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造反时,为何大多数士兵都会听将军的,而不是想着效忠皇帝呢?
原创

古代将军造反时,为何大多数士兵都会听将军的,而不是想着效忠皇帝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古代士兵效忠天子?乍一听。仿佛理所当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嘛。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儿。我们看《雍正王朝》电视剧当中。就有这么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

当时。年羹尧带着一群亲卫回京。大热天。皇帝让这群人卸甲凉快凉快。结果所有人非但没有听从。反而齐刷刷地看着年羹尧请示可否。

这座大厅里早就为皇上摆上了冰盆。可是雍正向下边一看。进来的军将们却仍是穿着牛皮铠甲。一个个热得大汗淋漓。他笑了笑说:“今年天热得早了些。想不到你们还穿得这样厚重。真是辛苦了。都宽宽衣。解了甲吧。”

“谢万岁!”话虽然说了。可是。他们却没有一个人敢解甲宽衣。

雍正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自顾自地继续说:“毕力塔。还有冰没有?你拿些来赏给他们。哎?朕不是已经说过了。让你们都卸甲休息的。你们难道没有听明白吗?宽宽衣凉快一下嘛!”

众兵将还是不作声地站在那里。一向说一不二的雍正皇上惊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会受到这样的冷遇。他的脸色“唰”地就黑下来了。

雍正皇上今天真是开了眼界。有一句常挂在他嘴边的话:朕的话从来是只说一遍的!可是。他让兵士们解甲休息。竟然连说了两遍都没人听从。他当时就想发火。可还是忍住了。只是向年大将军投过去一个询问的眼神。 

年羹尧开言了:“哦。既是万岁有旨。你们可以去掉甲胄。凉快一下了。”

大将军一声令下。众军将这才“扎”地答应一声。三下五去二地把甲胄卸掉。一个个只穿单衣。露出了胸前健壮的肌肉。还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纹丝不动。

雍正的眼睛里闪过一丝阴寒的凶光。但稍瞬即逝。

这可就让雍正给伤着了。吃的朕的军粮。拿着朕的军饷。可在这群我大清的士兵们眼里。朕竟还比不上你年大将军。

至此。年大将军便注定了。自己的未来。将会极其惨淡。

虽然这个桥段里。雍正面子上挺不好看。但现实就是现实。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士兵。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能在千里迢迢之外的军营当中。时刻保持着忠于天子的坚定觉悟。

在古代的军制当中。甭管是府兵、募兵还是抓壮丁。这些士兵们进入军营最初的目的都不是被忠君爱国的思想所感召。要么是为了混口饭吃。要么是为了功名利禄。要么就是倒了血霉。被强绑过来了。

猛地被塞到一个陌生的军营当中。旁边的伙计们都不认识。大家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也不一样。被强行整合在一起作战。在这种条件之下。你还能有啥指望呢?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凑到你旁边跟你谈理想。讲忠君爱国之道。你肯定会忍不住爆粗口。

要谈就谈点儿实惠的。盛饭时候能不能给多来一勺饭;

下次再来批新盔甲。能不能优先考虑给自己换换新的;

打仗时候。能不能给我排到后面点儿。别让每次都给炮灰级待遇;

论功行赏之时。能不能别抢得那么猥琐。好歹给我留一份。

这些实惠谁能给你。靠的还不是上级直属领导?

当你被老兵欺负得有苦难言之时。脏活累活都是你的。有好吃的没你份儿之时。领导突然站出来。都别闹了。这小子跟我混的。

这一句话。就改变了你的命运。军营里再没人欺负你了;大伙有吃的。自己也能吃顿饱;战场之上。对面有骑兵队伍。也不让你优先赶过去吸收动能了。

这个时候。士兵便自觉地跟自己的领导结成了天然的同盟。打仗时。替领导挡刀、冲锋时替领导卖命。因为这个时候的士兵。已经知道了。领导就是自己的天。他完蛋了。自己也得完蛋。

就这样你的领导越升越高。最终当上了将军。而先前在他身旁的人们自然也就鸡犬升天。你也随着升了一级。而后不久。身边也有了自己的小弟。一如昨日的你。

这样一个利益群体便形成了。如果某一天。皇帝突然看将军不爽了。想要办他。

将军如果求生欲挺强的话。那只有造反这一个途径了。

当然。前提是有兵权。没有牙的老虎。只能坐以待毙。

而且。历史上但凡真想造反的主儿。没有一个大张旗鼓地说要杀皇帝的。都得多少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这里面的理由五花八门。当然。主要是以谣言为主:

要么是皇帝驾崩。皇位被篡;要么是皇帝被囚禁。自己领兵入宫迎驾;要么是皇帝被蛊惑。自己本着义务的原则。入宫清君侧。

反正就是。我要扛着你的牌子。理直气壮地去砸你的饭碗。

古代可不比现代。消息闭塞。人云亦云。将军当着众人的面说什么。人们很难提出有力的质疑和证据来推翻对方的瞎扯。

作为底下的士兵。怎么办?肯定会征询一下自己老大的意见。老大上面还有老大。就这样。一层层传递到将军的核心大佬圈子里面。这里面的人。谁还不知道将军想干啥。但他们这个圈子。就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均沾体。

将军被搞掉。自己这帮嫡系们也都得倒霉。而自己若是跟着将军拼一把大的。那说不定还能再向前好几步。

跟着领导走。这个信号便被一级级反馈下去。至于底下的人知不知道是造反。已经无所谓了。炮灰就要有炮灰的觉悟和素质。跟谁都是战。管那么多干嘛?

就这样。这群士兵们便跟着“头羊”。踏上了那个。失败后很严重。胜利了。也跟自己其实没多大关系的造反之路。

其他观点:

简单来说。这涉及对军队的控制权问题。

矛盾的地方在于。整个国家的军队很多啊。且分布在边疆重镇。皇帝一个人怎么统领?这就像官府一样。皇帝当然想自己统御万民。可是做不到。那就只能建立一个官僚制度。经过逐级官吏传达。施行自己的意志。

军队也一样。皇帝要想掌控全国军队。那就只能建立一个军队系统。由元帅、各级将领往下推。最后到士兵。而造反。就是某个将领不听皇帝的了。带着底下人反抗皇帝。

造反。其实就是这个制度的一个弊端。因为皇帝掌控军队是间接的。皇帝掌控将领。将领掌控士兵。皇帝是通过掌控将领然后再掌控士兵。士兵是不一定效忠皇帝的!

皇帝又远在京城。绝大部分士兵是没见过皇帝的。而将领近在眼前。再加上军事作战所需的士兵服从将领(这是必须的。军队内部必须保证将领的权威。不然打仗的时候将是一盘散沙)。皇帝对士兵的管控力自然比将领弱。

这一点。皇帝也是看的到的。为了防止将领造反。他们相出了种种方法。总的来说就两大类。一个是分离将领和士兵。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另一个则是把握住粮饷。

第一个方法很有操作难度。如果玩得不够。将领跟士兵打成一片。等于没玩;如果玩得过火了。比如统兵权与练兵权分离。这个将领练好的兵交给另一个将领去带。将领跟士兵大眼瞪小眼。对皇权的威胁是小了。可同样的。对于军队的战斗力大受影响。毕竟哪个士兵会甘愿把命交给陌生的将领。打起仗来。心里总是怀疑将领的指挥。而将领对士兵不熟悉。调度起来也很麻烦。

第二个方法就是夺取将领发粮饷的权力。粮饷这东西。都是来自于民间赋税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嘛。问题是这羊毛谁来割呢?是中央统一割好了发到士兵手上呢?还是将领自己隔了发?

在中央强势、财政充裕的时候。打死都不会把割羊毛的权力交给将领的。将领给士兵发粮饷。士兵感恩戴德。眼里就只剩下将领了。哪还有朝廷和皇帝?

但在少数情况下。中央又不得不将适当的财权交给武将。让将领就近征集粮饷无疑可以给朝廷省去大笔人工和运输费用。军队获得补给也更及时。打仗打得更有劲了。在财政不充裕的时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历数那些比较大的造反。比如安史之乱。那就是因为中央下放了财权。军饷是将领发的。士兵对将领非常拥护。这才敢造反。不然像钟会。可能先被自己部下给干掉了。

宋朝有鉴于唐末五代的军队政变(多的数不过来)。推行了一场全面的弱军行动。什么以文治武、财权分离、下属限制等等。彻底灭了将领反叛的苗头。之后的朝代沿而用之。并进行改进。所以宋朝以后。武将造反就很少了。成功的几乎没有。更多的是哗变。如苗刘兵变。

其他观点:

这其实打的就是一个信息差。民国几十年了。山里老头还以为皇帝高坐呢。谁知道将军此去是在造反?

在古代。造反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百姓们起义反抗。比如秦末的陈胜吴广、汉末的黄巾军、明末的李自成等等。一种则是武将权臣篡位。比如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晋的王敦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等等。这两种人群的造反是不能统一而论。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模式。

首先百姓们造反的动机就很简单。无非就是天灾人祸。苛政猛于虎。当个顺民已经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简而言之就是活不下去了。毕竟造反都是大逆不道的大罪。轻则流放抄家。重则杀头灭族。如果不是因为活不下去了。谁会干这种营生?在家里抱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不香吗?

当然了。他们造反的形式就更加简单。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计划和准备。其主要是看时机。只要是在朝纲崩坏。民不聊生的时候。适时的拉起大旗。给这些底层人民活下去的动力。那么你就会拥有无数的追随者。具体操作流程也很简单。比如说攻下一座城池。开仓放粮;或者打劫一下权贵。分田分地。

你比方说李自成。一个小小驿卒出身。没钱没背景。打仗水平更是一般。但他却能聚众百万。推翻大明王朝。其靠的就是一手“追赃助饷”、“均田免赋”。军饷全靠劫富济贫。安民则是分田免税。老百姓们遇到这种不压榨自己。还给分田地的人。自然就会追随。

总而言之。老百姓们造反就很直白。因为其与统治者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互相排斥。不是你死就是我死。

相较而言。臣子们造反则是要复杂多了。因为他们和统治者其实是同一个阶层的人。背后的支持群体都差不多。而且皇帝的地位还要高于他们。这是一个天然的优势。这就好比大家吃的是同一口锅里的饭。而人家能用碗盛。你只能用手抓。很容易烫手的。

一般臣子造反。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首先。你需要有足够强的实力。臣子造反的门槛一直都很高。要么是总览朝政。只手遮天的大权臣。如司马炎、杨坚;要么是手握重兵。割据一方的封疆大吏。如安禄山。朱棣。

因为臣子们造反无非就两种方式。一个是政变。从内部攻破。通过控制京畿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另一种则是兵变。于封地起兵。直接和朝廷硬刚。打赢了就完事儿。前者要权。后者要兵。没点本钱可不行。

其次。你还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无论是权臣篡位。还是武将起兵。那都需要师出有名的。他们不能像老百姓那样直白。说我就是要取而代之。因为这样做名不正、言不顺。属于以下犯上的大逆不道之举。

俗话说得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皇权至上的古代。皇帝的身份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如果公开的反对。那就是叛逆。其不仅仅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还会有着很高的风险。正常情况下。很少会有人去冒险。

这就意味着。造反的文臣武将们。将会失去一大批支持者。权臣们很可能找不到同伙帮手;武将们则是调不动兵马粮草。

所以。古代那些文臣武将造反的时候。都会给自己编造一个不错的理由。其中文臣政变一般都是禅让。傀儡皇帝要么身体不适。要么德不配位。最终退位让贤。像曹丕、司马炎、杨坚等人都是如此。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在禅让之前。还得再三推辞。以此来表示。自己其实是不想当皇帝的。一直都是忠臣。之所以受此重任。完全就是为了天下苍生。实在是太委屈了。

至于武将起兵。那多半都是“清君侧”。意思是皇帝身边出了奸臣。遭受了蒙蔽。需要他们起兵去解救。比如西汉的七国之乱。诸侯们打出的旗号是“诛晁错、清君侧”。结果人家汉景帝把晁错都腰斩了。诸侯依旧照打不误;东晋王敦起兵。则是打着“讨伐奸臣刘隗”的名义。结果他占了都城建康之后。直接就不走了。还有唐朝的安史之乱。安禄山称自己是奉旨讨伐逆臣杨国忠。后来杨国忠在马嵬驿被乱兵所杀。安禄山依旧没罢兵。

最牛的还是明朝的靖难之役。当时朱棣起兵的口号“清君侧。靖国难”。其依据来源于朱元璋的《皇明祖训》: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我们都知道。不管是退位让贤还是清君侧。其实都是借口。但当时的天下人不一定了解内情啊。古代的信息本就很闭塞。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所以。在那个时代。想要玩儿点信息差很容易。

就拿那些造反的普通士兵来说。他们常年身在军营。唯一的信息来源是将军。而他们们一切行止的指挥者。还是将军。所以他们可能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是在造反。一直还满心以为是跟着将军“清君侧”呢。

总之他们就是要告诉天下人。我这可不是造反。而是为了匡扶皇室。至于取而代之。那都是前朝皇帝主动禅让给我的。我已经说不要了。他还是硬送给我。我实在没办法才勉为其难的接受了。

当然了。口号仅仅只是遮羞布。最为关键的还是利益。毕竟生活不易。世事艰难。大家都要抱团取暖。那些有心造反的权臣武将们。往往都不会是单打独斗。其背后一定是一股庞大且有凝聚力的势力。

比如那些只手遮天的权臣们。会有大量文武百官的支持。这些人或是权臣的门生弟子。又或是亲戚挚友。还有可能是合作伙伴。他们相互之间。要么有着血脉亲缘。要么就有着提拔之恩。或者是利益纠葛。

依靠这些情感和利益交织的纽带。他们被紧紧的捆绑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在这种情况下。造反的正义与否。也就不重要了。反正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必须得要支持。

而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们也一样。他们底下一定是有着一批属于自己的亲信。如果你倒了。那么你提拔的一大批将领将难逃被清洗的命运。况且士兵和将军朝夕相处。出生入死。这是怎么样的情感纽带?要知道天天跟他们一起操练的。是将军。能够跟他们同甘共苦的。还是将军。

士兵见过天子吗?他们绝大多数可能都不知道天子是谁。天子在他们看来最多也就是个符号。根本不算是个人。既然不是人。怎么会有情感呢?

所以。臣子们一旦要造反。必定是有多方支持的。即便是撕破脸皮。公开造反。那也不是没有可行性。

但是。师出有名总比没有好。毕竟这是夺天下的大事儿。观众也是天下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理由。那就无法成为天下人眼中的正统。失去了合法性。如此一来。别人也可以依样画葫芦。找机会取而代之了。这就很麻烦了。当造反不再被认为是“造反”之后。随便哪个猫猫狗狗就能扯起旗帜和官府对抗了。

比如赵匡胤当年黄袍加身之后。如果没有找后周恭帝禅位。而是直接登基称帝。那么《水浒传》就可以写反宋复周。替柴进夺回祖宗家业了。到时候人家可就不是贼寇了。而是义军了。届时呼保义振臂一呼。柴进大旗一扯。那就是一出北宋版《王子复仇记》了。

再者而言。士兵们也不一定全是没有想法。至少他们清楚这造反脑袋拴裤腰带上。刀头舔血的营生。那他们也会判断自家将军和朝廷的胜负形势。认为将军能赢的。自然也就冲锋陷阵。悍勇杀敌了。但要是认为朝廷能赢呢?那多半就要开始各寻生路了。历史上不少人起兵造反。但最终功败垂成。问题其实就处在这里。底下的人心不齐啊。

如果没有造反这方面的顾虑。那士兵们的想法可就会少多了。所以还是找个借口比较好。借口就是动动嘴皮子的事。何必给自己增加难度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21:47

    将领,皇帝,士兵,都是,雍正,将军,武将,自己的,权臣,则是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21:47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将军造反时,为何大多数士兵都会听将军的,而不是想着效忠皇帝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21:47

    古代士兵效忠天子?乍一听。仿佛理所当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嘛。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儿。我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