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入选“本纪、世家、列传”有严格的标准。
太史公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开创了我国志史传记的先河。使纪传体成为此后二千多年来。古代史书编纂的通行方法。
纪传体。相比以前的编年体。国别体等修史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容易突出人物事件。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史实。
司马迁的这种编史方法。增强了史书的可读性。也让一个个历史人物以更加鲜活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因此。鲁迅高度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在《史记》里。独创了本纪、世家、列传这三个类别。将历史人物以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分别记述。再加上表、书。一起构成《史记》的全部内容。
有了以上了解。就牵扯出一个问题。本纪、世家、列传到底是怎么区分的?
《史记》中记入“本纪”有五帝、夏、殷、周、秦、秦始皇、项羽、汉高祖、吕太后。孝文、孝景、孝武等十二位帝王级人物。这些都是都是以实际行使皇权的标准确定的。比如项羽、吕太后虽非皇帝。却属于“在权不在位”的主。故视同帝王列入本纪。
关于世家入选的标准。司马迁也对此作了个定义:
\"因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故称世家。“
意思就是:被封王封候建立了封国的。同时这个王候爵又世代相传的。可以列入世家。
太史公之所以这样列世家。是基于从西周直到西汉。都一直实行的分封世袭制。形成了大姓氏大家族延续性很强的官僚体系。所以在《史记》里就以这个清淅的脉络列入世家进行记述。
被列入世家的其有三十个。其中例如晋、楚、韩、魏、赵等等。这些都是符以上标准和条件的。
不符合“世家”入选标准的几个特例。
凡事有一般性原则。也会有特例。《史记》中有关入选“世家”的人物中也有这样的例外。
在被《史记》列入三十世家中。孔子和陈涉肯定属于例外。完全不符合前面所说的标准。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等人属于新新世家。按标准也还靠得上。
第一个特例。孔子。他既没有被封王封候封国。也更不存在爵位世袭。按道理完全不够资格入选。
但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司马迁生活的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已经取代道家学说。成为王朝的主流统治思想。也就是所谓的”独尊儒术“。所以孔子虽然不是王候。司马迁还是将其列入世家。
第二个特例。陈涉。也就是大泽乡起义的陈胜。生前建立了”张楚“政权。其实基本够条件列入本纪的。但司马迁将其列入世家。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陈胜建立张楚政权时。秦朝还没灭亡。秦二世还是皇帝。而且陈胜也只是称王。没有称帝。所以相比秦二世。陈胜只能算是地方割据的诸侯国而已。
二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封陈胜为“隐王“。给予其子孙王侯级别的待遇。因而司马迁将其列入世家。
至于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这五个人。他们是大汉王朝的开国功臣。生前都被封候有自己的封地。而且都属于大汉王朝的正面典型人物。到了司马迁这一朝代。他们的子孙更是子袭父爵。世袭罔替。所以司马迁将他们按照新生代世家。一并列入进来。这个完全没问题。
韩信没被列进“世家”主要有严重的硬伤。
韩信是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级的人物。大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可以说刘邦的江山大部分都是韩信打下来的。用刘邦自己的话说: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功劳摆在那儿。抹杀不了。问题是韩信功劳太大了。大得刘邦都有些害怕。同时。韩信这个人在军事上是高智商。在政治上却是零情商。甚至弱智。
所以大汉王朝建立后。韩信的政治仕途呈直线下坠。从齐王。改封为楚王。后又被降为淮阴候。最后被萧何设计困杀于钟室。诛灭三族。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下场。
韩信虽然当时齐王、楚王。生前也当时淮阴候。但被诛杀后。所以的封爵都被剥夺了。所以列入世家的第一条标准“王侯开国”就不符合。
另外。韩信死时。满门抄斩。夷灭三族。也就更不存在“子孙世代承袭”一说了。
两个标准都不符合。加之属于被大汉王朝定案为谋逆之罪的反面典型人物。太史公司马迁自然不敢将其列入”世家“中。只得退而求其次将韩信列入”列传“。
其实在西汉。与韩信类似被以谋反罪诛杀的魏豹、彭越、黥布等。也被列入“列传”。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太史公司马迁考虑到韩信功劳其实太大。事迹也太突出。于是在其列传里没有直呼其名。而是以淮阴候代称。并且单独为其作传。
这与魏豹、彭越、黥布等被记为《魏豹彭越列传》、《黥布列传》。虽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也许是太史公司马迁用自己这种独特有方式。表达对韩信这位天才级人物的尊重吧。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其他观点:
《史记》的体例有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等。《史记》全书共有130篇。本纪12篇。主要记载帝王生平;世家30篇。主要记载王侯事迹;列传70篇。主要记载大臣当世豪杰。
萧何、张良、韩信并称“汉初三杰”。这三人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刘邦原本草民出生。论名望、武功都不如项羽。最后却能逼得项羽自刎垓下。得益于他会用人。他找了三个好帮手。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在治国、谋略、军事等方面各有所长。他们将各自的本领发挥到极致。才有汉定天下的局面。对于三人对大汉开国的贡献。刘邦自己有精彩的论述: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三百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算是古往今来的英豪人物。开创两汉四百年的基业。他有此等评价。亲自盖章了萧何、张良、韩信为当世人杰。萧何在《史记》里有《萧相国世家》。张良有《留侯世家》。唯独韩信入《淮阴侯列传》。这里面原因很复杂。表面上看是因为刘邦忌惮韩信。把他从楚王贬为淮阴侯。世家本是为王侯所作。按照他一降而降的地位。韩信入不了世家。生平只能写进列传。
深层次的原因。用什么体例来记载历史人物。包含着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比如项羽。他自封西楚霸王。最后兵败乌江自刎身亡。可谓是身死名灭。如果用功利主义的眼光看。项羽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可司马迁依旧把他写入本纪。是为什么?
司马迁认为项羽灭秦有功。他在巨鹿之战灭了秦军主力。诛灭暴秦的功劳在楚。虽然项羽被刘邦打败了。但是他自刎乌江的气节。他硬杠秦军主力的勇武。足以青史留名。所以。司马迁不会因为他的失败。而贬低他的历史地位。他把《项羽本纪》写在《秦始皇本纪》之后。排在《高祖本纪》之前。这样代表了司马迁的评价。
项羽。本是在秦始皇之后。有可能决定天下走向的人。项羽带四十万诸侯联军挺进咸阳。分封天下十九诸侯。是何等威风?天下。本已在他的指掌之间。可惜。项羽不做秦皇做霸王。放弃了最有“龙气”的关中之地。把自己封地指定在西楚。后来易守难攻的四塞之国被刘邦所占据。成了刘邦剿灭项羽的根据地。项羽节节败退。刘邦逆势翻身。
成了汉高祖。
可是不可否认。刘邦能够建立两汉基业。是攫取了项羽灭秦的胜利果实。如果没有项羽。当年王离的军队如果阻挡了义军东进的步伐。那么天下谁主也未必。司马迁以惋惜的笔调。不失尊重地把项羽写进“本纪”。在他心目中项羽本有帝王之命。只不过他没有坐拥江山的福分。
对比项羽。就能品味出司马迁对韩信的看法。秦末汉初。第一能战的将领是谁?舍韩信其谁!项羽武勇。他能带兵在巨鹿破釜沉舟。灭了当年横扫六国的秦军主力。而韩信的出现。让项羽在军事上踢到了铁板。韩信用兵如诡。被后世誉为“兵仙”。尤其擅长大兵团作战。项羽生平第一次在战场上的恐惧感。来自于韩信: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祖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那时候的韩信。刚刚灭了项羽手下第一悍将龙且。从刘邦手上讨了一个齐王当。刘邦当时在荥阳被项羽围得满头包。韩信拿下齐地没想着回师救驾也罢了。刘邦气得当即开始骂人:“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齐齐踩了刘邦一脚。在他耳边提醒。如今的形势也禁止不了韩信在齐地称王。不如大大方方地封了这个王给他。以防有变。
刘邦还真是个演技派。他马上醒悟过来。笑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他马上派张良为使者。到齐地策封韩信为王。
瞧瞧。这一秒钟转换自如的演技。还真地把韩信给骗了!韩信高高兴兴地当上了齐王。项羽已经看出能够左右天下之势的第三个人出现了。派武涉去争取韩信。韩信天真地拒绝了项羽。他的理由是: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此。夫人深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刘邦于韩信。有知遇之恩。他还记恨着。当年在项王麾下当执戟郎中的委屈。韩信认为刘邦待自己甚厚。压根儿没有把武涉的话“今日项王亡。则次取足下”的话放在心上。项羽不死心。又派出蒯通去争取韩信。蒯通比武涉说话有艺术。他以相面为引子。告诉韩信他现在地位微妙。富贵和危难在他一念之间。
“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
“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
蒯通已经给韩信指了一条明路:当时刘邦和项羽相持不下。如果韩信不愿意归服项羽。他大可以据齐地、倚燕赵形势。占据刘项两人防守空虚之地。至少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运气再好一点若能打着用百姓请命的口号。收服诸侯再灭刘项。天下就是他韩信的了。
可惜呀。会打仗的人。不怎么懂政治。
韩信军事才华出众。但是他的战略格局不怎么样。他的眼界决定了。他只能给刘邦为将。他满足于刘邦不情不愿封的那个齐王。因为刘邦的知遇之恩不忍心背叛他。这是天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刘邦灭了项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驰入韩信军中。收了他的兵权。又把他从齐王改封楚王。后来又寻了个有人告他谋反的由头。贬为淮阴侯。
本来有能力三分天下的韩信。连一地之王的尊荣都保不住。他被贬为淮阴侯之后。被软禁在长安。成日里和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为伍。樊哙是个老实人。依旧以王礼待韩信。其实汉初功臣心中都明白。有盖世奇功的韩信。不该落得如此下场。
韩信天真。他没有称雄一方裂土封疆的野心。再后来。他被吕后骗人未央宫中。棒杀。《史记》还是以谋反的罪名。解释对韩信谋杀的动机。如果韩信果真谋反的心。当初项羽还在的时候。何不三分天下。跟刘、项并驾齐驱呢?
韩信死得很惨。临终前说:“吾悔不用蒯通知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司马迁详细记录下这句话。其实他看得很清楚。韩信的结局是自己选的。他有三分天下的能力。却没有三分天下的野心!如果他多几分项羽的霸气、刘邦的狠决。就不会一步步沦落到由王降到侯。再被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谋杀。
可惜了韩信不世出的军事才华。其实很多军事天才。往往都是政治白痴。像李世民那样又能打仗。又能在朝堂上翻云覆雨的全能型选手。不多!韩信的追求是一地为王。而不是坐拥天下。格局的局限。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司马迁感叹同情之余。将他写入列传。原本韩信在《史记》里的位置。应该在萧何和张良之上。写入世家绰绰有余。可是。韩信自己放弃了改变天下命运的机会。也放弃了自己的命运。司马迁恐怕对他政治上的短见。一点也不欣赏。才有如此的安排。
其他观点:
淮阴候韩信被吕后杀于长乐殿钟室。便是一段疑案。被杀原因。陈希造反被擒。供称为韩信所主使。谋反属实。不容申辩。引刀自刎。夷灭九族。
谋反罪名成立。纵有十大功劳。已入万劫不复境地。看人只看后半截,半生征战。尽付流水。
太史公司马迁作为汉朝的史官。能把其写入列传。冒汉朝之大不韪。实属不易。自不能于功成身退的张良。善始善终的萧何。并列世家。
史官也不是好当的。司马迁因为李陵投降辩护。遭受宫刑之辱。汉朝史官写汉朝就近历史人物。是要为统治隐恶扬善。标榜溢美的。
把定性谋反的韩信。写进列传。也是颇有风险的。在我看来杀韩信独书为吕后所为。可又有萧丞相参与。其中定有高祖授意。只不过高祖出征在外。独归于妇人专权。高祖尚有避辞。只不过掩人眼目而矣!其中因由。太史公岂不明白!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2706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项羽,韩信,刘邦,世家,史记,本纪,列传,司马迁,淮阴,天下
没想到大家都对《史记》中,为什么萧何、张良入世家,而韩信入列传?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入选“本纪、世家、列传”有严格的标准。太史公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开创了我国志史传记的先河。使纪传体成为此后二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