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1870年7月26日。刚刚从闽浙总督调任两江总督两年的马新贻在参加完阅兵式后。在回府的路上。被伪装告状的张文祥一跃而起。一刀刺中要害。很显然张文祥动作娴熟。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第二天马新贻就在府邸去世。
江宁将军魁玉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把张文祥押到官府审问。张文祥回答他: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为天下人除一恶贼。说完。任凭严刑逼供。他就不再吐一字。
除了晚清的革命党之外。清朝从来没有出现过刺杀两江总督这样的大案。迅速这个消息就传遍了全国。就连慈禧太后听到这个消息也大为震惊。先后派了几拨人去严加调查。
马新贻是山东菏泽人。回民。和李鸿章是同科进士。两个人后来又同时从安徽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家。走进了满清政府的中枢。如果马新贻没死。后来的成就有可能不在李鸿章之下。
根据马新贻的儿子马毓桢的回忆。在接任两江总督前。马新贻曾经进京觐见慈禧太后。出来后。莫名惊恐。举止失常。大汗淋漓。就连朝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按照官场的常态。马新贻应该拜会军机处和各部堂官。让他们以后多多照应自己。但他没有。他迅速回了一趟自己的老家山东菏泽。拜祭了一下自己的祖坟。然后他对自己的两个哥哥说:我此去吉凶难料。万一有不测。千万不要到京告状。要忍声吞气方能自保。
那么这一切的反常行为到底是为什么呢?马新贻的儿子在民国时期曾经对别人说:慈禧太后让他调查太平天国胜过金银财宝下落不明一案。并且想方设法削弱湘军军官对江南官场的控制和垄断。
1864年当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向慈禧太后报告太平天国圣库里边什么都没有。太平天国推行的是公有制。军队所有的财产统统都要上交到圣库里。由洪秀全亲自分配。实际上就是洪秀全一个人的小金库。里边有数不尽的金银财宝。
根据江西巡抚沈葆桢的报告。湘军军官从江南运回湖南老家的船只络绎不绝。经常堵塞长江航道。毫无疑问这上边装的全部都是金银财宝。在慈禧太后的心中。这些东西都应该是属于她的。
先前是震慑于湘军的强大。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太平天国灭亡后。湘军被裁撤成了一支只有几万人的部队。后来在镇压捻军的战斗中。这次军队被进一步削弱。大部分被合并进了李鸿章的淮军。
马新贻接替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后。就对流窜在江南地区的湘军游兵散勇进行了严厉打击。并且让袁世凯的父亲袁保庆来协助自己管理江防部队。并且迅速改善了江南的民生和商业环境。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一致称赞。
马新贻对湘系军官军官暗地里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当然这一切逃不过湘系军官的眼睛。刺杀马新贻不过是双方关系矛盾激化的一种结果。当然整个计划执行的还是非常严密的。
在马新贻被刺杀后。有很多个版本的民间传说就出现了。大部分都是说。张文祥原本认识马新贻。马新贻抢占了曹二虎的妻子并且杀害了曹二虎。张文祥不过是为二哥报仇。因此这不过是一场情杀。
实际上明事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不过是有些人散布出来转移视线的。马新贻根本不可能和张文祥有什么来往。他是李鸿章的同科进士。一直以来官运亨通。没有理由和张文祥这样的土匪有来往。
慈禧太后根本就不相信这些。这个老女人虽然文化不多。但明白政治没有真相。随后派出了第二波钦差大臣刑部尚书郑敦谨。这个人被认为是当代的刘统勋铁面无私。并且让曾国藩回到两江总督任上展开调查。但曾国藩迟迟没有启程。就是来到了两江总督府。也是等郑敦谨来一起调查。
很明显。他是把自己责任撇清。一直没有提审过张文祥。整个案子前前后后一共审查了8个月。最后的结论竟然是维持原判。铁面无私的郑敦谨竟然在审判时没有多说什么话。这和外界对他的评价判若两人。
马新贻的旧部孙衣言和袁保庆根本就不认同审判结果。孙衣言给马欣怡写了神道墓铭。在中间他直言。他已经尽力了。并且他拒绝签字画押。不认同本案结果。但也无能为力。袁保庆更是气愤难平。随后就郁郁而终。
审案大臣郑敦谨从此闭门不出。拒绝曾国藩来送银子和送行。他直接向慈禧太后上了一道折子。声称自己身体不好。回家养老去了。实际上他再也不愿意和曾国藩这样的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了。他认为自己愧对马新贻。
政治永远都是如此。真相就像藏在河底的石头。没有人会真正关注。也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我们只能看到表面的河水。下边的暗流涌动只有当事人知道。还是那句话。政治没有真相。只有表象。
其他观点:
“刺马案”并不是什么奇案。关于这件事的背后主谋清廷早就是心知肚明。只不过不敢说出来罢了
1864年7月19日。湘军轰塌天京太平门附近城墙。随后蜂拥入城。天京城内的太平军将士全部战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宣告终结。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军甚至一度打到天津附近。犹如当年的李自成。以至于咸丰皇帝哀叹道:明末之鉴。犹在眼前。当时清廷已经做好了放弃北京。退守东北的最坏打算。
由于八旗和绿营腐化堕落。不堪一战。为了对抗太平天国。咸丰皇帝下令允许汉人自办团练围剿太平军。并且咸丰帝还放出话来。表示谁能剿灭太平军。就封他为王。
但是就在湘军攻陷天京之后。湘军主帅曾国藩并没有等来朝廷封王的恩旨。反而接连遭到了清廷的严厉斥责。清政府不断追问他天国圣库中巨额财富的去向。到最后曾国藩也只是被封了个一等侯爵。
清代爵位非常繁杂。一等侯爵距离王爵还差着起码四个等级!而一等候也不是侯爵中的最高级。一等侯只是侯爵中的第二等。它前面还有一个“一等侯爵兼一云骑尉”。
按照咸丰皇帝的许诺。曾国藩理应封王。就连一起跟他参与镇压太平军的八旗蒙古将领僧格林沁都被封王了。而曾国藩却仅仅是个侯爵。这显然延续了清廷对汉人的歧视。也表现出清廷对曾国藩的不信任。
在湘军攻克天京之后。东南半壁江山尽数落入曾国藩之手。此时的湘军已经成为清廷的潜在敌人。对于清廷而言。掌握江浙富庶之地的曾国藩倘若造反。那么他对清廷的打击要远远大于太平天国运动。
自打湘军占领天京之后。清廷就不断地敲打曾国藩。并且立即调八旗进驻金陵。对曾国藩进行监视。
其实清廷的焦虑也绝非杞人忧天。在湘军阵营中有许多将领确实想反清自立。恢复汉人的天下。据传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就曾劝谏曾国藩。希望他能率军北上。将满人赶回老家。
为了打消朝廷的疑虑。曾国藩在占领天京后不久就下令裁撤湘军。以求让朝廷放心。但是当时江南各地督抚要职却都落入了湘军手中。而曾国藩也就地担任两江总督一职。一时之间湘军势力在江淮一代可谓是只手遮天。
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各部门要职都是由满人把持。在大部分时间里。地方上的几个重要的督抚都是由满洲旗人出任。例如在雍正朝之后两广总督长期由满洲旗人担任。不光是汉人。连汉军八旗都受到打压。清廷对于全国的控制相当严密。
但是太平天国的出现打垮了清廷在南方几个重要地点的八旗驻军。清廷对南方的控制大为削弱。而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南方各省几个重要的职位都被湘军要员接管。
面对着大权在握的湘军势力。清廷寝食难安。即便是曾国藩主动裁军。但湘军仍旧庞大。一旦闹起来。清廷不一定稳得住。几经考虑之下。慈禧决定擒贼先擒王。于是在1868年。也就是攻克天京后的第四年。清政府下旨调任曾国藩为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是清代疆臣之首。地位比两江总督还要高一点。这个调令名义上是给曾国藩升了官。但其实是明升暗降。明摆着是一则调虎离山之计。目的就是让曾国藩离开南京的根据地。让湘军群龙无首。便于朝廷对他们进行控制和裁撤。并且直隶就在清廷眼皮子底下。把曾国藩放到直隶。朝廷也更加放心。
面对朝廷的旨意曾国藩虽然不情愿。但也不敢反对。此时的他不比四年之前。造反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他只能是接受调令。
曾国藩离任之后。清廷立即命令闽浙总督新贻一担任两江总督。
马新贻。山东菏泽。是清代有史以来官职最高的回族人。也是当时有名的干吏。慈禧因此选中他作为代替曾国藩的继任人。希望他能够收拾江南的残局。
马新贻在接到调任之后非常恐惧。他知道南京的“水”很深。但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既然朝廷的旨意已经下来了。那就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在到任南京之后。马新贻立即着手进一步裁撤湘军。打击湘军势力。试图重新恢复中央对两江地区的控制。不过正当马新贻欲大展宏图之际。 他本人却在上任两年后遇刺身亡了!
1870年8月22日。马新贻在箭场参加完阅射后步行返回官署。在刚走到官署后院门口时。突然有人冲至马新贻仪仗面前喊冤。马新贻便让随从带到面前。而正在这人被带到马新贻面前时。这人迅速拔出匕首。直刺入马新贻的右肋。随后马新贻被侍从迅速抬回总督府。但是很快就因失血过多毙命了。
行刺之人叫张汶祥。在刺杀马新贻之后他没病没有逃跑。而束手就擒。据说当时他还高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有当年荆轲刺秦的架势。
事发之后。清廷震惊。两江总督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身亡。这可是大清开天辟地头一回。而且刺客张汶祥仅以一人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冲到了马新贻的身边。试问马新贻身边的数十位侍从在干嘛呢?
在通常情况下。如果马新贻同意接见喊冤的张汶祥。张汶祥必须跪在距离马新贻七八米远的地方。不允许靠近马新贻。他的诉状只能由差役转交给马新贻。张汶祥是不可能近距离接近马新贻。相隔这么远的距离。即便是张汶祥想拔刀行刺。周围的随扈也有充足反应时间和反应距离将他擒获。决不可能让他直抵马新贻面前。
可是就在马新贻遇刺那天。张汶祥偏偏就被直接带到了马新贻面前。随扈也没有对其进行搜身检查。如其情形。确实让人大为生疑。
慈禧在得知马新贻遇刺的消息后大怒。急派满洲人富察魁玉代理两江总督一职。并命令富察魁玉会同江苏布政使梅启照和漕运总督张之万一起审理这件惊天大案。
但是这仨人的调查工作却出奇的缓慢。磨叽了许久也没有审出一个结果。最后只是以“私怨报仇”结案。
这个结果朝廷肯定不能接受。你一个小小的张汶祥怎么可能与两江总督有过瓜葛。但此时清廷也意识到了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慈禧也感到在江宁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左右这个案子。于是慈禧太后下旨调曾国藩火速回任两江总督。并加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为钦差大臣。令二人赶赴江宁复审此案。
郑敦谨是出了名的干吏。做事雷厉风行。在来到南京后就马上提审张汶祥。但在审案期间。曾国藩的反应却异常的冷淡。他总是一言不发。这让郑敦谨非常疑惑。
曾国藩的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多日。郑敦谨终于按耐不住。询问曾国藩对此案的看法。而曾却淡定的表示:看来只能以之前的供词结案了。
郑敦谨是何等聪明。听到曾国藩如此表态。他心中已然是水落石出。
在曾国藩表态后。郑敦谨立即以“听受海盗指使并挟私怨行刺。实无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谋之人”的审问结果向朝廷结案。之后。郑敦谨甚至没有回京述职。在回京时走到半路就辞职了不干了。
很明显。“刺马案”的背后主谋就是湘军势力。目的则是逼迫朝廷将曾国藩调回两江。而前来调查的各路官员也都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一个个皆装聋作哑。
最后。朝廷接受了郑敦谨的审理结果。1871年10月。张汶祥被凌迟处死。清廷将他剖腹挖心祭奠马新贻。而在此事件之后。江南地区也彻底落入湘军手中。清廷逐渐失去了对南方控制。以至于在日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廷根本指挥不动南方各督抚。东南各省甚至与列强签订了一个《东南互保条约》。拒不参与中央与列强的战争。
到了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山东、广东、福建、湖北、江苏、江西、四川、云南等省更是旋即宣布独立。清廷根本无法节制。而这一切的发展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注定了。
其他观点:
同治九年(1870)七月二十六日。两江总督马新贻校场阅兵完毕。在返回督署的路上。迎面涌来了一群热情民众。想一睹总督风采。马新贻为了表现自己的亲民形象。高兴地挥手向民众致意。此时。一位壮汉突然拔出一把锋利短刀。冲上前去。将短刀刺朝马新贻的胸部刺去。短刀刺进之后又拔出来。继续刺进去。马新贻当场倒在了地上。刺客感到刺杀已经成功。但他并没有逃走。而是站立在原地。仰天大笑。还大声喊着让怕死的卫士来抓他。
“刺马案”剧照
江宁藩司梅启照急忙下令将刺客拿下。而这位胆大无比的刺客叫张汶祥。
马新贻回到署衙。因被刺多刀。失血过多。当天便死了。
梅启照很快将张汶祥拿来审讯。审讯时。梅启照问:“他刺客是谁?为何要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张汶祥的回答是:“我是河南汝阳人。马新贻该杀。所以我杀了他!”再问其他原因。张汶祥什么都不说。
被刺杀的马新贻(1821-1870年)其实是一位不错的官员。他是山东菏泽人。是道光二十三年的进士。跟李鸿章同榜。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中他屡建军功。也算是有功于朝廷的。此外。他在浙江巡抚的任上。兴修水利。重用有才学的人。重视教育。为政一方。颇为用心。是尽责的官员。
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马新贻由闽浙总督调任两江总督。并兼通商大臣。虽说是平调。但历来两江总督所管辖的地区是朝廷赋税最多的地方。所以。他实际上官位比以前更重要了。
两江总督府
治理两江。马新贻还是有办法的。他有治军经验。在上任两江总督之后。他立即向朝廷上奏疏。曰:“我治下的兵马都很虚弱。不足以保境安民。请准许我在各营则选营兵二千五百人屯戍江宁。亲自加以训练。”(《清史稿-列传二百十三》朝廷准奏。马新贻将选出的二千五百人编为五营。令总兵刘启发率领。以强兵力来辅助治政。严搜缉拿犯法者。两江局势安稳多了。其实。当时尚有战后流窜的一些散兵游勇。还有土匪。马新贻用兵治政是有他的道理的。在两江总督任上。他坚持“不求速效。但求实际;不求利多。但求患减”的处事原则。剿灭匪患。兴修水利。改善税赋政策。颇得民心。
当然。在任上。发生了“安庆教案”。法国传教士低价强买民房改建教堂。引起安庆民众的痛恨。群众和文武考生愤起拦阻。并捣毁了英、法教士住所。事后。法国政府指示驻华公使罗淑亚用武力保护天主教。因怕得罪洋人。马新贻主持与英法签署了《南京协定》。答应了罗淑亚的全部要求。赔地。查办作案罪犯。并监督执行。马新贻还派人在江南各府各县张贴告示。承认英法传教士们“有权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严厉斥闹事者不得再犯。否则将严惩不贷。马新贻处理“安庆教案”显得太软弱了。让民众很气愤。
马新贻
马新贻被杀之后。慈禧太后等大为震惊。两江总督被刺杀。这在清朝历史上是少有的大案。朝廷命护督将军魁玉再严审张汶祥。审讯时。张汶祥的供词反复改变。但就是说没有主谋。给事中王书瑞奏请求查清主使。朝廷命漕运总督张之万与魁玉再会审。会审后的结论是:“张汶祥曾经是太平军。后来又暗通海盗。马新贻任浙江巡抚时。捕杀南田海盗。张汶祥的同党大多被杀。妻子为人掳掠。马新贻到宁波阅兵时。张汶祥递呈控拆但没有被受理。因此而怀恨在心。杀马新贻泄恨。所以没有人指使他。遂请以大逆定张之罪。”
可是。慈禧太后和朝中不少大臣都不相信张之万上报的这个审讯结论。朝中有些谏臣们也相信张汶详背后一定有指使者。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是个政治老手。他猜测此案一定与湘军有关联。她谕令曾国藩由直隶回两江任总督。并负责复查“刺马案”。并派刑部尚书郑敦谨等前往南京会审。
此时。曾国藩压力是比较大的。若是不认真查案。便是抗旨。而若是真查了。又恐真的查出此案件与湘军有关。因而。曾国藩抵达江宁府之后。并不急着审案。而是阅读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思考对策。
而在背地里。曾国藩密令他的得力部下彭玉麟、赵烈文、吴汝纶等暗中调查。
曾国藩
调查的结论出来后。主要有两条:一是:张汶祥原为河南光州人。曾与好友曹二虎、石锦标加入捻军。张因有功升任头目。而马新贻任合肥知县时曾办团练抗捻军。张文祥等曾被活捉过。张借助马新贻的关系降清。并与马新贻结下兄弟之情。张文祥降清之后屡立战功。功劳却算马新贻的。马因功升为安徽布政使。而张的好兄弟曹二虎的妻子因貌美被马看中。马起了歹心。张、曹知情后很恼火。想报复马。而曹却被马陷害为“通捻”。被捕杀。张文祥逃脱后为了为曹报仇。所以刺杀马新贻。
二是:马新贻是回人。其父为山东菏泽回民之首。与甘肃回王有联系。当马新贻与太平军、捻军作战时。得回民资助。屡次立功。升官很快。马思报答回王。而马有一亲兵徐义。有一次与张见面闲聊时说到了马新贻与回人的关系。说西北回王若想出兵南下。马愿意为内应。事成之后。让马新贻统管江浙。张汶详因此而认为马新贻暗通回王。而当时马整顿江浙。取缔私营店铺。让张文祥生意没法做。所以。张刺马是为除国害。并为己泄愤。
由此说来。张文祥刺杀马或是为好友报仇。或是因马暗通回王。并害得他没有生意作。所以除国贼、泄私愤。张背后并没有他人主使。
如此结论。依然难以让朝中大臣信服。于是。就有各种猜测。比如:
其一。江苏巡抚丁日昌的独生儿子丁蕙蘅。不求上进。整日吃喝嫖赌。有一次在南京秦楼楚馆为争美人而与富商的公子结仇。他令手下将富商公子打死。富商朝中有人。花大钱打官司。两江总督马新贻知道后。劝丁日昌拿钱赔富商。并让丁将其子的功名除去。丁蕙蘅回家后被其父大揍了一顿。并锁在屋里。后由他奶奶放出。丁蕙蘅因此而痛恨马新贻。认为是马所害。为报复马。丁蕙蘅顾了张汶祥刺杀马新贻。
其二。太平天国起事。借上帝之名以聚众、煽诱。而湘军中不少人对洋教很厌恶。马新贻曾受洗入教。对洋教多有庇护。极力处置反洋教者。因而激起湘军中厌教的人的愤怒。意在除掉马新贻。张汶祥刺马。便是反洋教者指使。“南京教案”便是导致马新贻被杀的主要原因。因为马新贻庇护洋教。捕杀国人。有辱国格。该杀。
其实。高拜石于《刺马案与湘军》中。高阳于《清末四公子》中。高尚举在《刺马案探隐》中。皆认为是湘军买凶杀了马新贻。是为湘军清除异己。笔者认为这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第一。湘军攻下天京之后。朝廷对湘军异常忌讳。担心战斗力极强的湘军会造反。所以采取了很多防卫措施。而曾国藩却未雨绸缪。激流勇退。他令指挥攻城的前线总指挥、他的胞弟曾国荃告病退伍。并立即裁掉了湘军中最能打仗的吉字营。并遣散了其他营寨的部分湘军。同时。他还奏请停拨原本征派给湘军的江西等地的厘金。厘金直接归朝廷;他还整修南京贡院。重修秦淮河。恢复科举考试。向朝廷表明湘军不会谋反。他是忠于朝廷的。湘军是为朝廷尽心尽力的。可是。当时江南半壁江山。特别是两江地区。有些巡抚、不少的总兵等以及下面的官员。多是曾国藩的门生故吏或亲属亲友。两江的主要势力仍属于湘军。此时。曾国藩被调离两江总督府。到直隶去任职。两江这个地盘的最高长官被马新贻占去了。湘军的旧部政治力量一定是非常不满的。所以。马新贻到两江任职。已经是捅了马蜂窝。湘军把他视为眼中钉。
第二。马新贻实际上是清廷特意拔擢。用以分化湘军权力。提升淮军的力量。使湘、淮军队互相制衡。而曾国藩所统率的湘军在平定太平天国乱事之后。诸将骄纵蛮横。为清廷所忌惮。朝廷着意培植淮军以牵制湘军。还有。湘军攻下天京之后。据说暗中抢了很多金银财宝。而天京攻破之后。天王府被烧。巨量珍藏不知去向。而马新贻是负慈禧密令。意在密查天王府珍宝的去向的。马新贻本就“抢”了曾国藩的两江总督之位。这已让湘军非常恼火。而后来被得知他是冲着湘军来查案的。这当然让湘军无法容忍。据说。马新贻入朝陛见请训后“大汗淋漓。朝服浸湿。惊恐万状”。以及赴任前秘密叮嘱二兄:“我此去吉凶难料。万一有不测。千万不要到京告状。要忍气吞声。方能自保”。这表明马新贻也早知道。此次至两江赴任。凶险无比。
第三。据高阳先生分析。马新贻禀性刚直。于浙抚、江督任内。简练亲军。对纵恣不法的湘军大加裁抑。这激起湘军将领们的怨怒。欲除之而后快。所以。湘军才用重金买通张汶祥刺杀马新贻。而且。先行让张汶祥录习了“渔色负友”的口供。以诬蔑马新贻。对此事实。当时审讯官不敢直录。因而才改换以”挟嫌报复”之说上报。
不过。即便真的是湘军雇凶刺杀了马新贻。也未必曾是国藩主谋。更有可能是曾国藩的属下悍将因痛恨马新贻。在曾国藩不知情的情况下雇凶杀人。所以。曾国藩在审讯前。才会让彭玉麟、赵烈文等事先去秘密调查。他也担心此案真的是湘军将领所为。
至于说马新贻被刺后.审讯结论大有疑点。但清廷明知事有蹊跷。却又不再追究。只是含混了事。批准以郑、曾的“扶嫌报复”为结论。立即结案。这很可能是因为慈禧太后不想再查下去了。因为权谋老手慈禧知道。此案不能再查了。湘军势力仍很大。朝廷不能与湘军撕破脸。而且。李鸿章的淮军本就与湘军很亲近。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如果朝廷逼得太紧。万一湘、淮两军联起手来。清廷的麻烦就大了。当时。江南大部的不少官员是湘军的旧部或曾国藩的门生。一旦朝廷逼得太过分。他们也是不会罢休的。
慈禧太后是政坛老手。很有心机。她是不会冒着大风险再去深查“马案”的。因为再查下去。若是闹出大事端。清廷将遇到比“刺马案”更麻烦的困境。
其实。慈禧让曾国藩回到两江总督的位置上。又让他与刑部尚书郑敦谨会审“刺马案”。这是既拉一把。又打一下。让曾国藩亲自查案。是对湘军和曾国藩的警告。而让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是向湘军表示妥协。其目的是向曾国藩表示。对“马案”朝廷心里有数。让曾国藩继续执掌两江总督权力。使鼓励湘军继续保持对清廷的忠心。
所以。“刺马案”就这么结了。清廷不再追究。张汶详背后的主谋是谁。也不用再查了。大家心中有数。湘军和朝廷都能接受。这维持政局各方力量的平衡和互相妥协。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1592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湘军,曾国藩,清廷,总督,太平天国,朝廷,两江,太平军,慈禧太后,南京
没想到大家都对作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刺马案”险些动摇国本,为何慈禧不敢处置真凶?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1870年7月26日。刚刚从闽浙总督调任两江总督两年的马新贻在参加完阅兵式后。在回府的路上。被伪装告状的张文祥一跃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