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导演的李安你怎么评价他的作品?为啥他能驾驭多种题材且受东西方观众的共同喜爱?
原创

作为导演的李安你怎么评价他的作品?为啥他能驾驭多种题材且受东西方观众的共同喜爱?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没专心研究过。言而无益。

谢邀。顺回致以诚祝!

其他观点:

说来惭愧。第一次知道李安是通过起点的一本文娱小说。名字具体忘了。

好了。闲话不说。就来评价评价我唯一看过的李安作品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荒诞、黑暗而又真实的一部作品。

人类一直自诩是比动物更高一级的存在。但在生存面前。人性终究被兽性打败。

首先派这个名字十分有趣。少年时的主人公Piscine因发音受到同学嘲笑。于是取了前两个字母pi。pi在计算机程序语言中是数学符号π的代表。圆周率π3.1415926……无穷无尽。渺茫如恒河沙数。这是一个无理数。用在这部电影中意为无论世间万物还是人。都有两面性。一面是理性。一面是无理性。善良的派是理性。吃肉的老虎是无理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又可以成为动物园的泰坦尼克号之旅。派一共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狒狒、老鼠、斑马、老虎与狗的故事。一个是妈妈、女友、水手、派和厨师的故事。前一个故事完全符合电影名字中的“奇幻”二字。蓝天碧海。岛屿上可爱的小动物。整个画面美轮美奂。

但画风一转。快结尾的时候。派又说了另一个故事。妈妈、厨师、水手、女友与他的故事。听完派故事的调查员笑容逐渐凝固。所以。狗是厨师?他这么问道。

从两个故事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老虎就是派。狒狒是母亲。老鼠是女友。斑马是水手。狗是厨师。再残酷一点想。整个漂流都是建立在人吃人。最后才能生存下来。两个故事里船都沉了。他的家人全部死亡。而他也饱受磨难。

人与老虎。人性与兽性的解读是李安导演抛给观众的思考。派在救生船上试图驯服老虎是人性对兽性的压制。有好几次派试图杀死老虎。可最终还是不忍心。说明派对自己吃人一事深恶痛觉。但最后生存的念头还是战胜了一切。

在大海中兽性随时出现。可当派上岸得救后老虎逐渐消失。这也寓意着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老虎。是压制还是放任?老虎代表着欲望与自私。也是人内心中最原始的存在。也许短短的百年人生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将内心的老虎维持在一个平衡当中吧。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至于李安的作品为何能在中西方通吃。这与他本人的经历也有一定的关系。

从大陆到台湾。再从台湾到美国。不论是台湾还是美国他都像是一个局外人。透过窗户歪着头。观察着芸芸众生的挣扎。

除了李安自身在电影上的天赋外。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面矛盾的处理中。有他自己独特的切入角度。用现代美学来展露人性背后的残酷与拷问。也更能触动观众的情感。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人性、哲理都是通用的。

其他观点:

李安是人不是神。他在电影中所表达的东西都和他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如果将李安的自传代入到他的电影中。撕开媒体的层层包装。或许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与媒体口中有些不同的李安。

李安的家庭背景十分显赫。他的祖辈是江西的大户人家。父亲李升曾经官至教育部主任秘书。后来由于战争原因。李升举家迁往台湾。

父亲对李安的影响无疑十分巨大。很多文章通过李安的只言片语将李安的父亲描绘成一个严厉。高高在上的形象。我认为是片面的。

在他们逃到台湾之后。李升收到家里的消息。让他“在台湾另立门户”。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自然有不一样的心境。“另立门户”短短的四个字。现代人也许无法理解李安父亲当时到底承受了怎样的重担。

李安出生之后。李升对他的这个另立门户之后的大儿子自然十分宠爱。同时又将所有的“复兴家业”的希望寄托在李安身上。对李安自然有着严格的要求。

“宠爱”不等于“溺爱”。因为它与“严格”并不矛盾。从书中的几个细节我们可以一窥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联想一下。李安在电影《喜宴》中表现的不就是这种情感吗?《喜宴》中每个人各自的妥协才有了最后大圆满的结局。现实中李升虽然不想让儿子走艺术这条路。但既然儿子选择了坚持学艺术。他只能默默地支持。这是父亲对生活的妥协。

而李安对父亲的愧疚就容易理解了。从小学习成绩一般。很少让父亲满意。长大后又进入了父亲不喜欢的行业。辜负了父亲的期望。与父亲的理想背道而驰。但父亲还是放下心结。给予了自己最大的支持。这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情感是传统思想的束缚下很多家庭的父子关系啊!

至于李安的学习成绩到底如何“一般”。从书中我们也可以略知一二。

首先对于母校台南一中。李安说这是“整个台南精英的荟萃”。到底是如何精英荟萃。我在维基百科上看到了一份校友名录:

不看不知道。原来这不是一所普通的高中。这简直是一所打造台湾政府官员的黄埔军校!里面的学生是整个台南的尖子!从书中的叙述可以看出。李安能上这所学校。是靠自己的能力考上的。并没有依靠在这里做校长的父亲。

另外提一句。很多鸡汤和电视节目中提到李安父亲的时候经常有意无意地给人们一种“李安的父亲只是一所中学的校长而已”的感觉。就像现在的北京实验中学校长和xx县一高的校长。中间差了100个衡水中学。能一样吗?李安的高中同学当然也都不是一般人。比如教育部长的儿子啦。某某高官的孙子啦。。。

很多文章中会写道:“李安的高中成绩不好。没考上大学。让父亲很失望。”试问在这样周围学霸云集的环境下。李安学习成绩稍微差一点真的是因为他不行吗?况且七十人中排在二三十名。虽然无法与知乎大神比肩。但所谓的“差”也是班级中上游的水平吧!

到了考大学的时候。第一年李安差6分没有考上。复读一年之后又以一分之差落榜。数学考了0.67分更是在媒体发酵下成了众所周知的“人生污点”。关于他第一年高考。我没有找到太多讯息。但有关他的第二次高考。在《鲁豫有约》中。李安有详细讲过这一段:

看到没?数学考了0.67分是因为考场上发挥不出来。再加上各种阴差阳错的原因。不是他真实实力的体现。李安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差生。只是有严重的偏科呀!而且在某些其他方面上来讲李安简直就是天才!

后来李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父母的资助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戏剧系深造。到了大学李安“天才”的成分才慢慢展露出来。从艺专到伊利诺伊大学成绩一直很不错。在李安的叙述中是这样的:

出国深造。学习戏剧。找到了能为之终生奋斗的事业。可见此时的李安在很多方面就已经超越了同龄人一大截。只是因为他的一些人生经历和外人的眼光使他感觉自己的人生处处充满“失败感”。

再后来他顺利申请到了纽约大学电影系研究生。至于纽约大学电影系有多牛掰请自行百度。然而在李安口中似乎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这时的李安才开始真正的电影之路。之前的他一直读的是戏剧专业。李安对于纽约大学的生活有这样两段描述:

可见在纽约大学李安作为导演的才华已经有了初步的展现。除此之外。李安的毕业作品《分界线》还获得了纽约大学那一届的第一名!为了拍这份毕业作品。李安靠打工。父母和妻子赞助凑齐了一百多万台币(书中写的。具体多少美元请按当时汇率自行换算)。他的作品在毕业典礼播放之后立马被各大经纪公司抢着签约。未来的路似乎已经铺好。成为大导演指日可待。这种感受可不是一般毕业生可以体会到的。

无数媒体在描绘李安时总是用他儿时的成绩差做文章。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与他未来的成就产生强烈的对比。才有戏剧性。然而现实不是戏剧。通过他的自传。我了解到他年轻时的成绩可以用才华横溢来形容。因为李安谦虚。内秀。不张扬的性格(不为何此时总能联想到《诛仙》中的张小凡)。使媒体认为他是愚笨之人通过努力成为大师的典范。就像一个学霸谦虚地对你说:“唉!又没考好。”其实他考了95分。在他心目中不到满分都算是没考好。而媒体只听到了这句话就将消息传播出去。根本没有仔细了解背后的原因。

不过上面写了这么多都不是重点。接下来才是各种鸡汤文的重灾区。一段众所周知的故事:李安在家坚持六年。终于一举成名。

李安的自传是这样写的:

设身处地想一下。一个刚刚毕业。作品拿了第一名。被抢着签约的优秀毕业生。心气自然是有些高傲的。再加上周围人的吹捧。我猜测李安在这一期间肯定遇到过一些算不上特别好的机会。都被他主动放弃了。前两年等等还好。可是时光转瞬即逝。磨着磨着就过了6年。再高傲的人锐气也已经磨平了。所谓“捧杀”。不过如此。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安并不是全职的家庭妇男。只是被媒体无端地夸大了这一成分。带孩子做饭只是他的副业。在这6年间。李安曾多次一出门几个月不回家。去朋友家里。跟朋友一起钻研剧本。写《推手》时还自费花钱做研究。其实他一直是有工作的啊!只是没戏拍就等于没钱拿。

到了1990年。李安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边缘。我想如果没有台湾新闻局的剧本评选。或者机会晚两年到李安面前。也许李安从此就再无出头之日。各种鸡汤也就少了一份素材。另外李安参加这个比赛本来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拿奖金。根本就没打算能拍成电影。甚至后来台湾新闻局决定投钱给他拍电影。李安还因为投资少而犹豫不决。最后被侯孝贤一句话点醒。才有了“家庭三部曲”。

此外我在书中还发现李安在筹备《推手》。找到詹姆斯·夏慕斯时一段有意思的情节:

看到这段我差点笑岔气。原来李安的经纪公司也是个巨坑!李安6年中不是找不到活干。而是价格低的活都被经纪公司偷偷先拒掉了!

至于上文中他后来的的制片人詹姆斯·夏慕斯对李安有多重要。可以说没有他李安可能只是国内知名。但绝对不会成为国际知名导演。

如果说李安这六年获得了什么。我想他获得的应该是更好的脾气。更强的抗击打能力。更高的剧本创作能力。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根本没多大进步。

从他的第一部电影就可以看出。《推手》无疑有一个不错的剧本。所要探讨的东西也很有意思。但在很多拍摄过程方面都很不成熟。演员演得也有些怪怪的。(个人观点。对于那些把这部电影捧到神坛的人可以忽视这段话)

但李安牛的地方在于。他在之后的《喜宴》《饮食男女》中。每一部电影的进步都是巨大的。到了《理智与情感》。李安与专业的好莱坞团队合作过以后。之后的电影质量更是跨越了一大截。

借用一位知友的话“他在这几年里每一年的进步。可能都超越了之前六年的总和。”

所以我更是反感每次安叔新电影上映媒体就要把他在家6年的故事拿出来炒作一番。

如果换个角度去理解的话。安叔去年上映的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的一些情节简直就是在说他自己好吗!

比利林恩在家乡被一次次问起战场上的感受如何。这难道不就是李安每次回国之后被一次次问起那六年的感受么?尤其是电影最后一段与大老板的对话。明明是安叔的内心独白!

对他们来说。这两件事是他们最痛苦。最不愿去回忆的一段经历。却要被媒体强迫着一次又一次地去回答。不管他们不厌其烦地回答多少次。他们都从采访者满足的表情中读懂了一件事:那些人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答案。这些答案对听到的人来说。是激励人。使人振奋的故事。是传奇。对李安和比利林恩来说。这是他们真真切切的生活啊!而他们并不想要这样的生活!

现在的媒体就已经将李安描绘地如此虚幻。也许数十年之后。当人们研究李安时。会更加地有失偏颇。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5:11

    李安,父亲,台湾,老虎,故事,电影,媒体,的人,书中,比利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5:11

    没想到大家都对作为导演的李安你怎么评价他的作品?为啥他能驾驭多种题材且受东西方观众的共同喜爱?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5:11

    没专心研究过。言而无益。谢邀。顺回致以诚祝!其他观点:说来惭愧。第一次知道李安是通过起点的一本文娱小说。名字具体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