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原创

《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谢邀。

《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我们今天还用得很多。大多是用来指代对一件事情。或者对一个人完全失望。以至于进入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

就是随便你怎么样吧。反正已经与我无关了。

现在对于“心死”的解释。基本上就是认为个人完全失去了对目标的兴趣和动力。心如古井。不起波澜。有如一潭死水。

现代大众理解其实很简单。还有什么比心死更让人悲伤的事情吗?

没有了。所以这是形容悲哀、悲伤到了极致。

不过这是口头理解。实际上官方的解释并非如此。

现代意义是:指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也就是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心死:指心如死灰的灰烬。思想顽钝。对周围的事无动于衷。

这里的解释就比单独的情爱之伤要广阔多了。我们对社会丑恶现象的习以为常。我们对世风日下的冷漠旁观。基本上都可以划入“心死”的范围。这种行为是人类社会最大的悲哀——瞬间整个认识就上了一个层面。远比在感情中的绝望更加有高度。

很明显这是对文言文的世俗化。因为我们上溯根源。就会发现庄子的本意确实要高邈得多——原本是基于道家生死观的认识。而并非浅层情感希望、失望之中的变化。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出自《庄子》外篇《田子方》。

我们要真正理解这句话。首先得搞清楚庄子的生死观。

老庄道家思维中。老子探讨“道”和“德”的含义。涉及的是宇宙万事万物的起始、衍变及规律。提出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相处的“至善”原则。

老子的思想是一种底层的哲学思维。

庄子则是以老子人与自然的思维为起点。更多地关注人的生死。以及在他的生死观之下的人类价值体现。

庄子认为生死本一。并没有区别。生死的区别只是存在的状态不同而已。不仅生死如此。万物也平等如一。此为“齐物论”。

在庄子看来。一个人是由精神和肉体两种元素组成。咱们用写文章打比方。即内容和形式。而作为形式的肉体。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为其他的形式。比如风、气。这只是“道”的形式转换。并不代表着“道”的消失。

而这种转换。在平常人看来。就是死。

为什么他老婆死了。庄子不但不悲哀。还“鼓盆而歌”?因为他认为夫人不过是转换成为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罢了。他没有死的概念。自然没有生离死别的悲哀——这种思维被用来安慰活着的人。实在是属于大众对死亡无可奈何地接受。

因为无可奈何。所以无法不悲伤。只能减弱而已。而庄子是真的从内心就没有悲伤。表现看起来相似。其实对事物内核的理解完全不同。

这种肉体消失转化。就是形式的转变。为了写出来让后学看懂。庄子使用了“人死”这个词。

那么“心死”。自然是指精神方面的死亡、丧失。比如失去上进心、失去思考能力。失去辨别能力。也就是说关于思想的任何活动都停滞了。

用现代医学的例子来说。“心死”是“脑死亡”。而“人死”是器官衰竭死亡。

那么是“脑死亡”可怕。还是人体功能丧失可怕呢?

都一样可怕。

但是人体功能丧失有全部和部分。部分者缺手缺脚。那可比脑死亡要好多了。甚至还可以正常生活;严重的全身瘫痪。可只要没有“脑死亡”。就有活下去的希望。有求生意志——因为精神还在。因为心没死。

这样简单地类比。是不是就可以说明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心死”。而“人死”要稍微次之呢?

就好像脑死亡、植物人(类脑死。但是有可能复原)、全身瘫痪。三种非常可怕的境况让人选。如果有得选又必须选。只怕全身瘫痪是最能让人接受的一种选择吧。

有人说。我宁可死。也不要瘫痪——这个其实未必能以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旁观分析得出的结论来表态的。

庄子认为肉体和精神是可以分离的。能够到达那个境界。就是“逍遥游”了。精神不用凭借任何力量。自由自在地在宇宙中畅游。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庄子自身也并没有达到。但是他提出“坐忘”、“忘我”等方法。希望能借“呆若木鸡”达到这种境界。

庄子追求“大用”。即心的存在和延续。而“无用”就是肉体的无用。所以“无用”才能致“大用”。歪脖子树因为不成材。得以保存。其实不过也就是说借助形式的“无用”。保住了心的“大用”。

所以这句话翻成大白话。其实就是说:“停止思考的人苟活于世。比肉体死亡的人更加可怜”。

即使在今天。同样有其正面意义。

“肉身无法百年康健。精神可以万世传颂”。这种对高于肉体的精神追求的理论灯塔。对人类的社会活动意义、生命价值追寻也有着积极正面的指导作用。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如果纯粹只是用来分手。未免太小家子气了些。

其他观点:

那我就用两句俗语斗胆再注解一下吧:

第一句俗语就是:行尸走肉(注解:哀莫大于心死)。

这是描述一个人受到打击之后最消极的状态。不愿意去思考、拼搏、别说什么为家人去奋斗。连自己都已经是自暴自弃、自我放逐。那你说这种人是不是行尸走肉!这种人活着浪费粮食。死了浪费土地。所以说。哀莫大于心死。

第二句俗语就是:有些人死了。可他还活着;而有些人活着。可他已经死了。(注解: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第二句的注解在第一句注解上有所升华。

其他观点:

哀。莫大於心死。心死是这两个字。现代的社会中。常用于两人之间的感情。表示完全的绝望。如夫妻之间。情人之间等。或者是对某件事情的完全绝望。庄子所说的哀莫大于心死。我们先看庄子在齊物谝中当中。所说的其中幾句。便可略知一二。如下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为什么会如此般说。从他的中心思想行为中。便可知。如莊子所言。人的一生。若不明人世间。【无成与毁。道通为一】。及在生活中【不用。而寓诸庸】的动用。对他本身而言便是失去了人生的真义。白白浪费活这一辈子。也就所谓最大的悲哀。心死也。心死活着的人。对于死的本身。更为严重。

亦如惠能言:(常見自己过。与道以相當)有异曲同工之妙也。都是对于自我人生的最高严格的要求。亦是对后学者。求道者。大修行者。大根器者。时时警惕的衷告。一般般常人。真是很难了解其中之妙意。


故要。不离生灭的一切中。如善与恶。得失。去显那本是具足清淨。永恒的不生不灭。的逍遥逰。与心体天滞的人生。生与死亦是一整体的部份。波浪的高低不是最重要的了。而在乎心的道通为一。心的不死。乃生命中重中之重也。

人来到这个世界。若不明白。这个人生道理。没方向。沒目標。盲目的活着。這一生。虽然还活着。其实就是已经心死了。平时生活中。用此句话。吋时的警惕着自己。最大的衷。是心死。比肉身的死亡。更为严重得多。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11:29

    庄子,的人,死了,这是,肉体,悲哀,注解,形式,精神,生死观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11:29

    没想到大家都对《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11:29

    谢邀。《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我们今天还用得很多。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