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从人性的角度看。似乎竹书纪年更加真实一些。其实和平禅让这件事。在战国的时候。怀疑的很多。到了后面。怀疑的却少了。为什么。因为战国是百家争鸣。人人有看法。到了后面。是独尊儒术。统一思想。
比如中国战国时期有一个思想家。叫韩非子。他讲到这个尧舜禹的禅让时。就说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那舜是怎么逼迫尧的呢?
《竹书纪年》里面写到: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就是讲。尧的年纪大了。德行也衰退了。舜就把他关了起来。不但囚禁了尧。还阻止尧的丹朱去探望尧。
丹朱是尧的儿子。在世袭制度里。他原本是要接过尧的首领位置。
可在司马迁的《史记》。却有相反的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尧是因为了解自己的儿子德行不足。不足以将天下交给他。所以才把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了舜。
但在《竹书纪年》里。却是舜阻止他们相见。最终逼迫尧把部落首领的位子让给自己。
而这场权利交接还引起了部落的大动荡。
中国有本《尚书》。里面记载:尧使舜嗣位。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於羽山。四罪而天下服。
当舜上位后。立刻处理了四个人。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赶到三危。将鲧杀死在羽山。
可以推测。这四个人是反对舜当部落领袖的。
我们前面讲了禹的父亲鲧是第一任治水者。因为治水不利而被处死。但背后可能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这样的惩罚太严苛了。中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就替鲧打抱不平。他在《天问》中写道: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鲧不能胜任治水。大家为什么要推举他呢?都说不用担心不用担心。为什么不让他继续试着做呢?鲧又有什么样的能力。能够让鸱龟或曳或衔。前来帮助他治水。鲧的治理也有一定的功效。尧帝为什么要对他用刑 。把他禁闭在羽山。为什么三年还不放他?
可见。屈原认为尧对鲧的处理是不公正的。那为什么尧要如此严厉的处理鲧呢?
因为这后面。可能有一个惊天的秘密。
在中国另一本古书《吕氏春秋》时。就记载了这么一段: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於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帝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甚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旌。召之不来。仿佯於野以患帝。舜於是殛之於羽山。副之以吴刀。禹不敢怨。而反事之。
这里讲。 尧准备把帝位让给舜。鲧是诸侯。他跳出来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不公平。应该让自己当三公。鲧还想发动叛乱。用兽角把部落围起来。还举起了大旗。准备搞割据。舜的召唤他也不来。而是在野外游荡。准备弄点事情出来。
这样。舜才把鲧流放到羽山然后杀了他。可见。鲧的被杀。不仅仅是治水失败。而是反对舜的继位。
对于父亲的死。禹也不敢抱怨。反而成为了舜的部下。接过了治水的任务。
因为这时候的禹还没有实力向舜发起挑战。他只能听命于舜。去完成治水。
治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甚至有可能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但禹用超人的毅力去完成这项工作。他一路穿山越岭。测定高山大川。摸索治水的方法。
史书中记载道:“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禹的心中充满恐惧。他想起父亲因为治水失败而被处死的事。不禁劳身焦思。在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
我们敬佩大禹的治水精神。但是。我们也应该了解。大禹三过家门不入。不仅仅是忙于治水。不然。治水再忙。已经经过家门。进门看看妻子。看看儿子。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常常推崇那些舍家为国的英雄人物。但如果达到不合常理的情况。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大禹不回家。不是因为没空回家。而是不敢回家。可能舜的监视无处在。如果他在治水没成功之前就回家。可能结局就跟父亲一样。
于是。大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治水当中。他节衣缩食、居室简陋。所有的资财都投入到治水大业中。他在陆地上就乘车。碰到河流就乘船。来到泥沼就乘木橇。走山路就穿带铁齿的鞋。他走遍神州大地。开发九州土地。疏通许许多多的河流。整治一个又一个湖泊。测量一座又一座大山。他还安排部下益给百姓分发稻种。让后稷救济饥民。在各部落之间调度粮食。使大家都有饭吃。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禹终于消除了水患。连舜也赐给他黑色的玉器:玄圭。宣告大禹治水成功。
而通过治水。大禹已经逐渐掌握了权力。他按距离的远近将天下划分五个区域。称为五服。每个区域对首领都有不同的义务。
这其实是舜的职权。大禹将舜的工作做了。那舜自然无事可作。离下岗的日子不久了。
此外。大禹还拉拢了一位重要的帮手:皋陶。
皋陶在部落联盟里担任执法官。权力很大。
史书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
大禹当上首领后。就举荐皋陶做为自己的接班人。这可能是早早就达成的协议。你帮助我成为部落首领。我就选你做下一任接班人。
而做为回报。在大禹当上首领之前。皋陶就极力维护大禹的权威: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
皋陶让百姓都要听从禹的命令。如果不听从。就要处罚他。而这时。大禹还没有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
终于。舜把禹推荐给了上天。让他成为了部落的新首领。完成了禅让。这其中的过程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很有可能大禹在接任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天下。所以接班过程中。不像舜一样受到很多部落的反对。
但舜依然难逃悲剧的结局。
《史记》中记载:(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在一百岁的时候。舜跑到南方巡狩。最终死在了非常偏远的苍梧之野。这个地方可能是现在的广西梧州。这在当时已经是最偏远的区域。他死后埋葬在江南九疑。也就是现在的湖南永州。
舜的儿子商均同样也葬在这里。说明这位原本有希望接任的人最终没能回到黄河流域。另外。舜的两位妻子死在了湘江边。传说中。他的两位妻子去南方寻找舜。遍寻不获。伤心流泪。泪水将青竹染出了斑痕。这种竹子就被称为“湘妃竹”。
可见。舜的一家都死在外面。他们没能回到自己的故乡。这对于部落首领家族来说是极为反常的。
推测一下。他们这一家极有可能是被大禹流放了。没有办法回到故乡。毕竟舜是杀害禹父亲的人。
这就是尧舜禹禅让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当然。我们讲这些。并不是否认禅让制。而是我们要理解禅让制的本质是非血缘传承。它的标准是教材里说的选取贤德之人。但方式可能是和平。也可能是血腥的斗争。
为什么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说法呢? 这就是我们历史里的一个大秘密。这个秘密叫: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并不一定就是写出来的样子。在记录过程中。写历史的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比如关于尧舜禹的禅让。和平交接。选贤选德。这主要是一些儒家学派的人在讲。
儒家是尊崇礼。
因为遵崇礼。所以都把事情往礼上说。往好的方面说。比如这个尧舜禹。就是他们特别推崇的一个时代。认为这个时代是人类的黄金时代。人人都讲礼。首领的位置都是自己主动让贤给后人。
而前面我们说的认为是“舜逼尧。禹逼舜”的韩非子。他是法家学派。他们认为。人是靠不住的。一定要用法来规范。就是首领也一样。如果没有法。他们是不可能交出权力的。所以他们认为。是“舜逼尧。禹逼舜”
哪一个版本是真的呢?脑洞只能说:我也不知道。
我真的不知道。因为尧舜禹还真是传说阶段。还只有史书记载。没有考古发现。我们无法证实那一种说法更正确。
这些内容是我在今日头条《初中历史超好玩》里的一部分。这个专栏是专门围绕初中历史教材的一个伴读文本。帮助初中生学好初中历史。欢迎大家关注。
其他观点:
“尧舜禅让”的故事。因为《史记》等先秦各种史料的记载。被我们耳熟能详。并且被后世传为美谈。而“尧舜时代”。也被古代王朝社会推崇为最高的政治版图。
但西晋时期从魏王墓出土的。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及战国时期的魏国史官写的《竹书纪年》。对尧舜时代的记载。却是另外一个版本。其中有“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这样的话。也就是说。并不是尧自动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而是舜夺取了尧的帝位。还流放囚禁了尧。
(尧舜禅让)
那么。这两个如此截然相反的记载。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呢?
很多人认为。《竹书纪年》的记载应该是最真实的。理由有这么几点:
其一。《竹书纪年》比《史记》成书时间早。一般来说。成书时间越早。所记载的越接近于史实。
其二。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大量的史料已经焚毁。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更多来自于当时的传说、司马迁的推断。以及司马迁所要表达的“微言大义”的需要。真实性存疑。
其三。汉初的儒者。根据儒学发展的需要。已经对一些历史进行了大量的篡改。汉儒打造的“尧舜禅让”“武王伐纣”等政治样板。明显带有偏见性。
其四。长法马王堆出土的简册。与《竹书纪年》的记载比较吻合。反而与《史记》中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这种说法对吗?
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是存在问题的。
(司马迁剧照)
诚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由于史料缺乏。又不是亲眼所见。确实存在想象的成分。但是。难道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官。就是亲眼所见。就有很多史料吗?就算那时候有许多甲骨文。但甲骨文是商代才出现的。甲骨文记载的上千年前的事情。难道不是经过当时的人口口相传的结果吗?
既然司马迁所得到的口口相传的结果有错。难道甲骨文记载。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官所得到的口口相传。就是真实的吗?
至于“微言大义”的记录方式。《史记》肯定是有的。汉儒们重新修订历史肯定是有的。毕竟司马迁及汉儒们所在的大汉王朝。是一个大统一王朝。需要稳定。需要秩序。反对暴力夺位而重新造成天下大乱。这样的想法。体现在史书上。体现在经学中。从而把尧舜时代的政治。写成温和的禅让方式。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皇五帝)
但是。难道春秋战国的史官们。在写《竹书纪年》的时候。没有想表现“微言大义”的想法吗?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裂的时代。那时候讲的是优胜劣汰。是弱肉强食。是霸权主义。哪个国家强大起来了。他就可以打败别的国家。称霸天下。从而反过去欺负别的国家。而不是被别的国家所欺负。
说在尧帝德衰(也可以说是力量变弱。或者变老的意思)的时候。舜帝把他流放。并且阻止尧的儿子丹朱和尧见面(也可以说是联合反抗的意思)。这难道不就是在表达“微言大义”吗?不就是在表达春秋战国时期的君王必须要自强。若是不自强就会被别人给取代吗?
由此可见。并没有《竹书纪年》和《史记》哪个记载更真实的问题。只能说。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罢了。
再说了。“三皇五帝”在历史上是不是真的存在。这本身就是存疑的。因为都是口口相传下来的。而且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没有找到能证明他们存在过的考古学证据。因此。并不能肯定地判断《竹书纪年》和《史记》谁对谁错。
(参考资料:《史记》《竹书纪年》)
其他观点:
原始社会因为距离我们过于遥远。没有文字资料记载。所以周公、孔子等人才美化虚构了远古一个个完美的君主、一个完美的制度。用来作为自己推行自己思想的依据。
我们看看后世几个有真实历史记载的禅让是什么样子。就可以猜出尧舜禹的禅让的真相了。
一、王莽篡汉。
王莽是个外戚。但幼年丧父。他的姑姑王政君先后成了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太太皇太后。他们一家子可以说在西汉末年都是横着走的人物。王莽年轻时装出一副善良、勤恳、孝顺的样子。博得了姑姑、叔父的好感。一步步走上了人生巅峰。
二、汉献帝禅让给曹丕。
曹丕派人逼着汉献帝写禅让诏书。汉献帝被逼无奈地写了。曹丕本来美滋滋地接了诏书准备登基了。华歆等人却教唆曹丕把诏书退回去。反复了三次。曹丕才假装谦让不过。扭扭捏捏地当了皇帝。
三、赵匡胤陈桥兵变。
宋太祖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柴荣的殿前都点检。也就是皇帝的御林军。是柴荣最信任的人。但当柴荣英年早逝。8岁的小皇帝柴宗训继位后。手握重兵的赵匡胤和他的手下就动起了歪心思。
从以上三个所谓的禅让事例就可以看出。哪有什么真心实意的禅让呀。都是被逼迫的呀。要不好好的皇帝、首领不干。脑子锈掉了。要让给一个外人。历史上绝大多数的皇帝老了也不退位。非要干到死不可。让给自己的儿子都不愿意。何况要让给一个不相干的外人。
-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3351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大禹,史记,纪年,首领,自己的,的人,帝位,尧舜,部落,王莽
没想到大家都对《竹书纪年》说:舜囚尧,舜野死,而与历史中的说法却相反,你相信禅让制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从人性的角度看。似乎竹书纪年更加真实一些。其实和平禅让这件事。在战国的时候。怀疑的很多。到了后面。怀疑的却少了。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