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秋的,有超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吗?
原创

描写中秋的,有超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吗?

好文

热门回答: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这是南宋批评家胡仔《渔隐丛话后集》说的。

因此。看你说的超过。是指什么超过。如就影响力而言。应该没有。因为。此词已是如此的深入人心。发展到现代。两大天后(邓丽君、王菲)的演唱已让它家喻户晓。

如果论艺术表现手法。这也见仁见智。很难有定论。卧榻先生精选三大中秋词。与广大诗友同赏。这三首也各有特色。一情深。一壮阔。一科幻。却都是千古名篇。我们也可由此作一番比较。

最情深——《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评析: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很多评家对它不惜溢美之词。

胡仔《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

它到底好在哪里?学院派说它构思奇拔。独辟蹊径。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卧榻先生看来。好就好在道出了芸芸众生所能体会到的哲理与人情。能让人产生深深的共鸣。本词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又先后被邓丽君、王菲两大歌后演唱。变得更加家喻户晓。

千古三大中秋词。一情深。一壮阔。一科幻

最壮阔——《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评析:碧空万里。水波不兴。月照湖面。寰宇澄澈。泛舟湖上。以长江之水为酒。把北斗星当酒杯。再请天上的星辰万象作为宾客来。和我一起细斟慢酌。此情此境。没有天地物我。不知今夕何夕。这种壮阔、这种豪情。在宋词里。是不多见的。

千古三大中秋词。一情深。一壮阔。一科幻

最科幻——《木兰花慢》(宋·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评析:月亮为什么能在空中不会掉下来?沉到海里。不会被碰坏吗?为什么圆月渐渐变成一道弯月?是不是这边沉下去。那边就升起来?……一连串的发问。使得这首词几乎是最有科学色彩的一首词。仿佛迷你版的《天问》。八百年前的辛弃疾。竟然在词中接触到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科学现象。王国维赞叹说:“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千古三大中秋词。一情深。一壮阔。一科幻

类似此词的。稼轩还有一首《太常引》: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本词也是中秋作品中的优秀词章。意象壮美。想象雄奇。同样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其他观点:

我认为没有一篇超过。这词中兄弟情份。真是深如海。柔如水。让人回味。读读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故事。就知道无人能及了。

好兄弟。一生情

看看苏东坡的中秋礼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看到“中秋”二字。就让人情思激荡的。应该说。始于苏东坡这首词。是它。赋予了中秋以强烈的思念。

  1076年。那个月圆之夜。东坡在密州新建成的超然台上。与朋友饮酒赏月。大醉之中。十分想念弟弟苏辙。遂有此词。他在序言中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当时。苏辙在齐州(今济南)任职。东坡特意申请调到密州(今诸城)做知州。两人近一点。可以相聚。结果还是未能相见。两兄弟天各一方。已是六年不曾谋面。皓月当空。酒醇醉心。思念浓得化不开。于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喷薄而出。

  人这一生。谁与我们相守最久?不是父母。不是夫妻。而是兄弟!好兄弟。一生情。恰如苏轼与苏辙。《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超然台

苏轼与苏辙。两人为官后。聚少离多。一生都靠鸿雁传书。《别子由》《和子由》《戏子由》……苏轼诗歌中。有一百多首以子由为题。足见两人之亲密。是兄弟。更是知己。

  兄弟俩才出道时。一个雨夜。同处一室。共读唐朝韦应物诗句“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感怀人生。兄弟约定。此生不管如何。要功成早退。回家团聚。共听夜雨。对床而眠!

  真是一诺千金。兄弟俩的心。从此没有分开过。

  苏轼27岁时。出任凤翔签判。苏辙留京城。照顾父亲。这是兄弟首次别离。苏辙送哥哥。一程又一程。一直到郑州。别离时。东坡牵挂着弟弟。看他一步一步走远。直到只看到他的帽子。随着高低不平的山道时隐时现。潸然泪下。苏轼这样写:“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在凤翔任上。兄弟俩互相酬唱。苏轼那首制造成语“雪泥鸿爪”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产生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苏轼很率性。是个大嘴巴。口无遮拦。他曾跟弟弟说: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他对王安石的新政。也是经常说三道四。苏辙很替哥哥担心。告诫他。要低调一点。

  苏轼哪管得住自己的嘴。果然。1079年。在湖州任上。大事发生了。

  苏轼名气太大。随便写首诗。马上不胫而走。传遍天下。他那些讽刺新政的诗歌。不断传到对手的耳朵里。群小们恼羞成怒。开始疯狂报复。苏轼在一篇给皇帝的上表中。说自己人很愚钝。在朝中无法与新官们融合。到了地方。还可以为小老百姓做点事……这些话。无疑火上浇油。于是。历史闻名的“乌台诗案”发生了。苏东坡被关进大牢。差点被处死。

  苏辙也被牵连。但他没有丝毫怨言。把哥哥的家小全部接到自己家中安顿。并一再上书皇帝。愿免去自己的官职。为哥哥抵罪。

  苏轼料定自己必死。为早做准备。他在狱中时。与儿子苏迈相约:平时只送菜肉。若有不测。就送鱼。一天。苏迈有事。托朋友送饭。却忘了交待。朋友就送了条大鱼。东坡看到。大惊。以为死期已到。就为苏辙写了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后四句这么写:“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据说。这诗让神宗皇帝都动了情。加上有皇太后和司马光等人的营救。王安石也不想取他性命。于是。从轻发落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也由南京判官贬为筠州监酒。五年不得提拔。

  苏轼先去黄州。苏辙再帮他护送家眷。两人同游赤壁。终于。黄钟大吕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铿锵出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辙表扬哥哥。文章境界大进。今非昔比!

再后来。兄弟俩一同起起落落。不管地位如何。两人都是互相帮助。心心相印。

  苏辙小时。身体不好。有哮喘。贬到筠州后。借酒浇愁。肺病重发。苏轼给他寄去治喘偏方。并劝他少饮:“云何不自珍。醉病又一挫。旧人眼看尽。老伴余几个。”你看。哥哥对弟弟又是关怀。又是恐吓。要他保重自己。

  1085年。神宗皇帝逝世。高太后带着哲宗听政。苏轼受高太后青睐。连续升迁。官至礼部尚书。苏辙更是达到副宰相级别。在这得意的日子里。兄弟俩也很铁。东坡有首诗。写冬天里在家等弟弟过来。一起饮酒。很有情趣:“急景归来早。浓阴晚不开。倾杯不能饮。待得卯君来。”卯君即苏辙小名。

  1094年开始。东坡又遭新党重力打压。一贬再贬。最后。他被贬儋州。即今天海南。而苏辙则贬雷州。兄弟俩最后一次拥别。就是1097年在雷州。临别。苏轼因痔疮病发。呻吟不止。苏辙很担心。一宿没睡。苏辙劝哥哥。到了儋州。不要再喝酒。保重身体。

  此后四年。兄弟俩无缘再见。1101年。徽宗继位后。大赦天下。两人相继北归。东坡写《北归度岭寄子由》。发出人生浩叹:青松盈尺间香梅。尽是先生去后栽。应笑来时无一物。手携拄杖却空回!

  苏辙也厌倦了官场。兄弟俩相约隐居。从此终老。只是人生无常。这对情深义重的兄弟。老来最终没能见上一面。苏轼就因瘴毒发作。途经常州时暴病而亡。临终前。苏轼对朋友说: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

  哥哥逝后。苏辙隐居。闭门谢客。十一年后。寂寞离世。兄弟俩都葬在今天河南郏县的小峨嵋山。加上父亲苏洵的衣冠冢。合葬为三苏墓。千百年来。为人景仰。

三苏园

   往日崎岖曾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有情在。有兄弟在。艰辛算什么呢?

其他观点:

设问中。言有谁能比苏轼《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好的诗词这个问题。首先。我认为每个人对诗词欣赏的角度不同。口味不一样;其次。我认为武无第二。文无第一。当然苏轼这首中秋词的确是一首好词。并且。大家耳熟能详。它的精妙之处不在这里说了。倒是我在这里另外推荐几首有关于写中秋精彩的诗词以飨各位: 一是辛弃疾的巜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这首同有几个发问。使得这首词几乎是中国古代最有科学色彩的一首词。月亮为什么能在空中不会掉下来?沉到海里。不会被碰坏吗?为什么圆月渐渐变成一道弯月?是不是这边沉下去。那边就升起来?……八百年前的辛弃疾。竟然在词中接触到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科学现象。王国维赞叹说:“直悟月轮绕地之理……可谓神悟。”

第二首是

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因为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点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地方却不是往年那个地方。自然。身边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被贬湓浦。物是人非。故乡不见。孤苦伶仃。诗歌清冷至极。悲苦无形。 。 第三首是杜甫的巜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作者明明是自己在长安。望月而遥想亲人。但诗歌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写出了一家人的真挚感情。 。 第四首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当然。诗词在我国伟大历史的长河中。有关写中秋的诗词的确不少。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本人才疏学浅。不能一一道来。请大家多多指教!谢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只求﹂份安宁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58:33

    苏轼,东坡,中秋,兄弟,两人,壮阔,月亮,千古,水调歌头,今夕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58:33

    没想到大家都对描写中秋的,有超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58:33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这是南宋批评家胡仔《渔隐丛话后集》说的。因此。看你说的超过。是指什么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