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宋仁宗是宋朝最仁慈的皇帝,你认为他到底有多仁慈?
原创

有人说宋仁宗是宋朝最仁慈的皇帝,你认为他到底有多仁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宋仁宗赵祯。在位四十一年。在北宋时期。属于一代明主。但人不可十全十美。总之。他在位期间。文有包拯。武有杨家将。将国家治理得津津有条!他从公元1023年登位至1063年。国家昌盛。四方升平!他就是宋真宗赵恒之子。其母李氏。被刘皇后设计用狸猫换太子的人。仁宗皇在位期间。得知自己的身世。经过八贤王。包拯的解谜。认了在冷宫的李氏。并称为皇太后!

其他观点:

宋仁宗的仁是名符其实的“仁” 。中国历史上大多“盛世”都是如汉武帝唐明皇时期那种辉煌而血腥的时代;再不然就是像明之万历、清之乾隆那样丰饶而腐朽。只有少数的几个时期算得上“岁月静好”。这其中就包括宋仁宗在位的四十二年。

宋仁宗御真

宋仁宗并不是一懦弱、没有棱角的人。相反。作为一个保守主义者。就像埃德加胡佛一样。他对邪恶的思潮和反人道的暴行进行了坚决的清算。比如当时宋朝的西南地区。也就是近代的湖湘。流行着以活人祭祀的异端信仰。对此宋仁宗下旨:

“如闻荆湖杀人祭鬼。自今首谋若加功者。凌迟、斩;募告者。悉畀犯人家资;捕杀者。重其赏。”

用严刑峻法和重赏之下来镇压这种邪恶行径。可见宋仁宗的爱憎分明。

民间传说。宋仁宗乃赤脚大仙下凡。

但大多数的时候。这位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力的君王是十分宽容的。 在隋唐宋金时期。中国有两个地区都有着强烈的独立倾向:一个是河北。从窦建德到安禄山再到各藩镇最后到宋仁宗时期的王则之乱。五百年来大规模的独立活动闹了五六次;其次是蜀地。因为地势险要。容易割据。从唐明皇幸蜀之后也是经常的搞分裂。这种倾向直到宋朝依然存在。

五代以后直到清朝。中国地方上盛产有“机知识分子”。而蜀地出身的士大夫尤其有着强烈的地方主义。 宋仁宗晚年有个蜀地老儒跑到成都府(按:自宋太宗淳化二年李顺王小波据蜀叛乱之后成都一直被降为益州。自仁宗嘉佑四年方升为成都府。《曲洧旧闻》记载为“献诗于成都府”。可知此事发生于嘉佑四年以后。)。扬言要搞独立。写下反诗:

“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

气的成都地方官就地把这老反动派抓了。并且上奏中央要求惩办。看到案情经过后的宋仁宗认为这事没那么严重。也就是个不得志的读书人靠骂朝廷来博眼球。这种人的实际能力别说蜀地之主。就算一个州的司户参军(民政长官。边远地区一般是实际的一把手)恐怕也不能胜任。

于是成都地方官就任命这个老儒为某个州的司户参军。结果不出宋仁宗所料。一年下来。这位“大蜀国父”半点业绩都没干出来。最后在羞愧和气愤渡过了余生。

四川的学者不少是特立独行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不知道这位老儒在刘阿姨这里会不会得到先知的称号?

不得不说这个“老儒”的赶上好时候了。同样的情况要是碰到宋神宗和王安石那样君臣可是弄不好要杀头的。苏轼就因为吐槽弊政。被打进御史台监禁;而对于那些不是士大夫的平民则是“诏狱繁兴。口语狂悖者。皆遭此刑(凌迟)”。

如果说这个事有可能是宋仁宗一时的自信。轻蔑而慷慨的宽恕了这个老儒。但他和苏辙之间就足以证明:仁厚。是宋仁宗的一贯作风。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

“嘉佑中(二年)。苏辙举贤良对策。极言阙失。其略云:'闻之道路。陛下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考官以上初无此事。辙妄言。欲黜之。仁宗曰:'朕设制举。本待敢言之士。辙小官。如此直言。特与科名。'”

作为一个蜀地生、蜀地长、基本没怎么离开过蜀地。对自己来说蜀地曾经就是全宇宙的年轻人来说。苏辙仅凭“闻之道路”。就对皇帝进行了充满了偏见与傲慢的指责。这要是换了一般人肯定是完全无法接受。至少要教育教育这个十八岁的小鲜肉:

“最了解宫廷生活的不是你。而是宫中生活的人。你知道不知道因为怕浪费。我饿了连炸羊排都不敢吃?你知道不知道我为了帮媳妇家二大爷办点事。结果让包黑子把我给批判一番。还溅了我一脸口水?所以请你不要再做这种不负责任的提问。我可以欢迎善意的建议。但拒绝毫无根据和没有理由的指责。”

但是宋仁宗不仅没有跟苏辙互撕。反而认为苏辙有一个青年人和言官所应有的质疑精神和正义感。大大的嘉奖了苏辙。还“令史官编录”。作为传之久远的成例记录在案。

电视剧《包青天》中包公和宋仁宗经常发生争执。这一点倒是是所有“包公戏”中最真实的一面。

当然。宋仁宗的仁当然不仅仅表现在这几点。还有很多类似的掌故静静地沉默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之中。比之于秦皇、汉武、康乾祖孙那样的千古一帝来说。作为一个守成之君他几乎是默默无闻。但是对于想成为“圣王”的人来说。放弃“雄主”的浮华。乃是必然的代价。

其他观点:

宋朝是个仁厚皇帝“扎堆”出现的朝代。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历任皇帝基本上都算是宽厚、仁慈。而其中最值得称道的。非宋仁宗赵祯莫属。仁宗在位42年。将“仁慈宽厚”四个字作为人生信条。并能贯彻始终。实在是难得。史书当中关于他仁慈宽厚的记载比比皆是。试举以下三则:

第一则。话说宋仁宗某次在宫中用午膳。正吃的津津有味之际。忽然感觉牙齿咬到一个硬物。被硌得生疼。等到把饭吐出来后。才发现里面夹杂着一粒个头并不大的砂石。米中混有砂石。极可能是因为没把米淘干净。这种事如若发生在民间。百姓没有人会把它当回事。可若是发生在帝王家。那可是要“上纲上线”的大问题。重则有人会为此被杀。轻则相关人等会挨骂受罚。

可宋仁宗面对这种事。非但没有龙颜大怒。反而表现出过人的宽厚。只见他悄悄地将砂石检出来扔掉。然后对身边的嫔妃耳语道:“爱妃切莫将此事外泄。否则御膳房的人恐怕要被追究死罪。朕不忍闻也”(“禁中进膳。饭中有砂石。含以秘示嫔妃曰:“切勿语人。朕曾食之。此死罪也”。”见《二程外书·传闻杂记》)。嫔妃听后默默点头。这场风波便悄无声息地过去了。

第二则。话说某日宋仁宗在散步时。总是不停地回头。好像在找什么人一样。随从们都不解其意。但也无人敢询问。等到回宫后。皇帝急忙对嫔妃讲:“爱妃快拿水来。朕几乎要渴死了。”嫔妃赶紧端过水来给皇帝喝。然后小心翼翼地问他:“陛下既然口渴。为何刚才不向侍从们要呢?一路强忍至此。岂不是要渴坏了?”

宋仁宗咕咚几口把水喝完后。稍微平复一下情绪。然后才缓缓地跟嫔妃说:“朕之所以屡屡回头看。是想让侍从把水壶拿过来。但他们生性驽钝。不明白朕的意思。所以才疏忽至此。但彼时朕却不能下令要水。不然他们会因怠慢而受罚。朕不忍闻也。”嫔妃听后。心中十分敬佩。

第三则。仁宗某日因处理繁杂的奏章。一直忙到了深夜。忽然感到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终究强忍着没说。次日才把这件事告诉皇后。皇后听后感到不解。便跟皇帝说:“陛下日理万机。千万要保重龙体。既然想喝羊肉汤。随时吩咐御膳房就好了。怎能强忍饥饿使龙体受亏呢?”

皇帝摆摆手。然后跟皇后解释说:“皇后有所不知。宫中用度皆有常规。若一时随意索取。恐怕日后便会形成惯例。若朕昨夜喝了那碗羊汤。那么御膳房便会夜夜宰杀。如此算来每年要杀掉数百只羊。所费不赀。况且伤生害物之事。朕于心不忍。所以思量再三。还是忍住为好。”(“宫中夜饥。思膳烧羊。戒勿宣索。恐膳夫自此戕贼物命。以备不时之须。”见《宋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宋仁宗四》)。

宋仁宗宅心仁厚。在位42年间屡屡推行仁政。由此使得天下臣民感念至极。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驾崩。享年才54岁。皇帝驾崩的消息传遍后举国同悲。汴梁的百姓痛哭流涕、如丧考妣。商人罢市举哀。哭泣之声传遍了大街小巷。就连乞丐和懵懂的幼童。都纷纷来到皇宫前焚烧纸钱。前后持续数日时间(“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见《宋史》)。

宋仁宗的宽容仁慈博得世人由衷的钦佩。以至于《宋史》的作者在为其编写本纪时。曾不无感慨地评论说。宋仁宗的德行堪称帝王届的典范。无愧于“仁君”这个称号(“《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见《宋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宋仁宗四》)。

史料来源:《宋史》、《二程外书》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6:04

    仁宗,宋史,嫔妃,的人,皇帝,成都,宫中,砂石,嘉佑,皇后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6:04

    没想到大家都对有人说宋仁宗是宋朝最仁慈的皇帝,你认为他到底有多仁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6:04

    宋仁宗赵祯。在位四十一年。在北宋时期。属于一代明主。但人不可十全十美。总之。他在位期间。文有包拯。武有杨家将。将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