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赤壁赋》怎样做赏析?
原创

《前后赤壁赋》怎样做赏析?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前后赤壁赋》是苏轼非常成功的代表作之一。均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其被贬黄州之后。仕途上跌入谷底的苏轼却迎来了创作上的巅峰。人生就是这样。有失必有得。

这两首赋雪梨看第一遍的时候就特别喜欢。里面所描绘的场景、用词、意境。渲染得充盈且富感染力。多一分则繁冗。少一分则逊色。

《前赤壁赋》:一场由哀怨的萧声引发的辩论

1082年秋。傍晚。苏轼与友人本在赤壁下泛舟游玩。喝酒吟诗。直至明月升起。某位船客突然吹起了洞箫。如泣如诉。苏轼问原因。船客于是借一代枭雄曹操当年攻破荆州。夺得江陵后。志得意满地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的往事。发出了“如今他在哪里呢?”的这种对人生短暂。死后一切皆成空的感叹。他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又不可能实现。满透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苏轼于是用自己独特的见解。以“江水”“明月”为喻。宽慰了这位船客。让其只管尽情享受这造物者恩赐的大宝藏。包括江上的清风及山间的明月。

于是船客转忧为乐。与苏轼他们一起吃喝赏月。然后酣然睡去直至东方既白。

这首赋又一次展现了苏轼乐天派的性格。他虽然也心怀被贬的痛苦。也明白生命有限。人生短暂。但他就是有那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释然与洒脱。

《后赤壁赋》:冬季再泛舟赤壁。遇白鹤变道士托梦。

与《前赤壁赋》相比。《后赤壁赋》没有围绕一个具体话题去开展。而是更偏叙事体。就等于把当天发生的事叙述了一遍(就是我们说的“流水账”):苏轼与两位客人在从雪堂出发。回临皋亭的路上。互相吟歌对答。不亦乐乎。一位友人说自己捕了大鱼。吃货东坡就急忙回家找妻子拿酒。然后打算再去泛舟赤壁。吃肉喝酒。吟诗赏月。

回到舟上在水上漂。直到半夜。寂静中突然一只白鹤嘎嘎叫着擦过他们的舟向西飞去。有意思的事情来了:苏轼后半夜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一个白袍道士。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他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苏轼顿觉他就是泛舟遇到的那只白鹤。猛然惊醒了。开门一看。却看不到道士了。

能把记流水账的一天写成千古佳作。怕也就只有他苏东坡了!

《前后赤壁赋》描写的都是夜里泛舟赤壁的经历。只是季节和所见之景不同。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到苏轼那种“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顾而乐之。行歌相答”的快乐。

他通宵达旦地泛舟。喝酒。赏月。赋诗。寒冷的冬夜非要登上江边的悬崖长啸。可见他放荡不羁的野性。

其实早在写《后赤壁赋》之前。苏轼就一直钟情于鹤。他曾于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写过一篇《放鹤亭记》。当时他被调任徐州知州。距离著名的“乌台诗案”还有一年时间。文中记述了他在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及讨论。从中已经可以明显看出他当时已经有了消极的避世态度。文章中赞扬了鹤“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并进一步指出“好鹤”与“纵酒”这两种嗜好。君主可以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全真。其通篇都对隐士那种不囿于世俗的自由生活充满了向往。

937年前。苏轼一行人感叹曹操“一世之雄。而今安在?”

937年后。我们吟诵着生动的《赤壁赋》。也不禁感叹“一世苏仙。而今安在?”

其他观点:

仅就《赤壁赋》的音乐描写谈一点意见。

音乐描写是诗文的难题。怎么把音乐声写的活灵活现。惟妙惟俏。白居易的《琵琶行》提供了先例。白老先生描写琵琶时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这是用拟声。“大珠小珠落玉盘”。“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几句是比喻。“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侧面描写。也叫烘托。


但认真分析起来。苏轼比白居易还是技高一筹的。白居易描写琵琶声。用了拟声。比喻烘托的手法。把琵琶女弹琵琶的技巧完全表达出来了。但这只是实写。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而苏轼的赋就感情饱满丰富多了。

首先“其声呜呜然”。“呜呜”在拟声词中表示的是低沉哀婉的声音;下面四个比喻。“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怨是哀怨。慕是思慕。泣是哭泣。诉是哭诉;直接用人的悲伤心情比喻吹箫的声音。后面两句更是千古绝唱:“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嫠妇一直被解释为寡妇。对不对?也对也不对。因为这个寡妇。丈夫并没有死。潘岳《关中诗》有句云:“夫行妻寡。父出子孤”。就是丈夫外出没回来。妻子就可以称寡了。因为这个嫠妇是有原型的。谁?白居易诗中的琵琶女。“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和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就是这样的嫠妇。听到悲惨的箫声自然会流出眼泪的。

前后《赤壁赋》都是千古不朽的名著。靠一篇文章分析是不够的。写一点感想。管窥之见。供大方之家一笑尔。

其他观点:

《前后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曾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前赤壁赋》被选入中学高中语文课本。《后赤壁赋》被选入高中语文读本。总的说来。《后赤壁赋》无论从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主要通过写主客夜游赤壁所见之景。所做之事(饮酒、吹箫)。从而引发主客对人生的感慨。

月夜秋水景色很美。酒也喝的高兴。为什么客人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呢?

客人对人生的感慨。

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一代枭雄。而现在又在哪里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们普通人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哀叹我们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得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托遗响于悲风”。客人解释了箫声悲凉的原因。

苏子的感慨。

苏轼听了客人的话后。对客人说了一些宽慰的话。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万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无穷无尽的长江。所以不必“哀吾生之须臾”!表达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本文写景。抒情。议论高度融合在一起。

如果说《前赤壁赋》以议论说理为主。那么《后赤壁赋》则以叙事写景为主。

《后赤壁赋》先交代泛游赤壁之前的准备。然后主要写了夜游赤壁之景。写景之后有一神来之笔:“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面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的拉长声音叫着。掠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最后苏子在梦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表达了苏子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53:33

    苏轼,赤壁,赤壁赋,琵琶,都是,客人,苏子,人生,白居易,道士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53:33

    没想到大家都对《前后赤壁赋》怎样做赏析?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53:33

    《前后赤壁赋》是苏轼非常成功的代表作之一。均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其被贬黄州之后。仕途上跌入谷底的苏轼却迎来了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