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那就扯淡一下波罗的海三国和俄罗斯苦大仇深的历史。我们都知道在波罗的海东南沿岸有三个国家。大抵上这三个国家现在都恨不得国土能直接向西边漂移。离毛熊越远越好。而且他们对毛熊极端不友好。连去旅游的小熊都不愿意好好招呼。
有怨没恩的历史
这三个国家自然就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一直以来他们都被称作波罗的海三国。至于他们为啥这么腻歪毛熊?这就得从18世纪沙俄崛起说起。那时候沙皇彼得一世虽然带领国家开始现代化。可他一直有个心病。
俄罗斯很强大。但没有合适的出海口。在海军为王的年代陆权大国总归会有点心虚。所以他把目光瞄准了西北方的波罗的海沿岸。在与瑞典进行了长达21年的大北方战争后。那三个国家陆续被他吞并了。
然而现实总是太残酷。波罗的海三国还没来得及爽呢。毛熊就出来一个更狠的家伙。钢铁慈父斯大林可不是吃素的。虽然之前被芬兰给糊了一脸。但好歹把卡累利阿地峡拿到手了。彻底打断这三国和北欧的联系。剩下还不是他捏扁搓圆的事儿?
所以在1940年6月钢铁慈父就又把人家给吞并掉。成了和德棍之间重要的缓冲带。用来保护后面的列宁格勒。这也是为啥巴巴罗萨行动中德棍北方集团军进展偏慢。最后只能打围城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仇没情的后来
二战以后毛熊在钢铁慈父的带领下再次吞并了他们。并且对那些投靠或者没抵抗德棍的人实施了惨烈的报复。受牵连的人据称在20万以上。对于总人口也不过600万的三个国家。这报复太过狠毒了。
钢铁慈父的手段当然不可能仅此而已。对孩子们他从来都是一碗水端平的。波罗的海沿岸的人民可(qiang)以(zhi)内迁嘛!所以沿岸以外的人民也可以迁去那里嘛!这一通沙子掺下来。效果虽然明显。但仇恨当然更明显。
那么总结起来吧。波罗的海三国跟毛熊确实不是一个族系里。爱沙尼亚人属于芬兰-乌戈尔人一脉;拉脱维亚人属于当地老土著。也更接近北欧民族;立陶宛则更神。早年是长期跟大波波混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把莫斯科都攻陷过。他们和毛熊这么苦大仇深的原因也很简单。我们东北人会感激鬼子当年的统治吗?显然不会。除非那货天生贱种。
其他观点:
上述三国的主体民族与俄罗斯的主体民族不是同一族系。现在的欧洲主要有三大族系。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包括东斯拉夫人(俄罗斯人、白罗斯人、乌克兰人)、西斯拉夫人(包括波兰人、捷克人等)、南斯拉夫人(包括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北马其顿人等等)。日耳曼人则包括英格兰人、德国人、奥地利人、瑞典人、丹麦人、荷兰人等等。凯尔特人则包括苏格兰人、爱尔兰人等。另外法国人主要是古凯尔特人以及他们与罗马人以及日耳曼人的混血后裔。另外欧洲还有一个大的族系拉丁人:拉丁人原指古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地区的古代民族语言集团。现在泛指受古拉丁语影响较深的操印欧语系-罗曼语族的民族。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主体应该是南欧拉丁人。意大利人则是以古代罗马拉丁民族(古罗马拉丁民族典型的就是古罗马人)与不同日耳曼部落融合而成的民族。在欧洲也有其他的一些小的族系。比如波罗的人族系。
那么这些族系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讲问题一定要讲的清清楚楚。所以这事得往根上刨。有一个概念叫做原始印欧人或者古印欧人:大约在6000年前。原始印欧人他们可能生活在东欧南部广阔的草原地带。关于原始印欧人的起源地主要要两种假说。一个是在东欧草原。一个是在安纳托利亚(今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另外还有北欧起源说、亚美尼亚起源说、印度起源说等。这些原始印欧人他们当时属于游猎民族。欧洲的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凯尔特人等等应该是他们远古时期西迁所分化形成的。大约在2000年前。一部分原始印欧人南迁到了古阿富汗、古伊朗和古印度地区。他们被称为雅利安人。十九世纪的英国人威廉·琼斯提出的一个语言学概念印欧语系:这个概念认为欧洲大部分语言以及印度的很多语音都是从所谓的“原始印欧语”不断分化出来的。这些语言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印欧语系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语系。涵盖了几百种语言。印欧语系下面又包括很多语族:斯拉夫语族、日耳曼语族、凯尔特语族、波罗的语族、罗曼语族(又称为拉丁语族)、印度语族、伊朗语族以及其他像希腊语、吐火罗语(已消亡)等小的其他语族。
波罗的海三国是一个地缘政治学上的概念。指东欧或者北欧的波罗的海沿岸的地理和历史有相似性的这三个国家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比较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北欧国家。立陶宛的主体民族是立陶宛族(约占其全国总人口的85%)。拉脱维亚的主体民族是拉脱维亚族(约占其全国总人口的62%)。立陶宛族与拉脱维亚族都是属于古时的波罗的人的后裔。他们应该属于北欧人种。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波罗的人来到了波罗的海沿岸和今俄罗斯中西部的地区。大约在公元前900年。一些波罗的人部落生活在波罗的海的东南部地区。形成了今天的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等。立陶宛语与拉脱维亚语属于印欧语系波罗的语族。爱沙尼亚的主体民族是爱沙尼亚族(约占其全国人口的68%)。爱沙尼亚的民族和语言与立陶宛和拉脱维亚是不同的。爱沙尼亚人与芬兰人之间有亲缘关系。爱沙尼亚语与芬兰语属于乌拉尔语系的芬兰-乌戈尔语族。印欧语系与乌拉尔语系是两个不同的语系。在欧洲并不是所有的族系都起源于原始印欧人。但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很多都混血了。而俄罗斯人则是属于东斯拉夫人。俄罗斯语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中的东斯拉夫语支。所以所以。波罗的海三国主体民族与俄罗斯的主体民族俄罗斯族并不是同一族系。四者互相之间语言也有很大的不同。
再看第二个问题:1991年前苏联(1922年-1991年)解体。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这波罗的海三国相继独立。这三个国家和俄罗斯一样都曾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他们在一起“搭伙过日子”也算是几十年了。并且波罗的海三国也都有一定量的俄罗斯人分布。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想当然地把这三国看做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然而那却是俄罗斯自己的“想当然”。这三国独立后。纷纷与俄罗斯做了迅速“切割”。把自己主体民族的母语作为官方语言。并且这三国之后也加入了欧盟和北约。迅速融入进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中。
为何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如此的“苦大仇深”呢?宁可加入西方阵营。也要与俄罗斯做“切割”。首先:在历史上。波罗的海三国与中欧、北欧、西欧的联系较深。文化上与宗教上与他们更为接近。欧洲的主要宗教为基督教(主要为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教派)。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东罗马帝国于1453年灭亡)时期。基督教曾一度收到罗马帝国的打压。但在392年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形成了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形成天主教传统。东派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形成东正教传统。公元1054年。两派教会的矛盾总爆发。正式决裂。在16世纪。罗马教会又分裂出一些基督教新教派别。日耳曼人以及拉丁人主要是天主教和后来的基督教新教为主。而俄罗斯则是东正教为主。
挨个说:先说拉脱维亚。在公元12世纪晚期。当时的罗马教皇派传教士到现在的拉脱维亚地区传教。但是当地波罗的人的部落比如克罗尼人、拉特加廉人、塞梅加廉人、瑟罗尼亚人此时都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后来他们形成了拉脱维亚人)。他们对此并不买账。他们有自己的传统的民间信仰。当时的罗马教皇也急眼了。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派出了日耳曼十字军入侵到这里。在13世纪早期。日耳曼德国人控制了今天拉脱维亚的大部分地区。拉脱维亚也完全融入进了欧洲社会。今天大部分拉脱维亚人信奉基督新教路德宗。再看爱沙尼亚。大约在公元12世纪到公元13世纪。爱沙尼亚民族形成。公元13世纪。爱沙尼亚被丹麦人和日耳曼持剑骑士团征服。基督教传入此地。今天大部分爱沙尼亚人信奉基督教路德宗。再看立陶宛。波兰人虽然属于西斯拉夫人。但是在历史上受日耳曼德国人影响较深。大部分波兰人也是信奉天主教。1240年立陶宛大公国成立。历史上立陶宛与波兰的联系较深。1569年两者还组成了波兰立陶宛联邦。现在的大部分立陶宛人主要信奉天主教。可以这么说吧。在公元12世纪之前。波罗的海三国的地区与欧洲虽然有联系。但是并不是那么密切。主要是自个玩自己的。在公元12世纪以后。他们在文化和宗教等领域则完全融入了以西欧和中欧为主导的欧洲社会了。
而俄罗斯则是发端于1283年建立的莫斯科公国。初期的莫斯科公国只是东北罗斯中一个面积不大的内陆国。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击败钦察汗国(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分裂后的大帐汗国。彻底摆脱了蒙古人对俄罗斯长达240年的统治。此后莫斯科公国开始陆续吞并了周围的诺夫哥罗德、雅罗斯拉夫尔、特维尔、彼尔姆等周边罗斯公国。逐步强大了起来。1547年。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沙皇俄国成立。此后俄国开始加速在东欧以及亚洲的西伯利亚地区的扩张。
从17世纪开始。俄国与欧洲的波兰、瑞典等国也开始矛盾冲突不断。1721年沙俄在与当时的北欧霸主瑞典的大北方战争(1700年-1721年)获胜。沙皇彼得一世被加冕为皇帝。俄罗斯帝国诞生。俄国虽然也是正宗的欧洲国家。但是当时与其西边的这些欧洲国家在经济、制度等方面有一定的“隔阂”。直到1861年俄国才开启了农奴制改革。俄罗斯帝国的欧洲部分的面积几乎占了整个欧洲面积的一半。面对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具有很大扩张性的国家。西欧、中欧以及北欧的欧洲国家都是相当的“戒惧”。
其次:就是历史上俄国以及后来的前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吞并”。历史上这三国可谓相当的苦大仇深。在公元12世纪到20世纪的这几百年中。不是受到西边日耳曼人的侵占就是受到东边斯拉夫人的侵占。可谓为左有狼右有虎。比如爱沙尼亚:在公元13到16世纪。先后遭到了普鲁士人和丹麦人的侵占。后来又被丹麦、瑞典和波兰给瓜分了。17世纪被瑞典占领。18世纪又被俄国给占领了。比如拉脱维亚:在公元12到13世纪在被日耳曼持剑骑士团侵占后。在1281年的加入了汉萨同盟。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政治与商业联盟体。后来又被波兰和瑞典所控制。在18世纪。拉脱维亚则被俄国侵占。比较雄起的就是立陶宛了:1240年。立陶宛大公国成立。之后立陶宛与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的钦察汗国多次战争。也与莫斯科公国干过架。1569年。立陶宛与波兰组成了波兰立陶宛王国(波兰立陶宛联邦)。1602年波兰立陶宛王国更攻占了沙俄首都莫斯科。但是此后波兰立陶宛王国国力却迅速下降。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被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的三次瓜分后灭亡。立陶宛也进入了沙俄的版图中。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罗的海这三个国家纷纷取得了独立地位。从公元12世纪的几百年以后。这三个国家终于迎来了彻底的独立。这样来之不易的独立对于这三个国家而言是多么的欣喜若狂。然而在二战前。纳粹德国与苏联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定了两者在欧洲的势力范围。1940年。这三个国家被前苏联吞并。同年三国都成为了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强扭的瓜能甜嘛?肯定不甜。这三国心中的愤恨可想而知。并且在前苏联时期。前苏联对这三国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控制”。尤其对于爱沙尼亚而言。在二战德国入侵苏联时。爱沙尼亚人曾把德国军队视作“解放者”。由于爱沙尼亚人与德国的合作。二战后期。当苏联军队重新控制爱沙尼亚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报复行为。从1949年开始苏联当局把很多爱沙尼亚人流放到苦寒的西伯利亚。迁入大量的俄罗斯族人。从1950年代后期。爱沙尼亚才开始被前苏联允许与外国联系。在苏联时期。俄语是官方语言。上述波罗的海三国的语言文化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压制。所以对于波罗的海三国而言。对沙俄以及前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有着切齿之恨也就十分正常了。
欢迎关注
其他观点:
虽然习惯上将波罗的海三国一概而论。但在支离破碎的欧洲。每一寸土地都有它的脾气。虽然波罗的海三国面积加起来都没有我国河北省面积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三国有更多共同语言。
事实上主要因为历史原因。波罗的海三国彼此情况大相径庭。三国最大的共同点。大概就是对俄罗斯的深恶痛绝。
虽然按照当前的政治格局。波罗的海三国被划入了东欧的势力范畴。但从民族等传统因素来看。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更像是北欧国家。浅浅的波罗的海并不能阻碍两国与北欧五国。尤其是芬兰的藕断丝连。而立陶宛则与东欧的波兰更为接近。
而他们的祖先。来自6000年前的东方渔猎民族。虽然历史上的芬兰先后从属于丹麦、瑞典和沙俄。但始终保持了文化上的相对独立性。而爱沙尼亚因为与芬兰咫尺之遥。无论丹麦、瑞典还是沙俄在统治芬兰时都会捎带将爱沙尼亚收入囊中。
不过。和芬兰一样。爱沙尼亚在被殖民的数百年时间里。通过反抗日耳曼骑士和瑞典的斗争中。顽强地保持和发展了本民族特点。并最终形成了爱沙尼亚人。
1368年立陶宛大公国君主迎娶波兰女王。面积较大的波兰作为公主的嫁妆并入立陶宛。开启了波兰—立陶宛王国20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也使得立陶宛成为波罗的海三国中祖上最阔的国家。这个来自维斯瓦河和第聂伯河流域地农牧民族也由此进入了最辉煌的时代。
不过随着王国的由盛转衰。最终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被打回原形的立陶宛族也逐渐形成。
而拉脱维亚族的形成时间也是波罗的海三国中最晚的。
不过不管怎样。这三个深受周边势力影响甚至殖民的小伙伴。依然在强邻环伺中保持了等民族特色直到今天。但他们却对俄罗斯的同化“欲罢不能”。
虽然俄罗斯长期以来社会发展始终落后于西欧强国。但其领土扩张的欲望却一刻也不曾消减。卧榻之侧的波罗地海三国自然首当其冲。
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后。沙俄罗曼诺夫王朝土崩瓦解。内忧外患的沙俄风云激荡。波罗的海三国趁机谋求政治独立。
因为夹在俄国和德国之间。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背景。波罗的海三国独立的道路异常艰辛。十月革命后。根据列宁“民族自决”政策的原则。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纷纷成立了自己的苏维埃政府。但遭到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扶持的“白军”的疯狂反扑。
面对这样的情况。惧怕苏俄无产阶级革命输出的西方国家顾不得德国战败后的休养生息。立刻开始组织白军抵抗红色浪潮。波罗的海三国纷纷爆发了异常惨烈的“内战”。而最终的结果是元气大伤的苏俄无力打退西方国家的群殴。波罗的海三国刚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被纷纷推翻。面对这样的局面。苏俄只得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但波罗的海三国并未获得真正的安宁。因为东部的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迅速膨胀。其“无产阶级革命输出”的欲望越来越强。而西部的欧洲在一战后依然矛盾丛生。并最终导致了法西斯主义的异军突起。因此波罗的海三国再度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
二战爆发后。趁纳粹德国横扫西欧的历史契机。斯大林加紧构筑所谓的“东方战线”。并在1940年3月强行开进波罗的海三国。重新将其纳入苏联版图。
而苏联的野蛮入侵激起了波罗的海三国的强烈愤慨。他们除了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帮助纳粹德国打击苏联。还在二战结束后坚持抗苏游击战争。而苏联为报复波罗的海三国在二战期间的“资敌”。对波罗的海三国进行野蛮的民族换血。大量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人被强行迁到西伯利亚。因为苏联在斯大林时代之后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号俄罗斯”。所以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的仇恨不共戴天。
1989年8月23日。为反抗俄罗斯驻军。波罗的海三国共200万人手牵手组成一条长度达600公里的“人链”。史称波罗的海之路。最终将俄军挡在门外。
随即。波罗的海三国趁热打铁。1990年3月。号称战斗民族的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苏联开始崩塌。随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苏联加盟国纷纷跟进。这个不可一世的红色帝国终于在1991年12月25日彻底解体。
而摆脱了俄罗斯的阴影后。波罗的海三国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加入北约。成为俄罗斯最咬牙切齿的眼中钉肉中刺。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3306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波罗的海,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俄罗斯,波兰,印欧,沙俄,语族,苏联
没想到大家都对波罗的海三国在历史上是否与俄罗斯同一族系?为何与俄罗斯有切齿之恨?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那就扯淡一下波罗的海三国和俄罗斯苦大仇深的历史。我们都知道在波罗的海东南沿岸有三个国家。大抵上这三个国家现在都恨不得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