军。换做是高句丽。早就坚壁清野。龟缩在城墙里了。
果然。这支军队没能阻挡唐军的脚步。在放下登陆部队后。唐军采取前后夹击的战术。轻松消灭了这支百济军队。斩杀数千人。算是来了个开门红。
接着唐军水陆并进。目标直指百济的国都。
很显然。百济并没有吸取教训。竟然集结举国之兵。在都城前面排兵列阵。企图与唐军进行决战。
其实。百济和高句丽一样。其军队擅长守城而非野战。此时百济军队放弃优势。说明其指挥官是个门外汉(可能是百济国王下的命令)。这一战。唐军赢定了。
果然。双方交战不久。百济大军便溃不成军。唐军顺势斩杀上万人。将百济都城给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前面说了。百济军队擅长守城。因此唐军一时半会拿这座城池还真没办法。双方陷入了相持阶段。
好在上天眷顾大唐。百济这边自己出问题了。
在都城被围之前。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连夜跑路了。留下二皇子扶余泰守城。
扶余泰一看。这不明摆着坑自己嘛。他一气之下。干脆自立为王。横竖都是一死。自然要死得风光点。
当时扶余隆的儿子扶余文思也在城中。他一看大事不好了。万一扶余泰真守住了都城。那么自己的老爹就要倒霉了。于是他连夜逃出城去。投奔唐军了。
其他人一看。连皇族都投奔唐军了。看来这城是守不住了。于是纷纷出城投降。
到最后。才当了几天国王的扶余泰眼见大势已去。只得开城投降。
既然整个百济朝廷都投降了。那些地方上的官员自然有样学样。望风而降。就这样。不到一个月。整个百济便被纳入唐朝的掌控之下。
为此。唐高宗还特意搞了个献俘大典。好好地风光了一把。
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百济毕竟是立国六百多年的国家。不认同唐朝的人大有人在。
没过多久。百济各地兵锋四起。
其中实力最强的。当数道琛和福信率领的军队了。他们联系上倭国(也就是后来的日本)。想要接回在倭国的王子扶余丰。让他继承王位。
为此。倭国特意派遣5000士兵护送扶余丰前往百济。这应该是日本投入到这场战争中的第一支军队(关于当时日本的情况。后面会详细介绍)。
由于此时唐朝的大军已经班师回朝。只留下少量驻军驻扎在百济。根本无力控制局势。最后只得在中郎将刘仁愿的带领下。坚守熊津都督府(也就是原百济都城)。
至此。唐朝已经失去了对百济的控制。
第二阶段。天佑大唐。唐朝的绝地反击
就在百济局势危急之时。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扭转了局势。这个人就是刘仁轨。
这刘仁轨是个地地道道的文臣。一辈子没上过战场。
但是在唐朝初期。由于战乱频繁。不仅武官懂得带兵打仗。就连文官也要学习很多军事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这刘仁轨。你让他上阵杀敌。那是为难他了。但是让他制定战略。指挥作战。他却绰绰有余。
为了挽救在百济独守孤城的唐军。刘仁轨临危受命。率领在新罗的部分唐军。会同新罗军队。前去支援熊津都督府。
很快。百济方面便察觉到唐军的意图。于是在熊津江口设置重兵布防。
然而。唐军为了救自己的袍泽兄弟。可谓是士气高涨。再加上刘仁轨指挥得当。百济军队的防线像纸糊的一样。被唐军打得溃不成军。
此战。唐军杀敌过万。正在围攻熊津都督府的道琛得到消息后。吓得连夜撤军。熊津都督府之围就这么解除了。
而与此同时。为了支援刘仁轨的行动。唐高宗下旨。水陆并进。攻打高句丽。
在他看来。百济之所以会降而复叛。是因为有高句丽在后面撑腰。只有消灭了高句丽。才能彻底解决百济的问题。
唐军一度进展顺利。走水路的部队。甚至一度兵临高句丽的都城。将其围了个严严实实。
然而陆路方面却出了问题。还是老问题。战线太长。补给跟不上了。
这也就是当初唐太宗为何要大力发展海军的原因。因为他意识到。想消灭高句丽。走陆路是行不通的。
然而。仅凭一路军队。不足以攻下高句丽的都城。毕竟高句丽专业挨打几十年。早被打出经验了。其都城的城防在当时估计属于顶级了。
由于久攻不下。徒增伤亡。最终唐军只得撤军。
虽然这次作战没能取得预期结果。但是高句丽也元气大伤。一时半会是没法掺和百济的战事了。
战事到了这一步。折腾了这么久。徒劳无功。换成其他皇帝。肯定要投入更多兵力。就为争个面子。
然而。此时唐高宗已经动了从百济撤军的打算。不为别的。就因为他是个好人。他心疼那些留在百济的将士们。不愿他们在以身犯险。
唐高宗特意给刘仁轨下令。让他带兵撤出百济。如果新罗王希望他们留下。那么唐军就驻扎在新罗。否则直接班师回朝。
然而刘仁轨却认为不能撤军。此时高句丽已经废了。正是一鼓作气解决百济的时候。然后才好集中力量解决高句丽。彻底消除唐朝的一个心腹大患。
他一方面激励士卒。说服他们选择继续坚守。等待时机。另一方面他致信唐高宗。分析其中利害。使其改变主意。
最终。在刘仁轨的不懈努力下。他的方案得到了朝廷和手下士卒的支持。唐朝因此没有错失解决百济和高句丽的机会。
此时。百济方面也得到了唐高宗要求撤军的消息。为此。还特意修书一封。询问刘仁轨何时启程。他们好送行。
刘仁轨明白。此时的百济已经以为胜券在握了。这正是反击的好时机。
于是他率领唐军对百济军队发起了全面反击。连战连捷。同时又派兵攻下了战略要地真岘城。打通了与新罗的通道。补给源源不断地从新罗方向运来。唐军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
正所谓天助自助之人。就在唐军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百济内部却发生了内讧。
当时。扶余丰只是百济名义上的国王。军政大权都掌握在福信手中。
对此。扶余丰非常不满。他不甘心做个傀儡。于是设计除掉了福信。同时将福信的亲信一网打尽。
然而。论军事才能。扶余丰远不如福信。没有了福信的指挥。加速了百济军队的溃败。
扶余丰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向倭国和高句丽求援。
高句丽已经被打残了。自然无力出兵。倒是倭国确实出动了一支大军。前来增援百济。
白江口之战即将爆发。
第三阶段。倭国正式出兵。白江口之战爆发
日本在当时还不叫日本。而是叫倭国。这个国家让人一言难尽。简单的说就是夜郎自大。
毕竟倭国是个岛国。平时接触最多的也就是朝鲜半岛那三个国家。即使是三国中最强的高句丽。实力也远不如倭国。
这也导致了倭国变得盲目自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隋朝时期。倭国的推古天皇就派遣使臣出使隋朝。国书上写着:日出之地天子致日落之地天子。
很明显。推古天皇觉得自己地位比隋炀帝高。
倭国的自大可见一斑。
当时。倭国的局势很不好。天皇想推动变革。然而贵族集团却为了自己的利益。处处阻扰变革。天皇的日子很不好过。
为了缓解内部矛盾。同时树立天皇的威信。倭国确实需要一场大胜仗。
其实。早在唐军第一次出兵百济的时候。百济就向倭国求援了。倭国也确实集结了大军。
结果就在大军出发前夕。天皇突然去世了。这是不是贵族集团的阴谋。我们不得而知。总之这次出兵就这么黄了。
于是倭国只是象征性的派了5000士兵。作为先遣队前去支援百济。
后来。倭国又派遣170艘战船。携带大量物资去支援百济。
不过这都是小打小闹的。这点人起不来多大作用。主要是用来稳住百济。让其继续挺住。
到了公元663年八月。倭国局势已经稳定。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当再次接到百济的求救信后。倭国正式出兵了。
白江口之战就此拉开帷幕。
这次。倭国是真的下了血本。出动了上千艘战船。以及至少四万人的大部队。
如此规模的海军。在当时确实少有国家能媲美。然而少有不是没有。倭国海军遇到了他们一生的噩梦——大唐海军。
在接到倭国海军挥师北上的消息后。唐朝也派出了自己的“无敌舰队”。总计170艘战舰。超过一万名士兵。而唐军的指挥官正是刘仁轨。
打仗。从来不是看哪边人多。哪边就能获胜。
别看倭国船多。而且也有模有样。但是和唐军的战舰一比。就是个玩具。双方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存在。
倭国的船最多只能称作战船。而唐军的才是真正的战舰。巨大而厚实的船体。强大的舰载武器。训练有素的士兵。这些都不是倭国海军可比的。
不过。这种规模的海战。在当时双方都没有经历过。因此打起来还是很小心谨慎的。
第一天交战。双方主要以试探为主。看看对方船只的性能。以及使用的武器、战术。因此双方并没有多大伤亡。
此后。双方很默契的都没有出战。而是积极部署船只。商讨战术和对策。
到了8月27日。双方终于迎来了最终决战。
倭军的战术很明确。就是利用自己船只的机动灵活。快速接近唐军舰队。将其穿插分割。然后逐个击破。也就是群狼战术。
这战术没毛病。完全发挥了倭军的优势。很有针对性。
然而。倭军不知道的是。唐军之前并没有拿出真本事来。于是倭军倒霉了。
就在倭军船只按计划接近包抄唐军战舰后。眼看唐军快要进入弓箭射成的时候。唐军率先开始了射击。
只见漫天的箭矢如雨点般落下。倭军还没搞明白。明明还没进入射程。为何唐军的箭矢能射中自己。他们又发现。自己的船只着火了。
原来。唐军使用的是火箭。
这还没完。从唐军的战舰上。射出一块块石块。狠狠的砸在倭军船只上。不少船只被砸开个大窟窿。有的船只干脆直接被砸沉了。
倭军彻底蒙了。这是什么东西?他们压根没见过。
那个年代。是没有火炮的。最早的火炮也要等到500多年后。是宋朝发明。
而唐军所使用的是名为投射器的武器。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舰上武器了。
其原理与投石机类似。简单的说就是将投石机进行小型化后。固定到战舰上。通过投射石块来对敌方舰队进行大范围打击。
投石机在当时本就属于先进武器。只有少数国家掌握其技术。而将其小型化。则更加困难。毕竟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科学理论。那时候是不存在的。
投射器的研发。是无数工匠。历经多少代心血的结晶。当时掌握这一技术的。大概只有唐朝了。
于是。在投射器和火箭的双管齐下之下。整场战斗已经变成了单方面完虐。
倭军船只不是葬身火海。就是直接被砸沉。无数倭兵在海水里挣扎着。而迎接他们的则是唐军的弓弩。
这样的战斗。别说倭军人数才是唐军的4倍。即使是10倍。也是有来无回。毫无悬念。
最终。唐军四战四捷。全歼了倭军主力。只有少数船只见势不妙提前逃跑了。
不过百济才是唐军的目标。因此也就放任倭军逃跑了。否则。他们一个人也别想活着回去。
唐军能歼灭四倍之敌的原因
白江口之战。唐军能够成功歼灭四倍之敌。有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武器技术的先进。
首先是战舰。
唐军的战舰巨大且坚固。不仅拥有强大的防御力。而且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在茫茫大海上。人们如履平地。
同时。巨大的舰身。才可以安装投射器这种大型武器。而且还能储备更多的武器装备。尤其是石块和箭矢这种消耗品。
海战。有时候就是比拼炮弹等消耗品的数量的数量。炮弹多的一方。自然火力更猛。更敢宣泄火力。
其次是弓矢。
唐军的弓矢。射程明显超过倭军。无论在什么时代。射程远的优势都是巨大的。
最后是投射器。
投射器在当时属于划时代的发明。在那个火炮连影子都没有的年代。一般国家海战要么用弓矢。要么跳上对方战船拼冷兵器。
而投射器可以直接摧毁敌方战船。敌人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挨打。却无法还击。
而且这种无力感。还会使敌人丧失斗志。加速战斗的结束。
但是。光有先进的武器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人给力。
首先是指挥官。
白江口之战的唐军指挥官是刘仁轨。他的整个布局看似简单。但是又没那么简单。
倭军是根据自己的优势制定战术。而唐军则是先预判倭军的战术。然后再反推该如何作战。
正是预料到倭军会采取群狼战术。唐军才故意让他们接近自己。等倭军进入射成后。才将火力全部倾泻而出。在短时间内造成最大的伤害。
如果换成一个平庸的指挥官。很可能在敌人近身前就开火了。那时候倭军见势不妙。很可能早就开溜了。那么就无法做到全歼倭军主力了。
其次是兵源。
除去唐朝人和倭国人在体格上的差距不说(日本人的身高。大家都懂的)。双方士兵的战斗力也差距巨大。
唐朝采取的是府兵制。其士兵战时为兵。闲时为农。没事的时候进行操练。实际上属于半职业化军人。
这些士兵的战斗力是远高于普通百姓的。
再加上隋唐年间战乱不定。士兵们在战场上得到了历练。可以说个个都是百战之兵。这些士兵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战斗技巧。在当时都属于一流的。
再看看倭国的士兵。说白了就是一群临时征召的农民。即使有少数类似武士的存在。也不足以影响战局。
这样的两支军队。即使不打海战。而是在陆地上硬拼。唐军照样可以以一敌四。甚至以一敌十都有可能。
毕竟。当年女真打辽国。不就是几万打百万还大胜嘛。
因此。虽然日军人数是唐军的4倍。但是在武器技术、战术以及兵源等各方面。都处于被碾压状态。最终被唐军打得惨败而归。
白江口之战的影响
在白江口之战中。唐军彻底解决了倭军主力。使得百济彻底绝望了。只得开城投降。
在彻底平定百济后。下一个轮到高句丽了。没过多久。凭借着强大的海军。加上新罗的支援。唐朝终于除去了高句丽这个心腹大患。
至于倭国。通过白江口之战。终于认清了现实。明白和强大的唐朝相比。自己就是个蝼蚁。于是开启了舔狗模式。
大量派遣遣唐使。前往唐朝学习先进的文明和技术。后来干脆连国号都改成日本了。大概是为了告诉唐朝。日本已经不是之前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倭国了。
可见其受到的刺激有多大。
和平。永远不是靠讲道理讲出来的。想要和平。就要拿出实力。让那些有野心的势力知道疼了。双方才能打出了共识。和平自然就来了。
白江口之战。打出了大唐的威名。让周边国家都意识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才有了后来的万国来朝。以及很长一段时间的太平盛世。
其他观点:
五世纪中前期。朝鲜半岛上高句丽(高句丽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并非后来的高丽)、百济和新罗(韩国古代国家)三国鼎立。三国皆欲统一朝鲜半岛。故而三国之间的关系显得极为微妙。时友时敌。新罗最初与高句丽结盟以对付百济。百济因受此威胁。转而向与其有较长时期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倭国(即日本)寻求援助。而倭国亦希望通过百济以达到其扩张势力的意图。于是。两国结盟。因新罗受到百济的攻击。丢失30座城池。抵挡不住转而向大唐求助。大唐最后出兵帮助新罗灭掉了百济。唐军班师回朝后。百济的太子即刻反叛。并请来倭军来与唐军决战。
公元663年。倭军携战船400余艘与唐军13万人战船120艘。在韩国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
八月二十七日。倭与百济水军四万余人(倭水军四万。百济水军五千)。乘坐一千多艘战船抵达白江口。双方水军于此遭遇。倭与百济水军经过简单布阵之后。率先冲向唐新水军水阵。由于唐军船皆是艨艟巨舰。舰大而坚利于防守。而倭军船多是舢板小舰。船小而薄弱不利于攻坚。双方战船一经接触。倭与百济水军立刻便处于下风。倭与百济水军在统率的命令下。慌忙将战船撤回。并重新整队布阵。与唐新水军继续对峙。但此时。唐新水军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立刻重整水阵坚守。
八月二十八日。经过一夜重整的双方水军继续鏖战。倭与百济水军统率们总结前一日的败退原因。认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于是。倭与百济水军统率们遂各领一队战船。争先恐后毫无次序地冲向早已列成阵势坚守的唐新水军。倭与百济水军首先进击唐新水军中军巨舰。意图将唐新水军由中军为突破点分割为两部。并分别加以围困。然后歼灭之。
唐新水军统率刘仁轨等见此形势。遂命令唐新水军自中军佯撤。引诱倭与百济水军进入唐新水军水阵。倭与百济水军不知其计。争先恐后毫无次序地冲入唐新水军水阵。待倭与百济水军完全进入之后。唐新水军即由左右合围。倭与百济水军被完全围困在水阵之中。此时。双方水军水战已进入胶着状态。于此。唐新水军凭借船高厚舰。自上而下发射火箭。倭与百济水军因舰小船薄。纷纷中火燃烧。水军军士纷纷弃船跳入海中。又于海中中箭。顿时海水被染红。见此形势。倭与百济水军统率于是命令向唐新水军舰船发射火箭。无奈唐新水军船高舰厚。虽然一处着火。随即可以扑灭。眼见发射火箭亦无作用。倭与百济水军登时慌乱。有的舰船不辨方向与唐新水军巨舰相撞。即刻沉没。军士死伤无数;有的舰船慌忙逃窜。烟雾之中不分敌我。竟然与己方船舰相撞。亦即沉没。军士亦死伤无数。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统率战死。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唐军大获全胜。
白江口之战后。日本认清了唐朝的实力。开始致力于发展与唐关系。目的在于吸收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成果。而唐王朝也不计前嫌。主动遣送白江口之战的日本俘虏回国。并派遣在唐的日本留学生和学位僧回国。借以改善两国的关系。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日关系又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中日双方都有利。
其他观点:
从史书上有关此战的记载看。整场战役进程。处处显示着唐军有以下特点:
士卒骁勇善战、斗志昂扬、求战欲强、敢打恶仗;统兵将领又特别擅长抓住战机。敢于毫不犹豫的以少数精锐主动进攻。并凭借强悍战斗力。以少胜多。击溃数倍之敌。这就是唐军。就是这样能打!
这也是日军虽有4倍兵力优势。却仍遭惨败的主要原因。他们与唐军比。战斗力就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双方兵力对比:
(1)唐军水陆总兵力一万七千余人。战船百余艘。
(2)倭国\百济联军总兵力不下六万。倭军近四万人。战船一千余艘。
战役过程:唐军以数量居于劣势的精兵。果断发起进攻。直捣倭国百济联军巢穴周留城。打了敌人一个出其不意。
战役结果:唐军水战陆战全胜。
倭军伤亡惨重。大败而溃逃。从此近千年不敢跨海东来。百济则成为了历史。二次复国梦彻底破灭。
而白江口之战的详细。必须先说清楚战前背景与来龙去脉。
战前背景——狂妄自大而自取灭亡的百济国。
大唐时代的东北。除了横跨辽东的高句丽。还有百济与新罗二个小国。
高句丽横跨辽东。妄图与大唐并立。而百济倚仗有高句丽撑腰。又与倭国交好。屡次侵犯新罗。
新罗求救。由此大唐让百济罢兵。
百济却毫不理会。没把大唐当一回事。这叫什么?
这就是没挨过拳头的人。不知挨打是何滋味。纯属是讨打的节奏。
公元660年。三月。(唐高宗显庆五年)
在西域横行万里、连连灭国擒王的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刚凯旋班师不久。又一次被任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出征。讨伐百济。
大唐兵锋。岂是百济这种小国所能抵挡得了?
数月间。唐军阵战斩获敌首万级。百济兵溃不成军。随之国都被破。国王成了俘虏。
同年十月。百济国王、贵族九十三人及宗族百姓一万两千多人被唐军押送渡海凯旋。国王扶余义慈及其子扶余隆、扶余泰等五十八人。被献俘于大唐东都洛阳则天门。
大唐留守百济的二刘——刘仁愿与刘仁轨。
(1)左骁卫郎将刘仁愿。
刘仁愿。为汉时匈奴右贤王刘豹之后。自北魏至隋唐。刘氏便为世代将门。
刘仁愿早年。先为弘文馆学生。又入选为唐太宗亲卫。武艺过人。据说有徒手格猛兽的勇力。
百济灭亡后。唐军主力转伐高句丽。
已升任左骁卫郎将的刘仁愿率部驻百济旧都;
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
二将率唐军留守百济。总兵力约为一万人。
百济遗臣们对唐军的反攻。
百济旧将僧道琛与鬼室福信等。不甘亡国。联结残部。据守白江出海口附近的周留城。招兵买马。并向倭国求援。欲反攻旧都。图谋复国。
百济集合数万众围攻刘仁愿驻守的旧都城。声势浩大。
熊津都督王文度到任不久便病殁。所部群龙无首。猝逢形势突变。无法支援刘仁愿。
使得刘仁愿失去了策应。孤军困守百济城。只得向朝廷飞书告急。
这时候。就急需派一得力之将。去统领王文度的兵马。去协助刘仁愿。
那么派谁呢?
(2)已被贬为庶民的原青州刺史刘仁轨复起。
朝廷集结大军伐高句丽时。青州刺史刘仁轨奉命督运军粮。
没料。运粮船队跨海航渡时遇上飓风。致使粮船多覆。损失惨重。
于是问责。夺去刘仁轨一切职务。从一州刺史贬成了平民之身。还被勒令在军中带罪服役。
待百济告急。一道诏令。刘仁轨从平民又成了刺史。被任命为检校(代理)带方州刺史。节制熊津都督府兵马。协助刘仁愿平叛及镇守百济。
已经历了一次大起落的刘仁轨。仍然壮志满怀。
赴任前。仁轨对麾下左右说道:
“我此去将荡平东夷。颁行大唐正朔。诸位协力助我。又何患功业不建!”
这一番话说的。麾下众人无不踊跃鼓舞。斗志昂扬。
刘仁轨接管王文度旧部兵马。并征发新罗兵若干。申定军律。编好部伍。率砺士卒。直向百济旧都。
沿途势如破竹。战无不克。击溃围旧都的叛军。并与刘仁愿会合。
此后。二刘合兵。
因熊津口为冲要之地。唐军弃百济旧都。主力移驻熊津城。
由刘仁愿任职熊津都督。刘仁轨仍以检校带方刺史辅之。
西北叛乱与极端气候等多重因素。迫使大唐暂停了对从高句麗的讨伐、全面撤军。驻守百济的唐军成了孤军。
公元662年。二月。
唐军开始从高句丽全面撤离。唐高宗对驻守百济的二刘颁下敕令。说道:
“大军都撤了。熊津驻军势单力薄。不如弃城先入新罗;若新罗王留卿等驻守。可先驻新罗。否则。那就全军渡海回国了吧!”
刘仁愿接敕令后。颇为踌躇。一时难决。
刘仁轨坚决反对撤军。奋然力劝刘仁愿道:
“大臣为国家计。有死无二。岂可贪生避害。主上欲灭高句丽。所以先讨平百济。并留我等驻兵、分守据险。也是为制高句丽之心腹...如果今弃城而走。将使数十年血战徒劳无功等等。”
总之。刘仁轨极力说服刘仁愿。百济熊津城决不可弃。坚守下去。必能建奇功。
刘仁愿及唐军将士们。闻刘仁轨之言后。虽然明白自己已成孤军。但却都愿意继续坚守熊津。卡住敌军的心腹要害之地。
于是。刘仁愿上表朝廷。二刘决意以孤军坚守熊津城。继续控扼百济。
然而。此时的百济遗臣们。在取得了倭国支援后。新国王又立。元气逐渐恢复。实力慢慢得到了增涨了。
倭国对百济倭支援。
661年正月。
倭齐明天皇亲自乘船西行筑紫郡。为远征支援百济作出动员准备。
没料到了七月。天皇就病死了。但是倭国妄图与大唐一较高低的野心。却愈发炽烈了。
661年八月。
倭军先遣部队及辎重渡海。倭军正式登陆百济。
九月。兵力为5000人的倭军护卫送已流亡在国的百济王子扶余丰归国。被鬼室福信拥立为百济国王。
由此。倭国正式走上前台。开始源源不绝的向百济输送大量兵力与物资。帮助百济对抗唐军。这实质上。就是公开在向大唐叫阵了。
百济新国王的狂妄与刘仁轨的决断。
唐朝大军全面撤出高句丽。从倭国返回继承了百济国王位的扶余丰顿时便腰杆硬了起来。
于是。派出使者赴熊津城探虚实。使者面见二刘。煞有其事的问道:
“听说上国大军已返。不知二位何时返程。届时我王将派兵护送!”
百济以为。唐军势孤。必不敢再留驻熊津。
刘仁轨将计就计。故意装作气愤。对使者说:“我国大军既撤。我等当然也将返归。不劳相送。”
待百济使者归去。刘仁轨与刘仁愿计议:
“虏贼欺我太甚。今以为我必将撤走。而不作戒备。我军正可趁此机会衔枚疾进。打他一个攻其不备。”
于是。唐军整队备战。秣马厉兵。突然向百济余部据守之地发起了攻击。
百济万万没料到。已成孤兵之势向唐军还敢主动进攻。顿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连连丢城失地。
刘仁愿亲自督军突袭支罗城。一鼓而破。
然后。又连克大山、沙井等要隘军栅十数个。
刘仁轨督军攻克岘城。打通了与新罗的粮道。
二刘再次上奏朝廷。说明形势。请求添兵。以一举歼灭百济残部。
于是。朝廷征发淄、青、莱三州海陆兵七千人。开赴熊津;
又派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任熊津道行军总管。统一指挥诸军。会攻百济。
663年五月。
倭国大军扺达。此时在百济的倭军。就已有兵力四万余。战舰千余艘。
加上百济各部。倭国与百济的兵力远超唐军。
然而大唐的制胜秘诀。就是抓住战机。果断进攻。直取敌军心脏。
刘仁轨提出的攻击建议。就是这样的:集中兵力。直捣百济新都。位于白江口边上的周留城。
唐军进兵方案:
孙仁师、刘仁愿率步骑。刘仁轨率唐军水师。水陆并行。急袭周留。
八月底。唐军出击。
当刘仁轨的船队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就与倭国水军遭遇。
百余艘唐军战船。对阵千艘以上倭国战船。激烈的水战随之开打。
唐军船少兵少。但是船壁高大而坚厚。设计精良。士卒甲械精良、骁勇敢战。
战斗一开始。唐军水师就抢占上风口。连发火箭。顺风投火。一时间火焰涨天。四百多艘倭船被焚毁。倭军死伤无算。海水被浸染成了血红色。
孙仁师与刘仁愿又督步骑自陆上攻来。当时的一万唐军步骑战斗力。在野战中击溃五万突厥骁骑都不在话下。真不是倭国与百济兵所能对抗的。
于是。倭军残部及百济新王扶余丰仓偟逃回倭国。
扶余丰之子。扶余忠胜、忠志等。大开周留城门。率众投降。至此。百济又一次灭亡。
而倭国有史以来与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第一次交战。就这样以一触既溃的惨败收场了。
(图片来自网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859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百济,新罗,水军,高句丽,大唐,扶余,唐朝,战船,都城,朝鲜半岛
没想到大家都对《白江口之战》日军是唐朝军队的4倍,为何最后输的那么惨?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在强大的唐朝海军面前。日军根本不值一提。别说才4倍兵力。即使是10倍兵力。唐军也一样让他们有来无回。白江口之战是中日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