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平时工作穿军装还是中山装,《潜伏》的军统服装是不是错了?
原创

军统平时工作穿军装还是中山装,《潜伏》的军统服装是不是错了?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戴笠最早组织“复兴社特务处”时只有10个家伙。也就是后来军统内部有名的“十人团”。其名单之前的文章有罗列过。而到了1937年抗战爆发时。特务处总人数已经突破3600人。到了军统势力顶峰期的1943年。内外勤人数保守估计也在50000人左右。其他归军统掌握的特务武装不计在内。戴笠手下的人马也快有两个军的兵力了。所以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就要理解军统这50000多人都是怎么样存在的。

军统人员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大类:重庆罗家湾局本部(含直属的特务总队、看守所、集中营等单位)、外省各区站组等分支机构(大区、省站、城市组)、由军统控制的公开军事和执法机构、隐藏在各行各业的特工和情报员、海外派驻情报机构。所以军统人员的公开身份是非常复杂的。而不是你想像的那样。每个军统特务都在脑袋上面刻着“军统”俩字。只不过。无论是如何形式存在的军统人员。在局本部都有档案。都要接受戴笠的直接指挥或秘密命令。

加上忠救军、中美合作所等武装。到抗战后期军统的整体力量已经超过了20之众。尚有被其策反可以间接指挥的伪军80万人。势力膨胀的非常惊人。也终于引起了老蒋的疑虑。抗战胜利之后军统裁汰整顿已成定局。戴笠摔死以后。改制最大的阻碍不复存在。因此军统的绝大部分人员都被剥离出来。安排进了“国防部二厅”、交警总局等部门。在编人员总数被压缩到6000余人。且更名为“国防部保密局”。

一。局本部机关和直属单位。

军统局在秘书室(等于办公厅的性质。主任秘书郑。代理为毛)之下原来设有四个处。后经戴笠不断扩充发展到八大处。分别是(一)军事情报处、(二)党政情报处、(三)行动处、(四)电讯处、(五)司法处、(六)人事处、(七)经理处、(八)总务处。后期还曾经增设了训练处、警务处和布置处。实际上。上述八大处真正执行外勤任务的只有行动处和司法处。其他都是坐办公室的机关人员。

行动处主要负责军统的各种行动工作。同时还指导和协调各下属区站的行动工作。包括各级别的行动总队、大队、队、组等80多个行动单位。所以行动处和各区站的行动单位在执行公开任务时。是可以也应该穿军装的。以方便证明身份。但是在执行秘密任务、不希望惊动对手的任务、以及敌占区的任务时。又一定是便衣出动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另外一个经常穿军装的是司法处。它下设审讯科和狱管科。也就是掌管军统秘密监狱、看守所、集中营的部门。这些单位的工作性质决定着。确实是需要着军装的。像电影《烈火中永生》里面的白公馆、渣滓洞等秘密看守所的看押人员。无论是历史记录还是老电影中。大小特务都是穿军装的。以便在囚犯和警戒部队的士兵面前区别和显示身份。

至于其他处室的机关工作人员。比如什么情报处、经理处和总务处什么的。其实大多数时间是穿便装的。基本是中山装为主。这从“军统四大金刚”陈恭澍的回忆里可以得到证明:“因为大家都穿中山装办公。而我却没有。想做一套也做不起。毛人凤看不过去。就把他穿过的一套送给了我”。戴笠也定过纪律。女性在单位不许擦烟抹粉涂口红的。所以影视剧里军统女特务一身军装花枝招展的形象。完全都是鬼扯。吸引眼球罢了。

(这已经是二厅的特派员了)

二、军统掌握的公开的军警和执法机构。

戴笠是很能抓权的。所以军统对能够伸进手的系统。都要插一杠子。因此其掌握的公开机构堪称多如牛毛。比如军事委员会军令部二厅的大部分处室、军事委员会水陆交通统一检查处、军事委员会特种邮电检查所、财政部缉私署、货运管理局、陆军总司令部以及各战区各集团军的“调查室”、三军谍报参谋处、各大中城市警备司令部的稽查处、航空委员会调查室等等。

那么在这些单位存在的军统人员。其着装秉承“入乡随俗”的原则。也就是说。如果是在战区、集团军、警备司令部等军事单位。那就得“随大溜”每天穿着军装;如果是在检查所、缉私署、货运管理局等非军事单位。则以便装居多。或者身着这些单位的规定制服。换句话说。他们军统的身份是秘密性质。而日常着装则必须要符合自己的公开身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军统触角所能及的部门和机构。

抗战中后期。军统的海外情报站点也逐步建立起来。什么伦敦站、巴黎站、菲律宾站、曼谷站、腊戌站、仰光站、孟买站等等。仅在越南境内就开设了7个分站。同时。在有外交关系的各国使馆中。也都有军统的专门工作人员。其实跟现在各国的情报工作方式类同。那么这些人身居国外。当然是什么服装都有。唯独不能穿军装。要说例外。那恐怕只有驻各国使领馆的武官了。如果恰好也是军统分子的话。则有条件着军装。

当然了。军统作为“军事委员会”的直属单位。其正式人员都有军籍。所以拥有穿军装挂军衔的权力。只是平常所处情况不同罢了。如果是集中到局本部参加授勋、军衔晋升等活动。或者戴笠每年搞什么“四一大会”纪念军统成立等等典礼上。无论哪个领域的军统人员。都可以穿上军装来参加。比如《潜伏》里面余则成从敌占区回来受奖时。下面坐着的几乎都穿着军装。活动结束。分头回去原岗位时。继续遵循之前的原则。

四、改制保密局的一些性质改变。

保密局只接收了原军统“核心的秘密部分”。其他戴笠渗透进去而掌握的机关。统统被剥离了出去。所以方便穿军装的大多数调进了“国防部二厅”或者内政部交警总局。以军事情报搜集为主。而剩下的6000来人。基本以秘密侦察、暗杀破坏、监视监听等脏活为主。这样的工作性质决定着。他们绝大多数时间都不会穿军装。因此《潜伏》里面从站长到队长、处长、主任基本着中山装。其实是符合历史的。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也有不妥之处。一个是余则成穿军装的桥段太多。作为机要室主任和后来的副站长。他都没有这个必要;另外一个是戴笠来天津站视察时。只有余则成穿了军装。站长、马奎、陆桥山等人通通便装。这又是不合理的。在站里的机关大楼迎接戴老板。只有穿军装才能体现下级的军人属性和纪律性。再穿中山装有点随便了。

其他观点:

《潜伏》里面军统人员穿军装是没错的。只不过要分场合。比如说:余则成击毙军统叛逃特务李海峰之后。军统内部给他颁奖典礼时就必须穿军装。当时军统独立于国防部。但正式场合要穿陆军常服的。他当时是少校。

戴笠没摔死前授陆军中将军衔。但大多数时间由于工作性质。军统和中统人员都穿便服。总部机关人员穿中山装。

《潜伏》当中军服问题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硬伤。是因为时间不对。总体来说国民党军在大陆事情的军服变迁分成了四个阶段。国民革命时期、北伐后~1937全面抗战前、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潜伏》军装跨越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这是国民党军军衔是从1936年~1946年。属于德式军服。因为1920年代国民政府与德国军事交流很密切…从时间上来说。剧情里戴笠给余则成授勋时。正是抗战还有几个月就胜利的时候。从时间上来说余则成穿德式军服是正确的。

我党另外一名打入敌内部的情报人员廖三民(打入敌人天津警备司令部)。最后为了保护余则成与李涯跳楼同归于尽。但他穿的军服样式显然是不对的。因为从时间段上来说已经距离1949年1月10天津解放没多长时间了。军服应该是1946年的美式军服。

《建国大业》当中姜文饰演的毛人凤。当时是陆军少将军衔。而军服早已经是美式的了。

这是1946年国民党军陆军常服肩章。廖三民是中校。应该是两个银梅花。

陆乔山被击毙时服装也有误。他当时是上校军衔。这个时候应该是肩章三个银梅花(上图第二排右一)。而不是红底三个金三角的领章。

李涯和吴敬中在天津站内都穿中山装。这个时候已经从军统更名为“国防部保密局”。中统更名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员通信局”。谢若林就是党通局的。这俩特务机构换汤不换药。“国防部保密局”大小特务的职务仍然是依照陆军编制。军衔也与陆军相同。但特务出门执行任务没法穿军服。除非他是内勤可以穿军服但不强制规定。不过这也仅限于上班时间在机关内部。上班前和下班后仍然要着便装。所以。电视剧当中穿中山装穿军服都没错。

总之《潜伏》已经播放了10年了。仍然是很好的一部谍战剧。虽然有一些小硬伤。瑕不掩瑜。

其他观点:

谢邀。

据沈醉回忆。他在任军统局总务处长期间。曾为机关工作人员发放了一套军便服(未配发帽徽、军衔等标志)作为福利。谁知戴笠竟勃然大怒。训斥了他。理由:军统人员要混迹于普通人之间才利于工作。装束越不起眼、越低调。越好。非特殊场合。不得着军装。

由此来看。许多谍战剧里的着装确实有缺陷。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00:44

    军统,军装,军服,特务,保密局,国防部,人员,军衔,中山装,戴笠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00:44

    没想到大家都对军统平时工作穿军装还是中山装,《潜伏》的军统服装是不是错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00:44

    戴笠最早组织“复兴社特务处”时只有10个家伙。也就是后来军统内部有名的“十人团”。其名单之前的文章有罗列过。而到了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