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
可以用这一句来解释!或者用曹孟德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也比较吻合。
白乐天和刘禹锡在青年时就相识成为好友了。经常在苏杭一带游玩赋诗。虽然谈不上发小。但绝对是至交好友。
本诗的作者刘禹锡是一个相当顽强的牛人!
当年游玄都观。写了一首诗讽刺权贵。“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结果被贬。十四年后。刘禹锡故地重游。豪气弥生。大笔一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可见刘郎之锋芒。
刘元相和之诗不少。还有一首比较出名。就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面有一段千古名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倍见心胸气度!
更有那一首《秋词》绝对是可以看到刘郎的豪情不同于常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他被称为诗豪!
白居易给刘禹锡写诗感叹年老衰退多病支离。做为同样属性刘禹锡肯定也是深有同感。但以他的豁达肯定不会在意此事。凭他的豪情万丈自然要安慰老友一番。于是便回了一首诗相劝。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便是此诗的结句。
桑榆。原指日暮时分。后来引伸为老年。语出自隋书“今年六十有六。桑榆云晚。比於畴昔。昏忘又多”
这个画面就是。落日的光辉照在桑树和榆树上。通过树枝间的透射。形成了万里霞光。
潜台词就是。不就是眼睛花。耳朵聋么。多大点儿事?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风范和气度。好好享受便是!
其实刘禹锡说得对。白乐天晚年过得可是极度富贵荣华的生活。
其他观点:
问题: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诗是怎样一种意境?
前言: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是中唐诗人刘禹锡一首排律中的最后两句。 这首诗的题目是《酬乐天咏老见示》。乐天即白居易。
写这首诗的时候两个人同在洛阳。都已经是暮年了。白居易写给刘禹锡一首排律《咏老赠梦得》。白居易的这首诗比较消沉。刘禹锡回赠好友白居易的这一首却充满了老骥伏枥、尚能饭否的精神。
不过。要想理解其中的意境。需要从刘禹锡的坎坷遭遇说起。
一、少年得志 中年坎坷的刘禹锡和柳宗元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他21岁中了进士。唐朝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之说。21岁及第可谓少年得志。同榜进士还有一位大诗人:柳宗元( 773年— 819年)。两个人后来被并称为\"刘柳”。柳宗元甚至比刘禹锡还年轻一岁。\"。
两个青年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马”被贬谪。 二王\"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马\"指柳宗元﹑刘禹锡﹑韩晔﹑韦执谊、韩泰、陈谏﹑凌准﹑程异。
刘禹锡他们一去就是十年.....
10年以后。元和九年( 815年2月 )。43岁的刘禹锡与柳宗元奉召回京。 没两年刘禹锡又被贬谪出去。据说是因为这首诗《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中讥讽之意刺痛了执政的权贵。于是又十年......
二、晚年好友 白居易
唐敬宗宝历2年(826年)。刘禹锡返回洛阳途中。在扬州遇到白居易从苏州返长安。 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非常同情。在筵席上作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在族内排行28。因此被称为刘二十八使君。
此时距离刘禹锡及第已经过去23个年。23年前刘禹锡少年得志才21岁。大好前途却换做了宦海蹉跎。在刘禹锡回赠的诗中。可以看出他不同于白居易的一种性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居易在苏杭任职时。刘禹锡在巴山楚水中艰苦度日。但刘禹锡胸襟开阔。并不需要白居易的同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3年了刘禹锡依然没有折损斗志。还在结尾处昂扬抬头。请白乐天一起举杯痛饮。重整精神: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三、再游玄都观
第2年(大和二年828年)。刘禹锡回长安旧地重游。又写了一首充满斗志的《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从这十年的两首玄都观诗可以看出。刘禹锡性格中有一种屡遭打击始终不屈的意志。这种性格自然会得罪人。在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没有因此丢了性命就算不错了。
以后几年中。刘禹锡辗转苏州、汝州、同州担任刺史。开成元年(836年)后。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回到了洛阳。
在洛阳。遇到了他的好友白居易、裴度、牛僧孺等人。几个老头子经常饮酒赋诗。好多赞扬洛阳牡丹花的诗就写于此时。牛僧孺任东都留守时。在洛阳南郭有一座别墅种植了大量牡丹。 牛僧孺常邀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欣赏牡丹。刘禹锡 《思黯南墅赏牡丹》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四、 白居易《咏老诗》
刘禹锡分司东都洛阳时。白居易已经居住洛阳多年。这时二人都已64岁了。
有一天白居易给刘禹锡写了一首排律《咏老赠梦得》: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白居易作诗的特点是“老妪能解”。字法句法章法对于文化程度一般的读者来说。阅读和理解也没有障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白居易诗中却有一种消极和悲观的情绪。
再回头看看当年在扬州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会发现白乐天的这种心态。
五、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但是刘禹锡的诗却不同 。首先刘禹锡的诗未必老妪能解。另外在精神层面。刘禹锡一如既往的不屈不挠。充满了正能量。
1、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首诗和白居易的诗一样。也是标准五言排律。押【先】韵。
2、诗中几个典故
a、身瘦带频减:出自《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常用以形容病愁瘦损。
宋辛弃疾 《木兰花慢》也用过:“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这个典故与沈约的典故相似。《梁书·沈约传》载:
沈约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己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以此推算。豈能支久?”
后人常常以“沈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
b、废书缘惜眼
废书来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序》:
\"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这个词有忧国之意。此处用“惜眼”承接。有点表明自已远离政治之意。
在刘禹锡回到洛阳前一年。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发生了“甘露之变”。27岁的唐文宗除恶不成。被宦官控制。王涯、贾餗、舒元舆等朝廷重臣被宦官杀死。家人被牵连灭门。所以诗人下笔很小心。
c、阅人如阅川
语出陆机《叹逝赋》:
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了解刘禹锡坎坷人生。自然就理解了“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
d、 桑榆晚
日落的余晖照在桑榆树梢。指日暮黄昏。《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诗文讲究起承转合。绝句的转公认在第三句。但是五律七律的承转。常常被诗评家放在中间二联上。中间二联一景一情。被认为一承一转。
其实一首诗的关键之处。无论绝句还是五七律。常常出现在看倒数第二句。在这里就是“莫道桑榆晚”。 转折一顿。结尾 :为霞尚满天。
前面用赋笔说出“顾虑年老”的心境。后面的“经事....便翛然”是一种平淡。第七句风云一变。结尾振起。用”为霞尚满天“表示诗人不服老的性格。
结束语
从刘禹锡四首诗可以看出其性格的顽强:
写于长安的玄都观二首、扬州的《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和洛阳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一直到老。刘禹锡一直没有改变。就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真性情。
年轻时敢于参与维新变法。中年坎坷却不肯低头。宁肯被贬也要写诗讥讽执政。晚年老骥伏枥。还能写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豪迈之语。
刘禹锡终老洛阳。 842年病卒。享年71岁;4年后。会昌六年( 846年)。白居易也去世于洛阳。 享年75岁。二人都留下了中唐最美丽的诗篇
@老街味道
其他观点:
你看这句诗是谁写的。就能猜出其中意境。不说百分百全对吧。也有个八九不离十。
诗豪
作者刘禹锡。一个被称为“诗豪”的男人。他有多豪呢?
全世界的诗人都在悲秋的时候。他跳出来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哼。在悲伤的时候。我都有自己的豪迈;
当他被贬谪二十三年之久的时候。他站出来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老子总会好起来的;
当他经历了种种磨难。再度回到年轻时经过的桃花园时。他说:“种桃到时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你们都以为我会被磨难击倒。哼。我这不又生龙活虎地回来了吗?
……
这。就是刘禹锡的豪。
说刘禹锡之前。必须要说白居易。题中这句诗。是一首唱酬诗。酬的是白居易那首《咏老赠梦得》。
彼时。白居易和刘禹锡都已经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要知道。在唐朝平均四五十岁的寿命。这两位70多岁的人。已经称得上是老不死了。
但是。他们俩对老这件事。态度完全不一样。这当然是由于两人的性格。境遇。经历大不相同造成的。
白居然虽然官运也不怎么好。但是比刘禹锡还是好多了。没有遭到过那么多磨难。本着明哲保身的人生哲理。他也从来不惹是生非。每天做的事无非就是跟樊素、小蛮这样的小姐姐一起玩耍。或者跟元稹互诉相思。所以当他老了之后。就产生了一定的担忧。从《咏老赠梦得》这首诗第一句就能体现出来: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都老了哟。怎么办哟!
笔者还没老过。所以不能特别好地理解这其中的无奈。或者说是焦虑。这里就按下不表了(其实是懒)。
当刘禹锡收到白居易那首诗后。他赶忙提起笔。写下了这篇酬诗:
这首诗共12句。我们分为4层理解。
前2句为第一层。主要是对白居易作的回复。说老了就老了呗。你不要这么多废话;
接下来4句为第二层。主要是说自己老年生活的状态。意思是咱俩都差不多啦;
接下来又4句为第三层。主要是对白居易的伤感作出了批评。说老白同志。你不能只看到老了的坏处。其实还有很多好处嘛。人老了。经历丰富了。你要看开点。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最后两句。是第四层。也是全诗的重点。真正能体现出刘禹锡“豪”的两句!
你不要说天阳已经要落山了。夕阳的余晖。还能继续发光发热呢!
李商隐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刘禹锡说:“夕阳确实无限好。黄昏更好!”
日落西山红霞飞。傍晚的红霞。是一天中最后的美好。老朋友啊。你为何不好好去体会人生最后的美好。反而在这里抱怨呢?
读过这么多诗。能与刘禹锡这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媲美的。也就只有曹操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了。
在我看来。这句诗。不仅仅是写给老人的。更是写给年轻人的。激励着年轻人。珍惜时光。面对眼前的不美好。也要从新奇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怎么和父母说自己有男朋友了?
- 炉石传说理论上可以最快在多少费时完成斩杀?
- 河北邯郸,3000年未改名字的城市,在历史上的地位怎么样?
- 历史上出镜率极高的寿春,邺城等政治军事重镇,为什么没落了?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2340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刘禹锡,白居易,桑榆,莫道,洛阳,乐天,一首,排律,扬州,这首诗
没想到大家都对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诗是怎样一种意境?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可以用这一句来解释!或者用曹孟德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也比较吻合。白乐天和刘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