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城镇化建设已经从超大城市综合功能竞争演变为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2019年可以称为都市圈发展元年。国家城镇化建设首次以报告形式对城市群都市圈评估。
报告明确指出全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9%。进入中后期阶段。
城市群建设。长三角、珠三角六个都市圈连绵一体。初具城市群发展规模。都市圈进入成熟期。
6个成熟型都市圈为:上海、杭州、宁波、南京、广州、深圳。
首都市圈是唯一具有北京、天津两个连绵一体的发展型都市圈。区域内河北城市发展存在断层。其中北京全国辐射功能强。
其他15个单核发展型都市圈中心城市为:成都、武汉、合肥、西安、郑州、济南、青岛、沈阳、长春、长沙、厦门、贵阳、南宁、太原、石家庄。
多核心城市群内各都市圈相对独立。相互联系不紧密。
同时确定培育发展11个培育型都市圈。中心城市为:重庆、大连、哈尔滨、呼和浩特、银川、兰州、西宁、乌鲁木齐、南昌、福州、昆明。
34个都市圈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成熟型、发展型、培育型。
没有城市一、二、三线划分。
报告明确指出超大城市集聚人口、固定投资、产业。周边区域城镇协调发展落后。只有中心没有带动。甚至虹吸周边发展的基础资源。是现代超大、特大城市病。
北京、天津已经开始功能、产业转化。疏解非核心功能。规划雄安新区等功能区。
因此。城市综合功能竞争已经由单一城市向都市圈竞争转变。
其他观点:
全国三十四个都市圈只是美好愿景。发展报告中罗列了34个大城市各自画个圈。绝大多数连规划都没有。最终能形成几个不好说。
都市圈首先是一体化的经济圈。进而再推进交通、教育、医疗、养老、通讯等全面一体化。最终形成都市圈。经济不发达基本没有戏。都市圈是经济牵引。自发形成。由中心城市牵头。各成员共同商议发展规划。产业统一布局。资源共享。经济实力不够。辐射能力较弱的城市。靠行政命令。区划合并。只能是一个大而不强的城市。而不可能形成都市圈。发展都市圈的目的是要求中心城市以点带面。没有带动能力的一城独大对国家经济发展是毫无意义的。
报告中列出的六个一线成熟型都市圈也恰恰都在全国最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上海都市圈严格说是‘’沪苏南‘’。苏锡常和上海在经济上早已是相互依存。但是离全面一体化都市圈形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杭州和宁波已决定强强合作。推动杭甬都市圈。深圳许多产业已向东莞转移。还有和汕尾的特别合作区。如能形成广深港都市圈。那是全国第一。影响力巨大。南京都市圈发展步伐最快。不仅规划完善。而且已经开始推进宁镇扬和宁滁全面一体化。和仪征、句容、溧阳的特别合作区也已确定。就是说即将扩容到常州部分地区。成员横跨两省九个城市。按理说跨省合作最难。但是1985年发改委根据人口流动、经济关联、文化民俗等方面的调研发现。都市圈雏形已自发形成。建议南京牵头。所以规划早。矛盾少。是全国紧密度最高的都市圈。
第二类发展型都市圈。成都和武汉最有潜力。欠缺的是辐射带动能力。城市越来越大。圈子有待发展。合肥和济南自身不强。只能通过区划合并先做大。都市圈还是等等看吧。
第三类培养型都市圈。重庆是直辖市。经济总量还行。人均地均太落后。周边没什么城市能组成圈子。发展好自己的区县更重要。其它城市想发展都市圈。也就说说而已。实力太差。把自己忙活好吧。
附:
成熟型都市圈:以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为城市群为依托的都市群。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广州、深圳。
发展型都市圈:首都都市圈、成都、西安、郑州、青岛、武汉、合肥、长春、石家庄、太原、厦门、贵阳、南宁、沈阳、长沙、济南。
培育型都市圈:重庆、南昌、昆明、哈尔滨、大连、银川、福州、呼和浩特、西宁、乌鲁木齐、兰州。
其他观点:
谢谢邀请。
您提到的这个34个都市圈名单。应该是指前两天。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联合撰写发布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这份报告对都市圈进行了范围界定。并识别出34个都市圈。
事实上。《报告》已经对这34个都市圈进行了分类。不过不是按照通常的一二三线这么划分。而是分为成熟型都市圈(都市连绵区)、发展型都市圈、培育型都市圈三个层级。
其中。成熟型都市圈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广州、深圳都市圈;
发展型都市圈包括:首都都市圈。合肥、青岛、成都、西安、郑州、厦门、济南、武汉、石家庄、长春、太原、长沙、贵阳、南宁、沈阳都市圈;
培育型都市圈包括:南昌、昆明、重庆、银川、哈尔滨、大连、兰州、福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西宁都市圈。
我们仔细来看这三个层次的都市圈。会发现。第一个层次的都市圈基本都处于长珠三角洲。第二个层次则涵盖了京津冀以及成渝、大西安、大武汉、大郑州、长株潭等重点几个核心城市。关于这两部分城市圈的名字。我在头条号“三土城市笔记”的各类文章中经常提到。对于它们。我是持续看好。并一再强调身处其中的朋友。可以无脑买入上述城市圈的房产。
至于第二层次另外的几组都市圈。如太原、沈阳、南宁等。以及第三层次。即所谓培育型都市圈。讲真。我个人是不看好的。当然。国家层面这样划定。自有其考量。主要是想兼顾区域的平衡发展。毕竟。中国那么大、人扣那么多。不可能所有人都挤到那么数量有限的几个核心都市圈。
问题是。国家层面这两考虑问题是没错的。但我们作为个体。在挑选大学、就业以及未来定居的城市时。就不能这么无脑了。必须认清哪些是真正有发展前途和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圈。哪些不是。顺势而为。趋势可以为你的人生发展、财富积累神助攻;逆势而为。可能劳碌一生。都不及别人轻轻松松一两套房子赚得多。
所以。一定要做趋势的朋友。这个趋势包括国运。也包括城运。这也是我的“三土城市笔记”头条号定位于区域城市分析与房产投资建议的原因所在。
回到主题。个人认为。就中国未来的人口红利丧失、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一口气规划34个都市圈是太多了。仔细看名单。基本上但凡是省会。都给你画一个都市圈。这就实在有点排排坐分果果的嫌疑了。
要知道。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尾声阶段了。最多还只剩下10个点的增长潜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都市圈如果还没有成型。还需要培育。那么基本上就不可能培育成功了。这跟十年二十年前。全国城市处在野蛮生长。地级市逆袭省会经常发生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
所以我一直有个看法。GDP总量在50为开外的省会。除了wulumuqi外。其他基本上都形不成什么中心。更别说带动周边城市形成什么圈了。大伙在工作投资的时候。最好也避开这些披着都市圈名义的坑。否则身家性命砸进去。真是不值得。
好了。大致就说这么多。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889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都市,城市,南京,武汉,报告,太原,南宁,合肥,西宁,上海
没想到大家都对全国34个都市圈名单出炉,如何划分一二三线?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城镇化建设已经从超大城市综合功能竞争演变为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阶段。2019年可以称为都市圈发展元年。国家城镇化建设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