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这两句诗。出自北宋诗人黄庭坚《杂诗七首》的第一首。全诗如下: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作诗注重用字。讲究字字有来处。比如这首诗就用了很多典故。要读懂这首诗。就必须了解这些典故的意思。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蘧庐[qú lú]。《庄子外篇·天运》:“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 郭象注:“蘧庐。犹传舍。” 蘧庐指古代驿传中供人休息的房子。也就是现在的旅馆。
古代诗人很喜欢用旅馆来表现人的生存境况。如苏轼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逆旅也是指旅馆。
绿鬓。乌黑光亮的鬓发。象征着年少时光。唐崔颢《卢姬篇》:“卢姬少小魏王家。绿鬓红唇桃李花。”绿鬓疏。即头发越来越少。年少时光一去不复返。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得鹿。化用《列子·周穆王》中蕉鹿梦的故事。故事说。郑国有位樵夫在野外打死了一头鹿。怕人看见。便把它藏在一个干池中。并用砍下的柴盖上。过一会儿。樵夫便忘了鹿藏在什么地方。还以为刚才的事是梦。一路自言自语。
他的话被路人听到。路人按照他的话真的找到了鹿并取走。回到家里。路人对妻子说:“刚才遇到一个人梦到他得了鹿。却不知道鹿在什么地方。我现在真的得到了鹿。他的梦中真的一样。”妻子说:“是不是你梦见砍柴人得到了鹿呢?难道真有那个砍柴人吗?现在你真的得到了鹿。是你的梦成了真吗?”路人说:“我现在真的得到了鹿。不用管他是他的梦还是我的梦。”
樵夫回到家里。还惦记着鹿的事。晚上。他梦到了藏鹿的地方。还梦到了鹿被路人取走。第二天。樵夫按照梦找到了路人。二人争鹿。闹到了法官那里。法官说:“樵夫最初真的得了鹿。却以为是梦。在梦中梦到鹿被路人取走。却又以为是事实。路人取走了鹿。他妻子却说他是在梦中认为鹿是别人的。现在只有这只鹿。你们平分吧。”
这事传到郑国国君那里。郑国国君说:“法官是在梦中让他们分鹿的吧?”问宰相。宰相说:“是不是梦。我也分不清楚。恐怕只有黄帝中孔子能分清楚吧。现在黄帝和孔子都不在了。就听法官的判决吧。”
梦为鱼。出自《庄子·大宗师》孔子和颜回的对话:”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你梦到自己是鸟。便会在天上飞翔;你梦见自己是鱼。便会在水中潜游。”
黄庭坚的这首诗写出了人生如寄。世事如梦的感慨。“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如梦为鱼”。鹿与“禄”同音。象征着人世间的功名利禄。这世人有几个人真的得到了那头鹿呢?也许是身处梦中而不自知罢了。
人在梦中。以为自己是鸟便会在天上飞翔。以为自是鱼便会在水中游泳。但是你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了吗?你本来是人却以为自己是鸟就会摔死。你本来是人却以为自己是鱼就会溺死。
梦中得鹿。梦中争鹿。却分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在做梦。这便是红尘众生的生存境况。
其他观点:
诗名《杂诗》。其意近于《无题》。即不能题。不敢题。不愿意也。作者是黄庭坚。
黄庭坚的诗。非宗师不敢翻译。哪怕是宗师级人物也不敢说翻译得对。何况我等鄙薄之人?只能咬牙切齿做无知无畏状强行翻译。却不知对错。亦不知幻真。
此身天地一蘧庐。
蘧庐。指只能住一宿的驿馆(旅店)。典出自《庄子外篇天运》。是形容仁义的。从此诗来看。应当只是原意。
意译为:人生就像是天地间的一个只能住一次的旅馆。
世事消磨绿鬓疏。
绿鬓。指美好的头发。多用于形容女子的貌美。从此诗看。应当是说年华。结合后面的“疏”字。即年华老去之意。
意译为。被人间万事消磨得年华老去。
毕竟几人真得鹿。
得鹿。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很长。我精简一下大意为。砍柴人遇一鹿。杀之。担人被人所见。藏之。后忘藏鹿地点。以为是梦。在路上说此事。一人闻之。依其所言。找到鹿。回家后与妻子说一砍柴人梦到鹿却不知何处。我得之。他做之梦成真。妻子反问是否你在做梦。梦到砍柴人得鹿。不是他梦成真。而是你梦成真。丈夫说。我已得鹿。何必在意是他梦还是我梦?砍柴人日有所思。晚上梦见到藏鹿之地。亦梦见拿鹿之人。第二天按梦中线索找到拿鹿之人。两人争执。于是找到法官。法官说。真得到鹿时说是梦。梦到鹿时说是真。他得到鹿。你要争这只鹿。他妻子又说都是梦。并无人得到鹿。此鹿在此。你们二人平分即可。此事郑王得知后说。法官莫非是在梦中让他们分鹿?然后问此事于相国。相思说。是梦非梦。我亦不清。只能黄帝和孔圣人才可。且听法官之言就好。
解释为:毕竟才有多少人得到了想要的生活。
不知终日梦为鱼。
为鱼。变成鱼。指年当若没有大禹治水。估计现在所有的人都变成了鱼。后来引伸为磨难之意。
字面意思应当是。不知道整日的磨难只是在梦里。
如果结合上下句。诗的大意应为。人生不复。年华渐老。得失如梦。
附2:(于2019年4月24日16:57分添加)
以上的那个解释可能是错的。如果是议论或读后感。我就知错不改了。因为更改会影响推荐几率。但这个真不行。会误导人的!若是误导成年人也就罢了。若是误导了学生小可不能像那些官员一样。会受不了的!
缘由如下。4月18日。一名ID为含羞草LLM的人留言说“梦为鱼”可不可以理解为“梦为鱼而没于渊”呢?这一节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为“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 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
当时小可在判断典故的时候。也看到了这一节。但没有用。就是因为这一句话放进诗里无法解释或者翻译。而且情感基调也和全诗不符。何况三句已经说梦了。四句还说。岂不是重复么?但是小可对自己关于“为鱼”的解释总感觉在某一处有些脱节。就像两个完全无法咬合的齿轮一样。而庄子的“梦为鱼”就像一个诱饵一样在黑夜里发着光。
我是一个抵抗力很差的人!
于是这几天总是想着这个事。只好再次穷思一番。设想如果“梦为鱼”真是庄子的“梦为鱼”应当如何解释才更好。毕竟那个“梦”字被我不该忽略地忽略了。
找到了!
重要的不是“梦中变成鸟可以飞翔。变成鱼可以潜游”。而是后面那一句“其觉者乎?其梦者乎?”(你是醒着人呢?还是做梦的人呢?)。后面还有“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形容快乐很感的意思)。
如果是这样。那么“不知终日梦为鱼”可以解为:(世人或者我)从早到晚(忙碌奔波)都不知道是身在梦中还是身处现实。也就是说这一句真正的解释不是梦为鱼。而是“觉者乎?其梦者乎?”。是现实还是梦呢?
在此。再次感谢含羞草LLM质疑和启发。不得不说。您的观点是对的。我是不是可以无耻地说一声。迟到的正义也是正义?
……
另:我写的这个问答。梦耶?非耶?
附:关于“为鱼”没有选择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狡辩。(如今看来这是错的。但还是不改了。权当给自己一个警示!这是一个反面教材)
小可认为。“为鱼”的典故出自于《左传昭公元年》“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禹之力也。”。指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大意为为。若不是大禹治水。现在我们所有的人都变成了水里的鱼。神宋朝张耒有诗“吾衰也久矣。岂复惮为鱼。”即是此意。白居易有一句“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也是此意。杜甫“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更是此意。所以。此处不是庄子的是鱼非鱼。而是大禹的万民为鱼。
从基调和全诗逻辑来看。这首诗特别消极。忧伤。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毫无忧伤之意。反而有一种哲学之美。亦如庄周梦蝶。第一句说人生只一次。第二句说年华渐老。第三句说得失如梦。那么第四句只能是递进。却不会是转折成高兴快乐之意。这种比例反不如我所举的比例高。
其他观点:
这句诗出自黄庭坚的《杂诗七首》之一。在黄庭坚的所有诗句中。除了他在《寄黄几复》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之外。就属这句诗最富有哲理。在黄诗中算是我最喜欢的一句了。
先说一下原文: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宋朝的诗大都含有哲理。这首也不例外。再加上黄庭坚注重炼字。这短短两句诗信息量却是很大。要想真正明白黄庭坚想要表达什么。还要先知道这句诗背后的两个典故。
蕉鹿梦的典故
再来说一下这句诗。先说“毕竟几人真得鹿”这句。化用了《列子》中的一个典故。前方高能:这个典故有点儿绕!
郑国有一个砍柴的人。遇到了一只鹿。就把鹿打死。然后害怕鹿被发现。就把鹿藏在壕沟里。用芭蕉叶盖上。不一会儿他就忘记了藏鹿的地方。以为自己做了一个梦。顺着路边走边说这件事。恰巧这件事被一个过路人听到了。于是按照他所说找到了鹿。回到家。他对自己的妻子说:“那个砍柴的梦到打死了一只鹿。却不知道藏鹿的地方。而我得到了这个鹿。那个人做的梦是真的!”妻子对他说:“你大概是梦见砍柴的人打死一只鹿吧?难道真的有那个砍柴的人吗? 现在你真的得到了一只鹿。恐怕你做的梦是真的吧? ”丈夫说:“我已经得到了鹿。哪儿还用管梦是谁的?”樵夫回到家后。不甘心失去这只鹿。晚上做梦梦到了藏鹿的地方。还梦到了捡鹿的那个人。天刚亮。他就根据梦中的线索找到了那个人。两个人。为了争这一只鹿。闹到了官府那里。法官说:“你当初真的得到了鹿。却说自己是在做梦;现在做梦梦到了鹿。却又说是事实。他拿走了你的鹿。却又跟你争这只鹿。他的妻子又说是做梦取了别人的鹿。所以没有人真正的得到这只鹿。现在你们两人有了这只鹿。就把它平分了吧。”郑君听说后。说:“法官是在做梦给别人分鹿吧?”然后询问国相。国相说:“他们是否做了梦。我也分辨不了。想要分辨是不是梦。只能找黄帝和孔子了。现在没有黄帝与孔子。只能按照法官判的来执了。”
这短短的一句诗。其中竟然包含了这么长的一段典故。那么黄庭坚是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首先要明白鹿代指什么。因为福禄寿喜中的“禄”与鹿同音。所以鹿在古代是富贵的象征之一。所以会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逐鹿中原”之类的说法。
鹿本来属于樵夫。后来樵夫把现实当做了梦幻。失去了这只鹿。最后连得到鹿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在做梦。这也暗示了富贵的虚无缥缈。让人不知道自己是活在现实还是梦中。不知道梦醒后自己是否真正拥有。
不知终日为梦鱼
这句诗中的典故相交于上面的那个简单的多了。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大宗师》。里面孔子与颜回对话:“你梦到自己是鸟。便会在天上飞翔;你梦到自己是鱼。便会在水中潜游。”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什么样子。他就会做出什么样子的表现。
联系起来就会明白。这两句诗意思就是:世上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的得到富贵呢?人们只不过是活的像幻想中的自己而已。
注:全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2339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黄庭坚,梦中,梦到,的人,典故,法官,樵夫,庄子,得到了,这只
没想到大家都对“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出自哪里、很是喜欢这句诗词,求高人解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这两句诗。出自北宋诗人黄庭坚《杂诗七首》的第一首。全诗如下: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