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之后继位的宋英宗历史真实情况怎样?
原创

宋仁宗之后继位的宋英宗历史真实情况怎样?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宋英宗赵曙是宋仁宗的养子。他在位的短短四年间。主要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跟嫡母皇太后曹氏母子失和。闹得不可开交;第二件事为了给生父濮王赵允让争一个名分。跟大臣们斗了十八个月。史称“濮议之争”。

按照古代礼法。赵曙被过继给宋仁宗为子。就应该跟生父赵允让割断了亲情。他与曹太后的失和。以及追认赵允让为“皇考”。都是违背礼法的“不孝”行为。有意思的是。后人对宋英宗的“不孝”相当宽容。甚至有人把这个责任算到了宋仁宗头上。

我们先从宋英宗与宋仁宗的关系说起。

宋太宗赵光义有九个儿子。其中第三子赵元侃(后改名赵恒)。就是宋真宗。第四子赵元份被封商王。宋仁宗赵祯即宋真宗的独生子。赵允让是赵元份的次子。后被宋仁宗封濮王。

也就是说。宋英宗赵曙。是宋仁宗的堂兄弟赵允让的儿子。

老赵家因为遗传病的困扰。传宗接代是个大问题。要么不生。要么成活率极低。宋真宗生了六儿二女。最后只活下来一儿一女。所以宋仁宗成了独苗。

宋仁宗更倒霉。25岁了。膝下空空。对古人来说。这个年龄还不能当爸爸。基本被断定患了“不育症”。于是在大臣们的劝说下。把年仅3岁的赵曙接入宫中。交给曹皇后抚养。不过。那时候的赵曙。身份比较尴尬。他没有被正式立为皇子。仅仅是寄养宫中。

大概是赵曙的到来。给宋仁宗“冲喜”了。两年后。宋仁宗刹不住车。儿女接二连三地出生。第一个出生的是皇子赵昉。只可惜出生当天就夭折了。虽然如此。至少他摘掉了宋仁宗“不育”的帽子。

第二年。长公主福康出生。第三年。皇次子赵昕出生。小赵昕很健康。宋仁宗很欣慰。既然有了亲儿子。再将赵曙养在宫中就不合适了。于是。7岁的赵曙被送回濮王府中。

可惜小赵昕没福气。才两岁就夭折了。也就在当年。皇三子赵曦出生。与此同时。皇女一个接一个地出生。也算给了宋仁宗一丝安慰。

然而。赵曦跟赵昕一样。也在两岁那年夭折了。从此宋仁宗陷入无穷无尽的期盼中。宋仁宗一生有十三个女儿。只有这三个儿子。全部夭折。即便这十三个女儿。也夭折了八个。

可是宋仁宗不死心。在期盼中一直等待48岁。大臣们不干了。皇上。俺们不是怀疑你的能力。万一。俺说的是万一啊......宋仁宗脾气好。他憋红了脸。同意册立赵曙为皇子。

可就在此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濮王赵允让辞世。赵曙以给父亲守孝为名。坚决不肯入宫。宋仁宗顺水推舟:不是我不想立赵曙。人家给父亲守孝呢。你总不能逼人家马上脱了孝服穿红衣吧?

这一等。整整等了三年。赵曙守孝期也满了。宋仁宗也自觉凉快了。他同意了大臣们的意见。准备立赵曙为皇子。可是赵曙还是坚决不同意:皇帝年富力强。我不能这么做。

大臣们坚决请求赵曙做皇子。赵曙坚决不肯。宋仁宗三心二意。这场皇嗣“官司”。一扯扯了一年多。宋仁宗扒扒手指头。自己都52岁了。疾病隔三差五找上门。看来这辈子没福气抱儿子了。

终于。宋仁宗拿出最诚恳的态度。要求赵曙接受皇子的册封。嘉祐七年。赵曙经过十几遍的推辞。体会到了仁宗的真诚。点头答应了册封。移居清居殿。临行前特地叮嘱旧邸侍从:我的旧邸保持原样。等皇帝有了子嗣。我还要回来的。

从3岁到30岁。赵曙的皇子身份一波三折。他都被折磨“熟了”。既期盼又害怕。不过。这次的折磨没过太久。七个月后。宋仁宗驾崩了。赵曙继位登基。

然而。赵家精神病遗传史再次作妖。它缠上了赵曙。刚刚坐上龙椅一个月。宋英宗赵曙病倒了。时而清醒时而神志不清。曹太后被迫走向前台。垂帘听政。

麻烦的是。宋英宗的病不同于一般疾病。不发作的时候跟好人一样。发作起来就产生破坏力。他说的话办的事。你也搞不清楚。哪个是真心。哪个是不能作数的胡言乱语。

这样的主子很难伺候。宦官们开始讨厌宋英宗。他们不断在曹太后面前拨弄是非。慢慢地导致曹太后与赵曙。这对名义上的母子。矛盾重重。

历史上曹太后是有名的贤后。赵曙在蕃邸。也一直以仁孝著称。两个大好人。却不能共融。这其中除了日常鸡毛蒜皮的小事外。很可能暗含了权力之争。宋英宗神志不清的时候。只能由曹太后处理政务。稍一清醒。又去跟曹太后夺权。

曹太后的政治倾向。明显偏保守。年轻的宋英宗则想有所作为。改革仁宗朝留下的弊端。这恐怕也是二人矛盾的焦点。

最后大臣们都看不下去了。欧阳修和韩琦两位宰相。不得不周旋于两宫之间。开导劝谏。协调母子二人的矛盾。这段历史。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一年后。宋英宗康复。曹太后归政。不久。韩琦就向宋英宗提出。给濮王上尊号问题。所谓上尊号。就是要给赵允让追谥皇帝的身份。恢复赵允让与赵曙的父子关系。

类似的事件。历史上还发生过两次。一次是汉哀帝。一次是嘉靖帝。这两次大礼仪之争。都历经数年。在朝中掀起惊涛骇浪。无数官员罢官丟职。甚至被处死。宋朝的这次“濮议之争”。也经历了18个月。一批官员把罢职。

一个名分有这么麻烦吗?很麻烦!古代的宗法制就类似于今天的宪法。它涉及到法统的传承规则。是社会和政权稳定的基本保证。虽不近人情。但符合现实需求。

按照宗法制。赵曙既然继承了宋仁宗的政治遗产。那你就得尽义务。什么义务?给人家当儿子。逢年过节的时候给人家“送饭吃”。而赵允让跟你赵曙不再是父子。所以。你只能管他叫“皇伯”。

所以。赵曙想称赵允让为“皇父”。是违背宗法制的。皇家嫡系一脉。会因为这次行为。遭到破坏。传统儒学认为。嫡系遭到挑战。必然导致众多的庶系觊觎皇位。从而威胁国家安全。

与韩琦一起。力挺赵允让为“皇父”的。还有大名鼎鼎的欧阳修。韩琦和欧阳修。都是名儒。他们为何公然破坏宗法制呢?

一方面过继斩亲制度确实不近人情。尤其对赵曙这位大孝子来说。他都已经替赵允让守孝三年了。怎么让他斩得了亲情?明朝“大礼仪之争”时。有人就提出了“继统”与“继位”的差别。肯定了“继位”不“继统”的合法性。

另一方面。韩琦和欧阳修有奉迎宋英宗的嫌疑。以期望获得信任。打击政敌。北宋从宋真宗开始。党争就越来越激烈。到宋仁宗时期。因为“庆历新政”。党争白热化。

韩琦和欧阳修。都是庆历新政的骨干。宋仁宗时期新政的失败。让他们意识到。皇权支持对新政的重要性。所以。“濮议之争”表面上是替死人争面子。其实是大臣们之间的权力游戏。

没人能想到。“濮议之争”最后以戏剧性的方式画上了句号。

由于反对势力太强大。欧阳修灵机一动。这件事如果获得皇太后的点头。任何人都无话可说。可问题是。曹太后能同意赵允让。跟自己的丈夫平起平坐吗?

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居然真的做到了。曹太后在欧阳修起草的诏书中。画上了自己的签押。至于曹太后为何同意签押。是个历史之谜。有人说她是在酒后被骗。稀里糊涂画押。也有说是身边的太监说服了她。

重新认回亲爹。宋英宗这个“违法行为”。居然被后世当作“孝行”。不由让人感慨。舆论其实掌握在少数士大夫手中。舌头往那边歪。都是道理。王夫之替宋英宗辩解说:

“濮王之薨。英宗尝执三年之丧矣。未为天子而父之。已为天子而不父。则始末不相应。而前之哀戚。以大位而改其素。安能不耿耿焉。此则仁宗之过也。”

可怜宋仁宗的政治遗产被赵曙继承。义务却被他甩锅。责任还要自己背。实在太倒霉了!

最好玩的是。获得了“皇”身份的赵允让。最终却没有享受到“皇”的待遇。他既没有获得皇帝的谥号。更没有庙号。也就是说。他没有获得到祖庙吃祭祀的饭票。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濮议之争”刚刚结束。宋英宗还来不及处理后续事宜。就驾崩了。他抢在亲爹之前。跑到祭庙吃祭祀去了!

宋英宗赵曙的驾崩。让“濮议之争”的成果。变成了烂尾工程!

其他观点: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宋英宗赵曙(1032年- 1067年)。原名赵宗实。濮王赵允让之子。因宋仁宗无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改名赵曙。是北宋第五位皇帝。

成长经历

赵曙是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

苏辙《龙川别志 》载:“英宗皇帝。濮王十三子也。故本宫谓之十三使。母曰仙游县君任氏。或言幼时父兄不以为子弟数。”

他的母亲是濮王赵允让的侧室。赵曙是庶子。母家地位也不太显贵。小的时候。父亲、十二个哥哥都很漠视他。

宋仁宗无子。1035年。幼年的赵曙被仁宗接入皇宫。交给曹皇后(后来的曹太后)抚养。意欲用这种办法“招弟”。

两年之后。赵曙招来第一个弟弟。赵祯的长子出生。

不过。这个婴儿出生即夭折。

又过两年。赵曙招来第二个弟弟。取名赵昕。

赵昕出生之后。赵曙被送出宫。回归生父身边。

这样看来。赵曙似乎与皇位无缘了。

但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赵曦和赵昕先后夭折。由谁继承皇位又成了一个大问题。

随着宋仁宗赵祯年纪越来越大。建储日渐成为朝臣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可是作为皇帝的赵祯却对此避而不谈。甚至重责要求建储的大臣范镇。

从赵祯的角度来看。他当然希望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他希望嫔妃们能再为自己生出儿子来。

这时赵祯已经四十八岁。生儿子的希望越来越小。朝臣们关于建储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曾经被养育在宫中的赵曙。有着被选中的优势。

又拖了四年之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八月。赵祯终于下诏宣布赵曙为皇子。

值得注意的是。赵祯此时仍然留了一手。宣布赵曙为皇子。而不是立他做太子。一旦有了亲生儿子。赵曙还是会与皇位无缘。

皇子旨意已宣。但赵曙却不为所动。以生病为理由抗旨。拒绝搬到为皇子准备的居所去。

“使者往返数四。留禁门至四鼓。皇子终不至”。

王宫教授周孟阳到卧室问他:“你坚持称病。到底是为什么呢?”

赵曙回答说:“非敢邀福。以避祸也。”

周孟阳一语点破。说:“你现在不接受。假如能回去做藩王。就太平无事了吗?”

赵曙立刻起来说:“我没想到这一点。”

于是。赵曙立即迁居。并告诫舍人:\"谨慎守好我的屋舍。皇上有了后嗣。我就回来。\"

继位纷争

嘉祐八年四月初一。宋仁宗驾崩。曹皇后招宰相韩琦翰林学士王珪等入。以皇子赵曙即皇帝位。

《韩魏公遗事》载:“仁宗疾亟。英宗已立。亲王皆入后殿。国朝制度:嗣天下即位。先亲王贺。次六军。次见百官。公是先时独召允弼入。称先帝晏驾。皇子即位。大王贺。允弼谓:皇子为谁?曰:某人。允弼谓:岂有团练使为天下者?何不立尊行?公曰:先帝有诏。允弼曰:乌用宰相!遂循殿陛上。公叱下。云:大王。人臣也。不得无礼!左右甲士已至。遂贺。”

可看出。赵曙即位时。凶险异常。东平郡王赵允弼(宋仁宗赵祯堂弟)竟然直接出面争夺。宰相韩琦等有拥立之功。

疯病疑云

四月初一日。皇子赵曙即皇帝位。就是宋英宗。

四月初四日晚。赵曙突然得病。“不知人。语言失序”。

四月初八日。是宋仁宗入殓的日子。

这一天赵曙病情加剧。在这庄重肃穆的场合。居然“号呼狂走。不能成礼”。

发病突然。但也有迹可循。

如果从四岁入宫时算起。赵曙已经当了二十七年的备用品。

如果从赵曦和赵昕夭折算起。赵曙也已经“备用”了二十年。

在赵曙的青少年岁月里。他必须压抑自己的天性。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表现出一种符合他的身份的姿态。

在有希望继承皇位。又可能无法继承皇位的情况下。赵曙的精神不可避免地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从前途不定的备用养子。到君临天下。又忽然想到宗室虎视眈眈。后宫杀机四伏。自己一切都无能为力。精神压力可想而知。一时崩溃也是最好的解脱。

两宫失和

赵曙即位之初。由于生病便由曹太后垂帘听政。

一些宦官不断向曹太后说赵曙的坏话。致使两宫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

英宗也由于小时候进宫又被送出宫的心理阴影。当着所有文武大臣。说曹太后对他没有养育之恩。

这话一下子激怒太后。辛苦抚养。又扶上帝位。最后却这样说。换谁都会生气。

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和欧阳修先对曹太后说:\"您侍候先帝仁宗这么多年。天下谁不知道您是一个又贤德、又宽厚、又仁慈、又通达的人。为什么现在会和儿子过不去呢?他是个病人。您不至于和他一般见识吧。难道您希望别人象议论天下其他继母那样议论您吗?\"

他们又对赵曙说:\"自古以来。天下贤明的君主不计其数。人们为什么唯独称颂舜为大孝子?难道其他人都不孝顺?当然不是。父母慈爱而子女孝顺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父母作的不好而子女依然孝敬有加。那才值得称道啊。过去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您还不清楚?您只管尽您作人子的孝心。相信太后一定不会亏待了您。\"

在大家的劝解下。两宫之间的矛盾得以缓和。

濮议之争

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赵曙病体恢复。曹太后撤帘还政。

但濮议之争。也就是他亲身父亲的名分怎么定。彻底打破了宋英宗和曹太后辛苦维持的关系。

英宗亲政半个月后。宰相韩琦等人提议让有关部门讨论英宗生父名分问题。

以王珪为首的两制认为。濮王是仁宗堂兄。英宗应称其为皇伯。

而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宰执们则认为。英宗应称其为皇考。

他们请求英宗。将两种方案提交百官讨论。

百官对此反应强烈。大多赞同两制官员的提案。一时间。针锋相对。

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如称濮王为皇考。也就是父亲。将置皇太后于尴尬的境地。

太后闻讯。亲自起草诏书。严厉指责韩琦等人。认为不当称濮王为皇考。

其实。“濮议”并非单纯的礼法之争。

王珪、司马光等臣僚坚持濮王只能称皇伯。是希望英宗以此收拾天下人心。维护统治集团内部团结。

韩琦、欧阳修等宰执们考虑问题则更现实。深知仁宗已死。太后已无能为力。他们要一心一意拥戴英宗。毕竟英宗是皇权的现实代表。

这场论战持续长达十八个月。最终以曹太后的妥协结束。

为政举措

英宗自亲政起。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

期间边境太平。没有和别国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

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英宗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

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财政造成的压力。

为广纳人才、为国选贤。英宗命宰执大臣推荐德才之士以充馆职。

英宗非常重视书籍的编写整理。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

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允许其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

还批准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划拨专款。并调宦官进行服务。

英宗的支持。极大改善了司马光修史的条件。使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自一开始就有坚实后盾。

司马光为报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花在《资治通鉴》的编纂上。

应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最后编成也有英宗的一份功劳。

因病去世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

英宗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也有政治抱负。但英年早逝。不及施展。

机会与挑战留给了他的儿子、后世之君宋神宗。

其他观点:

由于宋仁宗赵祯的三个儿子全部早夭。于是在景祐二年(1035年)。把幼年的赵曙接入皇宫。赐名为赵宗实。交给曹皇后(后来的曹太后)抚养。赵宗实天性极为孝顺。喜好读书。不做嬉游玩乐的事情。穿的用的节俭朴素得像一个儒者。

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子。改名赵曙。嘉祐八年(1063年)农历三月。宋仁宗驾崩。四月初一。曹皇后发布遗诏。让赵曙继承皇帝位。在东殿接见了文武百官。是为宋英宗。四月初二。大赦天下。赐给百官爵加一等。奖赏各军。

赵曙即位之初。由于生病便由曹太后来垂帘听政。

宋英宗病好后。曹太后将朝政权力交还给他。宋英宗开始了自己的亲政之路。在宋英宗统治期间。宋仁宗时期的基本政策得以延续。老部长韩琦仍在使用。与此同时。尽管他有一定的野心。但由于他个人的身体原因。他没有实现这些野心。他执政了五年。没有明显的成就或明显的缺点。在他统治期间。没有与辽和西夏的战争。这给了人们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宋英宗是北宋皇帝中存在感较低的一位。不是因为他的能力有多差。而是身体原因让他无法展示真正的实力。宋英宗即位后忽然患上了一种怪病。无缘无故的号呼狂走。好像中邪了一般。无奈之下。只能由曹太后垂帘听政。经过大半年的调理。宋英宗总算恢复了正常。处理起国事井井有条。帝国逐步走向正轨。

但好景不长。公元1066年底。宋英宗再次一病不起。失去了说话能力。


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赵曙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葬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5:46

    仁宗,太后,皇子,英宗,之争,大臣,皇帝,真宗,皇位,自己的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5:46

    没想到大家都对宋仁宗之后继位的宋英宗历史真实情况怎样?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5:46

    宋英宗赵曙是宋仁宗的养子。他在位的短短四年间。主要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跟嫡母皇太后曹氏母子失和。闹得不可开交;第二件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