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一些俗语。在这些俗语中大多数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比如燕子不进苦寒门。这是因为燕子喜欢在大门的屋檐下筑巢。而以前穷苦人家大门只是有个门而已。根本不满足燕子筑巢的条件。
但是。“宁死不吃骡子肉”这句俗话显然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正是因为对骡子的认知不够。才导致了这句话成为了俗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人们对骡子肉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错误认知?以及骡子肉到底能不能吃?
骡子是怎么来的?
大多数的家养动物都是由野生动物驯化而来的。但是骡子却是个例外。作为曾经主要的畜力工具。骡子的产生是一场美丽的意外。在距今约7000年前。埃及地区的人首先将野驴驯化成了驴。之后到了距今约6000年前。欧亚草原上的人又将野马驯化成了家马。至此人类多了两个交通和运输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地的人开始了交流。一些地方驯化的动物就开始随着人走向了不同的地方。由于驴主要是用来运输和拉磨的。而马主要是用来骑乘的。所以二者同样的情况越来越多。
由于驴和马的发情期差不多。在饲养时。通常都是单一的饲养。所以驴和马“相爱”了。虽然驴和马是不同的物种。但是二者的基因相似度很高。就这样它们生下了骡子。从史料上看。骡子最早出现在秦末汉初。距今约有2200年的历史了。
骡子出现后。人们发现它兼具驴、马的优点。比如驴的耐粗饲、抗病能力强、马的高大、爆发力强等等。骡子的这些优点恰好是人需要的。所以到了明代。我国开始大量的繁育骡子。从此。骡子慢慢地取代了驴。成为了农村地区主要的畜力工具。
人们对骡子存在什么误解?
在开始我们说过。之所以有“宁死不吃骡子肉”的说法是因为人们对其存在误解。那么误解从何来呢?这还要从人大量的繁育骡子开始说起。
随着骡子的数量增加。人们发现了一个问题:让骡子再次生育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人只能通过让马和驴杂交产生骡子。而骡子年老之后不会留下后代。
这一发现在古代封建迷信的大环境下可了不得了。因为在骡子出现之前。所有的家畜都是能生育的。就骡子一个不能。于是。关于骡子的谣言就开始了。最常见的说法就是:骡子不能生育。所以吃了骡子肉后。人也不能生育。
吃个肉。生育能力都没了。这可把人吓坏了。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这个谣言就在人们之间传播。最后竟然成了一个可以流传至今的俗语。
骡子肉真的可以让人不能生育吗?
这显然是个谣言。而谣言能够让很多人相信是因为以前科学不发达。根本就解释不了作为动物。骡子为何不能生育。所以就只能任由谣言散布了。而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早已经解决了。骡子之所以几乎不能生育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骡子体内本身就是来自于驴马两套染色体结合的。所以它是异源染色体。相比较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原本就很难与其他染色体结合。
一方面是骡子体内的染色体数目一半来自于马(32条)。一半来自于驴(31条)。所以它有63条染色体。染色体不成对。无法正常的减数分裂。
因此。骡子不具备生育能力是生殖隔离导致的。这与它的肉没有任何关系。
骡子肉是什么味道?真的很难吃吗?
笔者小时候家里养过一头骡子。而且在一天不知道什么情况下死掉了。在当时缺衣少穿的年代。这头骡子自然没有被浪费掉。所以我知道骡子的味道。
首先。骡子肉吃起来比较的柴。也就是很难嚼。当时我们家用了一口大锅炖了整整一个下午。肉依然是难嚼的。现在想来。这可能与骡子的运动量很大以及其吃的东西有关。因为骡子作为当时拉磨、负重的工具。它一天的劳动量是很大的。这让它们身上没有过多的肥肉。
非但如此。骡子的寿命要比驴和马长。所以它被使用的年限也长。而杀它或者它自然死亡时。年龄都很大了。这是它肉柴的原因之一。
而且骡子是一种对食物不挑剔的动物。像牛、羊、马还得放牧。给它们新鲜的草料。但骡子不用。一些干草、玉米秸秆等它都来者不拒。因此。长期的粗饲也是它肉质比较差的原因之一。
其次骡子肉还有一股“腥味”。当然这个腥味并不是鱼腥味。就是不同动物身上特有的味道。比如羊肉的膻味。在“打死不吃骡子肉”前面其实还有两段话:驴肉香。马肉臭。
当然。马肉并不是真的臭。而是有一种马独有的腥味。而骡子身上有一半马的基因。也是携带着这种味的。在当下还有。有各种大料、去腥几件套等等配料。在以前煮肉最多就是葱姜、散白(酒)。这是不足以掩盖和去除骡子肉的这种“腥味”的。
总结
俗语里的“宁死不吃骡子肉”实际上是以前的人不懂骡子为何不具备生育能力。从而将它的肉也“妖魔化”了。但实际上。骡子不具备生育能力是生殖隔离导致的。吃了它的肉并不会导致不孕不育。
其次。骡子肉确实不怎么好吃。肉柴还有腥味。如果说像猪肉那样煮的话必然是很难吃的。不过在现在放上各种大料。炒个糖色。慢火两个小时。出来的骡子肉也是香气四溢的。
其他观点:
打死不吃骡子肉。并不只是因为骡子肉有着奇怪的味道。其实。这其中还有一个见不得人的秘密。
说到骡子。可能大多数人都只是听过。但不一定亲眼见过。就更别说吃过了。民间一直有一种骡子肉不能吃的说法。而至于骡子肉为什么不能吃。却众说纷纭。
那究竟是何原因呢?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骡子的来历
要说骡子肉。我们还得先来了解一下骡子。
骡子是驴和马杂交所生的品种。公驴和母马所生的后代俗称“马骡”。而公马和母驴所生的后代俗称“驴骡”。
骡子的外貌介于马和驴之间。但它们长的比驴大。而且又比马还强壮。体质结实。肢体强健。而且寿命也很长。使用年限可以达到20-30年。
虽然说他是杂交品种。却显得比它的父母更加优秀。所以骡子自然而然的被人们所用。慢慢的演变成了人类的好帮手。
早在春秋战国年代就已经有了骡。当时的骡可以说是处于骡生巅峰。它们被视为珍贵动物。仅供皇室贵族玩耍用。每天有人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在明代以前。骡子还很少。直到明代以后。才开始大量繁殖。但它们的用途慢慢的发生了改变。最后彻底的变成了役畜。专门用于为人类劳动。
骡子一直是憨厚老实的代名词。它们吃苦耐劳。默默无闻。是人类的好帮手。骡子一般从2岁就开始劳作。成年骡子可以驼着70-100千克的东西。连续行走5天以上。而且每天可以行走30多公里。这耐力。是马和牛都不能比的。
骡子虽然好用。但它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不孕不育。骡子基本上不能生育。要想养骡子。只能通过驴和马杂交才行。
而它的这个缺点。也让人们或多或少对骡肉产生了偏见。
“宁死不吃骡子肉”是因为心疼骡子吗?
说起来。一头骡子。一生可以为主人干几十年的活。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所以有人说。之所以不吃骡子肉。是因为心疼骡子。不忍心的吃它们的肉。但我觉得并非如此。
牛不也是人类的好帮手吗?说起牛就给人勤勤恳恳的感觉。但即使是帮着犁地干活很多年的老黄牛。依然逃脱不了变成牛肉的现实。
现在人们物质条件好了很多。说是因为心疼骡子不吃它们。感觉有些可信。但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了生存。树根都成了食物。更何况畜生。
所以我觉得。因为心疼骡子而才不吃它的说法并不可信。
为何宁死不吃骡子肉呢?是因为骡子肉难吃吗?
这里有三个比较可信的原因:
1.因为骡子特殊的出生。人们对它有偏见。
骡子是杂交品种。而且不能生育。所以人们对它有偏见。觉得吃了骡子肉会抬不起头来。这是最难以启齿的原因。
另外。在传统的眼光里。会有一种想法。就是觉得吃了骡子肉会影响身体。因为骡子不育。人们害怕吃了骡子肉之后。也会导致不孕不育。所以才不愿意去吃骡子肉。
当然。这只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联想。吃了骡子肉并不会对人的生育产生影响。但这样的联想会让很多人产生心理阴影。从而对骡肉嗤之以鼻。
2.骡子肉不仅不好吃。味道也不好闻。
骡肉味道比较重。很多人都无法接受骡肉的气味。如果做得不好的话。口感也会很差。吃起来还会有一种酸臭味。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有更适合大众口感的猪肉。牛肉可以选择。即使有骡肉也很少有人愿意会去尝试。
3.骡子肉的营养价值问题。
据《饮食需知》上关于骡肉的描述里显示:
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其性顽劣。肉不益人。多食令人健忘。妊妇食之难产。
看完这断描述。你还想吃骡肉吗?
虽然现在很多资料描述里都说。骡肉对人体并没有伤害。而且还富有营养。但不得不说。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大众的影响很深刻。
我们宁愿吃我们所熟悉又好吃的肉类。也没必要去吃这种对我们而言很陌生。评价不是很高的骡肉。
“宁死不吃骡子肉”并非空穴来风。之所以不吃。不仅是因为骡肉的味道不好吃。有酸臭味。更是因为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对骡肉有着心理上的排斥。
其他观点:
宁死不吃骡子肉。实际上它的意思是。骡子本身就是庄户人的好帮手。一般的情况下。骡子是不会被庄户人宰杀的。
之于说骡子肉好吃不好肉。它的味道是和马肉一样的。不难吃。
记着十七岁时。我在郊区生产队劳动。当年有那么一天。队长分派我赶着骡子车去拉玉十米桔梗。当天因为车不大。用的牲口就是一头骡子。那天呀。还因为我年龄小。回去时把骡子赶的飞快。结果是到了圈养牲口的场院。那头骡子出了满身大汗。当时我没注意。让骡子喝了一肚子的深井水。不大一会那打骡子躺下就不动了。最后是惊动了大小队长。而不到半个钟点。那头骡子就死掉了!
当时呀。我心里是十分的难过和自责。就因为我年纪小。不懂事。硬把一头骡子给弄死了!
骡子死后。队里的屠夫立马为骡子扒了皮。而后就是按户分骡子肉。那天呀。当我母亲用骡子肉包好饺子后。我是一口也没吃!原因就是我深深的内疚。直到今天。每当想起这件事情。我都无法原谅我少小时的无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2383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骡子,染色体,是因为,吃了,成了,的人,味道,腥味,俗语,谣言
没想到大家都对俗语说“宁死不吃骡子肉”,骡子肉很难吃吗?什么味道?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一些俗语。在这些俗语中大多数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比如燕子不进苦寒门。这是因为燕子喜欢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