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风靡东北的“大车店”究竟是一个什么店?
原创

当年风靡东北的“大车店”究竟是一个什么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大车。就是生产队时期。生产队用来出差运输和农业生产的马车。大车店。就是为路途中来往的马车。打尖住宿提供的专业场所。

开大车店。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开设的。必须附近要有交通公路。也就是说。经常有来往的大马车经过。否则的话。你开大车店也白费心思。

大车店。属于当地本土企业。但不是个人的。也有很少是国营的。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大队。一个公社政府。只要所占地理位置适宜。经有关部门批准。就可以经营大车店。

大车店都是地房。车店门旁有门卫。进大门要先打招呼。进院后卸完车栓牢马。接着就是进屋办理住店手续。

大车店屋内设计比较简单。一进屋门。门旁有办理手续的窗口。也就是写店薄的小窗口。也叫住店登记。

跟车人自报家门。需要登记的有姓名人数。车辆数。马匹数。窗口人员根据这些数字。进行收费。并且开两或三联单据。其中一联交住店人管理。留作回程后像生产队会计交账。

大车店屋内有四五铺相连的长火炕(没有单间)。并且屋内南北都是炕。一夜可容纳几十号人住宿。睡觉时大车店不提供被褥。由住店人自己携带。住店人们吃饭。店内设有专用的火房。还为住店人提供菜类。主要有土豆白菜或大豆腐。住店人员根据需要。自己选择。

大车店。院四周有围墙。院内设有多个马槽和栓马桩。另外大车店夜里还设有打更人员。

那时候生产队大车出差。要带在本大队开据的介绍信。还要带小马槽和马草马料。人要带行李和玉米面。当然做饭时。用菜大车店是没有免费的。

生产队派大车出差。大多都是在冬天。比如进城卖谷草。卖羊草或进城里马市卖马等等。

生产队赶车的车老板儿和跟车的。每日除了要挣工分以外。每人每天还要补助八角钱。也就是出差费。

那时候。尽管冬天很冷。车老板儿也都愿意赶马车出差。不但能挣双分工。还能借机进城里溜达溜达。

我家这里距离省城长春有二百里地。往返一趟要七天时间。

我在生产队当社员的时候。也当过几年跟车的。冬天大车出门确实很遭罪。坐在车上感觉冻脚了。就得下车跟着马车跑。一直跑到不冷了。再坐上车。有时候一次要跑上一二里地。

跟车的人啰嗦事也挺多的。住店时。要写店布。做饭。夜里还要喂马。

尤其是进城办完事返回的途中。跟车人更不轻松。住店时。根本就睡不好觉。担心卖草的钱被盗。

自从分田到户以后。生产队解散了。农村也没有赶大车出差的了。大车店也无生意可做。最后只能倒闭。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我回答的。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事实。欢迎条友留言。

其他观点:

这个物件已经消失了30多年了吧?

小时候。乡间公路边上就有开大车店的。什么是大车?可不是现在意义的烧柴油的大车。那是马拉胶皮轱辘车。有个老电影叫《青松岭》。里面就有大车。是个围绕着大车产生的阶级斗争的故事。得有二到四匹或马或骡子。一匹作为驾辕马。由它来掌握马车的平衡和后退。另外一到三匹马拉套。是车前行的动力。大车店就是为这些马车的赶车人和拉车的牲口服务的。

记的集市上有两家大车店。一个开在村头。一个开在村尾。土墙围起来的大院。里面盖着马棚。棚里是一溜的石槽。供拴牲口喂草用。再就是人住的屋子。人住的屋子没有隔间。进去就能看见两排火炕。一排能睡几人到十几人不等。火炕挨着前后墙。中间是过道儿。赶马车拉脚的车。施行农业合作社后。都是集体所有。没有私人的。当农闲的时候才出去拉脚挣钱。不能白养活着骡马。因为离家远。车老板儿才会住大车店。他们自己带着行李。大车店是不管的。但得负责烧炕。冬天里。炕烧得热不热是大车店好不好的硬指标。

那时候老家的大车店几乎都一个模式。饮食都是小米掺玉米做的煎饼。大车店的老板或老板娘都会摊煎饼。家里都置有磨浆的石磨。养活着拉磨的驴。

除了车老板住店。也有远方的客人来大车店住宿。节俭的。要几张煎饼几棵葱。抹上酱用煎饼卷着葱吃。就着碗热水就是一顿饭。也有奢侈的。让店老板炒个鸡蛋下个手擀面捂的。再复杂的就得去饭店了。

极寒的北方。风雪里。远远地看见大车店的幌子在寒风里摇晃。心里会立刻有了希望。大车店一般不会拒绝行人到店里暖和暖和。喝碗热水。烤烤冻僵的脚的。

大学第三年冬季。爷爷病重。我赶着回家。从县城下火车已经是傍晚。借了辆自行车连夜赶路。走到半路。冻得骑不动车了。正绝望的时候。依稀看见亮灯的大车店和门口的幌子。

店老板给我做了一碗热汤。又吃了几张煎饼卷大葱。暖和过来后。很快地走完了另一半路。见到了等着我的爷爷。那一次耳朵差一点儿保不住。多亏了大车店。

大车店。记忆里温馨的地方。怀念你!

其他观点:

大车店自从有人烟的时候就有了。可不仅仅是生产队时才有的。大车由于走得慢。一天走不上一百里。到晚间就得找店住下。人要吃饭睡觉休息。马也要休息吃草料。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过去土匪横行。不能走夜路。更不能野外露宿。容易遭土匪劫持或野兽攻击。另外东北冬天晚上也太冷。必须住在店里。所以一些大车店应运而生。从现在的地名来看。不少地名都是带店的。这个店都是指大车店。而不是卖货的商店。如果是郭家开的。就叫郭家店。韩家开的就叫韩家店。这些店都在大车道边。在四平东五十里处。有家川心店。大车店的围杖把大道四下包围起来。大车行人路过此地。要从店心穿过。故称川心店。如果天不早了。有门能进店。出店的大门是关着的。你不想住也过不去。再加上店家巧舌如簧。软磨硬泡。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一般也就住下了。我就在这个屯里住过。不过是解放以后了。有火车。有公路。时过境迁。徒有虚名而无其店了。

据开过店住过店的老年人说。在店里食宿一体化。有类似现在自助餐的。饭菜广够吃。钱额是固定的。所以有“要开店。就别怕大肚子汉”之说。遇到少数能吃的能叫店家挣不着钱。也有主食随便。吃油饼。炒菜吃完店家数盘子。按盘子算账。啥时候都有爱占便宜的客人。趁店家不注意偷偷把饼或盘子带到外面放到草料袋子里。

现在交通发达了。有火车。汽车。公共汽车。出租车。个人私家车。大车店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2:46:11

    大车,生产队,都是,马车,煎饼,也有,火炕,店家,板儿,那时候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2:46:11

    没想到大家都对当年风靡东北的“大车店”究竟是一个什么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2:46:11

    大车。就是生产队时期。生产队用来出差运输和农业生产的马车。大车店。就是为路途中来往的马车。打尖住宿提供的专业场所。开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