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的V-2弹道导弹性能如何?
原创

二战德国的V-2弹道导弹性能如何?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V–2导弹Vergeltungswaffe–2


Ⅴ–2液态燃料中远程导弹、是现代运载火箭/弹道导弹的开山鼻祖。

更是人类探索太空的运载工具的先驱者。



即便如此。V–2仍然给英国造成了巨大压力和威慑。

二战结束后、部分V–2导弹以及半成品被美国人获得。冯.布劳恩也被美国人收编、为美国的航天技术迅速发展以及人类的运载火箭技术做出了贡献。

其他观点:

从血缘关系上看。V-2是中国、美国、俄罗斯。甚至全世界其他国家弹道导弹的亲祖爷爷。中美俄的第一代弹道导弹都是以V-2为基础研制的。你知道。最先进入太空的航天器是哪个吗?并不是美苏之间的任何一个国。而是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最早进入太空的航天器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V-2火箭。是人类最早投入使用的弹道导弹。

V-2导弹或者说V系列火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5年的德国奥比尔公司的火箭推进器研制。虽然最早该火箭推进器是用于竞赛用的汽车上的。但是这种极具科技感和新颖魅力的火箭推进装置却引起了德国军方有关部门的兴趣和关注。到了1929年。以赫尔曼•奥博特为首的一批德国科学家创建了一个名为“德国宇宙航行协会”的民间组织并吸引了大量对火箭技术感兴趣的年轻大学生。德国国内的火箭推进器研制已经初具规模。眼见时机成熟。于是在1932年由德国军方高层由瓦尔特上尉统筹。开始系统性地研制火箭推进技术。并招募了“德国宇宙航行协会”中的很多成员。其中冯•布劳恩便是其中的一员。那时候的冯•布劳恩刚过20。年少有为。学习了很多火箭先驱奥博特的知识。但无奈经济状况不好。在得知德国军方开出高价聘请火箭技术研究人员后。便欣然地接受邀请。投身军方牵头的液态火箭推进器的研制项目中。

由于布劳恩表现出色。1933年布劳恩已经是一个研究团队的领头人了。但是首代研制的V系列导弹雏形:A-1导弹由于涉及缺陷。推力严重不足。所以根本无法完成正常发射任务。随机失败。

吸取教训之后。冯•布劳恩的新式A-2火箭于1934年初步定型。这种安装有陀螺仪的新款导弹使用的是高浓度乙醇燃料。配以液态氧辅助燃烧。射程已经有3公里左右。现在看上去虽然没什么。但在那时候已经是一个长足的飞跃。经过之后的A-3和A-4计划后。布劳恩的导弹射程已经增长到了170公里。具有初步的作战能力。最后的型号FI-103被纳粹德国军方定名为V-1。取意Vergeltungswaffe(复仇)的首字母V。欲以向盟国复仇。

之后布劳恩并没有停下。在A-4之后的A-5已经性能优良。可以规模化量产制造。在1942年随即定型命名V-2。在1942年9月8日。V-2火箭通过预设的飞行轨道成功轰炸伦敦。自此闻名于世。

1941年的冯•布劳恩和纳粹军官合影(图中的黑色西装者即是布劳恩)

冯•布劳恩博士和土星五号火箭等他的得意作品的模型

V-2火箭虽然没给英国造成多少毁灭性的破坏。但却给英国人留下了心理阴影。主要是因为V-2并不像他的前一代V-1可以被防空火力拦截下来。其恐怖的5马赫最高速度即使到了二战之后很多年之后都足以让美苏两国为之惊叹。由于V-2导弹能够飞行到100km的高空。这就意味着V-2导弹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款进入过太空的航天器。

但是这种“黑科技”导弹并不能拯救第三帝国。纳粹德国因无力应对东西两线作战。在1945年5月纳粹德国正式投降。在5月2日以冯•布劳恩为首的V-2导弹的研究团队就被美国在“回形针”行动中接到了美国本土。布劳恩也成为了战后美国太空火箭技术的领头人。包括土星五号和红石导弹在内的数款导弹/火箭都由布劳恩领衔研制。可谓美国战后火箭和太空技术的重要人物。

其他观点:

V-2弹道导弹虽然具备了现代化同类武器的一切要素。但它在二战期间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究其原因就是可靠性太差、打击精度感人。轰炸城市目标尚且靠运气。定点打击单个目标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总的来讲。V-2弹道导弹并没有达成取代超远程火炮的目的。反而浪费了大量资源。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它之所以鼎鼎大名。完全因为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式武器。且成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不可避免的被载入史册。

但真实的V-2导弹受制于各种技术瓶颈。距离开发者的预想和德国军方的期望太过遥远。

最大的技术瓶颈就是制导系统。V-2使用的是惯性制导系统。核心部件是在一维方向上具备很强稳定性的陀螺仪。再加上指南针、高度计、气压计等设备的辅助。最终确定导弹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置和姿态。知道了导弹的位置之后。只要有控制系统帮助导弹向原定路线靠拢即可。

(现代化的陀螺仪精度远超二战德国。但仍然无法保证惯性制导的精度)

(V2导弹上的陀螺仪。对比上图两者代差立竿见影)

导弹上的设备可以通过对陀螺仪、指南针、高度计、气压计的数据汇总。计算得出导弹的实际飞行路线。再通过对比设定路线的数据形成“制导指令”。这个指令再经过数据转换传递给伺服机构。该机构调整导弹的发动机推力矢量或舵面偏转角。来修正导弹的飞行路线。直到弹头击中目标为止。

这个过程可以人为干预。当然最好还是让导弹自身的设备自动完成。但不管是哪一种都不可能在上世纪40年代里完美做到。使用惯性制导的V-1、V-2导弹命中精度感人。命中面积几百平方公里的伦敦核心区都难。战争后期德军甚至想用V-2导弹击毁莱茵河上的雷马根大桥。用惯性制导命中一座桥。就是放到现在也很难实现。

(雷马根大桥是个很大的目标)

现代化的微型计算机、高精度陀螺仪和其他测量设备。让惯性制导的可靠性和精度大大提高。但也只是在较近的距离上能命中较大的目标。距离越远导弹飞行过程中要做的调整就越多。导弹的射高也要跟着升高。弹头在下降阶段的速度也会成倍提高。这都给导引设备工作带来了困难。最起码伺服机构没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导弹姿态。可能有人要问。射程万余公里的战略弹道导弹不也使用了惯性制导吗?这主要是因为人家用的核弹头。几十公里的误差完全可以接受。

(V2导弹的方向舵和稳定装置)

V-2导弹在军事领域难有作为。但在航天领域确实是个不错的角色。早在纳粹德国的弹道导弹试验期间。就有弹道导弹飞行高度突破189Km的记录。在地理学上这个高度被认为是太空。说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这东西是第一种飞到太空的人造物。自然也就可以帮助人类进入太空。战后。V-2导弹的研发者冯-布劳恩成为美国的座上宾。他除了对美国导弹工业贡献巨大之外。对美国的航天事业同样意义重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06:09

    导弹,火箭,弹道导弹,德国,美国,陀螺仪,军方,惯性,推进器,太空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06:09

    没想到大家都对二战德国的V-2弹道导弹性能如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06:09

    V–2导弹Vergeltungswaffe–2Ⅴ–2液态燃料中远程导弹、是现代运载火箭/弹道导弹的开山鼻祖。更是人类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