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执行的是公历、农历、阴历三种历法,请问有什么不同?
原创

中国执行的是公历、农历、阴历三种历法,请问有什么不同?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历法。简单的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

历法是关于时间的计算方法的科学。是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直接与天体运行的周期有关。例如:2020年5月18日。这个时间就是通过三个天体——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比例计算出来的。

准确的计算时间是十分复杂的。因为太阳、地球、月亮这三个天体运转的周期比例都不是整数。通常说的一年12个月或365天。只是一个概数。实际上一个回归年为365、2422天。一个朔望月为29、5306天。它们即不是月的整数倍。也不是日的整数倍。所以。历法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历年有平年和闰年之别。

人们为了使用和计算方便。使年、月、日的周期能够互相配合。并且都能以整数进位。便人为的规定历法中的年和月都是整数日。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历年等于回规年。这是历法的主要内容。

阳历是基于地球绕太阳运行所出现实规律制定的。它把地球绕一圈所用的时间定为一个回规年。回规年是太阳历的基本周期。这个周期起始定为365日。后来经过精密的计算。确定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约合365、2422天。

太阳历有大月小月之分。每年十二个月的天数不规则。大月31天。小月30天。平年2月为日28天。闰年2月为29天。除二月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外。每年各月的天数都有一定的数日。7月以前。单月为 31天。双月为30天;八月以后。双月是31天。单月是30天。

我国的先民们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朔望月”。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为“朔日”。朔日定在阴历每个月的初一;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为“望日”。望日定在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从朔到望是朔望月底前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一个月。12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是29天12小时44分2、8秒。约合29、5306天。

阴历一年十二个月。单月是大月。为30天;双月是小月。为29天;全年共354天。12个朔望月。总计354、367天。两者一年相差0、367天。如果不调整。 40年后。朔望日期就会发生颠倒。所以。阴历需要安排”闰年”。其方法是每30年。给规定的11年中的每年最后一个月加一天。经过这样的调整以后。每30年和月亮绕地球的步调只差16分零8秒。

由于月亮绕地球运转和地球绕太阳运转的速度不均匀。为了保持朔日必在阴历每月初一。所以也要进行调整。因此。有时会出现一连两个阴历大月或一连两个阴历小月的情况。

阴阳合历在我国夏代已经制定。所以历史上长期称为“夏历”。这种历法安排有二十四个节气。以指导农事活动。且主要在广大农村使用。因此称为“农历”。它以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和阳历的性质。所以说它是一种阴阳历并用的历法。

农历把日、月合朔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也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在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多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这样它又具有阳历的成份。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农历的历年长度以地球绕太阳的周期(回归年)为准。但一个回归年是365、2422天。这个数目比12个月的朔望月日数多。比13个朔望月的日数少。如果农历固定每年都是十二个月。则一年只有354天左右。同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三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为了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三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农历的平年为354天或355天。闰年为383天或384天。这样两者就差不多了。所以。农历的月份、季节可以在长期内保持大体上一致。不会发生寒暑颠倒的现象。

在推算农历时。“冬至”是处于首要地位的。确定了冬至。也就确定了农历的年长。“春分”也非常重要。十二中气是农历月终的标志。也是农历设置闰月的重要依据。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我国传统四季的正式起点;而农历的节气。是以黄经度数计算的“真节气”。其精度很高。

农历。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创造之一。它的特点是:任何一日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利用农历日期可以推算潮汐。也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习惯使用的历法。

其他观点:

我们中国大陆。现政府执行使用的是世界通用的公历。现行的公历是从古埃及阳历改造而来。是阳历之一种。阳历就是太阳历。是基于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规律制定的。把地球环绕太阳运动一周年称为一个“回归年”。即太阳历的一年。一般定为365天。后经科学精密计算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因历法天数要计整。就采用四舍五入法。设置闰日。基本四年一闰。有闰日的年又叫闰年。

我国自古也用阳历。这阳历与古埃及阳历有不同。我国用的阳历是节气历。使用二十节气也是阳历一种。且比公历不计余还准确。我国历来使用农历。农历是阴阳合历。是二十四节气历加阴历。即月亮历。阴历即太阴历。也即月亮历。阴历是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来制定的。比较直观。容易掌握。易为人使用。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周期用时29天12小时44分3秒。历法日要计整。所以就设大月30天。小月29天来调配。一年12个月是354或355天。与阳历一年时长365天5小时48分46秒差10到11天。阴阳历合用就要解决年日差。于是便采用阴历置闰月法来补足。并形成了19年7闰法的规例。

把太阴历与太阳历二者合起来的历法叫作阴阳合历。我们俗称农历。这农历在夏朝就有。原叫夏历。到近代才改称农历。我国现时除了使用公历。还使用农历。在民间。还习惯使用干支历。如今年叫庚子年。这就是干支历。干支历之年变月变就是严格以节气历为准的。年以立春为界定。月以节气中的节为界定。干支历的年月也反映的是阳历。也不是阴历。我国民间习惯用阴历。由些而生出一些错觉。这一点许多人不解。如题主说农历。阴历。农历是包括了阴阳历的。

其他观点:

公历、阴历和农历。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复杂。说到底就是关于如何计算时间的。春去秋来。冬去春来。寒来暑往。这些变化我们都能感知得到。而且我们也能感知到这些变化是有规律的。那么如何在时间上精准的把握这些变化呢?比如我们都知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其实不但花色、花形、花期相似。花开的日期也很相似。那么如何精准的记录并掌握花期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一种纪时方法。而这种纪时方法就是我们说的历法。历法与我们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纪年、纪月、纪日的历法我们生活就会乱套。

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过不同的历法。我们熟知的有:公历、阴历和农历。其中公历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实际就是阳历。为方便论述我们后边以阳历来代替公历。这样有阴历。有阳历。有阴也有阳。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天空和我们关系最密切又最能被我们观测到的就是太阳和月亮了。我们在此先记住以太阳为参照物。以太阳运动规律为基础得到的就是阳历。因为太阳为阳。以月亮为参照物。以月亮运动规律为基础得到的就是阴历。也叫太阴历。因为月亮为阴。而把阳历和阴历相合使用得出的历法就是农历。我们自古是以农立国。因其有农业生产的指示意义。因此得名农历。也叫农家历。

一、最早的历法。阴历


二、以太阳为参照的阳历

阳历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和民族通用的历法。所以又叫“公历”。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了一年四季。阳历就是基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它把地球绕一圈所用的时间定为一个回归年。这个周期粗略记为365日。但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转不可能刚好就是365天。

早在元代。数学家、天文学家郭守敬就测定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这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5.92秒。和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后来经过精密的计算。确定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约合365、2422天。人们为了使用方便。就以整数进位。人为的规定历法中的年和月都是整数。所以一年定位365天。一年平分到12个月也不是整数。所以就有了大小月的划分。大月31天。小月30天。人们为了便于记忆。编了一首歌诀:

一三五七八十腊。每逢此月全是大。

四六九冬三十天。唯有二月二十八。

(冬即十一月。腊即十二月)

我们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因为阳历是以太阳为参照制定的。反映了太阳运动规律。所以能准确记录地球上物候、气候的变化。但阳历不能看出月相的变化。中国人对月亮有着浓厚情节。对于月亮的喜欢不言而喻。那么有没有一种两者兼顾的历法呢?这就涉及到农历了。



农历。是我国独有。它的特点是:看到任何一日都能知道月相的状态。利用农历日期可以推算潮汐。同时平均来看每年的周期又与阳历年相差不大。不影响四季和物候的判断。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我们的历法不单单是技术上的时间记录。还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值得我们去学习探讨。(我是三甲。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23:51

    阳历,阴历,农历,历法,朔望,月亮,回归年,太阳,公历,大月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23:51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国执行的是公历、农历、阴历三种历法,请问有什么不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23:51

    历法。简单的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历法是关于时间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