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不会允许的。这其实是创作需要导致的一个剧情硬伤。
抗战时期。虽然八路军的团级建制数量有飞速发展。从起初的十几个团。扩大到后期的几百个团。但每个团的兵力规模。各军区都有着严格规定。
就以山东和晋察冀来举例说。
1942年。进行精简整编后。山东和晋察冀的八路军整编为甲、乙、丙3种团制。
甲种团。就是主力团。为三营九连制。
连一级的规模在140人左右。营一级在500人左右。全团人数约2000上下。
山东军区《关于调整部队编制等致中央军委、八路军总指挥部电》(1943年3月1日)。提到团的编制:辖3个营。每营534人;团直辖司、政、供、卫及特务连456人。全团共2053人。
乙种团为两营六连制。乙种团各营连的人数规模与甲种团相当。只是总人数略少。
丙种团没有营级建制。不设营长。由团直接领导连。每团有三至五个步兵连。另有侦查连或特务连各一。连兵力在170人左右。全团兵力在700~1200人上下。
《关于晋察冀军区北岳部队精简整编致中央军委、八路军总指挥部电》(1943年3月17日)。小团的编制为:5个步兵连。1个侦察连。1个特务连。全团1180人。
之所以会设置甲乙丙三种团级建制。是因为当时敌后斗争非常困难。日军的铁壁合围逼得我军不得不把部队建制多样化。以机动灵活的打法适应反扫荡的需要。
虽然李云龙隶属于129师。与山东和晋察冀不是一个战区系统。但129师和115师肯定不会相差太大。
因为在精简整编之后的三年时间里。除了抗战胜利前夕。八路军总部恢复了各军区小团的营一级建制外。八路军所有的团。基本再没有大的建制改动。
一个团。至多三个主力营。撑死两三千人。
这方面的文件资料。现在都是可以查到的。
所以《亮剑》中说李云龙的独立团有八个营的编制。这在抗战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
李云龙在打平安县城时。算上他防区内的地方部队和民兵(县大队、区小队)。他能指挥的人马。倒是可能有八个营的规模。
但规模不等于编制。
从编制上来说。八路军总部有严格规定。任何一个团。都不可能有如此严重的超编。
而且即便李云龙真搞出了八营的兵力规模。
那独立团的下场。一定是升格为旅。或者是被打散拆分。
就像旅长黑李云龙骑兵营装备一样。李云龙前脚得手。旅长的电话后脚就打过来。留不到李云龙在丁伟、孔捷面前装阔气。
提到旅。再说说旅级建制。
八路军刚改编时。有六个旅。
115师辖343旅、344旅。
120师辖358旅、359旅。
129师辖385旅、386旅。
每个旅下辖两个团。
但后来部队的规模扩大了。于是每个旅就从辖两个团。变成了辖三个团。兵力也从五六千增至一万上下。
王震《关于第三五九旅编制等致周士第、甘泗淇并朱德、彭德怀电》(1938年1月20日):“现三个团已编制就绪。七一七团三千二百人。平山团二千五百八十人。崞县团二千六百廿人。旅直一千一百人。共九千四百人。”
之后。由于部队规模继续扩大。团一级的数量剧增。再靠国民政府给的三师六旅番号来维持部队构架。明显不合适了。
于是从1939年开始。八路军也就不再拘泥于国民政府的正式番号了。
除了早先的六个有正式番号的旅外。八路军的各军区。还以团为基础。各自增编了若干个独立旅、新编旅、警备旅、教导旅。以及骑兵旅等旅级单位。
1941年12月。也就是各军区对团一级进行精简整编之前。总部对旅一级也进行了整编。
整编之后。八路军实行甲种旅和乙种旅两种编制。
甲种旅。为三团制。七八千人;
乙种旅。为两团制。五六千人。
由此。当时的很多团级指挥员。也成为了旅级指挥员。
比如杨勇上将。抗战初期为115师343旅686团副团长。后升团长。率领686团东进。领导开辟了鲁西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扩大后。部队规模相应也扩大。杨勇上将也由686团团长升为115师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
还比如梁兴初中将。抗战初期为115师685团营长。后担任115师教五旅旅长。新四军独立旅旅长。
还有李云龙的原型之一。王近山中将。他在抗战后期也担任过八路军386旅旅长和八路军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旅长等旅级职务。
抗战八年。李云龙始终是团长。这其实是剧情需要。并不是因为八路军只有六个旅级编制。总部没法给李云龙升官了。
回到这个问题来说。
总部不可能给李云龙八个营的编制。假如李云龙的部队真有八个营的规模。那独立团早就升格了。李云龙也应该升旅长了。
就算李云龙本人屡次犯错误。无缘旅长。他的独立团也应该升格为旅。
即便不升格为旅。独立团也要拆分。分成两三个甲种团。或四五个丙种团。
这是必须的。
为什么说这是必须的呢?
因为一个团的防区。和一个旅的防区。肯定是不一样大的。
六千多人的规模。单靠一个团的防区。根据地的老百姓肯定是养不活这么多兵的。
并且。一个团和一个旅的作战任务。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独立团超编了。总部就必须要重新划分防区和兵力部署。以及调整作战任务。
而不是默认李云龙扮猪吃老虎。以区区团长或营长职务指挥独立团六千多人在平安格勒附近小打小闹。
不可否认《亮剑》是一部优秀作品。但其中也有一些内容与现实情况严重不符。
例如李云龙丁伟孔捷号称“晋西北铁三角”。
而实际上。他们所属的129师。作战范围并不在晋西北。
还有李云龙和楚云飞。为了让两人能做平起平坐的对手。作者硬是在总兵力才六万人的晋绥军中。搞出了个五千人规模的358团。
这明显是为了剧情需要而刻意为之。没有太多的道理可讲。
其他观点:
八路军总部从来不会同意。
1941~1942年。是中国整个抗战时期最艰苦的时候。
延安大生产运动
对八路军来说。国民政府1941年完全停止军饷及其他物资补助。虽然这些东西对整体作战需要完全是杯水车薪。
自己纺线做衣服
历史记载。抗战爆发至1940年。国民政府有下列补助:
1937年8月整编。国民政府一次性补助八路军以30万元(法币)。此后每月是63万军饷。包括生活费30万。战务费20万。补助5万。医疗补贴1万。米贴及兵站补贴7万。伴随法币的贬值。1940年则最多补贴到了75万。
整编时一次补贴70万发子弹。后续合计之后补贴总数是:370万发子弹。1.5万手榴弹。620枚迫击炮弹。
同时。补贴若干工兵、医疗器材。
八路军参加第二战区序列。阎锡山一次补贴了100万发子弹。200挺机枪。
第二战区副司令卫立煌探视被晋绥军误伤的林彪给了子弹100万。手榴弹25万。牛肉罐头180箱。4.3万件夏衣。一批医药及电话通讯器材。
卫立煌将军:
此外。陈赓大将有时候会利用自己的身份向身居高位的黄埔同学要接济。宋希濂就曾一次给了一个骑兵营的装备(200来匹马与卡宾枪)。
1941年初。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对八路军与新四军的补贴。所以八路军只能进行精兵简政。甚至大生产运动。
延安大生产运动
精兵简政的另一面就是分兵
若干八路军部队分为团。营、连。化为地方武装。所以八路军正规编制自45万降到了30万。少的15万是牺牲损失及成为地方军分区的县大队、独立营等。
《亮剑》中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李云龙独立团确实可能发展到7000人。但不会编到8个营。因为这7000人中大多都是军分区下基干团、某独立大队。某游击队。武装工作队名义。李云龙如果没有某军分区司令身份(也确实没有)。最多将团直属队几百人拉出来。原来3个营若已经分解则也只能拉营连直属队。而县大队区小队这些。没有军分区命令不能参与李云龙独立团违规发起的作战活动。这是原则性的纪律问题。
所以。这是亮剑剧情的BUG。
对八路军总部来说。不会将已经地方化的独立团部队编8个营出来。人家已经是什么什么大队。中队了。
其他观点:
说句得罪观众的话。《亮剑》里李云龙独立团的扩编到8个营属于艺术创作。大家笑一笑就好。深究起来就不好看的。
没错。抗战的时候蒋介石怕八路军发展壮大。不愿意给八路军更多的番号。更关键的是不愿意给军装、武器、弹药和粮饷。
因此。想象一下你是李云龙。这么多实际问题你怎么解决?
没有番号
没关系。八路军首长说了。为的是抗日。就叫独立团。新某某团。不理老蒋。
武器弹药
有人可能要说。这题我会。没有枪没有炮。从鬼子伪军那里缴获。
枪炮没有那么容易缴。机枪能排成一长排。那就是老八路的部队了。
那时候八路军为了尽可能地缴获敌人武器。可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打伏击战和歼灭战。就为多缴获点武器。
至于你要是真能缴获意大利炮。那是很少见的。
枪的问题能解决了。还有子弹。
当年八路军可是想方设法自己用空弹壳复装子弹。复装的子弹质量不好。只能用于近距离交战。原装子弹打远距离目标才有准头。
武器不是永远不坏的。要修理。晋西北风沙大。够头疼的。修武器是要有备用零件的。自己想象一下吧。
军装
八路军有被服厂没错。可没办法供应那么多部队。尤其离八路军总部较远的部队。你得想法子自己生产军装哦。
所以。要么你有本事。你自己建个被服厂生产军装军鞋。要么。你组织根据地的居民缝制。
老电影里根据地的妇女总是在纺线和纳军鞋。就是给八路军新四军生产的。
而且。你生产军装军鞋得自己想办法找布料。当年八路军可不是整齐划一的灰军装。那真的是有什么颜色布料就穿什么。
经费
没错。其实八路军是发津贴。这需要筹措钱。
八路军请老百姓缝军鞋军装。要么付钱。要么给实物。比如给小米什么的。
还要根据地几乎买不到的东西。比如西药、电台、电池、发动机等等。都需要钱。
粮食
最关键恐怕是粮食。部队上这么多人。多数是精壮小伙子。不吃饭怎么能行?
因此。如果你是李云龙团长就得思考:
1.怎么在鬼子伪军的威胁下站稳脚跟?
2.占据的这么一片地方能种多少粮食。还能生产多少农副产品?请注意。抗战的时候没有农药、化肥、拖拉机和无人机。就是现在看来很艰苦地条件下种地。
3.占据的地方有又多少壮劳力。如何在不是很影响第2条的情况下征兵扩军到8个营。
估计有人要说。团长一个人想不过来。
对啊。一个人忙不过来。所以要建立基层组织。把老百姓组织起来发展生产。
8个营几千人的衣食住行。都要能供应得上。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当年老战士的回忆录里可是写过。某某地方土地贫瘠。供养不了多少军队。无法把部队扩编到理想中的规模。所以要扩大根据地。期间又要与鬼子打几场硬仗之类的。
因此。小说里。电视剧里。到某某地方。主角默念一句。我要扩军。几个背景板一样的村民晃一晃。部队就出来了?
不可能的。种多少粮食。织多少布。有多少年轻人。基本决定了你最多能征多少兵。这是客观规律。
关注 近卫步兵师。关注 军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1448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八路,独立团,部队,旅长,规模,这是,军装,子弹,军鞋,总部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何李云龙一个团,八路军总部允许他扩建到八个营?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不会允许的。这其实是创作需要导致的一个剧情硬伤。抗战时期。虽然八路军的团级建制数量有飞速发展。从起初的十几个团。扩大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