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社会变态吗?杜甫当时是什么心理?
原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社会变态吗?杜甫当时是什么心理?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诗圣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开创者。他主张诗要贴近生活。用简明易懂的语言。描述和反应现实。因此。他的诗多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争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他的诗真实地描写和记录了社会现实。赋有鲜明的时代性。故有“诗史”之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于大唐盛世达官贵人挥霍无度的奢靡生活。以及底层贫苦百姓饥馑冻毙。饿殍遍野的悲惨现实的真实写照。丝毫不是杜甫的杜撰。也不是大唐盛世两极分化中个别的社会现象。而是普遍存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杜甫的所见所闻。和自身命运的写照。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杜甫前往奉先省家。就沿途见闻。和自身遭遇以及内心感受写成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诗首先写了自己在长安十年的仕途坎坷和内心苦闷和匡扶社稷。心忧黎民的抱负及志向。接着按时间顺序写了省家路过骊山华清宫的见闻。小标题是笔者所加。

《长安十年感慨》(略去)

《省亲路过骊山所见》(摘录)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省亲到家所见》(摘录)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杜甫如此。老百姓如何生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诗成不久即暴发了安史之乱。不是杜甫一诗成谶而是社会阶级矛盾的必然结局。也是贫富两极分化的必然产物。因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是社会的变态。而是任何封建社会的正常现象。此后。杜甫写了《三吏》。《三别》等诗篇都深刻的揭露了人民的苦难。

杜甫的心里是矛盾的。他尽管自己一生穷愁潦倒。儿子饿死。常年漂泊。寄人篱下。“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但。他仍然忧国忧民。\"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纯。\"。自己居无定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仍然期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不下寒士俱欢颓。\";自己始终幻想实现自己匡扶社稷的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尽管一生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科考落第。在长安十年为谋个一官半职。干谒游走于权贵门下。吃的是:冷炙剩羹。最高做了个看军械库的库管。但。他仍然认为:\"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这就是杜甫的心里纠结和矛盾。也是儒家思想熏陶下的古代士大夫的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苦闷思想。在杜甫诗中的真实反应。

综上所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是社会的变态而是社会现实的写照。也是杜甫忧国忧民的心底咏叹!


其他观点: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是社会变态。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那这两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原句义:

朱门:指红漆的大门。泛指富裕人家。“朱门酒肉臭”其原本状况该是“朱门酒肉香气”。作者用“臭”替代“香”。有两层意思:一是为了韵律需要。二是含有讽刺意味。

“路有冻死骨”。这里的“冻死”不单纯为冷冻而死。包括饿死及无钱病死等。用“骨”来突出问题的严重性或存在看普遍性。

延伸义:

帝王家族、官宦府第以及财主土豪等名门望族之家。整天痴迷于酒肉穿肠。过一着花天喜地的生活。从来就没有一点良心去关心一下社会最低层的劳苦大众。

这就是社会畸形导致了两极分化。正所谓“富者通吃。穷者交租”之社会乱象。诗人杜甫曾是官场中人。当然对此现象刻骨铭心。也愤怒不己。借诗句表达了心声。

评论语:梁启超在《王荆公传》第七章言即:

“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者。其大多数人之穷困。则奢焉者之睃之而已。”

既然是杜甫所作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前两句。那么杜甫当时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份。有一天杜甫离开京城去奉先省家。沿途所见所闻简直不堪回首。想一想。自己在京城由于科考失第。也曾不得不走动官员富贵人家。吃的是残汤剩饭。

如今这次省家一路走来中。确实发现了有更困难的群体。他们(她们)挨饿受冻、东倒西歪。有的人早已死在路上了。于是。杜甫有感而发。写成了《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从这首“五百字”的长文诗中。不难发现杜甫当时的心理状况是矛盾而纠结的。为什么富人过着迷烂生活。而穷人却不能饱肚呢?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作者自身命运同社会底层穷者命运的交融点所在。是社会不公平。贫富差距过大的根本问题症结。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社会客观现实存在。

存在不合理。就应该受到鞭跶。杜甫正是基于这样的情怀而疾书。那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

名句:两人同心。其利断金。大家都熟悉。其下一句为: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何是“臭”呢?古语“臭”即代表“气味”。也不读“chou”。而是读成“xiu”。

那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肯”。就可以这样认为富人喝酒吃肉的气味。与路上那些受饿或冻死之人来对照。是不是差别很大。因为十一月份是冬天。酒肉不会发臭。但人有可能饿冻死。

能大胆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说明诗人忧国忧民。他一边是揭示了朝庭腐败。一边又同情了劳动者的辛酸。

世中之人有不少人认为杜甫夸大其词。事实上清人赵翼有评断:

“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于有十二三分者。”

固此。理解这两诗句更应结合全诗去渗透。找到其精准思想脉博才可以。非一二句而断言也。

其他观点:

开元盛世盛极衰。渔阳鼙鼓动地来。

朱门当可聚金甲。安史必然避箭台。

蓬户遇难有心躲。骸骨遗路无人埋。

诗圣亲历切肤痛。圆圆吃肉骂娘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52:42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忧国忧民,现实,朱门,诗句,尧舜,写照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52:42

    没想到大家都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社会变态吗?杜甫当时是什么心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52:42

    诗圣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开创者。他主张诗要贴近生活。用简明易懂的语言。描述和反应现实。因此。他的诗多取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