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必须是《琅琊榜》
《琅琊榜》是完全的架空历史题材。在虚拟的历史中纵横驰骋。又不失历史的厚重。而对历史场景的制作甚至要超过很多不是架空的剧。这不同于历史正剧。更不同于历史戏说剧;为构筑世界观而虚构了一些动物植物。但没有更多的超自然因素。与神话、仙侠不搭边;既有政治斗争。又有江湖帮派。相当于杂糅了宫廷剧与武侠剧的一些特色;最后。可喜可贺。并未“言”情。却处处可见真情。
在《琅琊榜》的这些特点中。又以第三点较为引人注目。在网上常见评论说此剧是关于复仇的。是关于权谋的。是关于政治斗争的——这样说此剧并不能算错。但绝不是此剧的本意;光凭这点。此剧也断不能成为全民神剧。
那么。这个剧的本意和最大的优点。究竟是什么?
在丑恶与污浊的世间。纵然要依靠现实手段、乃至阴谋诡计来扫除魑魅魍魉。却依然闪现着理想主义的光辉、磨灭不尽的真情——这是此剧的本意和最大的优点。
鲁迅先生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早已对现实绝望了的鲁迅先生有此偏激言论。也无可厚非。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斗争中。这句话可谓铁则。君臣相杀、父子相弑、友僚相叛、兄弟反目。登峰造极。剧中的反派们。谢玉、誉王、夏江、梁帝萧选都是严格地遵循这条铁律。在他们的眼里。人都是利己的。都是不择手段的;成功的人都是极端利己的。都是无所不用其极的;中国历史。无非“厚黑”二字而已。
想必在今天。抱此信念者。也不在少数。
剧中用了很多非常经典的桥段来刻画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他们有着他们独特的价值观:
秦般若:凡事必靠手段。
E1。秦般若煞有介事地分析梅长苏如何能号令群雄:“他靠的不是无双的智计。又是什么呢?”。
不过后面我们就可以发现。梅长苏靠的。并不只是无双的智计。
兰园枯井案。童路的妹妹正是其中的受害人。
何文新杀人案。被害人邱泽也是杀人凶手。
宫羽父亲为谢玉所杀。
更不要提蒙挚、黎纲、甄平都是赤焰军旧部。整个江左盟。完美诠释了“官逼民反”。只不过行事更隐秘、技能更开挂罢了。回过头来再看秦般若的论断。不禁觉得实在是可笑。
夏江:凡人皆有目的
E38。谢玉在悬镜司对梅长苏咆哮:“你不是来辅佐靖王的!”
这论断多么干脆利落。倘若夏首尊不那么功利地看待梅长苏。恐怕就不会等到身陷囹圄时才发现他的真实身份了。
谢玉:为利不择手段
E23。谢玉后路被断。发狂地质问梅长苏。无冤无仇。为何害自己至此。梅长苏淡然答道:“你我为名为利各保其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你问我这样的问题不觉得好笑吗?”
讽刺的是。谢玉所问出的问题。正是对他一生所作所为的绝佳概括;所以梅长苏的反问。才让谢玉哑口无言。
梁帝萧选与誉王:天下是我的天下
世上的皇帝大约可以分为两种:做事儿的皇帝和不做事儿的皇帝。梁帝萧选和誉王。都是做事儿的主。甚至可以说。梁帝萧选给人感觉在处理政务上是相当勤勉的。
只不过。做事儿的皇帝里面又分为两种:为天下做和为自己做。其中的差异表现在。为天下做事。究竟是目的。还是只是为一己之私的手段。不幸的是。大部分皇帝。都是后者。萧选(包括誉王)也不例外。
萧选在E1就讲:“朕的天下。岂是他说拿就能拿去的。”
这句话听上去非常自然。似乎皇帝。就该如此。
在E53。皇帝再次质问梅长苏:“你说。这个天下是朕的天下。还是他萧景禹的天下啊?”
梅长苏的回答。却如平地惊雷。震醒了皇帝。也震醒了电视剧前的观众: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失魂落魄的老皇帝哑口无言。第一集与倒数第二集也构成了一个闭环。首尾呼应。
再如E40。当誉王炮制私炮坊爆炸案被发现时。父子堂上相争。萧选怒斥誉王欺瞒。誉王申辩绝不敢藐视皇权。而刑部尚书蔡荃却看得明白:“重点不在这里。”
一个伤亡百十人的案子。皇帝与亲王居然只是围绕有没有藐视权威争来争去。而且没有人觉得有丝毫的不妥。视人命如草芥。如此而已。
登基前的萧选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梁帝萧选。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他这辈子。只做两件事情:保住政权。保住帝位。正因此。他才会一面勤理政务。一面又放任臣子贪腐争权——只要弄不垮国家、威胁不到自己就行了。而且。他对后者威胁的敏感更甚于前者。所以他才会把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经验都用在猜疑上。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偏激和多疑。
所以在E53。萧选根本不信大家翻案。仅仅是为了鸣冤。他质问梅长苏:“你们只是想鸣冤吗?”
做人到这个份上。其实也非常可悲。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各方的斗争策略。都是直击萧选的痛处的:梅长苏揭露兰园枯井案、制造何文新杀人案、揭露誉王赈灾收礼。太子和谢玉揭露庆国公侵地案。誉王引爆私炮坊。都是通过制造舆论、引发民怨、动摇国本来迫使萧选解决自己的对手;夏江、谢玉炮制赤焰冤案。夏江、誉王用卫峥刺激靖王。梅长苏用夏冬离间夏江与萧选、暴露誉王是私炮坊爆炸主谋。都是通过刺激萧选那根不能触碰的皇权神经来铲除对手。这后一种方法往往比前一种更加毒辣。对对手的打击也更加致命。可怜萧选聪明一世。把这个当棋子把那个当棋子。最终自己也不过是别人的棋子罢了。
《琅琊榜》充满了政治斗争。但却不是《甄嬛传》。不是《权力的游戏》。不是《纸牌屋》。那些被斗倒的人。本来就该被斗倒。半点怨不得别人。就比如说夏江。他倒得冤不冤?冤。真是冤。一心为陛下(和他自己)着想。结果落得个身陷囹圄、身首异处的下场。再比如说萧选。他冤不冤?冤。真是冤。一心一意宠幸静妃和靖王。到了还被他们夺了权。
那又如何?
正义伸张。有何不妥?如当年明月所说:不是礼仪廉耻。不是道德说教。而是阴谋诡计。权术厚黑。对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方法。
这部剧里有这么多复杂多变的反派人物。有这么多阴暗丑恶的东西。善恶双方都用尽阴谋诡计。但却并没有倒向现在流行的“暗黑风”。有些作品自以为涂上黑漆漆的色调。让英雄做一些坏事。让反派坏得无以复加。就是现实。就是成熟。而《琅琊榜》中。阴霾虽厚。却难挡理想主义的光辉和磨灭不尽的真情:靖王的刚直、蒙挚的忠勇、夏冬的坚守、飞流的单纯、萧景睿的宽厚、言豫津的活泼、蔺晨的疏狂。林殊的明亮与梅长苏的阴沉。霓凰对外的坚毅与对林殊的温婉……无一不是动人心魄、荡气回肠;梅长苏与霓凰在太皇太后面前再叙婚约。靖王对梅长苏四问四答立志彻查冤案。太皇太后大丧之音响彻京城。梅长苏忆言侯王杖栉节舌战群儒。靖王斩断铜铃梅长苏跪地相求。面对叛军梅长苏利剑出鞘指点江山。出征相别林殊与霓凰许下来世之约。最后斯人已逝空留悠悠思念……无一不是感人肺腑、潸然泪下。
就连看似明哲保身的老太监高湛。其实也是个厚道人。早在E2。靖王在宫门等候。太子与誉王服侍皇帝时。老太监便有口无心地提到:“陛下。靖王还在宫外候旨呢。您不宣他吗?”
《琅琊榜》提醒了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相信这个世上有纯粹的坏人、纯粹的利益。却再也不相信这个世上有纯粹的好人、纯粹的情谊了。更有甚者。他们不但不相信。而且自以为看透了世界运行的规律。对这些大加嘲讽。他们不信。是因为他们做不到;他们大加嘲讽。是为了掩盖他们内心的懦弱。正如E53皇帝与梅长苏对话的最后。梁帝萧选信誓旦旦地说:“只要坐在这把龙椅上。人。自然是会变的。你记着。无论景琰现在什么样。等他坐上了这个位置。他也会变的。”
当梅长苏转身轻蔑地离去时。老皇帝颓然哀号道:“你要相信。朕是受了小人的蒙骗!”
“你父亲林燮。辅佐朕十年;你母亲晋阳。更是朕的亲妹妹呀。朕抱过你。带你骑过马。陪着你放过风筝。你记、记得吗?”
他记得。只是你不记得了。
短短几句话。把老皇帝病态的逻辑、敢做不敢当的懦弱和对所犯之过无法挽回的绝望。刻画得淋漓尽致。
而梅长苏呢?他没有答话。也没有回头。径自向前。消失在宫门的另一头。徒留失魂落魄的老皇帝。在孤独的宫里。瘫作一团。
梅长苏。他来时素颜白衣、机诡满腹。去时遥望狼烟、跃马扬鞭。他变幻风云、涤荡人间。唯一不改的。是一颗赤子之心。
其他观点:
《琅琊榜》我大概看过三遍
其他观点:
刘晓庆主演的《武则天》看来N遍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1566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都是,皇帝,天下,的是,目的,阴谋诡计,历史,此剧,反派,事儿
没想到大家都对你最想二刷哪部架空历史剧?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必须是《琅琊榜》《琅琊榜》是完全的架空历史题材。在虚拟的历史中纵横驰骋。又不失历史的厚重。而对历史场景的制作甚至要超过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