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哪些战役是由细节决定成败的?
原创

战争史上哪些战役是由细节决定成败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是1947年8月由冀鲁豫军区的地方部队升格而来的。豫东战役期间已经配属给华野外线兵团指挥遂行作战任务。时任司令员王秉章。下辖第30、第31和第32等三个旅共11000余人。实际也就是原冀鲁豫军区的独立第1、第2、第2旅。该纵在豫东战役打响的1948年7月间。成立尚不满一年。无论是兵力兵器数量。还是战斗素养和军事素质。比较其他野战主力纵队。仍有不小的差距。

豫东战役第二阶段。中野11纵原定的作战任务。是配合华野外线兵团主力歼击区寿年兵团。因为打区必须阻邱。粟裕已将华野第3、第8、第10等三个主力纵队派出去阻击邱清泉的整编第五军。该敌距离区寿年第七兵团的直线距离只有10余公里。这样。为了保证歼灭战中兵力上的优势。粟裕将中野11纵用于攻击区兵团所属的新编第21旅。负责主攻的“突击集团”第1、第4、第6纵队则负责歼击整72、整75两个整编师。各部在特纵的炮火支援下猛烈攻击。

眼见着区兵团正在垂死挣扎。南京和徐州方面都沉不住气了。而邱清泉的整五军被华野三个纵队所阻、胡琏的整十八军又被中野三个纵队拖住。老蒋一时无兵可派。便决定“挖疮补肉”。命令顾祝同迅调在山东战场的黄百韬整编第25师。加强第3快速纵队和第2交警总队。组成一个临时兵团。铁运豫东救火。许谭山东兵团阻击不及。1948年6月29日。黄百韬这个老广率领所部在商丘下车。迅速向豫东战场靠拢。

粟裕原本摆好的是与三个敌人过招的饭桌。就此突然出现了一个不速之客。而手中的兵力也用到了极限。于是只能挤出王秉章的中野11纵。附两广纵队和野司警卫团(可见兵力的匮乏程度)火速东进阻击黄百韬。按道理说。黄百韬兵团只有一个整编师23000余人的野战步兵。快速纵队是旅级部队规模、交警总队则是加强团级规模。满打满算也就30000多人。中野11纵、两广纵队(仅3000余人)和野警团16000余人吃掉它自然不现实。阻击上几天应该还是有把握的。

到底还是地方部队新升格的野战纵队。中野11纵在战术细节上还欠火候。广纵和野警团更是战斗经验不足。他们忽略了黄兵团的快速纵队是有大批坦克装甲车的。这一点与华野打援集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宋时轮等纵队在阻击整五军之前。就了解曾经的新22师师长邱清泉善长坦克突击。并且整五军(整11师、整70师共45000余人)也确实配备战车部队。其整11师所辖的整200旅。那可是民国第一个机械化师。

因此华野阻击部队在阻击阵地的开设上。进行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布置。不仅埋了相当数量的地雷。并且相当专业地挖掘了反坦克壕。部分壕内还密设鹿砦。再辅以野炮和战防炮的火力配合。让“邱疯子”硬是裹足不前。整五军什么招术都用上了。什么飞机炸大炮轰坦克冲通通无济于事。“排炮不动。必是十纵”便成名于斯。最终邱疯子能够想到的。只有绕过阻击线进行迂回。那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多走路多耗时的。

可惜。中野11纵缺乏这些战场经验。也没有完全搞清黄百韬的兵力配置。仍然按传统的阻击战法在老王集一线进行布防。无非就是构筑了野战工事和散兵坑。结果被蒋军第三快速纵队的坦克一冲。防线就被轻易突破了。纵队后撤后组织第二道防线。然而豫东平原上根本无险可守。至7月2日。中野11纵阻击失利且伤亡严重。

黄百韬兵团冲过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当该敌到达帝丘店时。距离区兵团整72师被包围的铁佛寺只有不足10公里。眼见着两股敌人就将合流。危急时刻。迂回攻击整72师的华野第1师、第3师刚好插入了帝丘店和铁佛寺之间。于是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硬是顶住了黄百韬的继续推进。但是黄兵团的意外到场。也迫使粟裕临时改变了战役决心。因为该敌挡住了华野未来撤出战场的道路。

于是在区兵团尚未完全歼灭的情况下(整72师残部仍在)。粟裕调动突击集团全力围攻黄兵团。遭遇黄百韬的拼死顽抗。已经很是疲劳的华野各纵一时未能得手。而迂回的邱清泉整五军已到达帝丘店右侧、胡琏的整十八军进至淮阳、商水地区、连重建的整编第74师都接近了战场。这个仗已经打夹生了。此时如继续围歼黄百韬兵团。势必被迫与多路援敌作战。华野外线兵团势将陷入被动。于是粟裕下令撤出战斗。

细节决定成败啊。如果中野11纵具备打坦克的经验。或者掌握反坦克障碍的构建技巧。能够挡住黄百韬三天时间。则华野主力必然可以干净彻底地全歼区寿年兵团。再腾出手来对付邱清泉和黄百韬。无论如何都将从容的多。至少可以全身而退。那么豫东战役第三阶段就将完美收官。殊为可惜。

也不能过多苛求华野。在攻克开封的战役中。华野3纵和8纵伤亡较大。再加上阻援部队的损失。外线兵团伤亡已经突破10000人。战斗力普遍下降。同时豫东地区干旱缺水。时值盛夏。指战员们的体力和意志也到了极限。中野11纵这样的部队。更适合作为攻击预备队。用于阻击敌精锐兵团。仍显勉强。实在是粟总手中兵力有限。因为外线兵团总兵力不过10万余人。

其他观点:

日军仍然是四处调集军队。拼凑出了十万余人的军队。分多股以广正面强渡新墙河各汨罗江。迅速向长沙方向猛攻。国军则在第一线和第二线进行逐次抵抗之后。各部队都分别转入山区。也就是日军的外线。在浏阳河和捞刀河之间也没有进行高强度抵抗。只是稍作抵抗。就放弃了阵地。日军继续深入。终于到达长沙城下。

按照此前战区参谋部策定的作战计划。就应该是这样。在日军从北路进攻时。逐次抵抗。诱敌深入。第一线部队适时转入外线。将日军放到长沙附近。放手让日军进攻长沙。等到日军攻势顿挫。再下令国军外线部队向长沙增援。从外线对日军进行包围。并压缩到捞刀河与浏阳河之间的三角地带歼灭之。这也就是《长沙保卫战》中几乎快要北吹上天了的天炉战法。不过。第一和第二次长沙会战都未出现这种局面。日军来的快。去得也快。国军没有机会包围日军日军就撤回去了。

此时。按照薛岳的部署。在长沙充当炉膛的不是别人。正是上次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伤亡惨重。刚刚完成补充的第十军。而在城内担任守备任务的。主要是周庆祥为师长的第三师。其余两个师与第三师成掎角之势。为了加固炉膛。以防万一。薛岳还特地命令七十三军派一个师到长沙。协助第十军防守长沙。杀伤日军。为外线部队增援争取时间。七十三军派出的正是韩浚任师长的七十七师。《特赦1959》中的叶立三的原型就是这个韩浚。履历完全对的上。

为什么日军这次会吃瘪呢?就是因为日军忽视了湘江西岸的岳麓山的战略重要性。而国军却充分注意了发挥这个战略要地的作用。摆了两个美式装备组成的炮兵团。除了第十军自己下辖的一个炮兵团。还有第九战区的一个炮兵团。薛岳也交给了李玉堂指挥。以加强第十军的防御力量。而日军因为是长途奔袭。道路被国军和民众破坏。运输不便。进展速度又太快。所以这次到达长沙前线的重武器数量并不多。

这样。一打起来。日军很快就发现情况不对劲。这次国军的炮火之猛烈。远远超过以往。而且很快就完全压制住了日军的炮火。更要命的是。信心国军的两个炮兵团就摆在岳麓山上。而这是一个可以瞰制长沙全城的主战场的制高点。又被国军炮兵占领了。所以。日军刚像以往一样。攻城之前才开始炮击。就被国军以猛烈炮火进行了制压射击。一轮猛轰下来。日军的炮兵阵地就被压制住了。无法继续支援日军作战。日军以往擅长的以飞机轰炸国军炮兵阵地的打法。这时候也因为国军以机枪火力封锁。飞机轰炸也没有奏效。

所以。第三次长沙会战第一次出现了双方攻防形势完全转换的情况。日军的炮火完全被国军压住了。以至于出现了日军一个炮兵旅刚开始攻击。就被国军炮兵一顿猛轰。失去了战斗力。日军没有办法。只有倚仗其兵力优势。以密集队形和仅有的重武器向国军阵地猛攻。毕竟。日军的战斗素养比国军高。数量又占优势。所以。虽然岳麓山的炮兵阵地对日军形成了重大杀伤。但是很快炮弹就用得差不多了。只能由守城部队和日军进行短兵相接的战斗。

国军确认日军恋战。而第十军的抵抗已经对日军造成了重大杀伤之后。薛岳按耐不住一阵狂喜。筹划已久的天炉战法这次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机会来了。于是。薛岳下令外线各部队加速向长沙附近前进。合围日军。并将日军压迫在捞刀河和浏阳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加以歼灭。很快。国军外线部队分别赶到外线。对日军形成了合围之势。日军终于陷入了被动。整个进攻长沙的部队都已经陷入了被包围的态势。而且粮弹两缺。增援部队又北国军不断阻击。无法突破。

因此。第三次长沙会战是薛岳的天炉战法的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对日军造成了严重损失。日军在久攻长沙不下。外围又被国军包围的情况下。最终只能陷入苦战。边打边退。而国军则不断追击。日军损失惨重。按照战后国军的宣传。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的损失应该在四万人以上。这个数据应该不可信。而日军自称的伤亡四千余人也不太可能。但日军损失两万人左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其他观点:

毛泽东是不世出的一代军神。但胜败乃兵家常事。世上没有不败全胜的将军。毛泽东多次否认自己战无不胜之说。坦言自己也曾多次“败走麦城”。

他承认自己有四次“大败仗”。分别是1930年的长沙战役。1931年的高兴圩战斗还有1935年的土城战斗和鲁班场战斗。

其中的土城战斗就是细节决定成败的典型案例。一字之差。让毛泽东吃了个败仗。

这是怎么回事呢?

准备好了吗。土城之战。现在奉上。

一、狂澜既倒

1932年7月。蒋介石发动对中央红军的第四次“围剿”。

中央红军为打破敌人的“围剿”奉命从漳州千里回师北上。随即在江西兴国举行会议。成立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4人“军事最高会议”。由周恩来任主席。而后任命毛泽东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

但是。紧接着这年10月上旬的宁都会议中。毛泽东被一个所谓“批准毛同志暂时请病假。必要时到前方”的理由剥夺军事指挥权。

10月26日。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被撤销(由周恩来兼任)。“就地下岗”; 毛泽东为何会被剥夺军事指挥权?

因为当时中央准备执行“夺取中心城市”的错误的冒险思想。

从此。毛泽东坐了长达两年的冷板凳。期间毛泽东不能指挥任何部队。

幸亏在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就此打响。

这时。博古、王明、李德“左倾”教条主义三人组彻底接管了军事指挥权。他们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期间毛泽东曾指导红22师打退了粤军进攻。结果。红22师师长魏协安、政委方强都被撤职(此事详情请看食堂拙作《毛泽东送他一缸牛肉。他为毛泽东彻夜守灵!》) 。

于是。在他们的错误指挥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

要命的是。三人错误继续。又执行只走不打的逃跑主义。

湘江战役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湘江战役爆发。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强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8.6万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

都打成这样了。头铁的李德还不涨记性。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追堵截。仍把希望寄托在与贺龙、萧克率领的红2、6军团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

红军不是没有明白人。假如真按这个德国顾问的计划进军。红军必定是全军覆没之局。

1934年12月15日。中央红军举行黎平会议。 毛泽东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危急关头。他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他这个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人的赞同。 这成为毛泽东复出的一个很好的讯号。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7日。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逐渐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指挥地位。

这是毛泽东主席在1932年10月宁都会议被剥夺军权后。重获军事指挥权。

毛泽东这次重新出山真是太不容易了。这是真正的“危急存亡之秋”。

当时蒋介石调集150多个团、40余万人。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妄图将中央红军围歼于乌江西北地区。

敌人来势汹汹。我军损失惨重。兵力对比之悬殊超过1:10。中央红军随时有可能被吃掉。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央红军原定在黔北地区建立根据地的设想已经完全不可能实现了。敌人已经彻底封死了这条路。再往开赴黔北就是自投罗网。

为摆脱这种险境。临危受命的毛泽东急欲在惊涛骇浪中杀出一条生路。

于是。他力主放弃在川黔建立根据地的打算。计划在黔北一带调动敌军。跳出敌军的包围圈。然后由川南进入四川。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四川建立根据地。 军委采纳了他的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

毛泽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指挥全军。挽狂澜于既倒。

看到这里。很多人以为。毛泽东就此可以放心大胆的指挥全军了。

其实并不是。毛泽东军事指挥地位的确立是有一个过程的。

怎么才能真正确立地位?

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正确指挥全军突破敌人的封锁和“围剿”。

简单来说。只有胜利才能带来权威!

二、狭路相逢

遵义会议结束后。中央红军撤出遵义城。逐次向北转移。在川黔交界的赤水、土城地区集中。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分3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向土城方向开进。

1月27日。中央红军全部进抵赤水河以东地区。准备由赤水北上。在宜宾和泸州之间北渡长江。渡江北上。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在四川建立根据地。 如渡江不成。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并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行进过程中。毛泽东制定了目标。如果尾追之敌穷追不舍。中央红军就要集结部队。突击尾追之敌。重创敌人一部或多部敌人。

这时。蒋介石仍然以为中央红军只有两条路:第一。北进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第二。东出湖南。再与红2、6军团会师。

无论哪种。蒋介石都想将中央红军压迫至赤水河以西的狭小地带聚而歼之。

于是。他一方面命令中央嫡系部队抓紧时间往上赶。缩拢包围圈。另一方面令刘湘的川军拦住中央红军的去路。并派兵死死咬住中央红军。

而刘湘是个老狐狸。他此时做了两手打算。中央红军如果想进入四川。那他拼了命也要拦住。如果去了贵州、云南或是湖南。他就会放慢脚步。

可当时中央红军正好打算进入四川。刘湘就会成为最大的拦路虎。

在这样的情况下。川南总指挥潘文华部署了三路大军:

第一路指挥范子英率5个团驻守四川古蔺、叙永地区;

第二路指挥陈万仞率所部进至赤水。同时派总预备队郭勋祺和潘佐进入黔北温水进行拦截;

第三路指挥廖泽率部伺机发起进攻。而后与第一路形成合围之势。

这几支部队。以郭勋祺的教导师第三旅和潘佐的独立第四旅进军速度最快。

1月23日。他们已经达到预定地区温水进行拦截。

不过中央红军已经通过此地。准备夺占黔军教导师第一旅刘翰所部3个团驻守的土城。

说实话。黔军是出了名的战斗力弱。中央红军并没有将其放在眼里。最大的威胁还是紧追不舍的郭勋祺。

郭勋祺成为中央红军必须要解决的对手。

郭勋祺

郭勋祺不简单啊。不是一个普通角色。

郭勋祺出生于1895年。四川双流人。他是潘文华的心腹爱将。也是川军中少有的悍将。1921年就已经担任第七旅旅长。人称“莽娃”。

其实。郭勋祺是一个爱国将领。和我党交情很深。我党有很多人都是他的朋友。比如刘伯承和陈毅。

尤其是陈毅。两人是一个足球队的队友。在这些朋友的影响下。他接受了很多进步思想。也曾掩护过革命人士。

正因如此。郭勋祺在川军中是一个另类。他的部队战斗力十分强。

刘湘十分信任他的能力。在围堵红军时。别看只是郭勋祺教导师第三旅旅长。可他还能指挥潘佐的独立第四旅和廖泽模范第三旅。

这样一来。中央红军和郭勋祺来了个狭路相逢。

这一战。是毛泽东复出第一战。他迫切希望来个“满堂彩”。提升全军士气。重振自己的威望。

于是。围绕土城的一系列战斗就此展开。

三、土城伏击

1月23日。担任后卫任务的红5军团在梅溪展开了一场狙击战。有力狙击了郭勋祺部。红5军团并没有恋战。当晚撤出战斗。

梅溪狙击战就此拉开土城之战的帷幕。

1月24日。红1军团进抵土城。驻守土城的黔军一触即溃。红1军团轻松拿下土城。3军团、5、军团、9军团各自占领土城附近的要地。

1月25日。红1军团继续向赤水县城进攻。 就在这时。川军第21军第5师师长陈万仞率该师及教导师第1旅章安平所部已经占据赤水县城。

中央红军正式和川军交上手了。

1月26日。红1军团第1师师长李聚奎、政委赖传珠正式攻打赤水县城。

川军不比黔军。赤水不比土城。这一战红1军团没能拿下赤水。双方在黄陂洞僵持不下。第二天。无奈退军。

而暂时归红1军团管辖的红9军团。也退出战斗。向官渡撤退。

军团长林彪得知此讯后。急令第2师由复兴场包抄赤水城。然而红1军团两个主力师和红9军团都没能夺下赤水县城。北渡长江计划实际宣告破产。

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进驻土城。并打掉郭勋祺的追兵。

很快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人共同察看了沿途地形。他一眼就发现了个好地方。 土城有个叫青杠坡的地方。是土城的天然屏障。两侧均系狭隘山谷地带。这简直就是一个伏击的最佳场所。

中央红军打伏击战可谓是驾轻就熟。正好可以打孤军深入的追兵一个伏击。

毛泽东当即决定由彭德怀率领的红3军团和董振堂率领的红5军团为伏击主力。打掉郭勋祺。

伏击。伏击。重要的就是埋伏。重要的是掌握敌人的实力。情报工作至关重要。

1月26日。军委二局(即侦察局)截获了潘文华下达的作战命令。得到一个重要情报。郭勋祺尾追之敌只有4个团约有6000人。

而红3军团下辖2个师1个团。总计7个团;红5军团直辖4个团。 两个军团合计有11个团。约10000人。

10000打6000。又是伏击战。这仗怎么看都有把握。这几乎是必胜之局。

打了!

四、惊天失误

1月27日。中央军委作出了围歼郭勋祺部的命令。总司令朱德到红3军团第4师指挥。参谋长刘伯承去红5军团指挥。毛泽东、周恩来居中策应。

1月28日5时。红3军团彭德怀率3个师、五军团董振堂率两个师。一南一北。对紧紧尾追的川军发动夹攻。

这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的第一场大仗。关系到全军的士气。

为了打好这一仗。毛泽东特意派吴亮平到三军团协助做动员工作。足见其重视程度。

郭勋祺不愧是川军名将。迅速占据永安寺两侧山地。组织火力。凭借有利地形拼死顽抗。尽管红军拼死争夺。往复冲杀。依然没有击溃敌人。

一直打到上午10点左右。敌人不仅丝毫没有崩溃的迹象。而且越战越强。随时有可能突破红军的包围网。

战斗变得异常激烈。交战双方陷入胶着状态。歼灭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拉锯战、消耗战。

对面的川军还真能打。而且敌人援军正源源不断的赶来。红军一下子就陷入了危机之中。

这时候。红军才从俘虏口中得知一个惊人的消息。我们的情报搞错了。对面不仅有郭勋祺一个旅。还有潘佐一个旅。仅在战场就有至少6个团一万多人。

更致命的是。后面的廖泽旅正火速赶来。其他川军部队也正在往这里赶。川军总指挥潘文华能迅速集结8到9个旅。

原来之前截获的情报中出现了细节上的失误。 敌人不是4个团。而是4个旅。情报人员把旅搞成了团!

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也就是说。红军在兵力上已经完全没有优势了。

而且。红军一直以为川军战斗力不强。实际上刘湘的川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经验丰富。战斗力远高于红军的预估。

战机瞬息万变。一个错误情报对战局影响太大了。

但是。这会儿毛泽东已经来不及感慨了。他迅速从不利战局中寻找有利因素。急令红1军团红2师火速返回增援。以求变被动为主动。

接下来。郭勋祺愈战愈勇。甚至发起反击。正面、多波次冲锋阵地。红5军团阵地已经突破。郭勋祺甚至都快打到红军指挥部门前。

红军面临着被中央突破的危险。郭勋祺要一突破。此战危矣!

而后。毛泽东投入了最后一支预备队。急令陈赓、宋任穷率领军委纵队干部团上前线增援。才稳住了阵地。

当时。已经回军委指挥部的朱德主动要求去红5军团指挥战斗。

毛泽东连吸几口烟。并没有答应。

朱德急了。他一脱帽子。说道:

“得咯。老伙计。不要光考虑我个人的安全。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有何惜。再说敌人的子弹是打不中朱德的!”

朱德态度如此坚决。前线战况紧急。毛泽东无奈之下只能同意。

这仗打得真是相当的窝火。宽容大度。仁慈友善的朱德总司令。一辈子都被发过几次脾气。这次他对黄克诚大发脾气。

终于。当红2师赶到战场后。红军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拿下郭勋祺的永安寺指挥部。逼得他往后收缩防线。

然而。就算这样。红军还是没能吃掉郭勋祺。要命的是。川军后续部队还有4个旅迅速增援土城。而红军火力不够。当时红军从湘江战役撤退后。只有2门山炮。在这次战斗中一门只有三发炮弹的山炮已经投入使用。可惜依然没有拿下郭勋祺。

五、当机立断

这仗打成这样。毛泽东迎来了一个开门黑。“满堂彩”成了当头棒喝。这搁谁受得了? 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当时全军上下。议论纷纷。对他颇有微词。刚在遵义会议上被撤职的博古阴阳怪气地说:

“看起来。狭隘经验论(指毛泽东)指挥也不成。 ”

怎么办?要不要硬着头皮打下去?

要是一般人。肯定继续打下去。这不打下去。丢了面子事小。对于一个刚出山的人来说。后果可是很严重的。

但毛泽东不是一般人。他意识到再打下去。太危险了。当晚。他提议马上召集会议。

会议一上来就讨论接下来的对策。其实没什么对策了。还能怎么办。撤呗。

毛泽东审时度势。在会上提出。果断放弃原来的北渡长江的计划。迅速撤出战斗。从不利战局。寻找有利战机。立刻在土城附近西渡赤水。借助赤水河来隔绝追兵。

1月29日拂晓。土城战斗的部队撤出战斗。 至此。土城战斗宣告结束。

此役。红军击溃川军一个旅。毙伤3000余人;而红军牺牲2000余人。伤亡5000左右。 红军不仅伤亡大于川军。而且战前北渡长江计划破产。

客观的说。毛泽东复出第一战。其实是一场败仗。

后来毛泽东在云南扎西总结此战时。说道:

“这是一场拉锯战、消耗战。我军没有消灭川军。反而受到很大损失。不合算。也可以说是一场败仗!”

而后。他又总结了两个原因:

第一。轻敌。错误估计了川军的战斗力;

第二。没有摸清敌情。对战斗形势分析有误。

其实。毛泽东当时不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多年之后。据郭勋祺副官胡秉章回忆。在郭勋祺开进土城时。他居然捡到了一份红军的作战计划命令文件。

正因如此。郭勋祺准确无误地避免自己犯错。同时还找到了红军弱点所在。迅速作出了针对性部署。

他这才一战击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林彪、陈赓、黄克诚等一众名将。从此一战成名。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毛泽东这一仗败得不冤。

正是因为土城战斗的不利结果。红军随即兵分三路从猿猴场、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四川省古蔺、叙永地区前进。

这就是著名的一渡赤水。

结语、

现在我们分析。红军为什么要一渡赤水?很简单。就是因为毛泽东在土城战斗中吃了败仗。没达到预期目标。

一渡赤水。完全就是在吃了败仗的情况作出的临时决定。

结果毛泽东错打错着。随即就指挥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四渡赤水。就此成就一代军神之名。

事实上土城战斗之所以成为败仗。一个关键原因正是因为细节出了问题。情报出现失误。

经一堑。长一智。从此毛泽东更为重视情报工作。

随后军委二局的6部侦察电台分成两个梯队。进行不间断的接力式侦察。终于获取了很多重要情报。避免细节再次出错。

从此。红军在情报工作上没有出现失误。最终顺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也算因祸得福吧。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之后。还不知道吸取教训。作出改变。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32:34

    红军,土城,日军,川军,军团,国军,长沙,中央,兵团,赤水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32:34

    没想到大家都对战争史上哪些战役是由细节决定成败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32:34

    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是1947年8月由冀鲁豫军区的地方部队升格而来的。豫东战役期间已经配属给华野外线兵团指挥遂行作战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