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江淮官话(Jiang–Huai Mandarin)。又称下江官话(Lower Yangtze Mandarin)、淮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分为洪巢片、通泰片和黄孝片。以前把南京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现在一般把扬州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
江淮官话分布在江苏省大部、安徽省中部。湖北省东北部、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局部及其它省份的个别方言岛。使用人口为7000多万。主体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的江淮地区。
江淮话在词汇、音韵等方面与北方官话相比都具有较大差异。现今江淮官话定位是独立的淮语还是隶属于官话方言依旧存在争议。
江淮官话自东向西分为通泰片(泰如片)、洪巢片、黄孝片。其中以洪巢片人口占绝大多数。
起源历史
江淮官话。又称下江官话、淮语。属南方官话。通常将南京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通行于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安徽省淮河南部、长江两岸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包括江苏省南京(除溧水南部、高淳)、扬州、淮安、盐城、泰州(除靖江)、镇江(除丹阳和部分丹徒区外)、南通(除海门、启东、通州、崇川、如东部分)[1] 以及连云港和宿迁两市大部分地区、徐州市新沂市的小部分地区;安徽省合肥(长丰县北部除外)、安庆市(小部分)桐城市。枞阳县、芜湖(除繁昌和芜湖县全部、南陵部分地区)、六安、滁州、马鞍山(除博望区)、池州(除部分地区)、淮南(东部上窑、洛河地区)、蚌埠怀远县(县城周边)、五河县(浍河以南地区);江西省九江市的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瑞昌市、彭泽县局部;湖北省东部的武汉市黄陂区、新洲区。鄂州市、孝感市和黄冈市等地。使用总人口7000多万。
江淮官话可分为洪巢片、通泰片和黄孝片。洪巢片的分布范围最广。涵盖大半江苏省和安徽省。
江淮官话洪巢片。在语言学上是指淮语以中国五大淡水湖(五湖)之洪泽湖和巢湖为两端的大片区域。包括今江苏江淮之间地区:扬州(江都东除外)、淮安、盐城等;江苏沿江西部地区:南京(溧水南及高淳除外)、镇江(丹阳除外)、常州市金坛西部;安徽省中部地区:合肥(长丰县北部除外)、滁州、六安南部等;安徽南部沿江诸市:马鞍山、芜湖的部分城镇地区等。洪巢片四面分别与中原官话(北)、淮语通泰片(东)、吴语太湖片(东南)、吴语宣州片(南)、赣语怀岳片(西南)、淮语黄孝片(西)等方言接壤。在方言交接地区与各方言互相影响。呈现出丰富的过渡特征。
以扬州话为例。以扬州市区(老城区)方言为标准。古全浊声母在扬州话里全部清化。逢塞音、塞擦音。平声读送气清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与多数官话方言以及普通话一致。但是普通话的平卷舌。扬州话里是不分的。扬州话用z、c、s、l来代替zh、ch、sh、r。扬州方言的声母归类与普通话大致相同。
语言特点
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是:
区别于其他官话方言的主要特点是保留入声。洪巢片、通泰片有入声韵和入声调类。黄孝片多数地区无入声韵但有独立的入声调类。
声母浊音清化。古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洪巢片、黄孝片一般平声读送气清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通泰片不论平仄一律读送气念清音。
除通泰片及盐城地区和湖北的蕲春黄梅武穴外大部分地区[n]、[l]不分。疑母[ŋ]、影母[∅]混同。
韵母系统较华北官话更接近明代早期官话的代表——《韵略易通》音系。
分布地区
总体分布
江淮官话分3个次方言区。分别为洪巢片、通泰片、黄孝片(淮语最西边。有争议。又被称为楚语)如下:
江苏省:
南京市:市区(除高淳区全境及溧水区南部)
扬州市:市区、仪征、高邮、宝应
泰州市:市区、泰兴、兴化、靖江(沙上)
盐城市:市区、建湖、射阳、滨海、响水、阜宁、东台
淮安市:市区、涟水、洪泽、金湖、盱眙
宿迁市:市区(中扬镇、屠园乡等地区)、泗阳、沭阳、泗洪(西北部除外)
连云港市:市区(除赣榆区)、灌云、灌南、东海(南部)
镇江市:市区(除丹徒区局地)、句容、扬中
南通市:市区(除通州区东部。崇川区南
部)、海安、如皋、如东
常州市:金坛(西部)
徐州市:新沂(东南部)
另外:金坛西部(隶属常州市)属于吴、淮混合方言;
安徽省:
合肥市:市区、肥西、肥东、巢湖、庐江 、长丰东部
安庆市:市区(不含大观区海口镇。山口乡;宜秀区五横乡)、桐城市
芜湖市:市区、无为、南陵大部分地区
马鞍山市:市区(除博望区)、当涂(除大公圩地区)、和县、含山
铜陵市:市区、枞阳
滁州市:市区、来安、定远、全椒、明光南部、天长、凤阳(西南部)
池州 :市区。青阳县大部分地区
六安市:市区、霍山、舒城、金寨南部、霍邱(南部)
宣城市:市区。郎溪(部分地区)、旌德(县城)。广德(县城)
淮南市:市区(东部九龙岗、上窑、洛河。中部陈家岗等地区)、寿县(瓦东地区)
蚌埠市:怀远县(县城周边)、五河县(浍河以南部分地区)
黄山市:黄山区(局部)
江西省:
九江市:市区(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瑞昌市(南部除外)、彭泽县局部
湖北省:
武汉市:黄陂区、新洲区
黄冈市: 红安、麻城、英山、罗田、浠水、蕲春、团风、黄州:其中蕲春东部、武穴、黄梅三县属于淮赣夹杂方言
孝感市:大悟、孝南、孝昌、安陆、云梦、应城北部
随州市:广水、随县东部
十堰市:竹山、竹溪(这是两个县级方言岛、现在是否是江淮话还有待考证)
黄石市:下属四个市区
鄂州市: 鄂城
河南省:
信阳市:新县、商城、光山(部分地区)、罗山(部分地区)
陕西省:
柞水、镇安、平利、白河、岚皋等地
洪巢片分布
洪巢片(洪泽湖-巢湖片)是最典型的江淮官话。南京(除南部)、镇江(除丹阳)、扬州(除江都东部)、盐城、淮安、合肥、芜湖(除部分地区)、滁州、马鞍山(除博望区和当涂县大公圩地区)等重要城市的方言均属于此区。洪巢片大体上按苏皖两省省界分为淮东话(又叫淮扬方言)和淮西话(又叫宁庐方言)两种。
分布地区:
江苏省:
南京市:市区(除高淳区、溧水区南部)
扬州市:市区(除江都东部)、仪征、宝应、高邮
淮安市:市区、涟水、洪泽、金湖、盱眙
盐城市:市区、建湖、射阳、滨海、响水、阜宁、大丰(北部)
宿迁市:市区(中扬镇、屠园乡等地区)、泗阳、沭阳、泗洪(西北部除外)
连云港市:市区(除赣榆区)、灌云、灌南、东海(南部)
镇江市:市区(除丹徒区局地)、句容、扬中
常州市:金坛(西部)
徐州市:新沂(东南部)
安徽省:
池州市:市区。 青阳县大部分地区
合肥市:市区、肥西、肥东、巢湖、庐江 、长丰东部
芜湖市:市区、南陵县大部分地区、无为、芜湖县(湾沚)、繁昌(城区)
马鞍山市:市区(除博望区)、当涂(除大公圩地区)、和县、含山
铜陵市:市区
滁州市:市区、来安、全椒、定远、明光(南部)、天长、凤阳(西南部)
六安市:市区、金寨(南部)、霍山、舒城、霍邱(南部)
宣城市:市区、泾县(城区)、旌德(城区)。广德(城区)
淮南市:市区(限东部九龙岗、上窑、洛河。中部陈家岗等地区)、寿县(瓦东地区)
蚌埠市:怀远县(限县城周边)、五河县(浍河以南部分地区)
黄山市:黄山区(局部)
通泰片分布
通泰片(南通-泰州片)分布在泰州市(除靖江)、南通市(除启东、海门、如东兵房一带)、盐城市南部的东台和大丰两市以及扬州市江都区的嘶马浦头一带。此片和普通话差异非常大。和洪巢片也有很大差异。带有吴语底层色彩。
分布地区:
江苏省:
盐城市:大丰(南部)、东台
泰州市:市区。泰兴。兴化。靖江(西南角)
扬州市:江都(武坚至嘶马一带)。高邮(东南部)
南通市:市区。海安、如皋、如东(东南角除外)、通州(西部)
镇江市:扬中
无锡市:江阴(利港沿江)
苏州市:张家港(段山沿江)
常州市:孟河、春江沿江
黄孝片分布
黄孝片(黄冈-孝感片)分布在湖北东部和江西省九江市的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瑞昌市(南部除外)、彭泽县局部一带。是否属于江淮官话存在争议。赵元任称其为楚语。它的江淮官话特点最不鲜明。正逐渐向西南官话转变。
黄孝片。又称江淮官话黄(冈)孝(感)片。是否属于江淮官话存在争议。只有东部黄孝片是无疑问的江淮官话。因为语音特点和江淮官话一致。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大别山南麓的湖北东部、 东北部的黄冈和孝感地区。划分楚语区的依据:赵元任:\"这第二区(指黄冈。孝感一带方言)可以算典型的楚语。\"周振鹤:湖北东部历来被称为最具'楚香楚色'.赵元任曾称之为“楚语”。自1988年《中国语言地图集》之后。划入江淮官话。但是其语音特点与江淮官话有较大差别。如入声不是短调。而是长调。比其他声调还长。这在江淮官话洪巢片和通泰片中是绝对没有的;再如江淮官话的古咸山摄一般按主要元音分成两个或三个部分(黄梅县、九江市区、九江县等地三分)。而黄孝片的西部咸山摄主要元音只有一个。和普通话相同。听感上。西部黄孝片和江淮官话差别也较大。
黄孝片方言的主体位于长江以北、大别山南麓的湖北东部、 东北部以及与其毗邻的河南省、安徽省。
分布地区:
湖北省:
黄冈市:黄州、红安、团风、蕲春、英山、武穴、麻城、罗田、浠水、黄梅
孝感市:孝南、孝昌、安陆、大悟、云梦、应城
武汉市:黄陂、新洲
随州市:广水
鄂州市:鄂城
十堰市:竹山、竹溪
安徽省:
安庆市:市区、桐城
铜陵市:枞阳
江西省:
九江市: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瑞昌市(南部除外)、彭泽县局部)
河南省:
信阳市:新县、商城、罗山、光山、淮滨
陕西省:
商洛市:柞水、镇安
安康市:平利、白河、岚皋
通泰片
除了保留了独立的入声之外。和洪巢片相比。通泰片保留了更多的古音特征。也有许多不同于洪巢片的独特地方。比如:
①。古全浊声母遇塞音、塞擦不分平仄一律送气。而普通话和洪巢片是逢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比如在古汉语里面同音不同调的“瓶”“病”和“同”“动”两组字。“瓶”和“同”是平声。普通话就念成“ping”、“tong”。“病”和“动”是去声(属于仄声)。普通话就念“bing”、“dong”。和“并(合并的并)”、“冻”同音。但是在通泰口音理。他们仍然是同音不同调。“病”和“动”也是念成“ping”、“tong”。和“并”“冻”不混。同理。“舅”“就”念成qieu。“毒”念成“toq”。“袋”念成“tae”等等。这可以说是通泰最明显的特征。
②。麻开三读a
比如说“车cha”“遮zha”“扯cha”“写xia”“斜qia”“姐jia”“蛇sa”等字。在洪巢片里他们的韵母都是/iI/。这是洪巢片和通泰片的一个很大的区别。但是洪巢片盐城话比较特殊。如盐城话滨阜小片。“写xia”“斜qia”。为麻开三读a,“车”。“遮”。“扯”。“蛇”。韵母都是/ei/,“姐”韵母是/il/。盐城市区和建湖等地。“姐jia”为麻开三读a。
③。咸山分等。
淮语通泰片的咸山摄分类
暗un。寒hun 。看kun。官gun。干gun。卷jyun 。三saen。蛋taen。嵌kaen。限haen(白读)。限xiaen(文读)。关guaen 。先xin。天tin。 欠qin。现xin
通泰片和洪巢片的不同在于:覃韵全部。谈寒韵的牙喉字读un。比如:“敢”通泰是gun。和“管”同音。而洪巢是gaen(正好跟通泰的“减”的口语读法类似)。和“管”不同音。同样的例子还有“甘干安暗蚶看”等字。但是通泰西部靠近扬州的地区。口音已经开始向洪巢片靠近了。泰州人基本上都把“敢”念成“gaen”了。
④。通泰片的声调。通泰片的声调有6~7个。分布如下:
7调:兴化、如东。南通。通州西部
6调:泰州、姜堰、海安、如皋、东台、大丰、泰兴。江都东部。扬中。靖江西南。
7调区的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阴平:天先拼厅归
阳平:田贤瓶停葵
上声:舔显品挺鬼
阴去:掭线聘信贵
阳去:埝县病定跪
阴入:贴歇撇踢客
阳入:敌舌别笛轧
6调区则是在7调区的基础上。将阳去并入了阴平。所以“地”“梯”同音。“丈”“昌”同音。“病”“拼”同音。
洪巢片
除了具备江淮官话的共同特征外。洪巢片淮语又具有许多独立的特征:
⑴、声母方面:
①除了建盐等少数点外。绝大多数地区n/l不分。
②南京小片。合肥小片。巢湖小片是南京型平翘。南京市区除外;其他小片平翘不分。
③疑母“ng”:。滨阜小片。巢湖小片有声母ng。但是影疑相混。其他部分地区ng脱落。并入零声母。
⑵、韵母方面:
①大部分地区能区分an/ang。由于普通话的影响。不分an/ang的地区正在减少。例如:南京等地的新派口音已有an/ang的对立。
②en/eng。in/ing相混。其中以念en、in者为多。
音系概况
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是。声母浊音清化。古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洪巢片、黄孝片平声读送气清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通泰片不论平仄一律读送气清音。除通泰片和黄孝东南部及盐城地区外大部分地区n、l不分。疑母[ng]、影母[0]混同;舒声韵母系统较华北官话更接近早期官话的代表——《中原音韵》音系。区别其他官话的主要特点即是保留入声韵。复合元音和鼻音韵尾韵母有显著单化。洪巢片通常有5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去声、入声。其中合肥小片庐江话依古清浊入声分阴阳。有6个声调。黄孝片部分地区和通泰片声调有6~7个。存在入声去声分阴阳。
详细说明
1、音系概况:
⒈淮语的声母数量一般在17个[扬州]——24个[如东]之间:
①、洪巢片有17个[扬州]
即:b、p、m、f、d、t、l、g、k、h、j、q、x、z、c、s、○
少部分方言(建盐方言)可以分清n/l。故有18个声母;
滨阜方言既分清n/l。保留有疑母ng。故有19个声母;
②、通泰片有18个[丰台]——24个[如东]声母。其中以下16个为通泰方言所共有。
即:b、p、m、f、d、t、g、k、h、j、q、x、z、c、s、○
其他8个声母根据方言不同而增减:l、n、ng、v、zh、ch、sh、r
⒉淮语的韵母数量一般在36个[怀远]——54个[南通]之间。以45个韵母左右为多:
①洪巢片有36个[怀远]——53个[高邮]韵母。
其中入声韵韵母4个[怀远]——16个[高邮]
②通泰片有48个[泰州]——54个[南通]韵母。
其中入声韵韵母13个[泰州]——17个[海安]
⒊淮语的声调数目在5个——7个之间:
洪巢片一般有5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通泰片有6个或者7个。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2、语音特点:
⒈淮语和普通话相比最大的语音特点就是有入声:
绝大多数地区都只有喉塞音[-ʔ]一个入声韵尾;
安庆市的桐城、铜陵市的枞阳只有[-l]韵尾;
唯有寳应一地有[-ʔ]、[-l]两个韵尾;
还有极少地区入声韵尾弱化或失去入声韵尾的。如南京、新海连等地。
⒉咸山摄三分:
即:“関”与“官”不同音、“站”与“战”不同音。
此两摄北方话一般都已经合流。今只有一类韵母[an](不计介音)。而在淮语中。绝大多数都有两组或者三组读音。一般的演变规律是:一等合口呼归桓欢韵;一等开口呼、二等归寒山韵;三四等同归先天韵。在具体分合上各地又有所出入。在此不一一赘述。
⒊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的低降调:
除海州一地的阴平调值为214曲折调;合肥方言、高邮方言、金湖东南部方言、天长东北部方言为平调;其他地区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
⒋部分地区阴阳声韵合流:
即阳声韵韵尾弱化变为鼻化韵。阴声韵鼻化变成鼻化韵。这样阴阳声韵之间有了交叉关系。
例如:在泰州方言中:“梅”≈“棉”、“冰”≈“边”;
在盐城方言中:“姐”≈“剪”、“哥”≈“官”。普通话的影响。部分已合流的阴阳声韵又有了分离的迹象。
⒌部分地区知三章三在咸山摄和假摄中保留j、q、x的读法:
例如:淮阴、扬州、泰州。东台等地。“遮”、“缠”、“扇”的声母分别为“j”、“q”、“x”。
⒍大部分地区无儿化韵er。
江淮官话人群尤其是新派的语音、词汇及语法向普通话迅速靠拢。误读、异读层出不穷。地方文化特色词汇的逐渐消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新派“讹音”的主要特点:
①、入声混乱:
⒈入→舒:肉、剧、郁、酷、麦、玉、萨等等。不可计数。
或将“麦当劳”误读如“卖当劳”。“郁闷”误读如“遇闷”。可谓惨不忍听。
⒉舒→入:贺、慕。
②、咸山摄三分混乱:
⒈寒山→桓欢:例如“患”。即把“患”误念为“换”
⒉桓欢→寒山:例如“灌”。即把“灌”误念为“掼”
⒊寒山→先天:例如“奸”。即把“奸”误念为“煎”
⒋先天→寒山:例如“战”。即把“战”误念为“站”
其中以“桓欢→寒山”、“先天→寒山”这两组变化最为显著。并且在江淮各地皆有体现:
●在洪巢片建盐[建湖、盐城]方言中。知组、章组咸山摄先天韵有明显被同化成寒山韵的趋向。在30岁以下人群中。“展”、“缠”、“闪”等字多被误读为“斩”、“蚕”、“散”。
●在洪巢片芜湖方言中。咸山摄桓欢韵一部分已经被同化成寒山韵。新派文读常将“管理”误读为“guan3理”。而单用“管”字做动词时仍读作guon。然而在45岁以上人群中此两韵仍然是严格区分的。与建国初方言调查的结果相一致。
③、普通话音泛滥:
文牍例如:在老派扬州方言中。“大家”只有“da4 ga1”这一个读法;年轻人则受普通话的影响多读为“da4 jia1”。[参见《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扬州方言词典》第61页]
再比如:受到洪巢片的影响。通泰方言的中西部地区大量的浊入字有阳入(白)一读、又有阴入(文)一读。有些则只有阴入一读。其中泰州市最甚。如今有大量的浊入字只具文读阴入。这项音变正在继续并加快。也许在若干年后。泰州市的阳入会完全混同与阴入。
⒉、地方特色的词汇大量丢失。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话词汇:
新派常以“藏”代替“囥”、以“溅”代替“灒”、以“选”代替“拣”、以“撞”代替“牨”、以“按”代替“揿”…不计其数。究其原因。年轻人大多认为地方语言是土语。不好用文字来表达。更不要说进入书面语。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淮语的大多数方言字在历朝历代国家编纂的字典里都有收录。是很正宗的汉语词汇。
历史沿革
中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语云“桔逾淮而北为枳”。应是地理环境使然。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或失在浮清。或滞于重滞。”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本省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这个方言区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江淮方言区。横亘江苏、安徽中部、全省遂成为三个方言区。
商周到战国
从商周两代开始。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向东向南两个方向发展。现今江苏方言的分布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华夏族向南发展。从关中、中原出发首先到达江汉流域。《诗经》国风中《周南》有《汉广》。《召南》有《江有记》。都是江汉地区的诗。可以称为“楚风”。说明殷周之际这里已被视为诸侯国之列。语言文化已经华夏化了。周初周公旦曾率军东征。战胜东夷。但是南面今江苏安徽境内的徐夷、淮夷仍很顽犟。曾多次与周互有攻伐:战争使敌对双方进行了语言文化的交流。到春秋时期。徐夷、淮夷才被吴国征服。今江苏全境几为吴国所有。这时吴国与中原诸国关系密切。与蛮夷各族共同接受华夏文化。东周以来楚国向东扩张。吴楚连年战争。虽然楚国失败。但是由中原入楚的先进文化反倒因战争更多更快的传入吴国。加速其华夏化的进程。这时吴国与中原内地的往来也颇为频繁。公子季札访问鲁、齐、郑、卫、晋诸国。表现了很高的华夏语言文化修养。晋国助吴攻楚。还派去战车队。教以战法。齐国军事家孙武训练吴军。齐景公还把小女儿嫁给吴王阖闾的长子。孔子有一位大弟子言偃(子游〕是吴人。曾在鲁国任武城宰。此外。楚人伍子胥奔吴。过江时渔父唱歌示意。语言可通。还有文种、范蠡也是楚人。他们到越国做官。出谋划策。语言上也没问题。所有这些都表明吴越两国已经放弃原来的蛮夷语言。成为与楚方言相近的华夏语的一个方言。战国时期。楚国中心逐步东移。最后都城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楚语对东部地区特别是江淮地区语言的影响更大了。
两汉时期
江淮方言情况可以通过西汉扬雄《方言》的记载来了解。上文说过。当时省境偏西部西接淮河南北为江淮方言区。其他是吴方言区。这是因为《方言》记载词汇的流行区域。总是江淮并举。其中多次与楚国中心地区的郢相联系。表明楚是一个大方言区。并且随着势力向东扩张。楚语也向东发展。此后逐步扩大到长江下游以北地区。吴方言区则多吴越并举。吴扬并举。吴是包括江北的。扬州地域广大。与江淮荆楚陈青徐都有并举。可见当时在下江江东广大地区已形成一种大体相近的华夏语方言区。即后来的吴方言。
南北朝时期
全国处于分裂状态。战争频仍。加之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中原士民为避乱纷纷南迁。江淮和江南地区受到中原汉语的冲击。尤以长江两岸为重。江淮间是主要战场。作为战争手段。军事家往往采取迁民或屯垦的措施。江南镇江以上则是南来难民的主要停留地区。聚居甚众。所有这些情况都是最能引起语言变化的因素。自此以后。江淮之间逐步演变为江淮方言。甚至扩大到南京镇江一带。后来宋朝南渡。历史重演。北人再度南迁。江淮之间为要冲。战争和人口变动促使语言发展。致使江淮方言与吴方言拉开距离。遂成本省三种方言鼎立的局面。
在江淮语言史上。通语和方言的消长。随着帝王都邑的转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曾有两次大变动。六朝时期的建康话和明代的南京话都曾上升为全国性的通语。
四世纪初。东晋政权在建康建立。北方大批南逃的人渡江集结于建康。并进而成为都城的主人。这些从以旧都洛阳为中心南来的人带来洛阳话。他们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外来语逐步成为建康的官话。士民在公共场合须说洛阳话。本来建康的本地话是吴方言。自从中原来的洛阳话入主以后。经过长期的融合。建康土语逐步被吸收。到南北朝时已基本演变为中原通语。南北朝时的语言学者颜之推云:“自兹(按指三国魏)厥后。音韵锋出。各有风土。递相非笑。指马之喻。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颜氏家训·音辞》)金陵话与洛阳话相提并论。其实金陵话来自洛阳话。当时南北两大都邑的话是基本相同的。都是高于方言的通语。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行全国的共同语。建康方言自来被称为南方官话。是在东晋南朝时期奠定基础的。但是当时南来的人以过江为安。所以大量集中在沿江南岸。江北地区。特别沿江北岸扬州、泰州、如皋一带。吴语并没有很快蜕变。直到隋炀帝游江都(扬州)时。还“好为吴语”。“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吴语。夜置酒。仰视天文。谓萧后曰:‘外问大有人图侬(按胡三省注云:吴人率自称为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胡注:长城公。陈叔宝。叔宝后沈氏)。且共乐饮耳。’”(《资治通鉴》卷185)正如王导在建康时好为吴语。可知隋末扬州尚有吴语的存在。
明代以后
明代初期建都南京。南京又成为帝王都邑。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南京话也就因之取得官话的地位。江淮官话也就是全国性的通语。官吏、商人和知识份子必须学会官话。才能较好地到外地进行语言交际。这是势所必然的。加之明初官修《洪武正韵》。颁行全国。作为读音用韵的标准。在当时享有很高的权威。此书的语言基础当是以南京话为主体。走“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的老路子。这就加犟了南京话作为通语的地位。此外。南京在地理上和语言系统上都接近中原话。比观《洪武正韵》和《中原音韵》的异同可知。中原汉语自古为全国通语。这是南京话可以作为全国通语的重要条件。这时的中原话和北京话都已失去四声中的入声调。
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如利玛窦、金尼阁等。他们看到中国的方言分歧。同时也发现有官话的存在。学会官话对于在各地传教最为方便。据研究。他们认为当时南京话就是官话。利玛窦和金尼阁都在南京学过汉语。并分别着《西字奇迹》和《西儒耳目资》。用他们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拼写汉字。采用汉语传统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声调。是符合当时南京话的。直到清末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还认为南京话是汉语的代表。虽然明清以来。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官话的语音以北京话为标准。成为普通话的前身。但是。就汉语的传统和历史地理的地位而言。南京话始终有其重要地位。
方言争议
江淮官话属于汉语官话存在较多争议的大区语言。主要的争议包括:
1,江淮话尤其淮东一带是否为属於现代官话之范畴
江淮话普遍与现代官话差异显著 相互之间不能直接交流 在音系词汇文法上均有相当特色 在淮东一带尤为昭著
2、黄孝片是否属于江淮官话
黄孝片的鄂东部分。虽然有入声调。但它的入声调音长比普通声调还长。与洪巢片、通泰片大为不同。黄孝片是否应属江淮官话。都有争议。
3、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关系
有以下几种看法:
所有江淮官话(或洪巢片、通泰片的全部)均由吴语演变而来;
只有部分江淮官话均由吴语演变而来;
江淮官话仅带有吴语的底层。不一定是(或一定不是)从吴语演变而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1317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官话,江淮,方言,地区,市区,扬州,声母,入声,吴语,韵母
没想到大家都对不同省份的江淮官话是不是一个语系?怎么会相差那么大。习俗,性格,饮食都不同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江淮官话(Jiang–Huai Mandarin)。又称下江官话(Lower Yangtze Mandarin)、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