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苏轼的《定风波》?
原创

如何解读苏轼的《定风波》?

好文

热门回答:

读这首《定风波》。细细品味:

仿佛间。我们似看到几个中年人冒着风雨。徐徐向我们走来。其中一位手持竹杖。脚穿草鞋。一边走。一边吟他的定风波词。一阵春风吹过。他微微打了个冷襟。这时一缕斜阳从山头照来…

位吟词的中年人就是苏轼。是年。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的春天。

“乌台诗案”是苏轼以言获罪的大案。差一点为此陷于死地。也是神宗朝影响较大的一个案件。牵涉到了 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他弟弟苏辙也在其中。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诗文风格影响甚大。从前期的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转向了后期的空灵隽永、朴质清淡。他的思想也从前期尚儒而转向了后期的尚道尚佛。

词的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与“何妨”。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这一连串的诗与句子都是以词人的主体感受为主。而描写客体的“穿林打叶声”等居于次要地位。最后“一蓑烟雨任平生”似乎已跳到了当前景物之外。似是借遇风雨之事抒发人生态度。

词的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描写主体感受的词:“酒醒”“微冷”“回首”“归去”。还是以描写词人的主体感受为主。而客体的“料峭春风”正好吹“酒醒”。只是“微冷”。客体的“山头斜阳”却似迎接词人。词人大风大浪都经历过。这点小风小雨算什么?归去之后“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其他观点:

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要担心雨点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何妨放声吟咏着慢慢行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更觉轻便。谁会害怕这些?有蓑衣可挡风雨。任凭一生是雨是晴。春风吹醒酒意。微觉寒冷。却有山头斜阳迎接我。带来暖意。回头看刚才树叶在风雨中瑟瑟出声的地方。无需计较归途是刮风下雨还是晴天。

出行意外遇到风雨。从容如常。可见豁达。这是苏轼贬在黄州所作。言外还隐含了一层不惧政治打击的倔强性格。

其他观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朝 ·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注释: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已而:过了一会儿。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纵观苏轼一生。从未向命运低头。即使身处逆境。也宠辱不惊。堪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寓居定惠院》:“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尽管苏轼是一位士人和官员。但却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常常深入民间。并过着平民般的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对于“一蓑烟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句子极为赞赏。恨其曲调不传。并将其改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入歌。

我们再看词的下阕。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

其实以上三句表达的还只是一种儒家的境界。这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岛后。又把这三句稍一改。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潇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苏轼是以此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4:57:00

    苏轼,风雨,山头,词人,烟雨,春风,蓑衣,神宗,平民,境界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4:57:00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解读苏轼的《定风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4:57:00

    读这首《定风波》。细细品味:仿佛间。我们似看到几个中年人冒着风雨。徐徐向我们走来。其中一位手持竹杖。脚穿草鞋。一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