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其实这句不是诗也不是词。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序”在古时候是一种优美的文字。(现今也有序。对某事在前的述说)。如王羲之的《兰亭诗序》。等。都是利用古文赋体。排偶等修辞艺术。对景物。情志的描述。令人过目不忘。把落霞比拟为孤鹜。一起飞翔。秋水倒映蓝天。水天一色。这上下两句。排列对偶。水乳交融。不愧为古今名句。但在格式上不符合对仗。也非对联之格式。细读《滕王阁序》。不少此种警句。故滕王阁是因此文以出名非虚言。
其他观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是最近网上引用的比较多的一句古诗。说的是现代人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读书人。顺手拈来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没读书的人只能说“卧槽。好大一群野鸭!”结果自然是境界完全不同。这句诗在今人读来会感觉其意境很美。如入画境。给人以自然与人非常和谐。有一种天人合一的道家之境在里面。在古诗中也是不多见的。
其他观点:
问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是在古代诗词中是什么水平?
前言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但是《滕王阁序》并不是诗。而是一篇骈文。
按照”水平“而言。是两个妙句。但是这种句子很少用在诗中。
在诗中一般是看不到这种节奏的句子的。在词中常常可以用到。
1、七言的诗。大多是上四下三结构。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窗含西岭--千秋雪。4-3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4-3
这种四三结构是七言最常见的结构。当然也可以分的更细一点:
朝辞--白帝--彩云间。窗含--西岭--千秋雪。2-2-3
这种223结构其实也是4-3结构。
另外有一种所谓的折腰句。有一点区别。例如:
为他人-做嫁衣裳。3-4
这种上三下四的句式。被称为折腰句。韦居安《梅磵诗话》中介绍 :
七言律诗有上三下四格。谓之折腰句。白乐天守吴门日。答客问杭州诗云:“
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欧阳公诗云:“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到溪桥。”
在宋词中。 王千秋 《减字木兰花》结尾句写到:
欲买田--无使鬼钱。
不过。这种结构的句子在阅读时。还是4-3的节奏。例如:
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到溪桥。
欲买田无--使鬼钱。
而滕王阁序中的这两句明显有区别。
滕王阁序中的这两句很像宋词中的上三下四: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两个七言句。在结构上像宋词中的3-4结构。这种方式的七言句。在诗中没有。但是在词中比较常见。
例如欧阳修的《锦香囊》
一寸相思无著处。甚夜长难度。灯花前、几转寒更。桐叶上、数声秋雨。
真个此心终难负。况少年情绪。已交共、春茧缠绵。终不学、钿筝移柱。
其中4-3的七言句。有:
一寸相思--无著处 。真个此心--终难负。
3-4的七言句。如:
灯花前、几转寒更。桐叶上、数声秋雨。
已交共、春茧缠绵。终不学、钿筝移柱。
这种3-4结构的七言句。前三个字有时也被看作三字逗。不过欧阳修的这几句。更像七言的句子。
这种3-4结构的七言句。很少像《锦香囊》这样前后一起出现两句。常常是上下两阕分开使用。例如《花心动 和楚客忆梅》(宋·方岳)
雪带边寒。渺愁予、雪中谁抱奇节。逊在扬州。逋老孤山。芳信顿成消歇。江南茅屋今安在。【疏影瘦、祗堪叹息】。归来未。沙头立尽。暮天云碧。
自笑梁园赋客。倚旧日鞍鞯。春风巾帻。问讯横枝。暖热新花。无处访寻诗阁。几年不见冰霜面。【知谁共、批风支月】。归来也。鸥盟不妨再结。
上下阕各有一句:
疏影瘦、祗堪叹息。知谁共、批风支月。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了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
王勃把意象换成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气象变得开阔宏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难得的妙句。
不过。这种句式虽然水准极高。但多数出现在词中和文章中。几乎不会出现在诗里。
@老街味道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2321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落霞,秋水,结构,长天,齐飞,两句,一句,句子,诗中,宋词
没想到大家都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是在古代诗词中是什么水平?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其实这句不是诗也不是词。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序”在古时候是一种优美的文字。(现今也有序。对某事在前的述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