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自从《清平乐》开播以来。宋仁宗又一次进入了大众的视线。回想起来。这个人应该也算是荧幕上。比较常见的帝王之一了。
除了每年都要和大家见面的清宫剧。最经常和大家见面的皇帝应该有两种。一种是汉武帝、唐太宗这种级别的千古一帝。另一种就是八卦故事比较多的皇帝。比如说李煜。
而那些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什么突出贡献。也没有太多八卦故事的皇帝。貌似并不是经常出现在荧幕上。
但宋仁宗好像是个例外。这个皇帝从古到今都是文艺作品中的常客。戏曲中的狸猫换太子。评书中的三侠五义。荧幕上的包青天。虽然他不是主角。但从来没有被艺术界所遗忘。
这次宋仁宗。也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他再也不是那个只出来几个照面的配角了。他开始占领了主角的宝座。
而今天的这个问题。聊得是宋仁宗的庙号。“庙号”都是在人死后为了祭祀、追溯而追加的。要是往上追溯的话。应该可以追溯到商朝。
被后人用于“庙号”上的字有很多。但一般也要根据皇帝生前的功绩、个性来定。而赵祯的庙号是“仁宗”。这个其实就是根据他的个性来定的。
仁爱、孝顺的皇帝。一般死后的庙号会被定为“仁”、“睿”一类的。所以。通过他的庙号我们就可以看出赵祯是仁爱、孝顺的皇帝。而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仁”为庙号的皇帝。
分析
三言两语话众“仁”
赵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以“仁”为庙号的皇帝。他开了这个先河之后。就有了众多的追随者。
当然了。这个众多其实也不多。如果把周边小国排除在外。只考虑占据中原的正统王朝。有仁这个庙号的皇帝还真不多。算上赵祯。也只有四个人。
首先接班“仁宗”皇帝的人是元仁宗。他的名字有些拗口。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元朝的统治是比较野蛮和原始的。其实这种想法是有局限性的。一个民族能够成为统治者。肯定要有其过人之处的。
就拿这个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来说。他就不在野蛮的范畴之内。他当皇帝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汉化”。
他是元朝的改革者。他重用汉人。重开科举。这一举动让他获得了众多世子之心。而且他改革吏治。裁撤冗员。推动农业生产。推行“以儒治国”。
明朝也有一个“仁宗”。他的名字叫朱高炽。这个人前一段时间。跟大明风华一块火过一把。这个皇帝的最大特点是。他是个瘸子。
排除掉他的身体残疾。朱高炽也的确是个性宽宏之人。他继位之后。平反了很多建文时代的冤案。而且他重视生产。废除了许多苛政。也一改永乐时期好兵事的习惯。让百姓们可以休养生息。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
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再一个就是嘉庆皇帝了。大家对他的印象基本上是停留在“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上面的。但其实不然。
嘉庆皇帝继位后也曾整顿吏治。想改变当时清朝的贪墨之风。而且他重视生产。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停止了“文字狱”。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他。我觉得他比他老爹强。
顺便再提一句。除了这四个正统的仁宗。周边还是也有一些庙号为“仁”的皇帝的。譬如说。西夏的仁宗皇帝李仁孝。西辽的仁宗皇帝耶律夷列。高丽的第十七的皇帝王楷。
赵祯之“仁”
我们先来看一下“仁”这个字。从象形的角度去看。“仁”其实就是二人共存。才可以称之为仁。
不要小看对这个字的解析。因为庙号是什么是和在位期间的政治风格有着密切联系的。
而“二人共存”也的确是赵祯时期的一个政治风格。
赵祯的皇帝生涯有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刘太后垂帘的阶段。而第二个阶段就是宋仁宗独立的阶段。
但不管是哪个阶段。都有着“二人并立”的现象。
刘太后垂帘的时候。曾经以天圣为年号。“天圣”是什么意思。“二人为天”。刘太后的意思就是大宋朝有两个圣。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刘太后被人。这是第一次“共存”。
而刘太后死后。宋仁宗开始了第二个“共存”阶段。宋朝的治国理念有一天叫做“士大夫与天子共天下”。对别的皇帝而言。或许只是说一说。但宋仁宗还真做到了。
仁宗朝的时候。正是宋朝台谏势力崛起的时候。宋仁宗虽然贵为天子。但实际上有“台谏势力”与他并存。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说赵祯的“为君之仁”。什么叫做“仁”。有爱、有德。容易亲近的人可以称之为仁。
宋仁宗是有“爱”的。这个皇帝。是一个善良而又有孝心的皇帝。“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人尽皆知。赵祯的经历。虽然说没有文艺作品中那么曲折。但他的确不是刘太后的儿子。
对于赵祯之母李妃之死。一直都是一个秘密。有人说是刘太后谋害。也有人说是自然死亡。无论如何。赵祯并非刘太后生前。没有告诉过赵祯事情的真相。
按道理而言。赵祯应该在知道真相后痛恨刘太后才对。但他好像没有。他还向世人解释过。母亲并非刘太后所谋害: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
赵祯的“仁”可不止如此。有一个小故事应该能够体现出他的仁爱。
皇帝后宫佳丽三千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只要不耽误正事也没有人愿意去管皇帝感情的私生活。
可宋仁宗朝。偏偏有一个叫王曾的人。不那么识趣。有一次有人给赵祯的后宫送了一批美女。王曾怕赵祯误事就劝诫赵祯不要为美色所误。
按理说。这种事赵祯可以不理。可赵祯理了。他不仅听了劝诫。还把这些美女遣散了。顺便没人给了一笔遣散费。
无论是遣散费这件小事。还是听从劝诫这种胸怀上。赵祯也担当的起“仁”字的。(PS:宋仁宗多次遣散过宫人。这种行为对于众多的宫女来说。都可以算是仁。虽然不是大功绩。但不失为是大德行)
宋仁宗之仁可以体现在他简朴上。天下都是赵祯的。那应该是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穿什么穿什么。但赵祯不是。他很有节制。
结语
“仁”是一个非常细微而又普通的点。但却很难做到。
一个皇帝能够一时的“仁”还能够做到。但要能够一直克制自己。去往“仁”的方向看齐。很难。
他在的那个位置。就注定很难一生为“仁”。但赵祯从某种程度上说做到了。他尽量避免作战。避免上百姓限于水深火热。
“仁”是一种德行。一种操守。只有在他的旁边。才能很好的感受到“仁”的光芒。体现在“治国”上。就是尽量少的给百姓添麻烦。
宋仁宗在这方面是身体力行的。他克制自己对生活的欲望。减少对民脂民膏的剥削。他不去追求丰功伟绩。减少战争。让百姓尽量的和平生活。
作为一个皇帝。他可以去考虑身边宦官的感受“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而作为他的“敌人”。在他死后。辽国的皇帝耶律洪基会为他痛哭。
这种“仁”的光芒。是他照耀世间的依靠。虽然“无情最是帝王家”。但赵祯却把这个帝王做的有了人情味。
其他观点:
我是读史逍遥今。感谢邀请。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泱泱华夏数千载。只有十一个王朝能实现大一统。而能延续百年的则只有六个。这其中。在位超过四十年的皇帝更是屈指可数。宋仁宗就位列其中。
其他观点:
历史上的宋仁宗是个很平庸的皇帝。征集乏善可陈。大家千万不要因为他庙号为“仁宗”。就以为他是个合格的君王。
宋仁宗最大的优点大概就是尊重大臣。但我认为这也是缺点。
宋朝的统治模式。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话说起来很好听。似乎宋朝的政治氛围很好。
但是。任何的一种模式。都要以结果去验证。宽容大臣、厚待士大夫。这并不是结果。这是过程。应该检验的结果是:
宽容士大夫之后。士大夫们有没有为国家鞠躬尽瘁。有没有成为国家的蛀虫。宋朝有没有因此而蒸蒸日上?
答案全是否的。宋朝的士大夫。拖垮了这个国家。
由于过分优待官员。宋朝形成三冗难题。最终导致积贫积弱的局面。
宋仁宗面对大臣的颟顸。其实是非常软弱的。就拿庆历新政来说。范仲淹认为“三冗三费”太过严重。提出了一些很简单的改革之策。
但也就是过了一年。仁宗就因为士大夫们的反对。对于改革失去信心。罢免了范仲淹的参知政事。
这样软弱无能、被士大夫们把持的皇帝。士大夫当然喜欢啊。自然要给他最高的赞美。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2337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皇帝,仁宗,庙号,太后,士大夫,宋朝,嘉庆,阶段,二人,都是
没想到大家都对赵祯在位四十多年,哪些功绩称得上“仁”,历史上有几个“仁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自从《清平乐》开播以来。宋仁宗又一次进入了大众的视线。回想起来。这个人应该也算是荧幕上。比较常见的帝王之一了。除了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