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在我国文学宝库里。大多数人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比教熟悉。岂不知。。那仅仅只是一部分。
汉赋。是熠熠生辉的瑰宝之一。
赋。作为一种文体。是由宋玉和荀况首创的。他在屈原离骚的基础上。吸取了散文的一些表现形式。写出了《髙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作品。艺术上侧重于咏物叙事。用词华美夸张。句式间多用楚声兮字。四。六字散骈相间。读起来朗朗上口。韵文与散文相兼。很适合朗诵。
它的特点是用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铺叙描写宫殿。山川。京都等状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等活动。
汉赋经历了形成。发展。衰败的过程。其间产生了众多的作家和作品。
贾谊。《吊屈原赋》。
枚乘: 《七发》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长林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沙。
赋作为一种文体。由于它极尽夸张铺陈。题材狭窄。形式呆板。不适应形势发展。自然冷落下去。但它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国时期曹植的《洛神赋》。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都有赋的风格。
今人在重要景观上作文纪念。仍喜欢採用汉赋这种文体。对它情有独钟。
汉赋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永放异彩的珍宝。
其他观点:
赋始于先秦。盛于两汉。风靡六朝。延至明清。是两汉400年间最流行的文体。赋发展到汉代。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了极大的完善。在写作风格上迎合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于是在汉武帝、宣帝、元帝等皇帝们的激赏下。汉赋达到全盛期。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经过司马相如等著名赋家的发扬光大。新体赋在武帝以后繁荣起来。成为汉赋的主流。新体的汉赋一般分为大赋和小赋两类。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作。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司马相如一生致力写赋。《子虚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这篇赋借楚使子虚、乌有、亡是公三人的对话联结成篇。先由子虚和乌有先生互相夸耀楚齐游猎的盛况。最后由亡是公以天子上林苑的壮丽、游猎规模的盛大以压倒齐楚。表示了汉天子君临天下的声威。全赋极尽铺陈。气势恢宏。词采绚丽。细腻传神。成为京都大赋的典范和后世效法的标本。引领出一批传世佳作。如扬雄的《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归田赋》。赵壹的《刺世嫉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等。
汉赋作家们当时大多是宫廷文人。他们常常陪同帝王出游。从事郊祀、田猎、游乐等大型活动。在他们亲近大自然山川江海的过程中。把周遭的山水风情铺陈描绘。极尽华彩。比如。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以宫殿苑猎、山水品物为主。其中关于川水纵横百态和水势逶迤驰骋的描写辞藻华丽、铺张繁细。文中写道:“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始终灞浐。出入泾渭;鄷镐潦潏。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这里。不但显示了帝王苑囿的强大声威和宏伟气势。而且更夸示了帝王苑囿之富贵绮丽。人们跨进这些苑囿。有如进入神仙世界。在那里。山峰耸峙、川流奔泻、佳木林生、异卉争艳、珍禽畅舞、鸟兽安闲……。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蜀都赋》是辞赋史上现存第一篇以都邑为题材的作品。作者以铺张扬厉的笔法尽情描绘了家乡山川的美丽富饶和江河日月的绮丽多姿。在这片土地上。“苍山隐天。山分 山金 回丛”。“漆水 项链匈。都江漂其胫。乃溢乎通沟。洪涛溶沉。千氵爰 万谷。合流逆折。泌氵节乎争降。”翠木繁茂。一望无际。五谷菜疏。竹木花果。鸟兽鱼虫。应有尽有。描绘出一种富丽堂皇、蒸蒸日上的生活图景。
张衡的《南都赋》中。作者极尽夸示之能。从山、水、木、竹、香草、原野等诸多物象中细细描摹。向人眩耀南都的富庶和美丽壮观。他非常骄傲地说:“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隋珠夜光。铜锡铅鍇。垩赭流黄。绿碧紫英。……其水则有蠳黾鸣蛇。潜龙伏螭。鱏鱣鰅鳙。鼋鼍鲛螯。巨蜯函珠。……其鸟则有鸳鸯鹄鹥。鸿鸨驾鹅。鸱鶂鶙、鹔鵊鵾鸬。……” 看得出。作者是以一种难以抑制的激情。在如数家珍地向人们夸耀自己眼前或想象中的一切。展现出一幅山水形胜、雄奇秀美的人间仙境。给人们留下了极大地想象空间和艺术享受。而在他的《归田赋》中作者却多次以水为背景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深思。悻悻不乐地说:“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 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这几句看上去似乎满腹牢骚:在京都作官时间已长久。没有高明的谋略去辅佐君王。只在河旁称赞鱼肥味美。要等到黄河水清还不知是哪年。想到蔡泽的壮志不能如愿。要找唐举去相面来解决疑题。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随渔夫去同乐于山川。丢开那污浊的社会远远离去。与世间的杂务长期分离……于是我就在大湖旁高唱。在小丘上吟诗。向云间射上箭矢。往河里撒下钓丝;飞鸟被射中毙命。鱼儿因贪吃上钩。天空落下了鸿雁。水中钓起了鱼。寓情于水。贴切自然。
从一片绚丽辉煌的汉赋胜景中逶迤而来。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山水风光的绮丽绚烂。看到了赋家们乐形山水的人文夸张和精彩夺目的江河巨丽。
其他观点:
如果要说汉代的代表性文体。汉赋是当之无愧的。
在这里。先谈一谈汉赋为什么在汉代出现。历代用于表达情感的最普遍的文学形式应该是诗歌。但是在汉代。诗歌并不兴盛。到了东汉中后期才逐渐出现五言诗。这种现象与《诗》的经典化有关。因为《诗》带有的神圣性使人不敢轻易模仿写诗。只好寻求其他的形式进行创作。于是赋家接续《诗经》的讽谏传统、楚辞表现情感的方式。同时受到战国纵横家文风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介于诗和文之间的文体——赋。
汉初。没有完全摆脱骚体的影响。因此多是骚体赋。以贾谊为代表;后来的枚乘写出了著名的《七发》。这标志着汉赋的形成;到了赋圣司马相如。出现了汉赋创作的一次高峰。散体大赋也成为了汉赋最重要的形式… …至于后来的扬雄、班固、张衡等赋家。实际也是接续司马相如开辟的这条道路。
那么。赋到底为什么在汉代兴盛?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迎合了统治者的心理。以司马相如为例。他写的《上林赋》极度夸张天子的上林苑。从水到山、从离宫别馆到植物果蔬。以至天子游猎的盛况。作为一个皇帝。看了这篇摹写天子威仪和声势的文章。肯定会十分高兴。更重要的是。《上林赋》的主人公亡是公站在天子一方批评站在诸侯立场上争胜的楚使子虚和乌有先生。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大一统的心态。不正是迎合了汉武帝的心态吗?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这种情况下。文人争相献赋。至于\"进御之赋。千有余首\"。形成了赋创作的盛况。
但是汉赋作为一代之文学。一直以来不被人重视。多数是批评意见。最典型的看法就是《史记》里对司马相如的批评\"虚辞滥说\"。后来也演变成对汉赋整体问题的批评。也就是题目里提到的铺陈太多。
\"赋\"的含义是铺陈其事。这种文体的特点就是极度铺陈夸张。铺陈是为了展示汉帝国宏阔的物态和声势。有赋家的主观目的在。因此需要借助夸张的手法。过度运用确实会让人产生厌倦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铺陈夸张的笔法是不是也确实使得汉赋有一种内在的气势。就我个人来看。没有哪一种文体能比得上汉赋有气势。因为这种铺陈的笔法是以汉帝国的强盛为基础的。
再说汉赋的文词为什么难懂?一是因为汉代距离现在的时代太远。一些简单的词也需要注释才能理解。另外。不得不承认。汉赋确实用到了很多生僻的字。为什么?又回到了上面所谈的东西。因为要铺陈。要穷尽所有的物态。举个例子。扬雄写的《蜀都赋》描写树木的这一段(摘自百度):
于木则楩栎。豫章树榜。檐櫖樿柙。青稚雕梓。枌梧橿枥。(左木+右斯)楢木稷。枒信揖丛。俊干凑集。(左木+右此)櫅(左木+右夬)楬。圠沈樘椅。从风推参。循崖撮捼。淫淫溶溶。缤纷幼靡;泛闳野望。芒芒菲菲。
很多字都无法打出来。因为太生僻了。但是赋家为了展现这种丰富的物态。必要罗列几乎所有与\"木\"有关的字。甚至不惜自己造字。这就是我们觉得汉赋难读的原因。
汉赋当然也有其他问题。比如受到经学影响。重视家法师承。因此非常多的模仿沿袭之作。主题、内容很相似。。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都是从《蜀都赋》发展而来。而它们的内容又与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有很密切的联系。七体、九体等等都是沿袭前人。大多没有创新之处。
那么。汉赋究竟好不好。我认为还是好的。虽然汉大赋饱受批评。但也是有它的艺术价值在的。例如汉赋研究泰斗龚克昌先生认为汉赋可以作为文学自觉时代的标志。其次。汉赋不仅仅只是散体大赋。还有汉末的抒情小赋。也不乏清丽之作。最后。贴一段张衡《归田赋》里的内容作为结束: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作者:嘻嘻)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1638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汉赋,司马相如,铺陈,上林,天子,文体,山川,汉代,夸张,散体
没想到大家都对你怎么看汉赋这种文学样式?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在我国文学宝库里。大多数人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比教熟悉。岂不知。。那仅仅只是一部分。汉赋。是熠熠生辉的瑰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