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老舍作品《茶馆》的深层含义?
原创

如何评价老舍作品《茶馆》的深层含义?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老舍曾经说过:“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用来形容《茶馆》。非常贴切。

写于1957年的三幕话剧《茶馆》无疑是老舍在当代的杰作。

一个小小茶馆。浓缩了一个社会。包涵了各色人等。

茶馆。是社会的一角。也是旧社会的一个缩影。

进入茶馆的人多而杂。三教九流。各色人物。都为着各自的目的和需要到茶馆里来活动。小财主们吃饱了饭。无所事事。整天泡在茶馆里混日子。他们提笼架鸟、下棋聊天。逗蛐蛐玩蝈蝈。或带点小玩意儿来炫耀自己的财势。

那些背后有些靠山的恶霸、汉奸。以及他们豢养的流氓、走狗、打手们。在茶馆里寻泄闹事、敲诈勒索。也有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下层百姓。进出于茶馆为了活命而奔走。有代写书信的、有相面算卦的、有卖耳勺的。有挨街挨桌乞讨、卖儿卖女的……

裕泰茶馆掌柜王利发。父亲早亡。20多岁就独立经营。他精明能干。有点自私。但心眼不坏。为了维持一家生活。一辈子小心谨慎。到处请安、作揖、说好话。谁也不敢得罪。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茶馆每况愈下。无论他怎样努力挣扎。也无法摆脱越来越穷的困境。直至家破人亡。他被逼上吊了。

茶馆的房主。民族资本家钱二爷。在戊戌政变失败后。仍坚持要走维新的路。他把自己的房地产全部卖掉。筹集资金开工厂。搞实业救国;奔波了40多年。最后以失败告终。

有爱国心有正义感的常四爷说了句“大清国要完”。被在茶馆里专门监视茶客言行的特务押到衙门。吃了一年多官司。把家业耗光当尽。最后不得不靠卖花生豆为生。

剧终是一个寓意深刻的场面:三位老人:当了一辈子顺民的老掌柜、破产的民族资本家秦二爷和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常四爷。在茶馆里最后一次会面了。他们互相倾诉着人世的沧桑。一边自我嘲讽。激怒的咒骂;一边撒起纸钱。为自己祭奠。

a、茶馆儿首先是具有相当时间跨度的“历史概括”。

《茶馆》只有三幕戏。却集中地反映了十九世纪的三个历史时代:①清朝末年1898年初秋、②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的国民初年、③上个世纪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

通过北京的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在这三个不同时代发生的形形色色事件。深刻地揭示了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作者以冷峻、雄劲的现实主义笔触。以冷讽热嘲的严肃态度。无情揭露旧的社会。揭示出三个旧时代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

b、三幕话剧容纳了70多个栩栩如生的各类人物。成功地塑造了代表三个时代、三种类型的典型人物:

①。出精明能干又“见谁都请安、作揖“的王掌柜。

②、性格耿直。“一辈子不服软”的奇人常四爷。

③、办工厂。开银号。雄心勃勃的秦仲义。

身份不同。个性鲜明。

可到头来。最终都是走投无路。为自己祭奠。送葬。“我可没有做过缺德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不叫我活着呢?”

这一声声呐喊。一声声困惑。无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那种民众叫冤无门、走投无路的悲凉情绪和凄惨命运。

c、老舍的《茶馆》采用了新的戏剧结构方式。

《茶馆》没有采用当时话剧常见的“中心情节和贯穿全剧冲突”的结构形式。而是采用了“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的创新形式:没有一条贯穿全剧的剧中情节。而是用三幕戏反映了三个时代。这一切都显示出作者老舍对旧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出色的艺术表现能力

d、茶馆比任何一部戏都更充分的体现了老舍的幽默艺术风格。他的语言精炼。富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

茶馆标志着老舍得话剧创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受到国内外观众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其他观点:

先来介绍一下这部话剧的诞生和演出过程。

1957年。老舍写了一部四幕六场话剧《秦氏三兄弟》。主要描写三个兄弟在新中国成立前四个历史时期的亲身经历。

创作完成后。按照惯例。老舍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厅。把剧本朗诵给院长曹禺、导演焦菊隐和演员们听。

曹禺听过剧本第一幕。惊喜地说:“我的心怦怦然。几乎跳出来。我处在一种狂喜之中。这正是我一旦读到好作品的心情。这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他还反复强调。它“够古典水平”。非常好。然而。跟第一幕比。后面三幕就显得没那么厉害。需要重新修改。

总导演焦菊隐建议。将这个剧本改成三幕话剧。所有事件都在茶馆里进行。通过茶馆。反映几十年中国社会变迁。剧名建议直接修改成《茶馆》。焦菊隐的修改方案给老舍带来新的创作冲动。他很快修改完成。交给剧院排演。

1958年。《茶馆》在北京人艺首演。场场爆满。火得一塌糊涂。随之而来的是褒贬不一的争论。争论得越来越凶。

周恩来总理看过演出之后非常满意。他坚定地站在创作者一边。支持继续公演。他表示。《茶馆》是个好教材。能让青年人知道旧社会有多么可怕。多么要不得。从艺术上看。这是个了不起的作品。他尤其喜欢第一幕。

而反方意见则是:这个剧本不好理解。调子灰暗不和谐。作者明明是在说一代不如一代。是棵大毒草。过了一阵。《茶馆》彻底销声匿迹了。

1979年。老舍先生八十诞辰。北京人艺启用原班人马重排《茶馆》。听到这个消息的人们奔走相告。半夜起来排大队买票。要求拍成电影公映。这一次。《茶馆》口碑全面反转。1980年9月25日。《茶馆》访欧演出。在德国、法国、瑞士上演中国话剧。这也是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成为中国话剧的一张名片。

《茶馆》的故事与意义

老舍说。他之所以创作《茶馆》。是因为他只认识这些小人物。“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目。暗示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股力量在五十年间的变化。是一曲旧时代的葬歌。”

从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到1948年北京解放前夕的五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本土文化被迅速更迭。

从剧本第一幕到第三幕。茶馆里的小人物们生活每况愈下。茶馆里独属于老北京的那份文化气息也日渐凋零。从最开始刘麻子手中的鼻烟壶、怀表和身上的洋布。到后来出现在茶馆里的留声机、电灯、香烟广告。再到老杨倒卖的时髦美国货。西方风俗物事越来越多地入侵老北京人的生活。而评书、京剧、字画等本土本地的老北京玩意儿。却越来越不受待见。

《茶馆》中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带事。以人物切入不同时代的横断面。塑造了王利发这一中心人物。通过他的悲剧命运和他经营的“裕泰茶馆”的时代变迁为线索。在时代的剧变中。展示小人物之间的复杂冲突和悲剧命运。

老舍通过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这三个质朴善良又正直的人物。生动映衬和刻画出一幅幅扭曲悖谬的时代图景。

《茶馆》的诞生。意味着中国话剧完全脱离了对国外话剧的模仿。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民族风格的戏剧样式。也奠定了老舍在中国话剧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时至今日。我个人认为。并没有第二出中国话剧。能超过《茶馆》的艺术高度。

从文学意义上说。它以王利发的悲剧命运象征时代的风云变幻与最终没落。表达了在畸形的社会形态中。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没有出路的深层含义。

从现实意义上说。后世的文学戏剧创作也从《茶馆》的创作手法和深层意义中受到泽被与滋养。举一个符合今天这日子口的例子。当年《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为了能抓到老北京的神韵。特地借来《茶馆》的录像反复揣摩学习。这才将香港人李碧华短短的原著故事。幻化成一部流传于世的经典佳作。

我是@麦克的灯。戏剧导演+影视编剧。关注我。与你分享人间好故事。

其他观点:

祖国的尊严。家庭的尊严。人的尊严。要用生命去维护。人若失格。一切就荡然无存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38:42

    茶馆,老舍,话剧,时代,北京,中国,社会,人物,剧本,命运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38:42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评价老舍作品《茶馆》的深层含义?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38:42

    老舍曾经说过:“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用来形容《茶馆》。非常贴切。写于1957年的三幕话剧《茶馆》无疑是老舍在