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唐诗三百首》中的首张九龄《感遇》第二首。是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七首。
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通释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江南。长江以南。长江以南长有丹橘。这丹橘在历经寒冬之时依然碧绿苍翠。
岂伊地气暖。所谓诗无达诂。我读八本《唐诗三百首》。有将“伊”解释为助词的。也有将“伊”解释为代词的。通观全诗。我以为“伊”解释为代词较为贴切。伊。那里。代指江南。哪里是因为江南那里的地气暖和呀。
自有岁寒心。岁寒。《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古人作诗为文。为求简练。常用句中的几个字代替一个名句的句意。此处“岁寒”就代替了《论语》里的那一句话。指江南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自己也有像松柏那样不怕严寒的心志。这种用几个字代替一句话的用词方法。在今天的网络用语中也大行其道。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可以。古诗文中。可以是两个词。可是可以。以是用来。荐。进献。嘉客。上宾。贵宾。这丹橘可以用来进献给贵宾。可惜阻隔重重。重。阻隔之多。深言阻隔之大。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这句诗。我们能大概能感知它是什么意思。在我读的八家注本里。也只做了一下意译。万物的境遇都是命运使然。天道命运的循环往复之理难以追寻。可是我读来。却是知其然。只好自己分析一下。
遇是境遇。运命是命运。这都好理解。只是这样翻译出来应该是:人的命运都是境遇使然。这显然不是这句诗的意思。好在。我在王锳先生的《古典诗词的特殊句法举隅》一书中找到了答案。这一句诗是古诗词句法语序的错综中的主宾换位。也就是说。这一句诗的主语和宾语换了位置。正确的语序应该是“遇唯所运命”。可是五言诗的停顿都是“二三”或者“二二一”。而“遇唯所运命”的停顿则是“一二二”。不合乎五言诗的停顿规则。咱们读起来都觉得挺别扭。所以。诗人将这句诗的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互换了。了解了这句诗的语序。这句诗理解起来也就不难了。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徒言。有注为徒然。有注为只说。我认为只说较确。树。栽种。此木。指丹橘。阴。树阴。《韩诗外传》记赵子简语:“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人们都只说种桃李可以得树荫乘凉。丹橘难道就没有树荫吗?
赏析
屈原有《橘颂》。借歌橘“独立不迁”而抒发自己的志向。这也是后人借橘言志的滥觞。张九龄被贬到的地方。正好是当初屈子行呤的故楚之地。处地相同。境遇相似。张九龄免不了要学屈子借橘吟咏一番。
诗人张九龄。被贬荆州。但开篇却云江南。江南有丹橘。为什么不是荆州有丹橘。因为。朝廷在北方。云江南有一种地域性的对比。江南二字。读起来自有一种偏远的感觉。为后面的阻重深伏笔。
在偏远的江南生长着一种植物丹橘。在严冬的时候。万物凋敝。可是丹橘依然碧绿苍翠。一个“犹”字。既表明了丹橘不怕严寒的品性。也表明了诗人对丹橘的认可。
可是。别人说了。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江南气候较为温和。是自然规律使然。诗人为丹橘辩解。说丹橘经冬犹绿。不是气候原因。而是因为它有一颗跟松柏一样不惧严寒的心。张九龄的这个解释看起来不是很充分。不过不要在意这些细节。诗人为了排解自己的满腹牢骚。往往不会在意什么自然规律的。
诗人将丹橘的品格树立起来。接下来。诗意一转。可以荐嘉客。奈何阴重深。这一句承上启下。将诗从赞扬丹橘的品格转到对人生命运的拷问上来。
丹橘有美好的品格。是可以用来进献给贵宾的。可是。山高水远。险阻重重。丹橘生长在偏远的江南。注定了难以成为北方贵宾们的盘中珍馐。个人的穷达。世运的治乱。往往隐藏在那不可寻觅的天道循环之中。我们常说。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不过是成功者炫耀自己的功绩罢了。岂不知他成功的背后有多少外界的因素相辅相成。而世上大多数人。也许费尽心力。终究难以有所成就。
丹橘虽有美好的品质。也有美味的果实。但是它生长在江南。在保鲜技术不好的时代。它注定难以跨越千山万水。成为北方贵宾的盘中珍馐。而世人都只道种桃李夏可以得其荫秋可以得其实。难道丹橘就没有树荫吗?难道丹橘就没有美味的果实吗?
诗中。用了两个岂字。岂伊地气暖。反诘世人对丹橘的误解;此木岂无阴。叩问世人对丹橘的淡漠。
张九龄的《感遇》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清新简练。语气蕴藉平和。
在此诗中。诗人虽有不平之心。却无激愤之语。诗人内在情绪的波涛汹涌。则需要我们品味每一个字背后蕴含的人生况味。
诗中。“犹”“自”两字为丹橘的傲寒品格立骨。丹橘是有自己的品性的。是有自己内在追求的。这也是诗人的夫子自道。而“奈何”二字。则饱含了诗人对自己有良好品性却被世人误解。有济世良才却为谗讥所远的不平。
诗中还用了两个岂字。岂伊地气暖。反诘世人对丹橘的误解;此木岂无阴。叩问世人对丹橘的淡漠。在这些并不激烈的语词背后。尽是诗对人生命运的不平之意。
感发
我常说。人生的价值来自于认可。而认可分为自我认可与他人认可。人作为社会动物。自然有欲获得他人认可的需求。然后。一个人的心志越高。品性越好。越有理想有追求。往往越难得到别人的认可。
诗中的丹橘。虽然岁寒之心。别人却说是因为它所生之地地气暖和。世事大抵如此。如果一个人品性高洁。常人往往要揣度一番。这人是不是在沽名钓誉啊。是不是别有所图啊。是不是背后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啊。
常人也只知道桃李的好处。而不知道丹橘的好处。大众的价值观往往停留在显而易见浅层次。拿读书来说。如果你拿着一本《马云教你创业》正在研读。大多数人会说你有上进心的人。但如果你拿着的是一本《道德形而上学》。大多数人会给你两个字——装逼。
世道人心就是这样的。人们对于易于理解的。可以常理度之的人。认可度就越高。这就是为什么鸡汤文风行于世的原因。而对于那些有自己内在追求的人。大抵视为怪胎。故自古得一知 己而无憾。子期死而伯牙不弹。
那么。一颗高洁而有自己内在追求的心灵于世不遇又当如何。那就回归自己的内心。寻求自我的认可。回到张九龄的上一首《感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读古人诗词文章的好处就是。他们对人生的各种境遇都有所感悟。读之可为我们人生的慰藉。
答者:谢小楼
其他观点:
谢邀。
在我们欣赏张九龄写的这首诗之前。先摸清楚诗人的写作背景。这样便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整首诗的含义。
因为张九龄是一个刚正不阿、忠于职守、敢于进谏的忠义之人。所以。这首诗自然是表达对朝政的昏暗与愤懑。以及抒发个人命运遭遇。
在这首诗里。我读到的是诗人不随波逐流的清高态度。也有正直的高尚品德。扑面而来的也是一股大义凛然的义气。
张九龄很是聪明。写诗作文也非常巧妙。他用橘子自喻。表达自己即便身处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也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完全是出淤泥而不染。甚至有一点孤傲的态度。但这种孤傲的态度也表明了他是一个正直有抱负的人。
而且。张九龄还以橘树耐寒的品格形容自己。他也是一个不会因为逆境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话语而推翻自己的人。相反。他越挫越勇。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心系君主。忠贞不二。虽然当自己推举贤才给君主时遭遇了重重阻碍。但这些并不妨碍他心系国家的责任心。也不会妨碍他愿意为国家做出自己贡献的决心。
总的来说。诗意虽然温和。但里面的态度与情绪饱满。我个人比较喜爱这首诗。
其他观点:
张九龄为盛唐前期开一代诗风者。其五言古诗洗练质朴、简约刚健著称。《感遇》借丹橘而比喻自己品德、节操之高洁。却无法施展抱负。只能随波逐流。首句托物喻志。自喻丹橘。第三四句以反诘赞颂丹橘之高洁。自有傲寒的节操。第五六句表明本应该进献于嘉客。却困难重重。第七八句感叹命途多舛。无法逆转的苦闷。最后两句桃媚李艳。难道橘树就没有绿荫了吗?为傲寒的丹橘备受冷落而忧心。该诗表达了对昏暗政治的不满。于恬淡中透着愤懑。温雅中掩着哀伤。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2992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江南,自己的,诗人,地气,岁寒,的人,张九龄,运命,桃李,命运
没想到大家都对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的《感遇》(其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唐诗三百首》中的首张九龄《感遇》第二首。是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七首。感遇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