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竹书纪年》毁三观不可信,到底怎么回事?
原创

有人说《竹书纪年》毁三观不可信,到底怎么回事?

好文

热门回答:

《竹书纪年》一、本身就存疑不能过信。二、现在对其解读都是用心不纯。导人向恶。的确是毁人三观不能读。

《竹书》身世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也就是司马炎统一中国的第二年。汲郡人不准(读音否标)盗挖魏襄王墓(后考证可能是安釐王冢)。其中不见多少金银陪葬品。却有大量的竹简。

盗墓贼对这些自然是没有兴趣。只拿了些能卖钱的陪葬品就扬长而去。不久后被村人发现。并通报官府。官府将竹简收集起来足足装了好几车。送往洛阳进献给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随即命人整理。称之为《竹书纪年》或《汲冢书》。

以上被称为古本《竹书纪年》。永嘉之乱后。相关竹简亡佚。

而之后又经过战乱。朝代变迁。至600年后的宋代。《竹书纪年》亡佚。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出现在元明时期。被称之为今本《竹书纪年》。其中关于春秋战国部分以周王室纪年记事与古本的记载已经不同。所以从出现开始质疑声就不断。学者钱大昕认为其是伪书。姚振宗更是推断今本是明嘉靖年间天一阁主人范钦伪作。

但是我们今人最关心的内容。《晋书》记载:

“其中经传大异。则云夏年多殷;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

今人网络上流行的舜囚尧。禹逼舜等内容在古本中未见记录。但是太甲杀伊尹和今本记录是相同的。

不过即使古本的真伪。却同样是受到质疑的

孤证不立

无论古今本《竹书纪年》都受到质疑而不被主流引用。核心在于孤证不立。

正如我们中国历史记载可直追三皇五帝时期。但是因为出土文物等证据的缺失。夏王朝至今也没有被承认。

我国的“信史”开始于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之后的历史我们在读史的时候可以看到。都可以考证到具体的年代。但是在之前的历史都是模糊不清的。

那我们为什么相信《史记》等正史。而对《竹书纪年》抱有怀疑呢?

这是因为《史记》等正史一方面来自于官修史书。野史之所以为野史。其在于古代民间缺少详尽治疗和信息获取闭塞。大量的内容来自道听途说。即使是当代的事情。经过三个人转述。到野史中也会面目全非。而由于古代史家的代代想传。更掌握国家保存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使得记载内容更准确。更详尽。

但也不是说。我们就完全相信正史的。即使24史中也可能有不少谬误的地方。但是我们今天能了解到的历史都是有其他文字记载佐证。有相关出土文物。

而《竹书纪年》出土于古墓。仅有一部。之前未见流传。内容更是与其他大量主流历史相悖。在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孤证不立。不能贸然的认可。

这就比如。我现在写一本书。内容九真一假。但是却改编关键的历史事件。将其埋入地下。数百年后被挖出来。我这本书记载的历史是否就全是真的呢?

《竹书》佐证

上面我说到孤证不立。有些对历史了解比较多的朋友。肯定会反驳。《竹书纪年》的内容是有佐证的。

佐证一

韩非子《说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

这段仿佛印证了《竹书纪年》。但是奇怪的是舜逼尧。禹逼舜古本不见。却是出现在今本。有后人牵招附会伪作的可能性。

更关键的是。这段话来自于断章取义。和原文的意思完全相反。大多数人不读原文。却拿来做证据。实在可笑。我将上下文列出。大家一都便知道。

夫奸人之爵禄重而党与弥众。又有奸邪之意。则奸臣愈反而说之。曰:“古之所谓圣君明王者。非长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构党与。聚巷族。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彼曰:“何知其然也?”因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然四王自广措也。而天下称大焉;自显名也。而天下称明焉。则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

这段话。实际上是韩非子以奸臣和其党羽的口吻说出。是党羽教唆奸臣颠倒黑白。欺骗天下人。

也恰恰证明了。在尚且无法证实《竹书》的情况下。我们宁可将其当做伪书。

佐证二

现在很多人用清华简中的内容佐证《竹书纪年》是真的。主要是抓住了《系年》部分内容与《竹书》有吻合交叉。但只能佐证对应内容。而清华简中记载的一些内容。却是啪啪的打了今本的脸。

清华简《保训》: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这段话记载的是周文王在病重时对武王说的话。恰恰和主流记载中尧禅让于舜的过程相吻合。而不是舜囚禁尧。逼迫让位。

少不读《竹书》

虽然《竹书纪年》的真伪存疑。但是很多人抱着兼听则明的态度认为读一读《竹书纪年》也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感觉《竹书》更符合人心人性。

错了。这是因为。人性坏了!

有一种观点认为。竹书出土的时间恰恰是在司马炎时期。而挖掘竹书的盗墓贼偏偏叫不准。参考其内容。再想想司马家的所作所为。不得不让人深思。也许竹书出土确有其事。但是究竟会不会像历代呈报祥瑞一样。为了迎合司马氏而对一些内容进行篡改。以竹书带来的思维进行思考是很有可能的。

这也正合了韩非子《说疑》中奸臣和其党羽的那段对话。现在网络上大量的宣传竹书。就好像党羽教唆奸臣一样。使得人心越来越丑恶。尤其是还没有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青少年来说。少不能读《竹书纪年》。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想想过去尊老爱幼是美德。如果老人摔倒在地上是有人扶的。但就是因为一次事件。因为判决和报道将结果向着人性阴暗的角度引导。现在有几个人还敢扶老人呢?

所以关于题主的问题。没有必要澄清。一《竹书纪年》真伪难辨不能过信。二现在对竹书纪年的解读过分导人向恶。还没有正确史观的青少年不能读。

其他观点:

很多人研究历史都走入了误区!

史书只是参考。在历史研究中是地位最低的!研究历史有几个重要途径。都建立在考古的前提下。其中没有史书。

一、分子基因研究。从考古遗迹中提取的基因。可以最有效的了解遗迹的族群。比如埃及隐瞒木乃伊的父系分子基因。就是一个历史骗局的一部分。你们猜古埃及的统治阶级是什么人?

二、物质文化传承。就是考古中那些瓶瓶罐罐还有各种雕塑工具之类。这可以推断出不同位置文明的迁徙和演化过程。就是找共同点而已。但不能单独论证。毕竟不同文明可能出现相似的文化。

三、逻辑。这个很好理解。就是一切推理要有逻辑。要符合客观规律。没有被发现的历史甚至也可以用推理找出几种可能性。这甚至比史书来的准确。而且逻辑要贯彻始终。比如第一点。就要逻辑的判断。基因检测是出自主墓还是陪葬。

最后才是结合史书。看看他们为何要如此的编写。在这些条件都吻合时。就能基本确定历史的原貌了。

所以。从陶寺文化和石峁文化破坏的程度看。尧舜之间必然有战争的。这并不毁三观。因为三观本不正~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亦久亦旧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33:25

    纪年,佐证,历史,古本,内容,韩非子,奸臣,党羽,的是,史书

  • 郎不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33:25

    没想到大家都对有人说《竹书纪年》毁三观不可信,到底怎么回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33:25

    《竹书纪年》一、本身就存疑不能过信。二、现在对其解读都是用心不纯。导人向恶。的确是毁人三观不能读。《竹书》身世西晋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