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写的是水的景色吗?为什么?
原创

“白日依山尽”写的是水的景色吗?为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概念不周延。“白日依山尽”写的不是水的景色。这句话一个字也没有提到水。与水没有一毛钱关系。建议拟题:在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写的是水的景色吗?为什么?

在回答为什么之前。首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然后简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从诗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创作时的心境角度去领会。去解读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最后。再来回答原因。

“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于世的6首千古绝唱之一《登鹳雀楼》。全诗为: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诗的主旨是:一个人若要看到无穷无尽的美景。应当再登上一层楼。隐喻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方面有所突破。须登高望远。以更高的角度、平台、境界去审视它。

诗人王之涣登临的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县。楼高3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诗人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还不到30岁的他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诗人一生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这首诗是他35岁时写下的。

三、为何说“白日依山尽”写的不是水的景色

此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句呈现出。诗人虽然遭贬。登高望远(楼高不过区区3层)。个人内心深处仍然具有一种向上进取的情怀。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而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后两句的铺垫。

诗言志。乍一看。诗人在诗中描写落日、山川、河流、水。诗中太阳为何在诗人眼中是白日。而不是残阳如血的红日?是诗人观察到水天一体的幻象了吗?其实。并不是仅仅说它的颜色是白色的。白日指的就是太阳。“白日”的“白”与“黄河”的“黄”两种颜色在诗句中对仗工整。这是诗人遣词造句神来的空空妙笔。另外。诗中还暗喻着。在诗人内心深处。在政治、仕途 “日落西山”境况下的一种孤独与苍凉情结。第二句。诗人身处鹳雀楼上。不可能看见黄河入海流。这是诗人寄情于自然更迭的日月星辰、激情奔腾如斯的大自然河流来表达与呈现此时此刻的心境与诗意着的情怀。接下来。后两句诗意突变。从描写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笔触中嘎然而止。诗人调笔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思想情怀。画龙点睛般的写出全诗的主题思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综上。诗中前两句。看似写太阳。写山川。写河流。写水。但是。诗中只是“点到为止”。诗人并没有真正意图去展开描写它们。这正是诗人“写山不是山。写水不是水”的高明表现手法体现。且诗中不缺乏大自然美丽景观、妙意呈现。鉴于此。所以说“白日依山尽”这句话。乃至整首诗主题思想所表达的都不是写水的景色。

——End——

其他观点: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写的不是水的景色。是描绘夕阳西下的景色。夕阳依傍着西山沉没了。黄河朝着大海奔流。若要看千里之外的风景。那就要登上更高一层的鹤雀楼。

其他观点: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溜。其中有一首王之涣的写景喻理《登鹤雀楼》。更令人拍案叫绝。

那原诗内容如何?

《登鹤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显然。在这鹤楼上的王之涣。先观之山水景色。后登高舒怀言志。

诚然不是。诗人着墨“水”的一句是“黄河入海流”。

那“白日依山尽”是写什么的?是写山。是一幅群山画面。

那“白日依山尽”何义?

整句分析:傍晚时分。太阳依山慢慢西沉而没落。

“白日”:指夕阳。

有人认为太阳落山时呈现红色。为什么不用“红色”呢?

人有思维。也会分析。尤其是诗人遣词造句更精中择优。“红色”。代表阳光晨辉。若用于傍晚夕阳的描述不很适合。再说某些方面的人文观感也有区分。像是言及早晨的太阳为“潮红”。相对于近晚就“傻白”了。这里面多多少少掺和了感情臆断。

当然王之涣用“白日”代替“落日”不是偶尔为之。因先有古例。后有从者。如陶渊明的《杂诗》中:“白日沦西阿。素月岀东岭。”还有就是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云:“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人们常说:月映于水。而日落西山。所以“白日依山尽”是自然现象。是一个永恒不变化的规律。落日衔山。云遮雾罩。那本以减弱了的太阳光辉。就是这如此般的暗淡。

海之阔。山伟岸。登楼猎景的王之涣。所能看到和深思的主体仅为山、水、楼和我。这在全诗的四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恰到好处。

且看;“更上一层楼”是“楼”。“欲穷千里目”言“我”。而“黄河入海流”明“水”。那么这首句“白日依山尽”当属暗喻“山”了。

山不动。但动的太阳依山而没。就表明了王之涣登楼的时间点。是写实景。同时。山之存在。不仅仅为写太阳西沉。主要是展现天空景、远方景和西望景。

至此。无“山”不成趣味。有“水”先山依靠。王之涣游离于“山水”二字之间。看到的景、想到的愿。才能得以实现。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3:18:14

    白日,诗人,依山,黄河,欲穷千里目,上一,太阳,层楼,王之涣,景色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3:18:14

    没想到大家都对“白日依山尽”写的是水的景色吗?为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3:18:14

    这个问题概念不周延。“白日依山尽”写的不是水的景色。这句话一个字也没有提到水。与水没有一毛钱关系。建议拟题:在王之涣《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